1. 引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最初的经济特区,到本世纪初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再到现在的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学在我国快速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学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差异、企业选址与布局等问题,是各级政府与企业决策的理论基础。因此,区域经济学专业就业面宽,对人才的市场需求大。
作为应用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我国众多高校开设了区域经济学课程与专业,为我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单位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其中大部分是“985”、“211”以及教育部直属高校,区域经济学专业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以湖南省为例,没有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招收区域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数据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因此,立足于现实情况,正视地方普通高校区域经济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合理的教学制度设计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培养区域经济学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大量学者与一线教师从案例教学法(李健、李刚与王乐 [1] 、许敏兰 [2] )、研究性教学(邹建国 [3] 、丁生喜、殷颂葵与孙立霞 [4] 、马忻 [5] 、刘晗 [6] )等方面进行了讨论。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知,大部分的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区域经济学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课堂教学应该是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好的教学方法与理念需要学生的参与和积极配合。地方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观念、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与重点大学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合理的过程考核方式提高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2. “区域经济学”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本科教材没有形成统一体系,理论分析与应用不足。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我国及国外众多高校与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编著了大量的本科教材。其中国内比较著名的教材有孙久文与叶裕民编著的《区域经济学教程》、郝寿义编著的《区域经济学原理》、魏后凯编著的《现代区域经济学》、安虎生与吴殿廷编著的《区域经济学》等,国外的经典教材包括Hoover, Edgar M.编著的《区域经济学导论》与Roberta Capello编著的《区域经济学》等。这些教材对于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的介绍与完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培养了大量的区域经济学人才。尽管如此,总体来看这些经典教材也存在如下几个需要改进的方面:首先,由于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内容非常丰富的学科,也大量汲取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学科理论体系在不断完善中,并且各个院校与学者的研究兴趣也不尽相同,因此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统一的知识体系。具体反映在各个教材的知识点、章节,甚至理论结构都各不相同,这无疑加大了教师讲授知识的难度,降低了区域经济学科的系统性,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利于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其次,某些经典教材过于强调数理推导与模型分析,缺乏对公式推导、建模过程的详细解释与说明,也缺乏对理论的具体应用与案例分析。而大部分普通高校学生学习能力不强,数学基础也较为薄弱,容易导致学生对区域经济学形成晦涩难懂、过于抽象的印象,逐渐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某些经典教材过于依赖文字说明,缺乏基本的数学推导与图表说明,容易泛泛而谈,没有很好的展现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深度,也会让学生不知所云,认为区域经济学说服力不足、科学性不强;第三,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科学,而大部分教材都是立足于全国的层面进行案例介绍与分析,没有也很难结合我国各个地区的地方特色进行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与讲解,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的进行一定的补充。
(二) 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欠缺,教学手段过于传统。
与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等热门专业相比,我国区域经济学方向的博士与硕士偏少,因此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的区域经济学师资力量整体不足。由于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很多地方普通高校的区域经济学课程可能是由经济学其他方向的教师承担,这无疑不利于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同时,部分老师教学手段与方法过于传统,知识过于陈旧,不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自主性;第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简单的进行理论推导和模型讲解,没有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让学生认为区域经济学只是枯燥的数学模型与抽象的理论,很难进行应用。这几点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与发展。
(三)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学习积极性较差。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学生与高中相比学习压力相对较小。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在补考、重修等制度的影响下,很多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如果没有兴趣的支撑,很难对专业课程进行刻苦钻研。因此面对具备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基础的区域经济学课程学习,很多学生都失去了兴趣,没有拿出相应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上课玩手机、睡觉,就算没有听懂也很少向老师提问。某些学生对平时作业或者课程论文都是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面临期末考试时,很多学生认为考前突击复习就能通过,就算不及格还可以补考。因此,即使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精心备课,如果学生不够重视、不够配合,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 “区域经济学”教学创新策略分析
通过以上的问题分析,本文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区域经济学教学进行改进与创新。
(一) 适宜的教材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对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有重要影响。在选择区域经济学教材时,应该注意以下原则:首先是难易适中原则。难度过高的教材对逻辑思维与数学要求较高,对变量、公式、模型推导过程中的文字解释较少,因此过于抽象,严重打击学生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兴趣和信心。而过于简单的教材文字内容较多,缺乏必要的数学工具对理论进行阐述与总结,降低了区域经济学的科学性与理论深度,也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因此难度合理的教材应该是将文字说明与公式、图表进行充分的融合,通过详细的文字说明深入浅出的解释变量、方程设置、求解过程的经济学含义,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学严密的逻辑与对经济现象的归纳解释能力;选择教材的第二个原则是与时俱进,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属于社会学科,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总结与归纳,因此,好的区域经济学教材应该与时俱进,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与规划,重点讲解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等理论知识;第三,区域经济学教师应该立足地方特色与实情,结合相关理论,整理和制作资料对所在区域发展情况与热点问题进行讲解与分析,这对区域经济学教材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二) 先进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最早由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提出,主要是指课前由教师指定或制作一些视频、文档、案例等教学资料,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师生通过讨论共同完成理论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7] 。“翻转课堂”在美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我国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可以借鉴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以“中心地理论”教学为例,教师课前可以搜集和整理一些关于城市、商圈、商业网点分布的视频或者地图给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引导性的提出几个问题,比如:“城市为什么有大有小?同等级城市之间的距离为什么差不多?大城市之间的距离为什么大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是如何围绕大城市分布的?”,等等。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问题。这样一来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思考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课堂整体参与度更高,课堂气氛更活跃,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提问掌握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更加精确的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解答,从而有的放矢,从整体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合理的考核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教材选择不当与教师教学方法陈旧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地方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律性与重点高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补考、清考与重修等制度的存在,部分学生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区域经济学的学习当中。因此,合理的考核制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必要条件。首先,各高校要积极响应教育部相关通知,要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1;其次,要加强课堂环节中的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具体来看可以采取如表1过程考核办法。

Table 1. Proportion of student achievement assessment
表1. 学生成绩考核比重
传统意义上的平时成绩包括课前点名,但是某些学生就算没有旷课,大部分时间也只是在课堂上睡觉或者玩手机,给课堂氛围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可以在课前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上节课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因为没有复习或者没有听课而回答不出,就视为上节课没有出勤而扣除相应平时成绩,从而学生不得不认真复习和听课;其次,区域经济学的作业应该是研究性、开放式的选题,比如利用“不平衡发展、中心——外围、循环累积因果、增长极、梯度推移”等理论,对家乡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提出建议。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工与讨论,共同完成作业与最终课程论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鼓励个别优秀和对课程特别感兴趣的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并规定同等水平下单独完成作业与论文的学生其成绩高于小组成绩,从而因材施教,进行合理的区分。然而,团队学习容易存在“搭便车”的行为,个别学生可能因为偷懒而仅仅是在作业和最终课程论文上加了一个名字而已,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可以通过过程考核的第三个环节——小组讨论加以鉴别。具体做法是让研究小组上台通过PPT、WORD等相关资料介绍最终课程论文,每位学生按顺序介绍自己所承担的部分,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来考查学生对自己所负责部分的熟练程度,从而分析和评估学生是否存在抄袭和“搭便车”行为;过程考核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最终课程论文,可以根据选题新颖性、研究过程的科学性、严谨性和逻辑性以及工作量进行评分。根据笔者多年的课堂经验,通过这四个环节进行考核,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论
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然而在地方普通高校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梳理了地方普通高校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首先是缺乏成熟系统的区域经济学本科教材,现有教材不够统一,并且部分教材数理分析太深,而另一部分教材以表层的文字分析为主;其次,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欠缺,教学手段过于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三,由于大学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学习积极性较差。
根据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几点可能的措施:首先,选择教材时要注意难易适中、与时俱进与因地制宜几个原则;其次,可以引入“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效果;第三,学校应该完善考核制度,从源头上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基金项目
1.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交通基础设施对湖南省空心村的影响及其治理研究”(编号:18C0964);
2.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高铁经济对农村空心化的影响及其治理研究——以湖南省衡阳地区为例”。
NOTES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 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