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十八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正式提出;并且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新时代继续坚持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十三次全国人大新修改的宪法也明确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与此同时,构建主流价值观的任务也提上日程。因此,要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探寻其历史渊源。任何思想理论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脉络,尤其当前正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仅仅局限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为使其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更深层次的践行,必将对其历史渊源进行深入探讨。
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任何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革命的理论,更多的是它的自由思想、价值导向。同时,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之一是巩固其在我国价值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并且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起到指导作用。所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渊源的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从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从最早的公有、按需分配到消灭阶级、消除私有制,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始终在不断地发展。追本溯源,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追求的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这一价值目标体现出对人类真正自由的追寻,是未来社会的最高纲领、理想和最终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自由、平等等理念相衔接。从主体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培育和践行的主体一直是人民群众,体现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方法论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对立统一,辩证地看问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结合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不同发展要求,提出不同的发展理念,同时,各个理念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更是一种世界性思潮。当前,世界意识形态思潮纷繁复杂,中国建设主流价值观务必要有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才能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中国在融入世界、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在与国外的错误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成为最坚实的理论支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于宣传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构筑中国力量。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并不代表其能够解决所有的价值观问题。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如何具有民族特色,如何为大众服务,是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也是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要求。核心价值观本身凝结着一个民族独特的价值追求,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对价值的追求并非一朝一夕,它有着自身的发展脉络;精神动力也不是凭空产生,它有自己的历史源头。对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说,无论是价值追求的发展脉络或是精神动力的历史源头都要追溯到传统文化本身,才能找到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梁漱溟在探讨文化时,曾提到文化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是人的一切生活,它浸入我们的骨髓,在不经意处传递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嗟来之食,它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味道,它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曾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到丰富的涵养,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传统文化中儒家讲求仁爱、克己复礼、民惟邦本,发展至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承接,形成新的仁爱观、民生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的爱国精神至今激励着一代代的爱国者为之奋斗;“和而不同”讲述和谐的最高境界,为整个社会的多样性提供了支撑,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依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自强不息的理想信念和厚德载物的道德理念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墨家论述的兼爱原则对构建平等、和谐、自由、民主的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的启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都有了与时代相结合的新内涵、新发展。
当历史进入21世纪,人们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巨大变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大家都力图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前沿科学之间寻找平衡点和契合点。现实是对历史的延续,同样,现实也在创造着历史。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有四十余年,实现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而在文化的建设和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的过程中,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切不可数典忘祖。正如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开幕式的讲话,“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3]。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此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并不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撑和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它是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的,这其实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然而此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已然上升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不仅揭示了社会意识的形成,“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4]。而且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虽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并不代表它能够离开社会存在而独立存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必然要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互联系。中国地大物博,国情复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培育和践行都离不开对社会现实的考量。
自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的迅速攀升自然而然地会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5]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也是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精神动力。与此同时,传统价值观在当前价值观层面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它并不能满足当前人们对于精神食粮的期待。为此,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正处于社会深刻变革、经济转型和调节的关键时期,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交相碰撞,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价值观领域会是一盘散沙。在与国外各种意识形态作斗争的过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更有力量,更有底气,更具有说服力,更好地表达中国的故事。
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提到:“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程中形成的,凝结了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符合了我国的民族特性;在实践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入自身的发展过程,以解决新时代发展所面临的价值观问题,体现了时代性。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地创新发展。
5. 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的追溯,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或是具体实践基础,都会回到核心价值观本身,任何理论有自己的发展脉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例外。而在价值观发展过程中的无数次尝试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回顾历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就在苦苦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到思想文化层面,对价值观的追寻从未停止过。自新文化运动开始,一次次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着中国价值观的发展变迁。对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来说,历史带来的一切并不是绊脚石,而是前进的动力,历史现实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着重要意义。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人们扛起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走上追求民主和科学的道路,直至后来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的价值观始终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这毕竟会水土不服,所以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支撑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行,这期间也在不断地摸索和进步。直至1978年5月,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并不是仅仅为了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一次关于价值观的讨论,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为改革开放的进程拉开了序幕。旧的价值观念逐渐被打破,新的价值观念开始萌芽发展。改革开放后,新价值观念的出现,例如自由、时间观念、创新、竞争,体现出对个性和主体性的追求。当然,也伴随着问题的产生。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冲突,道德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碰撞,自由主义和拜金主义甚嚣尘上,这些混乱的局面造成了人们价值观的缺失和精神世界的荒芜。价值观确立和塑造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结经验教训,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在路上。
进入新世纪,人们对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向往,对于民主法治的追求,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于爱国统一事业的奋斗,对于世界和平的贡献,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畅想,无不体现着价值观的影响力。由此,逐渐凝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提出,“三个倡导”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国家的祝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社会的期许;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个人的要求。十九大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活的各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和人民群众的选择,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永不止步,历史带来的经验教训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最好推动力。以史为镜,以古为鉴,方能知道西方价值观的适用与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的匹配度,以及人们心中的共同理想,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发展进步。
6. 结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提出之前,已做了大量的准备。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的解读,对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的探讨,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需要的讨论,总结历史进程中的方方面面的经验教训,这些准备都是为了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在价值观提出之前,也出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过度迷信,对中国具体国情的忽视,对西方各种所谓“普世价值”的过分迷信。“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的风波再起,诸如此类的情况对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并无益处。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要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统一的看待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并不是单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使核心价值观已正式提出,它仍然有着再凝结,再精炼的可能。但是,对其历史渊源的错误理解将会影响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发展。
在进行历史渊源的追溯时,并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更好地面向未来。十九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7]。文化建设的结果不能用物质性的标准进行简单的衡量,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并不一蹴而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科学的理论支撑,有深刻的文化底蕴,有现实和历史的双重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历史和现实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其更广泛地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同,成为主导中国意识形态的主流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