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方法
2020年6月,通过网上发布调查问卷对疫情背景下人们的体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实际收回调查问卷300份,其中男性160人,女性140人。本研究使用此次调查问卷,通过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探索在疫情背景下不同性别参与体育活动的差异性。该调查问卷《疫情背景下的民众健身情况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人员的基本信息、体育消费及参与情况、对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等。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情况见表1。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education background of respondents
表1. 调查对象年龄及学历分布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活动投入概况的性别差异
2.1.1. 参与体育活动时间的性别差异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性别每周对体育活动投入时间存在明显差别。我国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必须同时满足3个条件:每周进行身体活动3次及以上;每次身体活动的时间保证在30 min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1]。而由表2可以看出男性每周参与体育活动次数少于3次的有86人,占男性总人数的54%;女性每周参与体育活动次数少于3次的有100人,占女生总人数的71%。表明男性体育人口要明显多于女性,分析其原因:女性在工作之余大多还需处理家务,照料小孩。不容乐观的是男女生的体育人口都没能达到一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男性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有16人,占男性总人数的10%;女性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为20人,占女性总人数的14.3%。因此,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一般,我们仍需培养民众体育意识。

Table 2. Investment of different genders in sports time
表2. 不同性别对体育时间的投入
2.1.2. 体育活动消费的性别差异
如表3所示,不进行体育消费的男性有23人,占男性总人数的14.4%;女性不进行体育消费的人数为38人,占女性总人数的27.1%。表明女性更不愿意进行体育消费。分析不进行体育消费人数存在的原因为:首先,人们的体育意识不强。其次,我国的体育制度一直为群众体育,即体育大多以公益性的形式存在,人们普遍还未形成花钱买健康的意识 [2]。在体育消费的中间阶段,即501~3000元男性体育消费的人数明显大于女性:男性为53人,占男性总人数的33%;女性为18人,占女性总人口的13%。分析原因,随着我国体育场馆及健身房的普及,男生更乐于进行普通体育消费,而基于性别因素,女性更不愿意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进行锻炼。而在3000元以上的体育消费中,男女差别减少,男性为7人,占男性总人数的4.3%;女性为5人,占女性总人数的3.6%。

Table 3. Investment of different genders in sports expenditure
表3. 不同性别对体育支出的投入
2.2. 体育技能及体育设施需求的性别差异
2.2.1. 体育技能掌握的性别差异
民众体育项目的选择受周围的环境、文化程度及经济实力的限制,同时随着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大众媒体对体育宣传力度的加强,新媒体的兴起,人们对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价值化的趋势 [3]。由此,如表4所示,掌握两项及以上体育项目的男性为120人,占男性总人数的75%;掌握两项及以上体育项目的女性为62人,占女性总人数的44%。表明,男性掌握多种体育项目的人数远高于女性。分析其原因:首先,男性对体育活动有更加浓烈的兴趣。其次,男性有更多的精力与体力掌握更多的体育项目。然而,不容乐观的是:男性中不会体育项目技能的人数为16人,占男性总人数的10%;女性中不会体育项目技能的人数为38人,占女性总人数的27.1%。表明不会体育技能的女性远高于男性,分析其原因:公共体育场地及设施中大多为篮球、足球等对抗性比较激烈的运动,因而大多适合男性参与,而针对女性的展现柔美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较少 [4]。因此,应该加强针对女性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比如:毽球、羽毛球等。

Table 4. Differences in the mastery of sports events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表4. 不同性别间体育项目掌握差异
2.2.2. 体育场所的性别差异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活动的场所逐渐被商业区所取代,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没有了追逐打闹的场所,只能在家与智能设备玩耍 [5]。由此可见健身娱乐场所对当代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在体育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加大 [6]。但是由表5所示:男性认为身边体育设施明显不足的有66人,占被调查男性总人数的41%;女性认为身边体育设施明显不足的有54人,占被调查女性总人数的39%。表明不同性别间对体育设施的需求相似,政府、社会仍需加大对体育设施投入的力度,由此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Table 5. Fitness facilities overview
表5. 健身设施概况
2.3. 疫情背景下体育参与概况的性别差异
2.3.1. 疫情背景下健身态度的性别差异
疫情面前,金钱物质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健康,而健康的基础是自身抵抗力及免疫力。电视采访中,终南山院士一再强调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如表6所示:疫情背景下男性对体育态度更加重视的有67人,占被调查男性总人数的41.9%;女性对体育态度更加重视的有68人,占被调查女性总人数的48.6%。表明:疫情背景下不同性别对体育的态度都发生了积极性的转变,分析其原因:由于社会各方面不断宣传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抵抗疾病的信息,体育科学文化知识得到了普及,让人们对体育有了新的认识。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及宣传的重要性。在信息化时代,学习更加方便快捷,人们的精神层面得到了充实,但是身体上也不可落下。“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句话不仅是对教育的内涵有着高度的概括,而且对教育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教育只有做到精神与体魄的全面关注,青少年才能全面发展,成为内心充实、人格健全、精神饱满、体魄健康的新时代人才。

Table 6. Gender differences in sports attitud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epidemic
表6. 疫情背景下体育态度性别差异
2.3.2. 疫情背景下健身参与性别差异
如表7所示,在疫情背景下男性健身参与比之前更加消极的人数有34人,占被调查男性总人数的21.3%,女性比之前更加消极的有27人,占被调查女性总人数的19.3%。男性健身参与对比之前没有变化的人数有79人,占被调查男性总人数的49.4%;女性健身参与比之前没有变化的人数为66人,占被调查女性总人数的47.1%。分析其原因:疫情背景下,虽然人们对体育的态度更加积极了,但是人们不可到公共场所聚集,因此大多数人们选择在家,但是现代化人们的居住环境大多为楼层,在家中锻炼难免会影响到周围邻居,因此健身参与并没有明显提高。而在性别之间,疫情背景下健身参与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

Table 7. Gender differences in fitness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epidemic
表7. 疫情背景下健身参与性别差异
2.3.3. 疫情背景下对健身投入的性别差异
如表8所示,在疫情背景下男性中对健身投入没有变化及更少了的有112人,占被调查男性总人数的70%;女性中对健身投入没有变化及更少的有97人,占被调查女性总人数的69%。分析其原因,虽然人们对体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但是在疫情期间人们缺少健身消费的娱乐场所。另外,在疫情期间人们的收入减少,因此很少在体育上进行消费。而在性别上,疫情背景下对健身投入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

Table 8. Gender differences in fitness invest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epidemic
表8. 疫情背景下对健身投入的性别差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足三次的男性占被调查男性人员总数的54%;女性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足三次的占被调查女性总人数的71%,由此可见,我国体育人口缺乏,尤其是女性体育人口急需提高。
2)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体育活动每周参与及体育消费投入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另外在体育项目掌握方面,男性掌握多种体育项目的人数远高于女性,即掌握两项及以上体育项目的男性为120人,占男性总人数的75%;掌握两项及以上体育项目的女性为62人,占女性总人数的44%。
3) 我国民众体育意识不强,人们大多不愿进行体育消费,花钱买健康的意识还未普及,在体育场地及设施方面,我国公共体育场地及设施不足,特别是针对女性的体育设施缺乏,广大女性没有相适应的体育场所。
4) 疫情背景下,人们的体育态度发生了转变,相比之前,人们更加了解了体育增进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疫情的限制,人们不能到户外进行体育活动,因此在体育参与及体育投入方面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由此从侧面表明,人们很少在家进行体育锻炼,上文分析民众不在家进行体育锻炼的原因有居住环境的限制,然而缺少室内居家锻炼的相关知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3.2. 建议
3.2.1. 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们更加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供给模式实现由福利型向消费市场型转变。由此人们应该转变观念,了解到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家及社会对人的体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高效率、快节奏、竞争性强的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要求人们必须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能力。因此,国家及社会应该大力宣传体育锻炼增进健康的理念,只有当人们充分意识到“健康第一”思想的重要性时,才能唤起全民的健身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健身的意义,更加乐意投入到体育生活圈,养成“终身体育”的理念,让花钱买健康成为人们的共识 [8]。
3.2.2.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及娱乐场所的建设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们自由休闲活动的场所逐渐被挤压,甚至大多数民众只能在家中度过余暇时光,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但是现代生活环境中很少有孩子可以自由奔跑的场所。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公共体育场馆的投入力度,社会应该加强消费性娱乐场所的建设,从而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建设需求 [9]。另外,建议加强针对女性的体育场地及设施建设,比如:毽球、舞蹈、健美操等场地。
3.2.3. 加强体育科学知识教育与普及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教育绝非可有可无,学校体育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比如提高中考、高考体育所占分值 [10]。普及多种健身知识,体育也绝不是简单的打球娱乐,应该科普系列体育健康相关知识,比如科学饮食、健身等相关知识。让人们了解体育锻炼的原理及内涵,在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科学锻炼。
3.2.4. 加强体育赛事的举办,提高人们的锻炼热情
广泛深入开展社区群众性运动竞赛活动是社区体育及全民健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竞赛才能激起民众体育锻炼的参与热情,才能调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 [11]。要像组织竞技比赛那样组织群众性运动比赛,因此不管是体育管理部门,还是住宅小区、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管理者都应重视群众性运动竞赛活动。这样社会才会有浓烈的体育运动氛围,体育运动才可长久发展。
3.2.5. 加强对女性体育的重视
纵观历史,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女性体育的发展一直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甚至一度停滞不前。古代的奥林匹克时代,不仅没有参加体育角逐的权力,甚至不可以当作观众。女性就已经被隔绝在体育之外了。当时错误的医学观点认为女性的身体结构不适宜进行体育活动,同时由于女性承担着繁衍后代的重要使命,女性的活动范围更被局限在家庭之中,由此形成了恶性的循环 [12]。当代社会,男女平等,女性逐渐撑起国家、社会、家庭的半边天,要加强社会性别教育,改变性别刻板印象,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性别分工,促进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动员和鼓励更多居民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