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21世纪,中国进入信息时代,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城市的社会和经济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人力资源的存量和质量成为决定一个地区增长的潜力的关键因素,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主导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一个城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城市的经济状况。但是现今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发尖锐,高校毕业生供给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毕业生“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为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促进高校毕业生跨地区、跨省份、跨城市之间的合理流动、有效配置人才资源则显得日趋迫切。因此分析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区域流向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高效流动。
以湖北省高校为例,根据2019年湖北省15所高校(包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工程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湖北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武汉工商学院、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毕业生就业地所在城市进行分析。观察不同类型、层次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差异。
其次,随机挑选全国36所高校,挑选规则为遍布华中、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六个区域,且高校层次包含985、211类高层次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根据以上规则随机挑选院校为: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合肥工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南京医科大学、西安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华东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
2. 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空间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东部沿海城市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到中部崛起,这些措施都有力的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但是中国区域发展差异仍在不断扩大。于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区域选择受到大量学者的关注,有以下两种现象:第一,聚焦东部一线城市,这是高校毕业生流动的主要趋势,大量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证明这种流动现状的存在,国内顶尖大学的优质毕业生近八成选择东部就业,并且比例逐年增加 [1]。第二,东西部发散就业,虽然大部分毕业就业地选择倾向于东部发达城市,但是选择东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呈现发散就业的倾向,不再聚焦于某些经济发达城市,而是选择家乡城市或者学校城市就业。最后聚集模式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发散模式 [2]。
同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加关注毕业生省际流动和城际流动的重要性,代表学者有岳昌君、马莉萍等。通过微观调研数据分析大学毕业生的省际流动特征,发现其就业地点大多为毕业院校与生源地所在省份;东部地区的跨省就业发生率高于中西部地区,跨省就业发生率随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增加 [3]。
1、不发生省际流动
不发生省际流动即就业地为毕业院校或生源地所在省份。根据高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表1):湖北省15所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发生省际流动的平均比例达到48.6%,不足半数的毕业生会选择留在湖北省工作,其中本省就业率最高的是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占比达70.61%其次为武汉体育学院,比例为68.33%,其中最低的是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留在本省工作的比例仅占16.83%、30.95%、27.02%。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employment rate in Hubei Province
表1. 湖北省本省就业率描述统计
数据来源:湖北省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注:武汉纺织大学未找到2019年数据)。
根据全国其他省份高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表2),毕业生留在学校所在省份就业的平均比例占到61.54%,与之相比,湖北省对于毕业生的保留能力相对较弱。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employment rate of the whole country (except Hubei Province)
表2. 全国(除湖北省)本省就业率描述统计
数据来源:全国(除湖北省)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聚焦一线东部城市
笔者对湖北省15所高校毕业生流向的省份比例进行前五排名(除湖北省),根据排名结果发现,除湖北省以外,广东省在15所湖北高校就业率省份排名中出现15次,均为除湖北省外就业率最高的省份,其余按照出现频率排名,依次为江苏(11次)、浙江(11)、上海(9次)、和北京(8次),湖南(4次)、河南(4次)、福建(3次)、重庆(2次)。可以发现出现频率较多的省份为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均为东部发达城市,其他中西部城市流向占比较少并且分散。
对全国其他省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进行同样的研究,将除高校所在省份的其他省份就业率进行前五排名,按照省份出现频率依次为:北京(23次)、广东(21次)、上海(19次)、浙江(17次)、江苏(13次)。根据以上研究发现,毕业生在就业地域流动时明显偏好东部发达城市,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是毕业生就业流动的主要省份。
3、主要省份流向分布
根据前文研究发现湖北省毕业生流向广东省就业的比例较高,甚至出现超过湖北省就业的比例,同时,从湖北省与全国来看,主要省份流向为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如下表3所示可以发现湖北省毕业生流向广东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省份。

Table 3. Flow direction analysis of main provinces
表3. 主要省份流向分析
3. 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差异
在上述通过毕业生的本省就业率与外省就业分布研究中基本证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普遍趋势,本文进一步对高校的层次和类型进行分类,按照院校层次分为:985高校、211高校、双一流高校(非985/211)、普通一本院校、普通二本院校。按照院校类型,将高校分为:人文社科类院校(包括:财经类院校、艺体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理工科院校、农林类院校、医科类院校。
对院校层次和院校类型进行本省就业率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根据方差分析结果可知,院校层次对本省就业率的显著性影响为0,可知p值<0.001结果极其显著,同时院校类型与本省就业率的显著性研究为0.033 < 0.05,院校层次与院校类型对毕业生本省就业有显著影响。

Table 4. Analysis of variance between the levels and typ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employment rate of the province
表4. 院校层次和类型与本省就业率的方差分析
a. R方 = 0.828 (调整后R方 = 0.794)。
1、院校层次差异
针对高校层次对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动的研究,进行外省就业与院校层次的交叉分析,得出结论:985高校毕业生的外省就业率为71.02%,211类高校毕业生的外省就业率为58.23%,其他一本院校毕业生的外省就业率为47.64%,二本院校毕业生的外省就业率为47.61%。结果证实院校选拔性越高的高校毕业生外省就业率越高,院校选拔性与高校毕业就业迁移率成反比趋势,院校选拔性越高的毕业生越倾向于迁移就业。
2、院校类型差异
分析不同院校类型毕业生的本省就业率(表5),根据数据发现:首先,医科类和理工类类高校留在本省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院校,分别占比67%和65.31%均超过半数;甚至有理工科院校流向广东省就业的比例超过留在本省就业的比例。其次,艺体类和农林类院校毕业生留在本省工作的比例较低仅占32.99%和35.76%,针对这不同高校类型的毕业就业区域流向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首先,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和农林类院校更倾向于向东部城市流动,而医科类院校、纺织类院校、民族类院校、财经政法类院校、艺术体育类院校更倾向于向中部城市流动。其次民族类院校和财经政法类院校较为突出的表现出流向西部城市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院校。最后,湖北省高校毕业生流向东北地区的比例较少。

Table 5. Cross analysis of college type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rate
表5. 院校类型与本生就业率交叉分析
4. 问题与建议
根据上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地选择时出现不同的模式:首先,与综合类高校相比专业性高校更倾向于留在本省工作,其中医科类高校表现最为突出,而综合类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迁移就业;其次,东部发达城市成为湖北高校毕业生在迁移就业时的首要选择,其中广东省对湖北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最强;最后,院校选拔性越高,毕业生迁移就业的意愿也随之越高,高层次院校毕业生迁移就业比例较高,而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迁移就业意愿较低,更倾向于本省就业。
众所周知,湖北是教育大省甚至武汉成为拥有最多大学生数量的城市,但是湖北依然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境地,大量优秀毕业生正流向其他省份城市。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保留率成为湖北省高等教育应当重视的问题,湖北省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培养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帮助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1、政府作为促进就业的总指挥官,应当积极承担责任,借鉴其他省份成功经验,进一步建立明确的政策目标和完善政策体系,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政府部门应增加对高水平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投入力度,在加强有形就业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逐步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实现毕业生就业“质”与“量”的结合。
2、大力推进校企合作。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实现湖北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联动。高校在深化与企业合作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和创业实践中,使得当地企业能够更好的对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成果进行价值评估与合作支持。
3、加大人才引进的政策力度。广东省引进高层次人才、高学历人才(博士、博士后)和高技能人才的相关政策,是配套服务如住房保障、奖励补贴、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人才服务政策。针对创新人才(包含医疗)广东省有千万元资助项目。湖北与之相比则显得较为薄弱,以武汉为例,武汉的“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更多体现在毕业生租房补贴和增加就业岗位方面。虽然武汉的人才政策近年来收到一定成效,但是也许多“唱衰”声音,表现在:1、经济补贴较低、非经济补贴不足;2、武汉工资水平低,现在的新政是为了“炒房”烘托官员政绩,是些口头上的政策;3、高学历人才吸引力较弱等方面,认为这不是留人才,只是在留人而已;4、武汉的各个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整体而言在服务质量,租金优惠,政策扶持等多方面都与深圳、广州有明显差距。
面对这些声音,湖北尤其是武汉需要认真思考新政存在的不足,虚心学习广东、深圳的优秀经验。只有先把创业者服务好,提高自身的企业和经济水平,才能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和就业者来武汉打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