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简称“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和10月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的重大倡议。这一倡议的提出,促进了各国政府间的合作,给周边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各国之间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十八大将生态文明融入“四位一体”形成“五位一体”新布局,十九大重申加快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建设美丽新中国的愿景,推进绿色发展,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国家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式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起到促进作用。
2. 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云南面朝“三亚” (西亚、南亚、东南亚)和肩挑“两洋” (印度洋、太平洋)的独特地理位置,无论是从历史根源追随还是从其现实因素考虑,云南是国内唯一一个可以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省份 [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云南“努力成为南亚和东南亚的辐射中心”,西南地区生态保护较为完好,加上云南省地处“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优势区位,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种现代化文明形式。云南省现阶段正在打造三张“绿色牌”:“绿色食品”、“绿色能源”、“健康生活目的地”,有效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自2007年“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全面实施,到2018年云南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森林云南”计划相继实施。截至目前,云南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经验。云南省共16个州市且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各个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侧重点也不同。2013年,借助“美丽云南”的名义,各州市以不同的代名词展现多姿多彩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依次为幸福昆明、活力曲靖、幸福玉溪、温润保山、奋进昭通、好梦丽江、妙曼普洱、绿色临沧、和谐楚雄、梦想红河、神奇文山、神奇西双版纳、宜居大理、魅力德宏、生态怒江、和谐迪庆 [2] 。2017年云南省林业工作报告显示,云南省林地面积3.91亿亩,森林覆盖率59.7%,森林蓄积量19.3亿立方米,森林生态系统年服务功能价值1.68万亿元,生态保护指数75.79分,均居全国前列。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离不开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从而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chedule of Yunnan province
表1. 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表
3. 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09-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对生态文明的定义为:生态文明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威胁人类文明发展的背景下,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及模式的重大进步。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构建起步较晚,孔雷、张良等(2013)结合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情况把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系统层分为生态环保、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个层次,初步确定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3] 。杨红娟、夏莹等(2015)以云南省为例,运用AHP (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少数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 ,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几乎没有。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 指标的选取应该突出“一带一路”的特征,与“一带一路”的发展现状相吻合,以及云南省在“一带一路”倡议当中发挥的作用来选取指标。
2) 因地制宜原则。指标的选取要借鉴国内外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指标,且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在前人的构建基础之上结合云南省生态文明实际情况,突出云南省地域特色以及生态优势。
3) 科学性与全面性。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具备科学依据,能够比较真实与客观的反应其竞争力水平 [5] ,且能够较为全面的概括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4) 可行与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尽可能定量化,保证指标数据来源的真实性,以及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便于后续评价易于操作。
5) 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的原则。指标尽可能量化,由于各个指标的衡量单位、表现形式不同,无法直接比较。对于定性指标,需要对其进行定性描述,再进行标准量化处理。
3.2. 指标及指标体系的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综合的社会实践过程,涉及人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对其结果进行量化以及评价,客观、直接地反映和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6]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准确评价、科学规划、定量考核和具体实施的依据和工具 [7] ,是分析生态文明现状、评估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及时发现生态系统的健康问题并及时发出预警的基础 [8] 。
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参考2013年国家环保部门发布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在此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出台的《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09~2020)》得出5个一级指标,分别是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生态安全(见表2),“+”代表正指标,“−”代表逆向指标。

Table 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 civilizayion construction in yunnan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表2.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经济。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一切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从生态经济的角度结合云南省的生态优势以及特色产业选取了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额、绿色食品进出口总额、沿线国家对污水治理的投资占比、跨境生态旅游总收入5个二级指标。云南省共有元江(红河)、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怒江(出境后称萨尔温江)和独龙江(伊洛瓦底江河源有东西两支,东源叫恩梅开江,发源于中国境内察隅县境伯舒拉山南麓,中国云南境内称之为独龙江),这4大国际河流的治理尤为重要,故选取沿线国家对污水治理的投资占比这一指标。
生态环境。云南省一直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发展定位,持续推进“森林云南”建设。结合这一发展定位,本文选取了云南省森林覆盖率,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重点生态功能区占全国生态功能区的比重5个二级指标。
生态文化。云南省是少数民族聚集地,生态文化源远流长,如傣族的“山林崇拜”、纳西族的“人与自然是兄弟”、藏族的“圣地信仰”等。不断挖掘传统生态文化资源,弘扬民族优秀生态文化,加强对其进行整理和保护。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相毗邻,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本文选取了跨境生态旅游文化交流次数、跨境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比重、沿线国家民间组织关于生态交流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个数民族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承力率等5个二级指标突出云南地域特色。
生态制度。完善的体制,能够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从2007年伊始,云南省出台了许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贯穿云南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基于《规划纲要》与“一带一路”倡议,生态制度指标包、跨境森林管护合作交流会议、共有河流污染治理合作交流协议、企业所负环境责任的占比、节能减排配套政策占地方政策的比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比重5个二级指标。
生态安全。云南省存在很多的生态脆弱区,2012年由于低温霜冻,云南省农业经济损失了0.5亿元;2015年云南省先后经历了沧源5.5级地震、镇雄洪涝、富宁滑坡、华坪洪涝、昌宁泥石流和昌宁5.1级地震、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云南省民政厅2018年7月4日发布2018年5月1日至7月3日,洪涝、滑坡、泥石流、风雹灾害已造成云南省16个州(市) 87个县(市、区) 105.28万人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5.861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0.47亿元。基于此本文选取的生态安全指标包括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率、退化土地的恢复率、自然灾害预防控制系统的设立、污染防治力度占地方财政支出单的比例、跨境森林防火与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的合作5项指标。
4. 结论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定位提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生态安全五个方面展开,从而构建一个符合云南省的综合评价体系。然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具体的概念,且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极具争论的新型课题,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本文所构建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只能反映一定时期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要全面而且科学地评价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程度,需对上述指标进一步完善与修整,以及对其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分析。
基金项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编号:ZX2018Y09);西南林业大学教育改革研究课题“新时期林业高校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No. YB201621)。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