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儿时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父母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口头教育等方式来改变幼儿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或者是通过设定某种适合幼儿发展的生活环境,间接地影响幼儿的性格和心理发展的教育。家庭是幼儿降临在这个世界之后的第一个大环境,而父母则是引导他们未来发展的第一任老师,幼儿们会在父母的影响下,在这个大环境中成长、发展。幼儿最基本的能力就是模仿能力,在家里,他们会模仿父母的行为,然后逐渐学会父母的行为举止,并逐渐地去适应除家庭外其他的大环境,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和各种能力。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最大的区别是,父母和自己的孩子有着无人替代的血缘关系,他们可以无条件地信任对方。除此之外,幼儿在最初很少会和外部环境有接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或者和自己的父母接触,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家长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实验证明,孩子未来的性格、道德品质都与幼儿时期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有关。因此,展开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幼儿入园适应问题情况
幼儿在刚进入幼儿园时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时候,幼儿园中的教师和幼儿园环境对他们而言都是非常陌生的,所以大部分幼儿都会用哭闹来表示反抗,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在入园适应情况上主要会出现以下三种问题:
2.1. 分离焦虑情绪严重
从刚入园的幼儿表现情况来看,大部分幼儿在入园的第一周会对上幼儿园有强烈的排斥,他们很难接受自己与父母分开,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这个陌生的幼儿园,并因此会产生分离焦虑情绪。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里,幼儿会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而感到没有安全感,会用哭闹来表示自己缺乏安全感,不想上学,不想分开的焦虑情绪 [1]。而哭闹这种行为在父母或爷爷奶奶面前是非常有用的,这样会使家长对幼儿也产生不舍的情绪,而这种双向的情绪关联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血缘关系,还因为家长与幼儿三年时间里朝夕相处,骨子里的感情是无法磨灭的。而且,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同伴,他们对陌生同伴的不了解也会让他们产生焦虑的情绪,很难建立起信任感。
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庭的幼儿,在突然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会产生焦虑感是非常正常的,有的幼儿选择哭闹,有的幼儿选择安静,但他们的内心都是抗拒幼儿园的,这种情绪会影响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
2.2. 难以适应幼儿园的作息时间
尿裤子是幼儿的“特权”,也是众所周知的,对于小班幼儿,这种情况也会经常发生,其主要原因是小班幼儿在刚入园时很难适应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由于他们年龄小,很难做到自己控制上厕所的时间。这与幼儿在家里是有明显区别的,幼儿在家里是随意的,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在幼儿园里他们则需要根据幼儿园的时间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上课或者班级活动的时候,有的幼儿由于胆小或者害羞,不能主动告诉老师自己想上厕所,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就尿裤子了。
幼儿园是幼儿启蒙教育的开始,是幼儿接受规则的开始。幼儿园制定的规则是为了规范幼儿的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2]。幼儿在有规则的环境中更容易学会接受和遵守规则,相反这也就意味着幼儿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可以说这些规则和时间约束都会使小班的幼儿很难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3. 幼儿的交往能力相对较弱
当前大部分幼儿都为独生子女,对于这唯一的宝贝,家里所有人都放在手心里捧着,生怕摔到、碰到,而家长对幼儿这种过分的溺爱和保护会让很多幼儿变得更娇气。而且幼儿也很少有机会和自己同龄的小伙伴玩耍,因而大多数幼儿自身的交往能力都不强。有研究表明,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存在能够吸引他们的东西,幼儿们就会很容易与这个环境融为一体,相反,幼儿就很难进入到这个大环境中,甚至产生强烈的排斥感 [3]。很多幼儿在刚进入幼儿园时都会感到陌生,这不再是自己的“天下”,也不再是所有人围着他一个人转的地方,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就会不断地增强。在这种不安的环境下,幼儿无法主动与他人沟通与交流,直接制约了自身交往能力的发展。再加上幼儿园班级中幼儿的数量较多,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幼儿,安静的、不喜欢哭闹的幼儿就容易被老师忽略,他们内心的敏感也会被老师忽略,长期以往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3. 幼儿园适应性家庭指导方法与策略
幼儿园对幼儿而言是陌生的,在刚进入幼儿园时,幼儿需要长时间的适应。有研究显示不同幼儿在适应方面有所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幼儿家庭教育有关。幼儿教师自身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照顾幼儿、接待幼儿方面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对于家长而言,则缺乏相关的经验,因此幼儿园需要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来帮助家长更好地解决幼儿适应性问题。
3.1.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入园适应观
很多家长是第一次面对幼儿长时间的离开,所以他们对幼儿也有很多的不舍。但是为了让孩子和其他幼儿一样,他们只能隐藏自己的不舍,送孩子去上幼儿园。而孩子在上幼儿园时的哭闹和拒绝也会使家长自身产生焦虑,心中的不舍也会影响家长的抉择 [4]。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由于家长对幼儿的分离情绪缺乏正确的认识。家长应该在送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先到自己为孩子选定的幼儿园进行观察,了解幼儿园的环境、生活质量、教师情况,然后再与教师进行交流,了解更多的解决办法,增强自己内心的安全感,这样家长就可以安心地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中。
另外,家长的情绪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幼儿的情绪,如果家长在家里表现出焦虑,孩子内心的焦虑情绪也会增强,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就需要更长的适应时间。因此,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幼儿入园的适应观念,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对幼儿园和教师有信心,这是帮助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前提。
3.2. 提前让孩子感知幼儿园的环境与生活
幼儿园对幼儿而言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但对家长而言,则是一个相对了熟悉的环境,家长可以通过与幼儿交流提前让孩子感知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比如,父母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与已经入园的孩子进行交流,听其他幼儿讲幼儿园里好玩的游戏和新结交的小伙伴;父母也可以给孩子讲自己上幼儿园的故事,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以此来激发幼儿对幼儿园的好奇和兴趣,让幼儿提前了解幼儿园的生活。
众所周知,幼儿园与家庭最大的区别就是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幼儿在幼儿园需要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上厕所,还要根据时间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安排。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可以在幼儿入园前一个月,开始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然后按照幼儿园的时间,来安排孩子在家的活动,比如几点吃午饭,几点午休等,当孩子有了一定的时间观念后,幼儿也会有充足的心理准备进入幼儿园,也就能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3.3. 主动与老师沟通引导孩子提高适应能力
家园合作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过程中,家园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家长能够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展开教育工作,在幼儿刚入园之后,幼儿园通常会专门针对家长开设培训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家长的态度以及家长解决幼儿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借助培训能够指导家长科学地引导幼儿以正确的心态进入幼儿园,并为幼儿进入幼儿园做好前期工作 [5]。为此,家长应该积极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积极参与到培训和讲解中,尽可能多地实践教师提供的方法,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幼儿改变对幼儿园的态度。另外,家长还应该在幼儿刚入园时,积极与教师沟通,了解幼儿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然后与教师一起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以此来帮助幼儿更快的适应幼儿园。
3.4. 入园适应后家长要泛化适应能力
幼儿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和引导下会逐渐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会逐渐适应没有父母在身边照顾的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慢慢结交新的小伙伴,会慢慢地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幼儿适应幼儿园的主要表现为上学时不哭闹、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能够和其他幼儿友好相处、积极参与班级活动、遵守幼儿园规定等。家长在发现孩子已经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之后,应该尽快地给予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同时,家长还要在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后不断地拓宽幼儿的适应性,借助泛化幼儿的能力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
4. 总结
适应能力是个体能够在社会立足的基本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幼儿时期。幼儿在幼儿园环境中所形成的适应能力、行为习惯等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所以家长应该重视对幼儿适应性的引导,提前为幼儿进入幼儿园做好准备工作,让幼儿在入园后能够尽快适应集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