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当今通识教育体系中,国学占据各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地位,是通识教育本土化的体现。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特殊性,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前沿阵地,如何将国学纳入到留学生教育,占据国学核心地位的儒家思想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这些都是留学生相关通识教育和课程设置中的重要问题。
“国学”在古代是指国家承办的教育机构。现代所说的“国学”更多是相对于“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的“学术体系”,包括“知识结构、信仰和价值观、行为举止和礼仪规范、做人做事的基本规范”。 [1] “国学”的概念和概念化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机构(学校)到思想(学术体系)的演变,在此过程中,文化典籍发挥着国学思想的传承与传播的功用;其次,“国学”的范围向外发散,不再局限于典籍,进而扩展至具体的学科门类所指,涉及哲学、史学、文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并涵盖天文、地理、农林、经济等自然学科;从个体维度来看,涉及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从群体维度来看,涉及道德体系和群体价值体系。纵观从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脉络,儒学是国学的中流砥柱,占据“儒释道”之首,其代表性的道德伦理秩序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发挥了核心作用。
“通识教育”是20世纪兴起于美国的教育制度,英文为“general education”,也吸收了古希腊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在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两个术语有多种翻译,比如通才教育、普通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直到21世纪初“通识教育”的说法才被华人社会普遍接受。 [2] 这种教育理念基于人的主体性,意在通过激发学习者的能动性,目的是“解放人的心智,并且使人的知识、能力与见解等免于狭隘化”。 [3] 通俗来说,通识教育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能力,特别是人文素养。“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民国时期就已经被介绍到中国,“孔孟之书”等国学典籍中的人文精神得到认同,近代教育奠基者之一的林文庆先生曾经提出,“尊重和传承中国固有文化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主张‘无论大中小学,皆当读孔孟之书,保存国粹’” [4]。可以说,这种西方通识教育本土化的理念,符合中国教育的根本,奠定了中国通识教育的基础。中国通识教育的真正体系建构在上个世纪90年代,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本土化过程业已完成,实现了西方通识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事实上,现代通识教育的理念在相当程度上与儒家的教育理念相吻合。自从近代被介绍到中国,通识教育理念一直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相当的契合度。通识教育对于专业教育的修正,与孔子的“复礼”逻辑不谋而合。在中国近现代教育的语境下,通识教育主要针对专业教育的过分专业化等不足而提出,旨在培养被教育者的通识,达到各种能力综合发展的状态。总体而言,通识教育的本土化契合儒家的“成人”教育理念的几个阶段,无论是个人发展层面,如孔子所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层面。而以“国学”为依托的通识教育,其核心思想更是儒家“成人”理想的传承,正如学者所言,“儒家文化的君子教育思想,从教育模式角度而言其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 [5]。如果说21世纪初期通识教育的精英化取向,例如“元培学院”、“复旦学院”、“博雅学院”、“竺可桢学院”、“匡亚明学院”、“尼山学堂”等对优秀学生的专门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孔子所言“圣贤”之道,即“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第四十》)那么,到了2010年前后通识教育体系基本成型时,其基本思想更加符合孔子所说的“君子”之道,即君子“动必有道”、“语必有礼”、“求必有义”、“行必有正”的教育理想,从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价值体系和世界观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理想情操。
2. “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开设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日益凸显。国际化是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也是综合性大学目前面临的普遍挑战。从文化接受的角度来看,国际化意味着“本国文化被别国与民族承认、接受并给予相当的评价” [6]。
21世纪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代,留学生教育进入迅猛发展时期。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5年增加45,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 [7] 其中山东省在接受留学生总人数在排名榜中位居第八,为19,829人。这个数字包括短期游学和交流的留学生,其中约47%的留学生在华接受学历教育。在山东省高校中,接受学历教育留学生最多的是山东大学。2017年,山东大学接受学历教育的在读海外留学生人数达到1800人。留学生所学专业也呈现多样性,已经从20世纪传统而单一的中国语言文学,扩展到了医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几乎所有学科。因而,留学生教育的本土化被提上日程。张慧君提出了留学生教育“国际化和本土特色结合” [8] 的发展思路,张红霞提出了“文化改造”,认为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不可分开,“课程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播工具;课程开发的问题,实际上是文化选择问题” [6]。
这一阶段恰好也是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理念成熟并且付诸实践的时期。1995年开始,教育部先后设立157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和93所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后素质教育开始向通识教育方向转变。教育部从1994年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到本世纪初,“素质教育”逐渐与西方源流的“通识教育”理念结合。通俗来说,通识教育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能力,特别是人文素养。在21世纪最初几年中,在高等学校扩招的背景下,通识教育也从最初的“精英教育” [3] 到普及化和本土化的转变,或者实现两者的结合:不少高等院校采用我国古代的书院制传统,继承各自的办学传统,并发挥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积淀,创办“元培学院”、“复旦学院”和“匡亚明学院”等机构;大约在同一时期,高等学校(特别是国家重点综合类院校)普遍开始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其中国学成为通识课程中的核心板块,体现在“社会科学类”、“历史学类”、“历史与文化”、“哲学与历史”、“人文学科”等系统课程的设置和建设中。经过前期建设,相当一部分大学开始建设“通识核心课程”,就是通识教育普及化和本土化的一个体现。山东大学在2010年7月发布61号文件中,提出“为了更好地实施通识教育,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在原有全校文化素质教育通选课的基础上规划和设置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下设的七个模块中,“国学修养”占据首位,其指导思想是:以“四书五经”等中国古代经典的研读为重点,目的在于发挥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使学生在名师的引导下,逐步了解国学常识,体悟传统文化,提升人生境界。这契合通识教育的根本目标,即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致力于培养健全之人……拓宽视野,健全思维方式。” [2] 然而,留学生教育具有特殊性,留学生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语言文化差异明显,其课程体系往往不同于普通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因而留学生也容易成为通识教育中的“空白地带”。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设计留学生教育中的通识课程?成为现实而急迫的任务。
通识教育的根本在于文化素养的培养,因而留学生通识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紧密相连。从文化层面上看,中西文化之争推向了国际化时代;在教育层面上,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要保持中国本土文化。 [6] 也就是说,在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地为世界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就是非常重要的契机和途径。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足,汉语语言知识掌握的比较少,会对未来的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状况,我们给留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览”英文通识课程,这门课程汇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参考名家译文以及课程组老师翻译的译文,采用英文授课,让学生了解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设置中儒家文化占据核心地位,既展示中华文化的精髓,又便于留学生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提升他们的中国文化素养,缓解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心理不适。授课结合国外流行的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和问题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制定了一个中心三种辅助的“一心三辅”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堂”为中心,辅助于“网络”、“任务(问题)”和“实践”。即学生需要在课下以“网络”相辅,完成教师针对某个专题给出的“任务”,课堂上学生针对老师给的任务进行讨论,有些礼仪、书法、茶艺等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实践”来巩固学习的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也符合《朱子语类》中提到的“践行”。
3. 儒家思想和经典在留学生通识教育中传播
儒家思想一直主张积极入世、学以致用,在当前的形势下,儒家精神也经历了时代的砺炼,带有现代特质和当代价值。陈国庆教授将中华儒家精神的特质归结为“塑造国格和人格的执着精神;避免极端偏执的中和精神;协调人际关系的尚礼精神;重然诺守诚信的求实精神;重视国计民生的入世精神” [9]。儒学思想体系中,“君子之学”中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以及“行有余力而学文”(《论语·学而》)等,都强调高尚的品德和独立的人格,以及严肃谨慎的学风和具有担当的责任感。正是因为这样,舒大刚教授指出,国学和通识教育具有目的上的一致性,“国学要完成的,通识教育要完成的,就是在技能上、修身上有一种浸润,做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1]。可见,通识教育的具体实施不能脱离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必须考虑到儒家思想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儒学经典在通识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儒学虽然曾经在历史上受到批评,认为其体现的“知识体系是只能继承、不能发展的道德准则;求善、求美重于求真” [6]。也有人将中国近代在国际竞争中的失利归结于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儒学及其教育理念未能促进科学发展,很大程度上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和被动。但事实上,这些说法都是相当片面的:首先,19世纪中国问题的实质还是传统和现代之争,现代化带来的挑战并非儒学体系所独有;其次,儒家思想的发展始终未偏离其时代性,这是其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的一个根本原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儒学经典,还是其他国学经典,其当下意义都彰显于诠释之中,经典的价值恰恰体现在其经典性和当下性的结合,“经典之为经典,恰恰是因为经典必然能够既保存自身的历史性存在,又能将自身带入当下而让真的东西进入存在” [10]。所以,在核心通识课程中开设儒学经典相关的课程内容,既能够使经典焕发出现代活力,也能够使得学习者获得历经千年而积淀下的生存价值,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
传统儒家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在现代社会语境中的诠释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尤其适用于留学生的通识教育。中国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必须立足于中国文化,于建福教授认为,“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中华经典的呈现,中华文化基本的价值蕴涵在经典当中,这里面有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1] 经典的诵读是根本,而没有儒家经典的通识教育是难以维系。具有重大意义,即大师或者出色的学者应该是通才和专才的结合,具有高尚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以及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即“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的“成人”。培养“追求人格高尚而鄙薄低俗、不屑功利的人” [11]。它不只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通识教育的根本目标。刘峻杉把《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样解读:珍爱生命,爱亲敬长,友爱宽容,热爱家乡,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归为“仁”;有责任心,崇尚公平与公正为“义”;自尊自律,文明礼貌,热爱集体,团结合作,规则意识,民主、法制观念为“礼”。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珍视祖国历史文化,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开放国际视野为“智”。热爱生活,诚实守信为“信”。这种解读把儒家五常赋予了新意,内涵也有一些改变,这也体现了中国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12]。给留学生授课时,我们把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介绍给他们。
儒家思想的价值具有普适性,不仅适用于中国文化语境,而且也适用于国际语境,在现代教育中更应该得到提倡,正如学者所言,“儒学传统之所以历经万世而保持活力,不断创新,乃是由于历代儒者不断地推出新解于陈编之中” [10]。可见,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是时代性和国际性的双重需要。美国哲学家罗伯特∙古铭斯∙尼韦勒(Robert Cummings Neville)指出:“今天,世界各地的哲学界,能够把儒家思想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相提并论,让东西思想互相学习,互相补足,这是史无前例的。” [13] 这既承认了儒家文化的现代性普适价值,也为儒家文化进入留学生通识教育的做法提供了理论支撑。
多元化、国际化以及相关的文化差异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留学生教育的重要特点。儒家所提倡的“和而不同”(《论语·子路》)是求同存异的根本指导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体现了对于文化、阶级等差异的包容性,“更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共处” [14]。而在通识教育中,道德建设是根本,是普遍的问题,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育人理念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随东西方哲学理性的融合而彰显其时代性和科学性” [5]。中华文明首先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然后才有可能通过适当的方式获得其他文化的认同和接受。毫无疑问,儒家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人格与国格,维系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断” [1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留学生的通识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就是要传达这种文化自信。
除了课堂上的讲解以外,课题组还建立“中国传统文化概览”课程网站,通过网络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美国某知名大学的中方教务主任计划给来华游学的美国大学生开设一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从网上搜索了各个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最后确定选用山东大学开设的这门英文通识课,1.5个学分。经过协商,每年春季该大学的部分学生来中国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到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基地接受现场体验教育。由此可见,国外学生也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大国影响力提升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劲表达。
4. 儒家思想在缓解文化差异压力中的作用
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教育国际化的加速使来华留学生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度对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关注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评价,分析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各种因素,让相关管理部门及时了解他们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对阳性留学生实施干预。对与留学生适应相关的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指导他们在出现问题的不同阶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来华留学生进入学校之后,课程组老师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发现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来自相关的电影,或者海外媒体的报道,其实他们对中国的真实国情缺乏了解。电影作为艺术作品,其本质在于虚构性,但普通观众往往忽视这一点。并且,在过去三十多年间,出于种种原因,部分中国电影在海外译介中过分渲染了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严重夸大了中国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人以“保守”、“落后”、“愚昧”、“男尊女卑”等固化形象呈现在世界面前。而自“冷战”以来,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海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往往存在滞后甚至失真的问题。因此,刚到中国的留学生,大多会因为语言文化差异而产生压力甚至是恐惧心理。我们团队曾对山东某高校的留学生126人进行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了文化适应压力量表(ASSIS)调查,观察他们对社会文化适应的情况。统计发现,来华留学生在文化价值观的被拒绝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安全感相当明显,在公平待遇、饮食习惯、文化冲击、思乡之情等方面存在较大程度的担忧。
针对这些阳性发现,我们对实验组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览概览”这门课程进行干预,授课之初便以《论语》开篇为中心:“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系统阐释孔子对君子之德和为学之道的论述,并追溯这三个层面意义的历时嬗变,既阐明了课程的目的,即培养君子之风,又让留学生领会中国传统的礼乐规则,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到“礼”、“序”、“和”等意义的延伸,从孔子的“为仁”,到孟子的“性善”,比较全面地把儒家的思想以及中国人的好客、友善之情传递给他们。通过一系列的阅读、讨论和阐释,对传统理念和现实情况加以对比,让留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是爱好和平、讲究诚信的。以此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通过更加直观的文化形式,如文字、绘画、音乐、建筑等,阐释中华文化中“和谐”思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明对话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平发展的必然步骤。它使全球化更具人性,它是持久和平的基础,孕育着不同历史传承和传统的人类共存的良知意识。” [13] 这与儒家思想中“普遍和谐”观念一致,既讲究“洗耳恭听”,还提倡“畅所欲言”;既遵从“修己安人”,还宣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儒家思想的精髓,还等儒家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比如,镌刻在联合国的大厅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定律”,与康德的思想有相似之处,他主张人们在行使自由权利的同时,不能妨碍他人的利益。本课程所宣传的这些儒家思想逐渐消除留学生的担忧。
在干预前、干预后2个月和干预后4个月,进行了3次同一量表测量,统计发现实验组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压力逐渐减轻,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未上“中国传统文化概览”的留学生)压力减轻情况明显低于实验组。当然,这种实验结果可能受其他因素影响,例如留学生对环境和课业逐渐适应等。将来我们将针对这一状况,采用更科学的量表,进一步筛查各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设计更合理的干扰方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留学生的困扰和担忧。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对儒家思想的诠释,以及留学生对儒家思想和儒学经典的学习和领会,对于缓解留学生因为文化差异产生的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5. 结语
党的十九大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概览”英文通识课程向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介儒学经典作品,弘扬儒家核心思想,同时也让来华留学生介绍自己的一些民族文化,探求不同文化的相通和相似之处。
来华留学生是中华文化外传的前沿阵地。留学生在中华大地直接感受到国学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而齐鲁大地的留学生更是浸润于儒家文化影响之下,能够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和现代意义。本研究所包括的留学生都是学位教育留学生,他们在华时间较长,职业教育中持续受到齐鲁大地儒家思想的熏陶,在通识教育中了解到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核和系统阐释,因而将来回国后势必会将这种影响体现出来。我们已经收集到部分英国、加拿大、南非、巴基斯坦留学生回国后的后续反馈,证明了中华文化对他们职业生涯存在重要的影响。事实证明,在跨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概览”通识课的设计理念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在留学生中传播国学,特别是在齐鲁大地传播儒家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创新性地扩展了儒家文化的传播渠道,更好地体现中华民族的大国风范、中国价值以及文化自信。
基金项目
山东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19Y026及2020XWKC001的阶段性成果。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