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引言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学生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而非创新创业本身,应贯穿大学的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将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 [1] [2],不管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博士生,只要存在创业需求或创业可能,都需要创新创业教育 [3]。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方式,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强化管理过程和提高教育质量意义重大。目前,创业教育的评价经验性研究过多,基于实证研究方法的多以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绝对量的变化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过于强调服务外部社会组织的经济压力 [4],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顾客”,而研究生作为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人才,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看法和建议将是改进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为此,本文以在校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1.2. 文献综述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发展而来,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5]。创业教育最重要是从观念上改变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更强烈的创业意愿和创业精神,而非促使学生创办企业 [6]。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和对创业的基本认知,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7],创新创业教育要将人才的培养与科研以及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从传统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转变 [8],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要回归人的发展 [9]。创新创业教育应纳入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10]。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仍处于探索时期,2010年前主要是理论研究,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其评价主体、其评价方法模型方面都有一定发展。评价主体方面多从政府、学校、学生、社会等多角度进行 [11],也有学者主张依托高校、企业、政府建立多元主体 [1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主要从产生的成效或投入产出角度进行,徐朗(2011)认为参照Vesper (1997)对创业教育的“七因素评价法”从创业率和就业率之比、毕业生创业效果、毕业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的就业机会等相关方面来评价创新创业教育 [13]。Moica认为对经济和社会影响是评估高校创新教育效用的主要指标 [14]。梁海霞从社会创业视角建立了课程、活动、教学和环境四个投入指标和教学效果、获奖情况、创业情况和社会影响四个产出指标的评价体系 [15]。李阿力等(2018)从课程、教师、经费、平台等投入及自主创业人数、课题、比赛、创新项目获奖数量等产出角度进行评价 [16]。评价方法学者根据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及数据包络法等。冯艳飞(2013) [17]、徐英(2014) [18]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政府、高校、社会、学生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进行评价。高苛(2015)从社会支撑、学校投入和学生三个层面用改进AHP法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评估,发现高校投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排在首位 [19];黄兆信(2019)采用因子分析课程体系、组织领导、师资建设、教学管理、机制保障五个维度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研究 [20]。梁海霞等(2016)、李阿利等(2018)利用DEA模型从投入产出角度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效率评价 [15] [16]。
虽然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评价往往关注效益类的评价指标,多从创业项目创造的经济效益、创业率、创新创业竞赛得奖率、创业成功率等指标来衡量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把学生当作客观考察对象,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需求。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是衡量高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衡量的重要指标,学生满意度是学生实际感知与预期比较后所产生的心理状态 [21],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的心理状态,是基于期望、过程及收获的一种价值判断 [22]。现有研究多研究在校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研究生是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人才,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和建议将是改进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因此,本文从高校在校研究生的主观视角出发,参考前人文献以及研究需求从激励形式、开展方式、课程体系、师资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来测度满意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 样本描述统计及现状分析
2.1. 调研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次调研以在校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发放问卷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71份,问卷有效率为92.8%,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可以看出,被调研的研究生中,女性的比例高于女性,大部分被调研学生处于研一研二两个阶段,被调查学生学位类别大多为学硕,专硕比例为37.2%,从学生学校所在区域分布来看,中部地区占比例最大,为62.8%,其次是东部地区,再次是西部和东北地区。
2.2.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在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层面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层度、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层度、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态度及看法等进行了调查,发现被调查者中仅有39%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了解,60.02%参与了创新创业教育,其形式主要有创新创业讲座、沙龙、主题报告(19.96%),科研项目(17.22%)和“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16.12%)。接触和获取创新创业信息的途径主要有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35.29%)、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29.90%),没有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是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绝大多数研究生认为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有必要的,50.40%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28.30%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为了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就业能力;14.82%认为是为了革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仅有6.47%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创业。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测度
3.1. 评价指标的构建
通过参考相关文献以及实际情况分析,本文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激励机制、教育形式、课程体系、师资满意度四个方面,并对每个方面再次进行细化,分别有五个指标来对各方面满意度作出详细评价,从而构建出如表2,具有4个一级指标及20个二级指标的评级指标体系。

Table 2.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lleg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atisfaction
表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3.2. 评价方法
问卷满意度评价问题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并分别对其赋值5、4、3、2、1。为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判断误差,采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通过计算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设置m个评价指标,n个观察样本,构建原始数据矩阵
,
表示第i个受访者关于第j个指标作出的评价。
2.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受访者评分所占的比重
。
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其中,常数,
满足
。
4.计算信息熵冗余度:
。
5.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
。
6.计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结果:
一级指标的满意度指数
,q是第k一级指标所含的二级指标个数,Cki代表第i个受访者对第k个一级指标的满意度评价。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综合满意度指数:
。
根据以上步骤,对所得有效数据进行计算,可求得各项指标的权重如表2;根据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可计算出激励机制、开展方式、课程体系、师资这四个维度的权重分别为0.2358、0.2411、0.2437、0.2795,其中师资方面的权重最大,激励机制方面的权重最小。
3.3. 满意度测度
根据熵值法计算得出的权重来计算各个二级指标的平均评价得分,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各指标满意度得分在3.40至3.89之间,介于一般与满意之间,其中对鼓励学生申请并参与创新创业科研项目、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及小额资金支持上满意度最高,而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数量上满意度则相对较低。整体而言,学生对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水平为3.618,处于一般与满意之间,其中,对于学校所采取的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以及发展方式方面的满意度要高于对课程体系及师资力量方面,但总体差异不大,均处于一般及满意之间。

Table 3. Average evaluation of secondary indicators of satisfaction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表3. 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二级指标平均评价
4. 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内外部均有,有来自学生、教师、平台、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将着重分析学生层面的影响因素,并分为三个维度即个体特征、参与特征、意识特征,在每个维度下,又分成不同的影响因素。考虑到不同人群年级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本研究个体特征维度包括学生的性别和年级、学位类别、地区;参与程度用创新创业教育参与次数来代表;意识特征包括对创新创业教育看法、创新创业与专业的关系等主观想法评价。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以下3个假说:
假说1:学生的个体特征对学习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女性学习者常比男性学习者更认真,对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更高;年级越高,其受创新创业教育越多,满意度越高;学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程度高于专硕;东部地区总体而言经济教育资源优于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因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更高。
假说2:创新创业教育参与程度对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参与次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假说3:意识特征对学习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主观想法评价教学资源直接关系着学习效果,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联系程度越高,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越高。
因此,本文通过构建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学生的个体特征、参与特征、意识特征对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的影响,分析不同个体特征、不同创新创业教育参与经历等的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感知满意度的差异,具体形式如下:
其中,
,Y1 = 激励机制满意度、Y2 = 开展方式满意度、Y3 = 课程体系满意度、Y4 = 师资满意度与Y = 总体满意度,创新创业满意度的四项评价指标由上文熵值法得出,学生总体满意度Y是前面四个因子的加权得分,以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公共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例为权重。xi代表自变量,包括个体特征(性别、学位类别、年级),参与特征(创新创业教育参与次数),意识特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认为创新创业与专业的联系程度)。
本文运用Stata 14.0对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估计,在分析过程中采用逐步加入变量的方法,且已经消除可能出现的异方差问题。经计算,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最大为2.53,平均值为1.41,说明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Table 4. Regression model of factors affecting graduate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表4. 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
注:*、**、***分别表示 10%、5%、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如表4所示,从总体满意度来看,仅有意识特征对总体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了解程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支持程度、创新创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程度对创新创业教育总体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高校组织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总体满意度。而个体特征与参与特征对创新创业教育总体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
进一步研究表明,学校地区、学位类别、年级对激励机制满意度、开展方式满意度、师资满意度有一定影响。对激励机制满意度的影响,与学硕相比,与学硕相比,专硕对激励机制的满意度较高;与研究生一年级相比,博士生对激励机制的满意度则较高,可能在政策上对于这类学生有所倾斜。对开展方式满意度的影响,与研究生一年级相比,研究生二年级对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方式满意度影响为负。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对师资满意度为负向影响,东西部地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存在一定距离从而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满意度。
5. 结论与启示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相对较低。满意度测算均值比较的结果显示激励机制、发展方式、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等四个方面的满意度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激励机制与发展方式较高,课程体系与师资状况偏低,师资状况满意度最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状况存在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仅有意识特征对总体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除此之外,学校地区、学位类别、年级对激励机制满意度、开展方式满意度、师资满意度有一定影响,学位类别、年级对激励机制满意度影响显著,年级对开展方式满意度影响显著,学校地区师资满意度影响较为显著。
通过对个体特征、意识特征对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影响的研究,本文有以下几点启示:首先,要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资力量建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目前学生对师资满意度最低。其次,借鉴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加强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最后,加大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力度,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尽快完善资助制度。高校要积极促使研究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积极促进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
基金项目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新创业导向下地方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XYJG-201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