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楚国漆器概述
1.1. 漆、髹与漆器
漆是从漆树上获取的一种涂料,具有经济、药用和文化装饰等用途。因提炼后的漆可以一定程度隔绝木竹器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等的接触,进而延缓木竹器潮霉、腐烂,所以古代我国的先民已经开始在木竹器外层涂漆,涂漆的工艺称之为髹 [1]。而经过髹漆的木竹器就成为了漆器,漆木器的工艺文化,是我们祖先贡献给人类文明的宝贵艺术财富。
1.2. 楚国漆器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尚书·禹贡》谓:“豫州……阙贡漆、枲、絺、纻、棐纤纩,锡贡磬错。”《山海经》中亦有“荆山多漆木”,“熊耳之山,其上多漆”的记载,这些区域多在今豫、鄂、陕的交界,是楚人早期生息繁衍之处,故初期楚人应已生存在产漆区了 [2]。春秋时期,庄子本人甚至曾为蒙之漆园吏 [3]。在西汉早期,《史记·货殖列传》有:“陈夏千亩漆”的记载,陈夏的位置在东周时属于楚国 [4]。由此可以看出,楚国从立国起就生活在产漆区,拥有极其丰富的漆木资源。
楚国西部气候湿润,不但盛产大量漆树,而且各种木竹资源极为丰富,这也为楚国漆器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5]。
1.3. 考古与文献所见楚国漆器举例
关于楚人用漆,在《庄子·人间世》有“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文献的记录也许略显单薄,更丰富和鲜活的研究资料,来自考古出土的精美漆器文物。第五代一百元人民币上的“跪拜猫”图案,实际上就是江陵县雨台山所出土漆器上的图案。1987年出土于湖北荆门楚国墓葬的彩绘人物车马出行漆奁,该奁由盖和身两部分组成,以子母口扣合,盖顶绘两组凤鸟纹,腹壁绘几何形云纹,腹底外围绘有一组二方连续的“丫”字形几何纹样,此皆彰显匠心独运,然,其精髓在于绘于盖壁的《车马出行图》(图1),画面中以枣红、朱红、棕黄、熟黄、翠绿等多种颜色,描绘出人物共计二十六个,驂车两驾,骈车两驾,另有鸟九只,犬二只,小猪一只,该画以五棵柳树将整个画面分为五个画段,让故事情节得以强化。概括而言,此漆奁纹样种类丰富,奁壁构图巧妙,兼具浪漫主义色彩与写实风格——既有“凤”这一楚文化图腾,又描绘了战国时期楚国人民的生活场景,看似多种元素的统一,实则彰显文化的自由与不拘一格。盘龙城出土的大型雕花椁板,其髹漆工艺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了 [6]。

Figure 1. Painted figures, carriages and boxes from Chu Tombs in Jingmen, Hubei Province
图1. 湖北荆门楚国墓葬的彩绘人物车马出行漆奁
2. 楚国漆器的发展
2.1. 生活需求与种类发展
战国之前,楚国的漆器种类十分有限,粗略地分为日用品、车马器、乐器、丧葬用品四大类。战国时期,楚地漆器种类进一步增多,在原来四大类的基础上,另增添了家具、文具、兵器、工艺品四大类,构成了新的八大类,共计八十多个品种。漆器的发展,极大程度上顺应了当时人们生活的需要,觞、羽、豆、盒、盘、奁、鉴等小型器具与几、案、榻、床等大型器具并存,另有诸如瑟、钟鼓架等乐器,以及矛、盾、弓箭等兵器(图2),漆器在当时已走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7]。

Figure 2. Classification of Chu State Lacquer ware
图2. 楚国漆器的分类
2.2. 文化交融与内涵发展
楚国的漆器深受中原文化和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的影响在楚国漆器的发展上留下了鲜明的痕迹。
楚国漆木器在整体上主要表现出“器身中正、对立统一、物像共置”三个特点:“器身中正”,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协调,漆器形态对称,不偏不倚,保证人们讲求视觉上均衡稳定的审美需求,同时,端正而不易倾斜的漆器相对而言更加容易放置,具有实用性;“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明暗色彩的协调,漆器色泽以红、黑为主,二者对比鲜明,繁复却又不失规整,体现刚柔并济的特色;“物像共置”,则是万物之间的协调,各种动物意象糅合,凸现“万物共生”的概念,而这种“万物共生”又恰到好处地呈现在为人所制作的器物上,器物的“包罗万象”,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热爱自然的思想理念,升华而言,即是“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痕迹。
具体到纹样细节,便能发现漆器彩绘的纹样自由而灵动,奇特而瑰丽的造型、别具一格的纹饰,及其蕴含的浪漫主义情怀与民俗写实,将楚文化的包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2.3. 工艺进步与价值发展
普通漆器有着轻便易携、保暖隔热、耐腐蚀等优越的实用价值,工艺水平精湛的漆器,因其日益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和重视,又被赋予了不容小觑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政治上,漆器成为彰显统治者地位的标志之一,墓葬出土文物中,漆器在陪葬品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比例体现了这一点。同时,在这些陪葬品中,漆器逐渐增多,青铜器逐渐减少,反映当时漆器工艺日趋走向成熟,亦从生产比重的角度反映了漆器制作的社会化。
经济上,漆器的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同时又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动力。一方面,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大量的漆器以商品的形式走入市场,让漆器在商品交换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漆器制造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与冶铁业技术的提高,提升了漆器制胎和加工的水平,丰富和发展了漆器文化 [8]。与此同时,由于当时楚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专门培植漆树的园圃,漆工的管理也呈现细节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的态势,漆文化的纵向渗透,推动了生产模式的优化与升级。
经过种类的扩展、文化政治经济价值融入后的漆器,种类齐全、体系明晰、工艺精良,成为那个时代工艺品中的佼佼者。
3. 从楚国漆器工艺看其多样和包容
3.1. 不拘一格的制胎工艺
源远流长的木胎,是楚国漆器的传统胎体。容易获得、轻便、易加工等等各种原因使得木材成为最为常见的制胎材质。我国历史最久的出土漆器,便是以木为胎。《庄子。徐无鬼》中有文“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由此楚人木作技艺之精湛可见一斑。木胎的制法主要有斫制、卷制、镟制、雕刻四种(一说:斫削、镟凿、卷接、雕刻四种)。出现时间上看斫制和镟制古已有之,而卷制和雕刻则是新生的工艺手法。四种制法分工明确适用情况不同,又互相合作,常常出现在不同的工序。斫制常用于将木材用刀斧等加工出器形,不仅包括内部也包括外部。碹制常用来挖出木胎的外壁和底部部分,镟制通常是为了让漆胎其拥有美观的弧度。卷制法多用于制作杯具等物件,这种技法因为采用卷制成型而非去除材料的方法,不但大大节省了木料成本,而且令漆胎的更加轻薄,是胎体加工方式的极大进步。雕刻的技法至少在战国早期就已经成熟,大多用以制作细节丰富的工艺品。常见的技法表现形式有透雕、浮雕、刻划等,工匠们以这些技法为基础,根据雕刻的形象施以彩绘、斟酌细节、最后形成了立体的纹样形式,如雨台山楚墓出土的漆木鸳鸯豆、虎座凤架鼓等。这类纹样受到青铜器中“三层花”式装饰风格的影响,做工精细、形象逼真,反映了楚人精湛的雕刻技巧。其优点在于工艺性极高,但是过度的追逐工艺性必定会牺牲其实用性,这一定程度的限制了其在生活实用漆器方面发展。
轻便坚韧的夹纻胎,是楚国漆器的高级别胎体。“纻”,就是纻布,即古代指苎麻织成的粗布,夹纻胎,也就是以麻布为漆胎所制成的漆器。其大致可以分为无木胎类和有木胎类两种,陈直先生曾称:“无木胎者名脱空,有木胎者乃为夹纻,夹纻者中夹纻布以漆之”其中脱胎类夹纻胎漆器大部分出土于古楚地,迄今发现最早的夹纻胎漆器亦出于楚墓之中,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夹纻胎类漆器,很可能是楚人的独特创造。
竹、藤、革、皮等材质都成为楚国漆器胎体的重要选择,它们在生活、装饰和陪葬等等各种领域绽放着夺目的光彩(图3)。

Figure 3.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u style Lacquer ware
图3. 楚式漆器形态特点
3.2. 包容并收的髹漆工艺
楚国早期的漆木器纹样较为庄重森严,与青铜器的纹理样式更为相近,而到了战国时期,铁器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升了制胎精度、提高了制作漆木器的工作效率,为漆木器纹样的新发展奠定基础。此时,楚国的漆器多以黑色为底色,兼用毛笔在木胎上绘制各色、各类图案,相较之前的青铜器而言,此类纹样不受工艺的限制,从而赋予工匠们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进而创造出多变、生动的纹样。在这些纹样中,流畅长曲线的应用极为广泛,在有限的空间内大幅度开阖,印证了无拘无束的浪漫主义情怀。纹样发展不仅仅包括图案和线条的创新,亦包括色彩的增多。《髹饰录》有言:“以笔为文彩,其明媚如画工之装点于物,如春日映彩云也”。将彩色漆绘制于表面已经髹漆的漆器之上,是谓“漆绘”,彩色漆的出现,使漆器摆脱了色调上的单一,给漆器纹样增添了画龙点睛之笔。彩色漆制作工序繁琐,需要先将生漆过滤剔除杂志,进而加热、加油,最后进行熬制,而这些经过熬制的漆阴干后无颜色,故而需要按比例加入朱砂,红土等天然矿物质色料来调色,从而赋予漆器鲜活明妍的色彩。
3.3. 创新精巧的金属扣器
漆木胎具有轻巧的优点,但究其耐用性、硬度等方面,漆木胎仍旧不如青铜器,漆器口沿、边角等脆弱部位往往容易磨损。为了保证木胎、夹纻胎及竹胎等在受力点轻薄处的强度与耐用度,楚人在生产漆器的过程中将漆器与青铜器的优点进行结合,发明了用金属扣在薄弱处的做法,这种实用与装饰作用兼备的工艺被成为“扣器”,工匠们在一些木胎上运用榫卯结构,在器物胎体上事先凿出榫眼然后嵌入,再在需要的部位使用金属包边固定,增加金属材质的足、耳等部件,从而达到加固胎体的效果,常见的有漆木器上的铜钮、铜足、铺首等,这样一来,既能够提高漆器的使用年限,又能够让手绘的漆器纹样与铸造的金属纹样形成材质上的反差,丰富了器物中纹样的视觉形式,这种装饰风格,为当时的人们所推崇,在器物上不仅出现铜扣器,还出现了金、银等贵金属,它们与漆器本身的色泽交相呼应、相得益彰,更具艺术价值(图4)。

Figure 4. Lacquer bottles unearthed from Wangshan Tomb No. 1
图4. 望山一号墓出土漆樽
4. 重放光芒的楚国漆木器文化
4.1. 漆木器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漆木器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单凭一种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匠人本身、政府、高校等力量共同努力。漆木器文化走向现代,既要更好地传承漆木器工艺和弘扬漆木器文化,又要结合时代需要改造工艺和创新思路。其中传承和弘扬是内在驱动力量,改造和创新是发展方向。
漆木器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匠人是漆木器文化发展的根本。一方面工匠应当转变落后的传承观念,如技艺不外传、传男不传女等,破除不合时宜的旧观念,迈出漆木器文化开放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将工艺创新的思想应用于漆木器发展中,就漆木器工艺本身而言,建议工匠们及其传承团队思考如何提高制造漆器的效率、采取何种新材料及运用何种新技术研发漆木器新工艺、怎样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与减少浪费、是否能将当代元素应用于纹理绘制以达到二者间的巧妙融合,以及如何克服漆木器工艺的局限性等问题。
政府是漆木器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政府可以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发展区域旅游业,让漆木器工艺文化“走出去”,为更多人所了解。同时构建手工艺传承平台,以提供政策性扶持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工艺传承人及其团队,一同组建工作作坊与社区活动中心,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漆木器工艺,制作属于自己的漆木器;
高校是漆木器创新的鲜活动力。各大高校可以与漆木器工艺传承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邀请传承人来校开展讲座等知识普及活动,同时着重挑选、积累人才资源,力争组建以传承人为核心的漆木器工艺传承团队,以更新学校教育理念、实现人才供需对接为出发点,设立工作室,令高校人才最终为社会服务,为文化传承服务。高校是促进艺术文化普及的重要力量,是连接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桥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拓者,故,高校应当把握漆木器工艺的历史文化属性,发挥该工艺文化的衍生和辐射作用,积极宣传,以活化漆木器工艺、增强区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具体举措可以是:首先,收集、整理关于漆木器工艺的数据与资料,积极走访手艺人,将这种民间工艺以电子文本的形式记录并整理出来,据此利用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建立专门网站或开发APP,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其次,争取更多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图源,运用影像数字化的手段做到图文结合;再者,组建时间轴,将漆木器工艺的发展与历史流变载入网站,并将风俗民情等进行数字化后存入数据库,形成全方面、多维度的漆木器工艺艺术教育体系;另外,录入传承人档案的信息,为人才资源和社会需求的对接奠基,最后,要定期更新数据库,做好平台后期维护,不断对既得数据进行补充与优化,在这种理想模式下,充分掌握数字化虚拟传播的价值,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网络共享,则创建漆木器工艺互联网文化事业,全面构建以楚文化为主的地域性文化平台指日可待。
4.2. 新价值的发展
只有深入了解漆器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体会到其重要性,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人们开发漆木器文化自觉性,故笔者将从多角度来论漆器在现代社会中所贡献的力量。
历史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其具有时代精神的物质载体这一特性,从而被赋予纪念意义。在瞬息万变的快节奏时代,亦不乏需要纪念的事物,为了保证这些大事件、大人物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对人们进行深远持久的教育,笔者认为应当重视漆器作为历史文化瑰宝的载体功能,创新纪念的形式,即以漆器、漆画等形式记录大事件,一方面为我国的艺术宝库增光添彩,另一方面加深人们的情感体验,让人们在观赏这种特殊载体的过程中,既感悟到内容中人物之卓越、事件之伟大,又培养了自身对漆器文化的体会和敬畏。进入新时代,种种伟大的改变,都值得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被铭记,制造合适的漆器,并绘制相关内容与图案于其上,并凭此开办反映时代发展的漆器展,让文化软实力与政治、经济硬实力相结合,以一种更贴近生活、更易被大家了解和接受的方式,携手走入千家万户。
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宣传和发展并恰当运用漆木器文化,能够引启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发挥其经济价值,使这种工艺顺应时代的发展,规避被时代淘汰的危机。具体言之,第一,要实行文化在经济领域的复苏,在历史底蕴浓厚的区域建设漆木器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富有历史色彩的街区和小巷设立漆木器手工艺聚集区、展览区、体验馆,或是开发旅游业,通过以上手段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第二,对产品进行开发性设计,这里的“产品”不仅仅限于漆器,生产者可以挖掘受众潜在和隐性需求设计新产品,如漆手镯、漆耳饰等,产品包装设计者也可以将漆器或漆器上的纹样应用于楚地特产的包装上,以精美的包装吸引受众眼球,提升产品的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第三,创设新的漆木器交易平台,在“互联网+”时代实现市场空间的扩充,通过新的交互产品的形态创造以及移动终端支付手段的多元化,促成漆木器市场在互联网时代的复活。
同时,漆木器工艺是一种环保工艺,顺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后碳”时代,已然成为全球环境建设目标,人们秉持先进的发展观念,将经济、政治、文化等与环境等紧密相连,力求营造一个长期具有活力的社会,让经济发展更加安全可靠,故,在当今时代,漆木器工艺这类于环境无害的环保工艺更应受到重视,其发展前途愈发不可估量,复兴漆木器等环境友好型制品,在可替换领域逐步减少塑料等使用寿命短、难以降解的制品,不失为一个贴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提议。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对精神文化也愈加渴求,漆器作为历史文化瑰宝,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例如,学生在课余时间参观漆器博物馆,通过这类社会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在授课前加深自己对漆木器等认识,以制作出质量更加优良的课件,更好地向学生系统传授文化知识;历史爱好者通过相关模型与文献,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借此,漆器工艺的价值,便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几千年后的我们惊诧于漆器美丽时,旧时的楚国城池早已湮灭,而辉煌灿烂的楚文化却传承了下来,历经千年在这个时代依旧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