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祭祀仪式背后的心理机制分析——以胶东乳山海阳所为例
Analysis on the Mental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Sacrificial Rite to Sea Deities—Taking Haiyangsuo Town of Rushan City in Jiaodong Peninsula for Example
DOI: 10.12677/AP.2020.108130, PDF, HTML, XML,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刘永琪, 李朝旭*, 李瑞琪, 李晓密: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山东 曲阜
关键词: 祭海仪式海神信仰心理机制Sacrificialrites to Sea Deities Worship of Sea Deities Mental Mechanism
摘要: 胶东沿海地区祭祀海神的历史久远且不可详考,基于古人对大海的敬畏与崇拜,境内遍布龙王庙、天后娘娘庙、仙姑庙,以祈求风调雨顺、保佑渔民出海平安归来。而流传至今的祭海仪式,则是沿海渔民基于海神信仰的心理感知与行为实践的最佳诠释。本文选取胶东地区—乳山海阳所海神祭祀仪式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现场观察法和对4位受访者的深度访谈并利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其海神祭祀仪式中的心理感知与行为展开分析。研究表明,胶东沿海的海神祭祀仪式是当地渔民对大海敬畏与崇拜的价值表达以及祈求出海平安和丰收的功利主义双重心理驱动的结果,而基于此心理驱动的海神祭祀仪式行为已经固化为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海神信仰文化,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对胶东沿海祭海仪式的探究并了解其内在的心理驱动机制,有利于沿海地区海神祭祀仪式的传承并丰富海神信仰的文化内涵,更好地推动沿海渔民产业和文化的健康发展。
Abstract: Offering sacrifices to Sea Deities in the coastal area of Jiaodong Peninsul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cannot be examined in detail, but Shrine of the Dragon King, Shrine of the Goddess Mazu and Shrine of the Fairy were built in every community to pray for favorable weather and the safety of fishermen by ancestors who respected and revered the sea. The sacrifice rite to Sea Deities, which has been handed down so far, is the best reflec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of fishermen based on their worship of Sea Deities. In this paper, the sacrificial rite to Sea Deities in Haiyangsuo Town of Rushan City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behind the sacrifice rite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depth interviews with NVivo11 qualitative analysis software. It shows that the appearance of the sacrifice rite to Sea Deities there is driven by both local fishermen’s worship on the sea and their praying for peace and a bumper harvest. As time goes by, the sacrificial rite has evolved into a belief culture with distin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s been continuously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explo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sychological driving mechanism behind the sacrificial rite to Sea Deities in the coastal area of Jiaodong Peninsula is conducive to the inheritance of it and the enrichment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worship of Sea Deities,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astal fisheries and the culture.
文章引用:刘永琪, 李朝旭, 李瑞琪, 李晓密 (2020). 海神祭祀仪式背后的心理机制分析——以胶东乳山海阳所为例. 心理学进展, 10(8), 1097-110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0.108130

1. 引言

对我国宗教心理学近五年来的文献计量分析表明,民间信仰心理学已上升为仅次于佛教心理学的第二大潜力股(李朝旭,潘文静,董洪杰,2020)。普罗大众对于神灵的祭拜活动,以及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依据是民间信仰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世界各地的沿海地区基于自身的背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信仰文化,如中国经过历代的演绎与神圣化的自然环境神中的海神(董洪杰,李朝旭,2018);日本往往把海水溺亡者神化为惠比寿(Ebisu-gami),来给渔民和航运带来好运(Namihira, 1978);希腊神话中管理海洋的海神波塞冬(黄浙苏,2017)。最早活动在胶东沿海的居民,对于大海有着天生的敬畏(王赛时,2005),而胶东沿海作为古之齐地,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理念影响,渔民便把司水的龙王视为海神的图腾加以膜拜(叶涛,2002),这也是胶东沿海祭祀海神的由来。

祭海仪式是以海为生的渔民对于海洋态度的表达(姜春洁,宋宁而,2013),是在指定日期,渔民们通过供奉、宣读祭文、面向大海和海神祭祀等一系列活动,目的是祈求海神保佑渔民安全作业并平安归来。中国乡土的民间信仰是普通百姓精神世界的代表,靠海吃海的渔民们产生了不同于内陆地区的民俗间信仰,即海神信仰(曲金良,2004)祭祀海神是渔民内心精神世界需求的外化(郑衡泌,2011)。海神信仰作为一种民间信仰(施敏洁,2009),对于丰富农村文化和农民生活以及维持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宋宁而,范晴,2013)。目前对胶东沿海海神祭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民俗学、海产研究、文化研究等,对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的研究较少,如金涛(2007)分析了渔民对龙王信仰的双重心理,但是,规范的社会科学取向的实证研究仍然很匮乏。本文则基于心理学理论,以乳山海阳所海神祭祀为例,运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于深度访谈的文本进行整理分析,旨在探究沿海居民海神祭祀及其仪式背后隐含的心理驱动因素,剖析沿海居民海神信仰的心理轨迹,丰富海神祭祀的研究领域,更好地推动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信仰的传承和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胶东地区乳山市海阳所镇作为研究的田野调查样本,海阳所位于乳山最南端,是三面环海的半岛,海岸线长达85公里。选取了4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地点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海阳所镇,以下是被访谈人具体资料(按照姓名、年龄、职业、从事年限、居住地顺序列举):1) 杜XH,45岁,渔民,22年,海阳所镇杜家村;2) 任YJ,61岁,渔民,42年,海阳所镇杜家村;3) 任CX,73岁,退休(渔村长大),海阳所镇杜家村;4) 宫BS,73岁,民俗艺人,50年,乳山夏村镇。

2.2. 资料收集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访谈均在家中进行(如图1图2),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并把录音内容转化为文本。在访谈前设计了访谈提纲,保证访谈的内容在研究范围内。访谈提纲提出的顺序及方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访谈提纲具体内容如下:1) 您能介绍一下祭海仪式的举行地点、时间、具体流程吗?2) 祭海仪式、海神信仰对渔民进行海上作业有什么影响呢?3) 海神信仰是如何形成的呢?4) 为何现代沿承祭海仪式的人越来越少了呢? 5) 当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是想到自救还是有海神保佑呢?

2.3. 基于NVivo的资料分析

根据质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并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对深度访谈的文本进行文本编码和内容分析。

NVivo是质性分析软件,可以通过编码、查询等功能有效帮助研究者提取数据的概念与信息,对大量的文字、访谈文本等加以整理。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分析胶东沿海祭祀仪式及海神信仰的潜在心理机制。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GT)是一种定性研究的方式。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建立假设理论,直接从原始材料入手,通过分析、总结、概括,自下而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

Figure 1. April 20, 2019; Interviewee: Gong BS (right)

图1. 2019年4月20日;受访者:宫BS (右)

Figure 2. April 20, 2019; Interviewee: Ren CX (left)

图2. 2019年 4月20日;受访者:任CX (左)

编码过程:为了避免研究者对研究结论主观臆断,保证编码信度,邀请了一位心理学专业同学对文本进行编码。

首先通过阅读、分析原始文本分别进行初级编码。之后,将两个人初级编码结果进行比较,寻找具有一致性的节点。对于不一致的节点,再回归到原始文本,进行深度分析,共同讨论。下一步进行二级编码,思考节点之间的逻辑性,对节点进行适当地删减、改动,整合节点,如将“海神”、“龙母娘娘”、“龙王”等节点合并为“神灵”。最后进行三级编码,对建立的二级节点进行进一步的概念整合,深挖其之间的关系,如将“敬畏感”、“神灵”、“神化”归为“敬畏神灵”,最终得到下述一级节点。

2.4. 理论建构

采取自下而上的建构理论的方法,基于原始文本来分析归纳,逐步进行理论建构(陈向明,2000)。以下为具体步骤:

第一步,根据三级编码建立的节点分析不同类属之间的关系(张秀敏,杨莉萍,2018),发现即使人们大部分情况相信科学,他们还是重视祭海仪式以及祭海仪式背后能带给他们的心理慰藉作用。

第二步,理论框架的初步建立,将三级编码所产生的六个一级节点分别还原到原对话中分析发现较早时期人们对于海神信仰的看法与态度与现代人有一定差异性,对待海神信仰的不同态度和看法影响人们的心理机制。

第三步,把初步建立的理论框架带入到原始资料中,将资料与理论进行反复的比较分析,结合访谈实例对步骤二所产生的对海信信仰两个阶段的看法与态度以及对应的时代背景和心理机制进行比较发现,随着时代进步,对于海神的信仰有所减弱,但海神在渔民心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并以各种行为方式体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祭海仪式。

第四步,建立理论体系,根据前三个步骤对节点进行整合,建构地方性理论,由于早期自然灾害频发,时代背景影响下的渔民科学知识少,为了祈求平安而逐步产生的海神信仰,通过祭海仪式展现出来。随着时代进步,科学理念增强,渔业规模化、产业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海神信仰有所减弱,但其具有强大的心理驱动力使得海神在渔民心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Table 1. Coding statistics

表1. 编码情况统计表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祭海仪式

祭海仪式主要以官方祭海(政府举办)和民间祭海(民办)为主(王莳雨,2019)。民办祭海又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方式:1) 集体祭海:即附近几个村庄渔民出资并邀请秧歌队助兴;2) 企业祭海:通常是渔业捕捞公司举办祭海;3) 个体祭海:是指渔民单个个体祭海。

宫BS:个人举办比较简单,就是自己带着祭品、香、鞭炮去海边进行祭拜,主要流程有上香、烧香,这时会跪拜、放鞭炮(如图3)。以前会在龙王庙进行祭拜,文革破四旧被毁后,大家逐渐转移到海边祭祀。而且过了夜里(正月十三)大家就会争先恐后的去祭拜,因为有个说法是,去祭拜的越早就越能保平安、发大财;政府操办的就很隆重了,不会在凌晨进行,一般会在早上八九点,会摆上供奉祭品的桌子,上面摆着整只猪头,猪嘴里含着菠菜,代表着蓬勃百财;整鸡,鸡嘴里含着大枣,代表早发财,大吉大利;带鳞的鱼,代表着年年有余,还摆放着大饽饽、水果、香火、纸钱等。主持人先读祭文,然后上三支香,再将三杯酒洒向大海,还会有秧歌队全程伴随,会非常热闹。一系列仪式之后会象征性的从祭品上扣掉一块猪肉、鸡肉、鱼肉扔入大海,表达敬畏。

Figure 3. Scene after personal sacrifice and setting off firecrackers

图3. 个人祭祀上香、放鞭炮后的场景

3.2. 海神祭祀的信仰基础

3.2.1. 海神祭祀的信仰形成

海神信仰及其祭祀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杨丹丹,2014),基于古人对自然、山川认知的局限,有了五岳之山神的尊崇,特别是泰山之神更是受到了历代帝王的垂青和膜拜,从始皇开始的泰山祭祀更是引领了后来帝王的争相朝拜;同理,在古人的意识中,临海之地也必有海神主宰,在胶东沿海地区则相信有北海和东海之神主宰着这片神秘的大海,这种认识正是基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理念的熏陶,从而建构起了先民与大海和谐的生存认知环境。这也是中国人区别于西方独特的归因方式,中国人注重坏境所发挥的作用且倾向于内部归因(鲁丽英,2012),把个人安危以及收成系于神的同时通过个人努力来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外部归因来巩固内部行为。

任CX:老一辈儿的人没大有文化,自然灾害也多,海上经常有台风啊,大风大浪,他们不会想到是地理等一些科学原因造成的,总以为是海神在掌控,因此也只能在心里祈祷有海神保佑他们避免出海时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

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从最初艰难的摇橹船时期到远洋捕捞的兴起,渔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海上无法预测的风险和身处其中的孤独和恐惧,对海洋的敬畏由此产生,龙王信仰得以产生并相对稳定的传承(叶涛,2002)。因此,胶东沿海的先民们不仅把自己生存所依赖的大海拱手交由这三个虚构的海神掌管,同时也从心灵和心理上确立了海神的敬畏感,而对海神神圣地位的认可正是基于对大海深邃、宽广的崇拜以及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恐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敬畏心理之所致。人们对于“神”的认可度的增强,越来越内化为心理认同。

3.2.2. 海神祭祀的人神关系

早在春秋时期,随着民本思想的兴起,神权至上逐渐向着民为神主演变。这都深刻影响我国我民心态。从访谈文本及编码结果中发现渔民们对于海神的祭拜、敬仰的心理内驱力并不是那种至高无上的膜拜,并没有全面影响到胶东人的日常生活,只是在特定的节日或出海前夕为了获得好的收成,出海平安归来,借海神信仰来促进自身的更好发展,也就是说对神灵的需求是召之即来的,这有力地体现了民为神主的思想。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生产上依赖大海的渔民们借祭海仪式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归来(见表2),因为相信上一年以及往年海神带来的正面作用而进行这一年的祭拜,因此每年的祭拜中也包含着渔民们对于海神以往保佑自己和对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感恩心理,同时希望通过本年的祭拜、供奉或贿赂海神继续保佑的心理。渔民进行祭拜是基于自身的需求、动机,年复一年的做出一定牺牲来祭拜会增加生活的满意度(Crosby III, Ritt, & Slunaker, 2018)。儒家“民本思想”深深贯穿于党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儒家文化熏陶下的“民为神主”的海神信仰成为历代胶东渔民生存的强大心理驱动力。

Table 2. Axial coding “Fishermen’s expressing of gratitude and praying for blessings” subnode material information

表2. 主轴编码“渔民表达感恩及祈求保佑的心理”子节点材料信息

3.2.3. 海神祭祀的信仰式微及传承

由于古代生产力落后以及自然灾害频发,而临海的先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非常弱,随着人们对大海由恐惧、敬畏到崇拜、供奉、祭祀的转变以及科学水平的提高,渔民对海神的信仰强度也在发生着悄然的转变。

杜XH:现在的人更多明白了很多现象的科学原因,但渔民们还是信仰海神的,还是相信有这个神灵在保佑自己的。

杜XS:传说古人在一次出海打渔时迷路,找不到路了,突然出现了指引灯,最终指引了渔民们归岸,人们就认为这是海神在保佑他们。

宫BS:后来科学证明这好像是生物发出的光亮。

渔民对大海心理态度的转变,随之对海神信仰的强度也在发生改变,从古代的强烈信仰到现代信仰有所削弱,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科学水平的提高,对于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了科学的解释,并且有一定的预测天气的能力,但海神信仰所带来的强大心理动力、凝聚力以及发生灾难时的慰藉力使渔民心中仍信仰海神。

渔民基于海神信仰所激发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及认同感使海神信仰虽有所减弱,但祭海仪式仍长期稳定的存在。在一定范围内的渔民共同进行祭海仪式和信仰海神,促进之间的感情共鸣、思想交流,进而形成心理共鸣和认同(张米兰等,2015)。

任YJ:(即将面临沉船的危险)其实当时都绝望了,但是怎么说呢心理还是有一股力量支撑着,最后船员们一起撑着,熬到天亮,等待救援,天亮后安全到岸了。

杜XH:当你在海上遇到一些自己不能左右的一些事儿时,就想起海神娘娘,自己就会有些安全感。

沿海的祭海文化是基于一定的经济需求产生的(姜春洁,宋宁而,2013),当对海神的态度由崇拜向祈求转变时,海神信仰就带有了功利性(蔡勤禹,赵珍新,2015),海神信仰在新时代面临很多挑战但同时也具有有了新的社会功能(杨丹丹,2014)。

研究者:为什么现在的祭海习俗没有当作一种地域特色来发展旅游业呢?

任CX:一是咱这乡村偏僻,未纳入省旅游县,而且你看像杜XH不仅仅是渔民,也种地,也有农民身份,也不算是纯渔民。再加上真正的老渔民的思想还是比较落后的,没有把渔文化转化新发展的想法。

使祭海仪式及海神信仰重焕活力,需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如在祭祀活动中加入新的时代元素,包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人海共荣等内容的歌舞等;同时将传统习俗与现代环保理念结合起来,用插彩旗、放鱼苗等新方式祭海,通过丰富、创新祭海仪式来进一步吸引外地游客,发展旅游业,使胶东祭海文化永葆青春和活力。

3.3. 心理驱动力的现实反馈

海神信仰催生了胶东地区的祭海仪式,祭海仪式的举办进一步加深了海神信仰,给予渔民们巨大的心理安慰,同时将这种心理上的巨大驱动力体现在行为上,其中包括渔业精神民俗中的禁忌文化(张莹等,2020)。

研究者:作为渔民,你们真的信有海神的存在吗?

杜XH:信啊,干这行就必须的信这个。

研究者:那当你们在船上遇到危险时,首先想到的会是有海神的保佑吗?

杜XH:嗯……其实人本能的反应还是先想到自救,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会再祈祷海神保佑,也算是增强自信吧。其实有的船长也会在这时也会拿出纸来给海神烧纸祈祷,其实这时候他也害怕,但是为了鼓舞船员,不能放弃,也要借海神信仰来让大家振奋起来

海神信仰催生的心理驱动力使渔民们在生活中有一些忌讳(禁忌文化):

宫BS:吃鱼时,上半部分吃完了,不能说翻过来,要说划过来。因为“翻过来”有种翻船的含义。

任CX:不能说是吃饺子,得说吃guzha (当地方言发音),饺子长得和渔船有点像,饺子会翻个头,有种渔船要翻的意思;不能说饺子煮破了,应该说挣了(饺子肚皮撑开来了的意思)有挣了钱的意思;不管什么东西断了,不能说成折了,有种赔了(赊了)的意思;姓氏裴(pei,赔)也必须改念为pi (二声)。

宫BS一直强调,海神不是迷信,只是一种信仰,能让渔民们生活的更好的心理慰藉。因此,可以看出,祭海仪式加深了海神信仰,而海神信仰给渔民们带来了心理驱动力,使渔民们在遇到危险时能有更加坚定地信念,支撑其进行一系列的自救活动,是心理驱动力转化到实际行为中的体现。一些口语的忌讳也是由于渔民们对于大海的敬畏,不愿因言语的得罪了海神,这种敬畏、尊敬深深的影响着渔民们的日常行为。

4. 总结

胶东沿海地区在传统思想文化的熏染和影响并基于朴素的心理诉求需求下,产生了对海神的崇拜进而形成海神信仰,以祭海仪式来体现并巩固海神信仰,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海神信仰强度虽有所减弱,但仍以一种特殊的地位存在于渔民心中,正是基于在其遇到困难时海神信仰带来的心理暗示及心理驱动力。以海神信仰为基础的祭海仪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这种价值在当前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发展;相信,胶东半岛的海神祭祀仪式通过时代新因素的融入,其“敬畏自然”和“民为神主”的朴素思想必将焕发出更新、更大的生命活力。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9BZJ001)的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2000).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 蔡勤禹, 赵珍新(2015). 海神信仰类型及其禳灾功能探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25-29.
[3] 董洪杰, 李朝旭(2018). 叙事文本中民间神化人物的价值定向与人格特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109-117.
[4] 黄浙苏(2017). 妈祖信仰与东西方海神崇拜异同. 妈祖文化研究, (2), 8-13.
[5] 金涛(2007). 海龙王信仰与舟山渔民的双重心理.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1), 38-40.
[6] 姜春洁, 宋宁而(2013).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日本祭海仪式变迁——以濑户内海管弦祭为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 18-27.
[7] 鲁丽英(2012).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学理论, (26), 23-24.
[8] 李朝旭, 潘文静, 董洪杰(2020). 近五年中国宗教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进展概况. 世界宗教文化, (1), 36-47.
[9] 曲金良(2004). 环渤海圈民间海神娘娘信仰的历史与现状. 民间文化论坛, (6), 41-46.
[10] 施敏洁(2009). 日本的海神信仰与神道. 中国校外教育, (5), 36.
[11] 宋宁而, 范晴(2013). 胶东祭海仪式变迁——以田横镇黄龙庄祭海节为例.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30(6), 15-20.
[12] 王赛时(2005). 古代山东的海神崇拜与海神祭祀. 中华文化论坛, (3), 50-54.
[13] 王莳雨(2019). 从民间祭海到“祭海谢洋”大典——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农村经济与科技, 30(9), 312-314.
[14] 叶涛(2002). 海神、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调查. 民俗研究, (3), 65-80.
[15] 杨丹丹(2014). 祭海仪式的变迁与社会影响. 硕士论文,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16] 郑衡泌(2011). 以祠神为纽带和标志的迁移人群的地方认同和融合——以宁波沿海海神信仰为例.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6(4), 75-84.
[17] 张秀敏, 杨莉萍(2018). 基督徒祷告过程中人神依恋关系的质性探索. 心理学报, 50(1), 115-129.
[18] 张莹, 程镇燕, 孙金辉, 乔秀亭(2020). 渤海海域渔业民俗浅析. 水产养殖, 41(2), 77-80.
[19] 张米兰, 李昌昊, 付安琪, 魏楚迪, 黄建娴(2015). 海神信仰的历史轨迹与价值功能研究——以岱山岛为例. 黑河学刊, (6), 64-66.
[20] Crosby III, R. G., Ritt, B., & Slunaker, J. (2018). Motives for Religious Sacrifice: Classification, Measurement, and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with Psychospiritual Well-Being. 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12, 1-12.
https://doi.org/10.1037/rel0000162
[21] Namihira, E. (1978). Ebisu: A Liminal Deity in Japanese Folk Belief. Japanese Journal of Ethnology, 42, 33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