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义
On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Marxism Practice View to China’s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
DOI: 10.12677/ACPP.2020.94024, PDF, HTML, XML,   
作者: 马丹聃: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全面深化改革Marxist View of Practice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摘要: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为了有效回答新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变化,中国不断深化各方面的改革,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跟上时代的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所发挥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意义,对人民幸福感的不断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乃至中国各方面改革的有序进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spond to the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new era, China has been deepening reform in all fields to strengthen itself and keep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n the process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comprehensively, i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guidance of Marx’s practice view.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Marx’s view of practice in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the reform,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happiness, the promotion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even the orderly progress of all aspects of China’s reform.
文章引用:马丹聃.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义[J]. 哲学进展, 2020, 9(4): 153-15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0.94024

1. 引言

2013年11月,在党中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其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发展到最终确立是一个循序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作用。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的相关原理,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方法论原则,对于改革的不断深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最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不仅对科学实践观进行了首次系统的论述,同时还对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评发展,进而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新观点。根据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所做出的批判及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实践观的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2.1.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过程

实践是个人身处社会,随着历史潮流能动往前发展的活动。而社会历史性是实践的特征之一。所谓的社会性是指:人在与社会、与个人发生联系时,是通过结成社会关系的形式来互动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始终,每个人在从事实践活动时,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采用前人所留下的经验和方法,从而壮大自己的实践能力。正如马克思说到:“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 [1]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烙有社会性、历史性。实践,它不是单个的、孤立的,而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践还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从而体现不同时代的印记。所以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手段等,在特定社会和历史背景下,都会有所不同。

2.2. 实践是人的本质活动

人的本质是什么?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即人的本质。针对这一看法,马克思认为他忽略了历史的发展,未明确认识到宗教的产生、发展离不开社会土壤,离不开人的实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何为人的本质做出了回答,“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这一关系是由人们的各种实践相联系起来的,所以可以说是人通过实践体现自身,从而彰显出自身的本质。同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2] 马克思认为劳动实践标注了人的存在,虽然动物与人生命活动的目的都是维持自身生存,但是人却是有意识地参与活动之中,把人的意志赋予活动本身上。正是人的这种类特性,即有意识的实践活动的存在,从本质上区分了人和动物。

2.3.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虽然实践活动是在意识引领下开展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践是一种精神运动。相反,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现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2] 在这里,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阐明实践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因为在实践的构成要素中,实践的主体是客观存在的人;实践客体先于主体存在的客观事物;实践的手段是物质实体。故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都是客观的。

3. 全面深化改革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践行

全面深化改革,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当今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处处可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思想的指引与应用。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实践立场

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3] 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着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将“为了谁,依靠谁”这一原则贯彻于各项措施的制定、执行之中。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广大人民积极参与的进程,也是不断保障人民权益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是人民自发创新的结果;城乡兴起的股份合作制,是人民的伟大创造。正是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不断推动着改革进程的全面深入;全面深化改革,是保障人民权益的改革。习近平曾提出,把“以百姓为心”贯穿于改革全过程,就鲜明地体现了实践观中人的本质思想。办好教育、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有序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托底性民生保障系统等都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真正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惠及到每一个百姓,做到社会发展由人民共建,改革成果也由人民共享。习近平认为,“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4]。这就显示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党都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直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谋划政策。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人的本质理念,才能真真正正地让人民群众享有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才能更快、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2. 坚持实干兴邦的实践方法

“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1] 马克思强调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满足自身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为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当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习近平认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改革必须要“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 [5] 只有脚踏实地地做好落实好各个领域的改革措施,改革才会取得实际成效。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多个领域,经济体制的革新,政治民主体制的完善,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等。如何将各领域的改革落到实处,习近平认为要做好各领域的改革,必须要运用马克思的科学实践方法,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具体分析各个领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狠抓落实各领域的改革工作,如民主建设上,习近平提出要重视群众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强调领导干部不能在群众实践活动中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高高在上,而是要与群众打成一片,使群众来参与、评论活动效果,以此作为加强民主建设的依据。而且针对社会贫困人口问题,习近平提出各级组织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的方式,弄清贫困人口的数量、贫困的原因以及贫困程度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解决办法,而非原地空想提出“泛而空”的措施。只有求真务实,讲究实效,改革工作才能做到“抓铁有痕,”才能不断开创改革工作的新局面。

4.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

任何一种现实性的理论体系,如果不能对现实生活进行指导,不能被人们所应用,那么这个理论则不具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真真正正能为人们提供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发现,其中的实践范畴具有现实的方法论意义。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诞生之日起,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就不断展示它辩证、科学的理论价值,现今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践行于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之中,这对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4.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马克思曾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一种科学、系统的理论,它不仅能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并且能够为人们现实的实践活动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它不仅对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指导,而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具有历史弥新的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迄今为止,我国在各个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辉煌的成就。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夯实了早期改革的理论基础,也为后面改革的深化提供了理论支撑。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标准,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并且还根据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新思想。这些新思想、新理论、新论断的确立,对我国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伟大决策以及坚定人们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的决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仍然彰显出自身独特的时代价值。“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6] 比如,为促进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我国根据市场经济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一新思想。这不仅表明着我党对市场经济的建设达到了一个新认识,也揭示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民生领域的改革也在改革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矛盾也相应发生改变。加快民生领域的改革,是我党在牢牢把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主体这一基本原理上所做出的历史性判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所以我党积极推动民生事业和民生保障领域改革,不断办好令人满意的教育,不断采取相关政策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等,让人民由衷地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4.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实践指导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7] 所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提出,并不是摆在那里,让我们所观仰的,而是需要我们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改革的各个领域中去。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发挥它的实践指导意义,我们的改革进程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多个领域,在实行改革的过程中,要把有关措施落实到实处,让改革落地生根。在经济领域中,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培育经济发展创新动力,我国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社会历史性原理,认为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我们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想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结构,就必须通过加快形成以农业发展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先导,科技发展为支撑的经济体系,来实现我国从原来的农业国家、工业国家向创新型国家转变。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活力更加充分释放。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指导实践。正因为世界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变化,所以我们要根据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增强自己的创新力,同时用新的理论来指导完善我国的经济结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更有竞争力地发展自己。在民生领域改革中,为了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我们应建立完善托底性民生保障体系,使真正有困难的人得到最有效的帮助,每一个人都能幼有所教,老有所依。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十分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离不开人民的积极支持,离不开人民的现实实践,只有始终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百姓关切,个人的生活需求才能不断被满足,每个人才能积极往人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从单一的经济领域改革到涉及政治、民生、文化等全方位的改革,从初期“摸着石头过河”到后来的“顶层设计”,这些并不是我们原来头脑就所有的东西,而是中国共产党通过一步一步脚印,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所得出来的宝贵理论和经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早期对指导实践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当今这个时代,即中国所面临的改革现状,更能为我们提供相应的实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理解其理论价值的基础上,并运用于具体实际,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才能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正是因为在我们科学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我国才在改革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中国改革的深化与推进、中国各方面改革的有序进行都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德)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4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22-473.
[2] 余源培.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68-157.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7.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97.
[5] 习近平. 习近平: 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J]. 紫光阁, 2014(4): 8.
[6]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 人民日报, 2013-12-05.
[7]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M]. 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