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目前,不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空间,吸烟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为了让吸烟行为调查更具有标准化,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吸烟者定义为:吸烟长达6个月或6个月以上者(翁心植,邱鹤庚,1984)。因此,本研究将有吸烟经历定义为连续或累积吸烟达到6个月以上。吸烟者对于吸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依赖,在这支庞大的吸烟者队伍中,男性大学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广大吸烟群体中,存在小龄化趋势,我国有研究称约66.66%的青少年染上吸烟行为,范围包含大学生群体(钮式如,1995;徐杰,罗迈,2003)。鉴于此,我们的研究锁定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
依恋开始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存在于人的一生。早期的依恋情况影响着长大后与周围人的相处状况和心理健康程度。由于依恋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研究者不断拓展,由早期的只研究婴幼儿一直到开始关注对成人的延续影响,国内的关于成人依恋理论现在出现蒸蒸日上的趋势(刘畅,2011)。依恋对于成人的日常生活同时具有重大的意义(Bowlby, 1979)。成人依恋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社交焦虑、自恋、防御方式、成就动机、网络依赖、归因方式等众多方面有显著影响(冯霞,2008;卢莎,赵富才,2013;朱伟,2012;李同归,李南欣,李敏,2006;McClure & Lydon, 2014;高志华,常靖,孟广媛,2012;袁茵,毛文君,卢莲,20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面对的压力源也越来越多,例如工作、学业等等,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抑郁症,也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抑郁自杀死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曾有报告显示,在我国大学生中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32.10% (Vasquez et al., 2002),抑郁情绪目前已成为大学生各种负面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依恋有关的报告为理解抑郁提供了新的落脚点。安全型的成人依恋能够与同伴之间互相满足心理需求。有调查研究称,非安全型依恋群体产生抑郁情绪的概率是安全型依恋型群体的3.9倍(史战明,杨琴,薛莹等,2013)。Zuroff和Fitzpatrick借助大学生被试做研究,他们发现易致抑郁的人格特征与依恋类型概念之间出现了交叉(Zuroff & Fitzpatrick, 1995)。Cicchetti和Toth称那些具有非安全依恋的群体,对抑郁症状的发展有潜在的影响(Cicchetti & Toth, 1998)。
社会支持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目的不同的研究者依据自己研究的领域不同,对社会支持进行了不同的概念界定。例如,肖水源认为社会支持概念为人与人之间互相的接触,并借助这些人得以维持获得各种各样的支持(程虹娟,龚永辉,朱从书,2003)。但不管从哪个落脚点对社会支持的概念进行限定,都被看作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奕兰,1997),是个体与社会网络关系亲密性的象征。成人依恋类型由于内部工作模型的差异,被认为是影响个体社会支持可获得性和寻求动机的因素;另外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知觉到的情感性和工具性社会支持,安全型依恋知觉到更高水平的社会支持(Martins, Canavarro, & Moreira, 2015)。安全依恋的青少年相比不安全依恋的同伴,表现出高水平的领悟性社会支持,焦虑型和恐惧型都表现出低水平的总体社会支持(West, Livesley, Reiffer, & Sheldont, 1986)。
心理健康的多变量模型指出,依恋和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都有影响,并且在依恋和社会支持关系结构中、以及它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可能存在认知、行为和情绪机制(West, Livesley, Reiffer, & Sheldont, 1986)。目前研究人员仅将大学生这类群体的成人依恋、社会支持、抑郁情绪进行了一个维度变量的研究或者将两个维度组合来研究,还有的把三者都加入了研究来探讨几个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但没有针对有吸烟经历的男大学生,但在当代,有吸烟经历的男大学生占一定比例,因此本研究群体定位于有吸烟经历的男大学生。通过吸烟的男性大学生入手,促进吸烟男性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同时对有吸烟经历的大学生防止抑郁的发生提供一些新的建议;同时从吸烟的男性大学生入手,探讨特殊群体的社会支持与抑郁、依恋维度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如何在依恋和抑郁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山东理工职业学校,济宁医学院两所学校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56份,剔除没有吸烟经历的男大学生问卷236份,剔除无效问卷62,保留有效问卷258人,问卷有效率为0.81。其中城镇103人,农村155,独生子女143,非独生子女115,大一114人,大二25人,大三24人,大四59人,大五36人。
2.2. 方法
2.2.1. 研究工具
1)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
采用Bartholomew和Horowitz编制的《亲密关系问卷(RQ)》,以及Brennan,Clark和Shaver编制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李同归等,2006)。前者包括4段短文,分别描述4种依恋类型,即安全型、回避型、卷入型和恐惧型,要求被试从中选出一种最符合自己的依恋类型。后者包括36题,奇数题目作为依恋回避维度计分,偶数题目作为依恋焦虑维度记分。该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关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7,依恋回避分量表和依恋焦虑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0和0.79。
2) 社会支持量表(SSRS)
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有10个条目,分3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各维度评分越高,表明大学生感受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该量表在国内被广泛使用,信效度良好。在本研究中,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客观支持0.74、主观支持0.63、对支持利用0.47。
3) 抑郁自评量表(SDS)
美国的Zung 1965年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运用简单,是一种现在精神医学界最实用的抑郁自测量表。SDS分越高越抑郁,标准分等于粗分乘1.25的整数部分。我国以SDS标准分 ≥ 50为有抑郁症状。被试群体以过去一周内真实的情况作答,并根据累计得分计算出总分。将总分乘以1.25后为最后得分。最终得分在小于50分以下为正常,大于50分小于59分为轻度的抑郁,大于60分小于70分为中度抑郁,超过70分为重度抑郁。该量表在国内被广泛使用,信效度良好。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3。
2.2.2. 测量程序与统计
此次报告由主试人员充分了解问卷发放的过程,统一发放问卷,对被试群体以不记名进行问卷填写,并及时回收问卷。本研究所有数据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总体情况
3.1.1. 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成人依恋的两个维度
如表1所示,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在依恋回避维度中,平均值为3.47,标准差为0.74,依恋焦虑维度平均值为3.73,标准差为0.91,在这两个维度中,依恋焦虑的得分高于依恋回避;平均值均低于4分。

Table 1. Scores of male college students with smoking experience on attachment avoidance and attachment anxiety
表1. 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在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维度上的得分情况
3.1.2. 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四种类型
根据表1得出的数据,依照费舍尔线性判别公式,可以得到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恐惧型、专注型、冷漠型。在本研究中,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其成人依恋类型为:恐惧型占58.14%,专注型占21.52%,冷漠型占16.67%,安全型占12.02%,其中,恐惧性所占比例最大。
3.1.3. 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成人依恋在人口学变量的情况
本研究发现,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资料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依恋回避(t = −0.36,P > 0.05)和依恋焦虑维度(t = −0.26,P > 0.05)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生源地资料中,城镇和农村的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依恋回避(t = 0.45,P > 0.05)和依恋焦虑维度(t = 0.28,P > 0.05)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方差分析研究发现,大学五个年级的学生在依恋回避(F = 12.6,P < 0.05)维度上差异显著,在依恋焦虑维度(F = 2.80,P < 0.05)上差异显著,经事后检验发现,大二年级依恋焦虑显著高于大一年级(P < 0.05),大一年级的依恋回避均显著低于其他年级(P < 0.05)。不同年级的男性大学生在依恋焦虑要显著大于依恋回避。在不同程度的吸烟经历上,大学生在依恋回避(F = 1.36,P > 0.05)维度与依恋焦虑维度(F = 0.65,P > 0.05)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以上均见表2。

Table 2. Adult attachment 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male college students with smoking experience
表2. 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成人依恋在人口学变量的情况
注:**P < 001. *P < 0.05。
3.2. 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抑郁的总体状况
3.2.1. 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抑郁的得分情况
如表3所示,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在抑郁的总体状况中,平均值为53.61,标准差为10.50。根据Zung编制SDS,在本研究中,得分在50分以下为正常占44.19%,50~59分提示轻度抑郁占总人数18.22%,60~69分提示中度抑郁占37.21%,70分以上提示重度抑郁占总人数0.39%。

Table 3. Depression of male college students with smoking experience
表3. 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抑郁的总体状况
3.2.2. 有吸烟经历的男大学生抑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情况
由表4可知,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资料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对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的抑郁情绪(t = 0.20,P > 0.05)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生源地资料中,城镇和农村的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的抑郁情绪(t = 0.16,P > 0.05)不存在显著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抑郁总分在年级上从大一到大五阶段不存在显著差异(F = 0.151,P > 0.05)。

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adult attachment,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表4.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抑郁的相关分析(r)
注:**P < 001,*P < 0.05。
3.3. 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
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是否为独生子女(t = 0.25,P > 0.05)、生源地(t = −0.64,P > 0.05)与吸烟男生自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F = 2.09,P > 0.05)与不同的吸烟经(F = 0.76,P > 0.05)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3.4. 大学生成人依恋对抑郁的影响机制
3.4.1.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抑郁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有吸烟经历的男大学生在依恋回避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方面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 = −0.29,P < 0.05);其中对支持的利用度(r = −0.33,P < 0.05)和主观支持度(r = −0.25,P < 0.05)具有显著的负相关;与客观支持度存在相关,不显著(r = 0.08,P > 0.05);依恋回避维度与抑郁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 = 0.58,P < 0.05)。依恋焦虑与社会支持存在相关,不显著(r = −0.08,P > 0.05);其中与客观支持度存在相关不显著(r = 0.07,P > 0.05);与主观社会支持度存在负相关不显著(r = −0.07,P > 0.05 );依恋焦虑与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17,P < 0.05)。主观支持(r = −0.27,P < 0.05)对支持的利用度(r = −0.30,P < 0.05)与抑郁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客观支持与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12,P < 0.05)。以上均见表4。
3.4.2. 有吸烟经历的男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各维度、抑郁的回归分析
为了探究影响吸烟男生抑郁情绪的因素,对三者关系进行回归分析。以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和社会支持作为预测变量,把抑郁情绪作为因变量。结果见表5,这些预测变量中依恋回避、社会支持对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显著,同时这些预测变量能够解释个体抑郁情绪34%的变异,由表可知依恋回避正向预测抑郁情绪,而社会支持负向预测抑郁情绪,表明社会支持的得分越高,抑郁情绪得分越低。由表6,依恋回避、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对抑郁情绪预测作用显著,同时这些预测变量能够解释个体抑郁情绪35%的变异。

Table 5. Regression analysis of adult attachment type,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表5. 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社会支持、抑郁的回归分析
注:**P < 001。

Table 6. Regression analysis of adult attachment type, social support dimensions and de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表6. 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社会支持各维度、抑郁的回归分析
注:**P < 001,*P < 0.05。
3.4.3. 成人依恋通过社会支持影响抑郁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了更好的考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三者间的关系,根据所具有的回归分析结果和温忠麟提出的中介效应逐步检验程序,分别把依恋的两个维度当做自变量,抑郁情绪为因变量,把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在中介效应检验之前,预测变量、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两两之间要显著相关,但由于依恋焦虑和社会支持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因此不进行中介分析。若总效应显著,直接效应不显著,被称为完全中介效应;若总效应显著,直接效应不显著,回归系数变小,被称为部分中介。通过以下表格,可知社会支持可以在依恋回避维度和抑郁情绪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在依恋回避和抑郁情绪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支持中一个因子对支持的利用度在成人焦虑维度和抑郁情绪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以上见表7~表9。

Table 7.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between attachment avoidance and depression in male college students with smoking experience
表7. 有吸烟经历的男大学生其社会支持在依恋回避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Table 8.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ubjective support between attachment avoidance and depression in male college students with smoking experience
表8. 有吸烟经历的男大学生其主观支持在依恋回避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Table 9.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upport utilization on attachment avoidance and depression among male college students with smoking experience
表9. 有吸烟经历的男大学生其对支持的利用度在依恋回避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4. 讨论
4.1. 有吸烟经历的男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状况
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平均分均低于四分,说眀整体成人依恋状况良好,在有吸烟经历的男大学生成人依恋的两个维度中,即在依恋焦虑维度(个体怕与同伴分离)、依恋回避程度(个体与同伴关系上的自主程度)中,结果表眀了依恋回避的得分低于依恋焦虑,这代表有吸烟经历的男大学生总是担心被同学、朋友、恋人抛弃,于是通过过度寻求他人的关心和支持,以减少消极关系期望引起的焦虑,一旦对方不能及时理解自己,就会产生严重的损失,并进一步担心其关系的稳定性。依照费舍尔线性判别公式,本研究中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其成人依恋类型为:恐惧型占58.14%,专注型占21.52%,冷漠型占16.67%,安全型占12.02%,其中,恐惧性所占比例最大,安全型所占比例最小。相反在其他国外大部分的相类似的报告中,一般是安全型的比例最高(Fralev & Shaver, 2000)。这可能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某些国家中人与人相处的方式比较热情奔放,不同性别的人之间也比较开放,这种热情的交往方式逐渐成为西方人习以为常的习惯。而我国受到儒家保守的传统文化影响,不同性别人之间的交往十分含蓄,大部分都保持着标准的社交距离,如果其他个体想要具有更为近距离的肢体接触时一般会遭到拒绝,这种相处的方法潜移默化为某类自己的认知图式,使得有吸烟经历的男大学生在亲密关系中较多地采取回避策略,因此恐惧型所占比例最多。
4.2. 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成人依恋的人口学上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在是否为独生子女资料和生源地资料及不同程度的吸烟经历上中,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因为被试群体均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而从那时开始施行计划生育政策,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大多一家只有一个孩子,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与城镇差异逐渐缩小,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的孩子们,均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因而不管是依恋回避还是依恋焦虑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维度上差异显著,通过表格可以发现大一学生依恋回避均显著低于其他年级,这可能是因为经历高考以后进入了新学校,有了新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一切处于适应期间,处于一个衔接阶段,课程负担较少,可能参加各种社团类活动会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因此并不回避与其他人的接触,也不担心他人会排斥离开自己,一切都充满新鲜感。而大二学生的依恋焦虑显著高于大一年级,可能是因为本研究中大二的被试均来自于济宁医学院的医学专业,大二开始医学专业开始了繁重的课程,具有较大的压力,即想在同伴关系中保持独立以投入到繁重的学业当中,又害怕同伴抛弃自己,于是在同伴相处方面较为大一年级不同,因此在成人依恋得分中与其他大一存在差异。
4.3. 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抑郁的总体状况
本研究中,得分在50分以下为正常占44.19%,50~59分提示轻度抑郁占总人数18.22%,60~69分提示中度抑郁占37.21%,70分以上提示重度抑郁占总人数0.39%,抑郁总人数占到了55.81%。即有吸烟经历的男生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和王金阳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类似: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倾向于患抑郁和轻度抑郁者,很有可能会随着刺激源的持续作用而加重抑郁程度(Beck, 1991)。并且,有吸烟经历的大学生大多是由于本身带有负性情绪,比如说消愁、解闷、转移注意力等。由此可见,对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及时进行一些心理干预和必要的心理疏导是非常重要的。
4.4. 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之间的相关研究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得分越高,抑郁水平就越高,即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得分越高,就说眀个体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存在种种问题,因此更容易得抑郁。Blatt (1974)和Beck (1991)在他们抑郁情绪的人格理论中指出,自主型、依赖型人格易得抑郁,依恋焦虑维度就代表了这类群体市场怀有与同伴分离或者被同伴丢下的担心,依恋回避维度反映了这类群体与同伴的亲密度和在内心和彼此之间关系独立,可以看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Blatt和Beck描述的产生抑郁的易感特质是相似的,因此它们与抑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二,依恋回避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影响,与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存在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依恋回避维度具有高分的有吸烟经历大男大学生总是避免与周围人的紧密联系,并且个体向往独立,因此不在乎客观支持,但很少在社会支持中获得满意的体验,能利用到周围人帮助的能力越低。依恋焦虑与支持利用度存在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依恋焦虑维度高的有吸烟经历的男大学生并不拒绝亲密的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偶尔还可能过分想要与周围人的亲密接触,也由于一直有着和别人发生紧密联系的期望,大概是由于这种负性的期望,他们总是担心和被同伴丢下,因此对来自其他人的帮助无法有效利用。第三,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有影响,有吸烟经历的男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低,即自己感觉不到来自他人的支持与帮助,也无法利用到他人提供的帮助,因此长此以往更容易导致负性情绪。
4.5. 关于成人依恋是否通过社会支持影响抑郁的中介效应检验
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可以部分中介成人依恋回避对抑郁的影响,即有吸烟经历的男大学生成人依恋回避不但直接影响个体的抑郁水平,除此之外还通过社会支持对抑郁产生了间接的影响。和Kafetsios & Sideridis (2006)等人的报告成果比较一致。具体来看,社会支持所包含的各个因子分别具有不一样的间接影响,对支持的利用度间接影响依恋焦虑和抑郁,主观社会支持、支持利用度间接影响依恋回避和抑郁。因此,成人依恋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抑郁水平,还可以提示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社会支持即提高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中的满意体验来降低其抑郁水平,促进心理健康。
5. 结论
1) 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成人依恋的两个维度中,依恋焦虑的得分高于依恋回避。有吸烟经历的男性大学生其成人依恋类型分布不均。
2) 在是否为独生子女资料和生源地资料及不同程度的吸烟经历上,成人依恋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成人依恋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依恋回避维度与社会支持,及其下属维度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存在显著相关,依恋焦虑维度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存在显著相关。
4) 社会支持可以在依恋回避维度和抑郁情绪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支持中一个因子即对支持的利用度在成人焦虑维度和抑郁情绪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