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修学旅行发展历程和意义
自古以来,以学生为主体,学习和旅游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一直是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赋予了这种教育方式不同的称呼。我国古代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以游学为名的教育方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争,士人辈出,诸子百家四处游历。游学就是士人们在不同的诸侯国之间知识交流、文化传播的过程,“求其博闻” [1] 是游学的目的和旨趣,周游讲学、外出求学和结伴游学是三种重要的游学形式。通过游学,士人个体可以学习经史术数,以求“学而优则仕”;社会则达到文化交流发展和政治统治稳定的局面。在随后的秦汉、魏晋、隋唐、两宋等历史时期中,游学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家喻户晓、有效的教育手段。在西方,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教育的兴起促使英国最早出现了学习和旅游相结合教育方式。“16世纪早期,人们开始赋予游历欧洲大陆以教育目的,真正意义上的大陆游学开始出现。” [2] 英国的大陆游学(The Grand Tour)主要以贵族阶层为主,贵族子弟在国内接受完整的教育之后去往欧洲大陆,以游历的方式,学习文化、礼仪和社会实况。直到18世纪,整个欧洲都盛行游学活动,例如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除了贵族阶层之外,学者文人也开始四处周游。这种盛况促进了整个欧洲大陆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近代由于战争的爆发和文化的断层,我国在教育旅游上的发展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面向世界,积极吸取国外优秀的发展经验,特别是教育方面。在国际教育领域中,教育旅游是各国在基础教育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一个板块。于是,2013年我国正式推出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将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方式之一,准确地说,“研学旅游是旅游者为了学习其他地区的文化知识,从自己常住地出发前往特定区域学习和研究当地文化知识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其旅游的受益者非常广泛,有的是学生,也可以是非学生群体中对人文知识了解为目的、通过统一组织管理的一种专项旅游学习活动。” [3] 研学旅行对开阔学生的眼界见识、增长学生的社会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邻国日本将这种教育方式——修学旅行实施得十分规范、成熟,“是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均需开展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是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集体出动并伴有住宿的以参观、学习和研修为目的旅行。” [4] 与以往的游学不同的是,一、活动的主体是中小学的学生,未完成系统的教育;二、此项活动是由政府组织、全国修学旅行研究协会协助共同举办的,而非个人的自发活动。通过组织的修学旅行活动,学生在旅行过程中亲身体验自然、社会、文化和历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团队意识、社会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论是研学旅行还是修学旅行活动,名称虽然不同,但概念十分相近,都是将学习与旅游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对学生的成长过程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社会性的影响。学生不拘于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方式,在体验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做中学,体现生活与学习相结合的理念。两者都十分注重学生群体参与这项活动,在学校教育之外体验社会生活。因此研究日本修学旅行实施过程,借鉴优秀的实施方法对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具有必要性。
2. 制度政策
1946年,日本将修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1960年修学旅行成为了所有中小学常规的教育活动,至此修学旅行成为日本学生教育过程中必修的课程活动,在各种文学、影视、艺术作品中都有修学旅行的痕迹,对人经验、见识的增长都影响颇深。文部科学省在日本小学的学习指导要领第六章特别活动中学校活动第四点明确提出:远足、集体住宿活动——在大自然中与平时不同生活环境的集体住宿活动,增长学生的见识,熟悉自然和文化,开展一些体验性的活动,让学生能够积累关于人际关系、集体生活等的知识以及在公共道德等方面积累经验。同时日本中学的学习指导要领第五章特别活动中学校活动第四点同样提出了:远足、集体住宿活动——在大自然中与平时不同生活环境的集体住宿活动,增长学生的见识,熟悉自然和文化,开展一些体验性的活动,让学生能够积累关于人际关系、集体生活等的知识以及在公共道德等方面积累经验 [5]。日本将修学旅行活动明文规定成中小学的课程特别活动,其目的在于为了通过学校活动,让学生形成理想的人际关系,加深学生对群体的归属感和团体荣誉感,培养其公众精神和实践态度,共同努力建立更好的学校生活。
文部科学省在官网上公布的修学旅行正式文件,可整理出关于修学旅行的基本要素,其主要内容如下表1:

Table 1. Basic elements of educational tourism
表1. 修学旅行基本要素(资料来源:日本文部科学省. 学习指导要领[Z], 2009.03)
除此之外,文部科学省对修学旅行的课程时数的影响、教师的负担、学生的健康安全问题、费用和教科书等方面也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和说明,以保证修学旅行既安全方便又具有教育意义。
在课程时数方面,文部省做出的解释是修学旅行的活动融入到课程中,进行综合的道德、人际训练,不会影响正常的课程时数。文部科学省官网公布了熊本县高森镇高森东中学案例,把日常的课程时数与修学旅行活动的时间结合起来的。虽然日常学科课程由活动取代,但相应的学习时间并没有减少,不同的活动学习的内容不同,例如设定课题、交流学习、事后回顾学习是综合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反思能力。学习某个市的历史和地理是社会科学内容,在获得文献资料的同时实地考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安排参观美术馆、海景写生是美术学习,提高审美认识。将综合性的训练而非单一的学科训练融入到活动之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有利。
在教师负担上,有专业的外部人员、志愿者、自然之家工作人员协助,教师的负担相对较轻。同样在自然之家有医护人员陪同,学生的健康安全是修学旅行的第一位。因此教师和医护人员的配备上,不同的地方可根据地区自行安排,例如:秋田县“每30名学生配备1名教师以及1名负责人”,栃木县“校长以及保健教师需要跟随学生一同参与修学旅行,并且每20名初高中学生需要配备1名教师”,千叶县“初高中学生修学旅行中配备教师人数算法是‘年级数乘以1.5后再加上2’,并且还要加上保健教师以及校长特命的保健负责人” [4]。
在费用上,学生需要担负的只有伙食费和清洁费,不需要额外费用。减轻了经济困难家庭的负担。全国修学旅行研究协会在2014年对关东和东海地区的学校学生在修学旅行中的平均费用做了一个调查,由下表2可见。总体而言,人均费用在55,000~59,999日元的学校数量最多。但不同的地区,人均费用也不相同,关东地区的学校最多的是在55,000~64,999日元之间,东海地区则是45,000~59,999日元的学校最多。根据总体的人均费用5.5万~6万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3000元每人,这个价位是属于比较合理的,并且政府还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适当的补助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Table 2. Educational tourism expens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verage cost per student/per school)
表2. 不同地区修学旅行费用 学生每人平均费用/校(资料来源:日本文部科学省. 学习指导要领[Z]. 2009.03)
在教科书方面,要把修学旅行活动和日常课程联系起来,不仅在教科书上学到知识,更是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3. 相关支援机构
文部科学省下达修学旅行的相应文件,从而保证修学旅行的实施具有政策效应,但是具体的规划是由全国修学旅行研究协会负责的。“设立于1955年的全国修学旅行研究协会一直致力于对日本全国中小学的修学旅行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 [4],是一个专门负责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规划的机构。这个机构“每年都会围绕修学旅行的现状、成果以及遇到的问题等开展研究,发布相关的调查统计,面向社会广泛提供信息和资源,帮助学校和学生向政府申请相关的设施或财政投入等,促进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衔接” [4]。它的工作内容包括每年修学旅行的地点、人数、交通、费用和旅行内容整个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除此之外还需要负责每年活动结束还有委员会的汇报和学校活动表现的评比。全国修学旅行研究协会的官网将每一年修学旅行的情况——修学旅行的规划和活动结束后的汇报公布出来。
根据中学跨区修学旅行的现实状况,协会将日本划分为三个地区,成立了三个委员会,分别是关东地区公立中学修学旅行委员会、东海三县中学修学旅行委员会和金基地区公立中学修学旅行委员会,每个委员会负责各自地区的中小学修学旅行活动。每个地区的委员会需要在修学旅行活动之前展开地区的修学旅行研究大会,制定出详细的学年计划,最主要的是确定学生修学旅行的目的,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收获相关的知识、体验和教育。主题和目的的建立首先要从学校自身的条件或当时的发展趋势出发,关注时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再将宏观的问题细化到微观的活动中去,在简单的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发展。最后达到学生在各方面的成长。其次,制定年度活动计划,包括学校参与人数的统计、对目的地的考察研究、确定学生的住宿费用和交通方式、相关的机构团体的支持和协助等。在活动计划之外对费用和交通需要额外更加详细的规划:在费用方面,总体的花费和政府的补助需要清晰,以便学生对预算做出规划;在交通方面,不仅要安排清楚路线和目的,还要提前向交通部门申请公共交通的运行。在修学旅行活动结束之后,各地区还需召开活动汇报大会,对各学校的修学旅行考察、评价,并评比出优秀范例。另一方面,针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反思和改正。
在除了全国修学旅行研究协会之外,自然之家也会协助修学旅行活动的开展。自然之家是旨在通过大自然中多样的、在家庭和学校中无法日常体验到的、身心发展所需的活动,来培养勇于承担责任、心灵丰富的青少年的教育机构。这个机构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在修学旅行活动中丰富他们的内在,提高他们的水平。正是因为自然之家提供校外的修学旅行活动,地区会与它合作,以其专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操作经验安排修学旅行活动中的具体事项。
两者的区别是全国修学旅行研究协会负责宏观大局,整个课程活动都在地区委员会的规划之下,脉络和走势都做出了整理和预测。而自然之家负责活动中具体的事物和微观的安排,学生如何在外出的几天中学习到有益的知识、意外事故如何处理、空闲的休息时间如何安排才有益,这些细微之处是自然之家需要考虑的地方。两者的结合才能使活动安排得精彩有趣,是相辅相成、双赢的合作关系。
4. 总结与讨论
旅游与学习结合的形式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古人以他们的智慧创造性地运用这种方式来促进人类的不断学习。我国在近些年积极推动研学旅行的发展不可谓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日本的修学旅行实行的时间相对比较早,实施得也比较成熟,已然有了社会认同的运行模式。不论从政策、学校还是从机构、社会各界支援的角度,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方向。根据整个修学旅行从上至下运营的结构,结合批判性思考,可得出一些我们可以改进和学习的结论:
1) 政策不仅需要颁布,更需要推行。日本在1946年将修学旅行这一课程活动纳入到学校体系中到1960年全部的学校都开始实行,其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宣传、推广。文部省更是把修学旅行放进学习指导要领,将其与班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并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在实施中,专门调用列车安排给学校学生,甚至为修学旅行制造了专用列车,保证其交通的方便。在费用上,为了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拨出相应款项补贴,力求每个学生的参与。
2) 学校是真正的执行者。在政策颁布出来之后,学校需要积极响应,学校的执行是修学旅行能够延续下去的唯一主体。学校在政府的安排下,为学生制定学习的主题和目标,为学生安排修学旅行的具体过程,在修学旅行中教育学生通过旅行学习,在活动结束后帮助反思和总结。
3) 社会的支援不可或缺。修学旅行中最重要的机构是全国修学旅行研究协会和自然之家。两者通过合作将政策中的要求一一计划下和实施下来。通过这样的中介,减轻了政府和学校的负担,架起了政府与学校之间的桥梁。正是这一项项计划的制定,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旅行中收获目标所要求的综合性发展。
4) 住宿是修学旅行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修学旅行都是要求学生在外集中住宿的,通过住宿这种方式帮助学生适应在集体生活,建立人际关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可多得的新奇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