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推动我国办学体制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促进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 [1]。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引进境外学历教育和培训项目,丰富了教育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受教育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二是创新办学机制,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境外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国内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师培养,增强了办学活力,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三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也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加强了一些薄弱学科,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 [2]。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宁波工程学院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自2011年至今,已获教育部批准三个中美合作办学4 + 0本科双学位项目,即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合作举办的会计学专业(2011年)、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合作举办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17年)、与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合作举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9年)。2015年6月,中美会计学专业首届毕业生全部获得中美双方文凭和学位证书,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其中15%毕业生被国外名校录取。2016年12月,该专业被列为浙江省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
当前,宁波工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已进入内涵建设期,如何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成果对校本专业的辐射,成为当前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目标。
2. 研究现状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着眼于建立规模稳定增长机制,创新办学质量和水平。从生源结构和质量看,招生范围已涵盖全国31个省区市,录取分数也在逐年攀升,表明考生和家长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度不断提升。2016年5月,《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报告(2010-2015)》 [2] 指出,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工作重点正在实现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从模仿复制向合作创新转变,从学生流动向能力提升、聚焦优质转变。数量众多的非法人合作办学机构和合作办学项目,均隶属于普通大学的二级学院,这些办学机构及项目如何在当前体制内真正成长为国际化学院、如何实现教学质量保障等问题都值得持续探究和实践 [3] [4] [5]。
针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弊端,伍宸等 [6] 提出,普遍存在“中心–边缘”的依附困境,即缺乏独立自主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尚未达到“以我为主,平等合作”的原则,在治理机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依附问题。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西方发达国家至上、机械引进的误区。一些项目与机构片面强调国外课程的还原,一方面没有顾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缺失了中国特色和国家意识。
综上可见,如何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内涵建设是值得深入探索和实践的 [7]。
3. 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建设实践
宁波工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以“开放与创新”为理念,围绕“以育人为中心”的办学宗旨,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扎实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三个中美合作办学4 + 0本科双学位项目主要依托于国际交流学院实施人才培养。作为二级教学单位,国际交流学院紧密联合外方合作大学相关学院以及本校相关学科性学院(即经济与管理学院、理学院、机械学院),在项目治理结构、中外课程与师资融合、英语与专业能力协同等三个不同层面开展持续研究与实践,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3.1. 项目治理结构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个涉及多元文化碰撞的合作,有着多种体制与模式的冲突与融合,还有传统模式与未来发展的矛盾与衔接,以及中国现行制度与引进模式的矛盾和借鉴等。在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时,首当其冲的就是决策管理,其次是师资建设和学生治理。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有二:一是三个专业分别与三所美方大学合作办学;二是校内依托国际交流学院并联合相关学科性学院进行协同办学。由此,项目治理结构设计需要获得办学多方的理解和认同,使所有实际参与者的权利和诉求得到保证,最终形成一种共同发展的战略联盟。这是中外合作办学能否落地实施的核心因素。
图1给出了宁波工程学院三个中美合作办学项目的核心治理结构。项目管理重心落在国际交流学院,由院长分别与三个美方大学相关学院院长进行项目运行层面的决策管理;中方为三个项目分别设置项目负责人,在项目运行层面与对应美方项目负责人进行直接沟通;中方还为各项目配备项目助理和教学秘书,辅助管理教学组织和运行事务。中方课程的任课教师来自国际交流学院相关项目部、学科性学院、以及我方通识课依托学院。美方任课教师由合作大学选派并亲临宁波工程学院讲授课程。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所有美方课程只能以网络教学形式进行,国际交流学院为此配备美方课程助教,以确保课程教学效果。
层级清晰的治理结构可以较好地服务于决策管理。此外,中外教师的融通交流也得以加强,以中方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建设正逐步涵盖美方教师。学生治理则采用中国特色的学生事务办公室和班主任模式,其优点是完全符合学校相关管理模式,不足之处在于未能融合美方学生管理模式。为弥补不足,学院尝试加强团学会自主活动权、拓展学生参与学院事务的渠道,与美方合作大学相关学生社团开展联合活动等,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
Figure 1. The core administration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programs at NBUT
图1. 宁波工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治理核心结构
3.2. 中外课程与师资融合
人才培养的起点即为培养方案制订。国际交流学院充分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工作,在坚持教育部规定的中外合作办学“四个三分之一”原则基础上,通过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联合校内外专家对中外课程设置进行定期更新与完善,逐步形成专业课程知识图谱,为任课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画像,尽可能避免中外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课程建设,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国际交流学院通过设置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积极引导中外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资源建设。例如,中美信科专业《专业导论与学业规划》课程由中外教师共同梳理课程内容,共同录制课程视频;中美会计学专业中外教师共同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出版全英文教材等。
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另一特色是全过程化考核。在中外合作办学之初,中方教师逐步了解并学习借鉴外方的全过程记录考核方式,进而推动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学习成长,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持续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也积极采纳并将过程化考核推广至所有校本专业。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招生规模和全英语授课师资受限,当前三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并未实施以选课为核心的学分制模式,而是采用班建制并辅以导师制。为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项目部在部分专业课程中开展个性化项目教学,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应用研究与项目实践能力。
3.3. 英语能力与专业能力协同
“外语水平高、专业技能精”是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之一。如何在四年之内实现英语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双能力协同发展,是学校积极探索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内容之一。
除思政课和体育课之外,学校三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所有课程均采用全英语授课。基于学生高考英语水平(不低于100分),在大学第一学年强化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即第一学期以大学英语四级为主,第二学期对接留学英语,通过课内外联动,全面提升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英语能力。2019年秋季,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第一学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到92%。
自第二学年开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陆续开设全英语专业课程。具备良好英语运用能力的学生往往能更好地适应后续专业课学习。全英文课堂、教材、试卷和练习报告等使得学生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又进一步提高了英语水平,达到两者互为促进、协同发展的目标。
4. 思考与总结
今年,宁波工程学院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进入第十年。十年来,学校陆续与三个不同的美国大学进行合作,在经管类、理学类、工学类等不同专业领域开办了三个中外合作办学4 + 0本科项目,其中,始于2011年的中美会计学专业已进入成熟期,成为浙江省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于2017年、2019年分别开始运行的中美信科专业、中美机制专业正按照中美会计学专业的成功办学经验运行。近年来,学校在项目治理结构、中外课程融合、学生英语与专业能力协同发展等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为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合作办学层次存在局限,在中外课程体系结构、师资队伍层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夯实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为区域经济发展储备更优质国际化人才。
基金项目
浙江省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17YZ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