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基底先存构造对上覆地层的构造运动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1] [2]。构造模拟实验可清晰的描述基底构造对上伏构造的影响 [3]。数值模拟也被广泛的用于构造形成机理的分析,如S. B. Wissing [4] 用数值模拟分析瑞士Klippen推覆带的盆地继承性。四川盆地,基底先存构造也影响了盆地后期构造变形、沉积环境,以及断层的形成和演化 [5] [6]。
四川盆地页岩气取得重大突破,其主力产层为龙马溪组1段1亚段底部的1小层笔石带(简称龙1-11,
)。截至2019年底,涪陵-威远页岩气田累计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7255 × 108 m3,2019年生产页岩气73.4 × 108 m3,预计2020年产量将达80 × 108 m3 [7]。龙1段厚度为35~45米,但其最佳优质页岩段为龙1-11(
)小层笔石带,厚度只有5~11 m。其反射波组变化不大,常规地震预测方法难以精细描述笔石带变化规律。有机质泥页岩的构造–古沉积背景的不同,影响着页岩笔石带的生烃潜力和可压性 [8] [9]。威远地区的大量口钻井揭示:在局部较小范围,龙1-11(
)笔石带的厚度、品质都表现出明显的横向变化。多个相关专题都注意到这一特征。孙莎莎 [10] 等研究发现:五峰期,板内基底起伏不平、隆–坳相间,由此形成沉积微相差异,将威远地区的水下凸起称之为“自流井水下隆起”;王同 [11] 等运用残余厚度法刻画五峰组观音桥段古地貌,将该凸起称之为“自贡低隆”。这些研究依据钻井资料进行,重点描述了威远地区龙马溪组存在水下古隆起。在隆起区,龙1-11(
)笔石带厚度明显变薄,气井产量明显较差。但这些专题均未探讨“自贡低隆”的形成机理,也未深入研究预测和描述龙1-11(
)笔石带分布的方法。四川盆地南华纪基底发育有大量裂谷洼陷 [12]。在威远向斜,其基底下震旦统内也发育一个大型洼陷,该古洼陷有继承性发展特征。为此,通过对比基底以研究龙马溪组沉积期的古地理,再用志留系沉积前的古地理以描述龙马溪沉积微相变化,以此精细描述页岩笔石段(
)品质、厚度分布,以指导钻井部署。
2. 威远向斜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特征简述
威远向斜位于川中隆起低缓区,东南–南侧侧为川西南坳陷,北邻威远构造(图1)。东南部为自流井背斜。受到威远大型穹窿背斜的控制和制约,整体表现为向斜。加里东期,为川中隆起带南斜坡,威远构造穹隆状背斜构造南缘 [12]。经历多期、多旋回构造沉积演化–震旦系桐湾运动、寒武系、加里东运动、二叠系东吴运动、三叠系印支运动,以及后期的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 [12]。

Figure 1. The tectonic map of Longmaxi Formation of low uplift area, central Sichuan
图1. 川中隆起低缓区龙马溪组构造图
2.2. 威远向斜局部构造特征
1) 构造特征(图2):威远向斜构造简单,整体为一宽缓向斜;各层构造形态基本相似,深部震旦系构造,与浅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构造总体一致,从浅至深构造变化不大。这表明威远向斜的构造有明显的继承性。
2) 拉平二叠系底,也即剔除加里东以后的构造运动,描述二叠系以上的构造特征、以及二叠系下方的古构造(图3),从图3可见:① 二叠系以上的地层基本没有构造形变,其反射波总体平行连续,表明印支期-燕山期构造运动对威远向斜的影响不大,现今的威远向斜总体上是喜山期形成的构造。这一结论与前人结论基本相同 [13],尽管该区经历多期次构造运动,但构造变形总体上是最后一期,也即喜山期形成。② 南华系地层内,存在一个明显的古隆起-古洼陷,在南华系洼陷内,反射波平行连续,明显是沉积岩充填特征;洼陷与隆起之间有明显的反射界面,表明两侧是明显不同地质体;③ 在南华纪古隆起正上方,“自贡低隆”已经明显可见,南华系古洼陷正好与威远向斜对应。二叠系以下的地层,其早期构造变形并不强烈,因其动力背景总体是拉张背景 [14],形成较多的拉张断层 [12]。

Figure 2.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layer of Weiyuan syncline
图2. 威远向斜各层构造特征

Figure 3.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eiyuan syncline (flattening bottom reflection of Permian)
图3. 威远向斜构造演化特征(拉平二叠系底反射)
3) “自贡低隆”形成机理:拉平二叠系地层,其上的“自贡低隆”幅度较小(图3)。现今构造上,“自贡低隆”有一定幅度(图1、图2)。与基底的对比(图2、图3),威远向斜正对南华系古洼陷,“自贡低隆”正对南华纪古隆起。在一特征在川南很多地方都能见到 [12]。依据模拟实验、数字模拟结论 [3] [4] [15],表明:威远向斜是古洼陷的继承性发展,“自贡低隆”是南华纪古隆起的继承发展。威远南华纪古隆起–洼陷对后期的沉积、构造均产生重大的控制作用。
南侧的自流井背斜(图1),很可能就是威远向斜内的古隆起阻挡形成。后面的研究表明:基底构造隆起–洼陷还控制志留系洼陷的形成,由此形成志留系沉积中心。
3. 威远向斜龙马溪组页岩气藏地质、地震层序特征
3.1. 威远向斜龙马溪组页岩气藏地质特征
志留系龙马溪组2~3段地层,还见到两侧向洼陷中心对冲的斜交反射(图4)。对冲的斜交反射带表明:威远向斜中部(W3-W2之间),为志留系沉积期的洼陷中心。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下古生界最有利的页岩层位,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即五峰–龙马溪组(S1l1)页岩。加里东期的构造活动对于该套页岩的发育有明显的控制,黑色页岩形成于深海一半深海的封闭环境 [16] [17]。从沉积环境分析,页岩的变化应该较小,在局部范围,通常认为页岩分布稳定、是均质的。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沉积相带为陆棚相带,地质条件基本稳定,早期研究通常认为其厚度、品质变化不大。随着钻井增多,龙1-11页岩笔石段呈现明显的非均质性。这一特征在多个开发区也得到证实 [17]。
在威远向斜,龙马溪组龙1-11段优质页岩笔石段厚度的变化如下:
龙一段优质页岩段厚度:W3井厚46.6 m,W2井厚40.86 m,W1井厚35.5 m,W4井厚37.7 m;(改成优质页岩段厚度)
优质页岩段TOC值:W3井TOC值3.9%,W2井TOC值2.76%,W1井TOC值2.79%,W4井TOC值3.0%;
硅质含量:W3井硅质含量40%,W2硅质含量40.2%,W1硅质含量37.2%,W4硅质含量39.8%。
以上数据表明:龙马溪组1段地层也具有明显的沉积差异,W3井优质页岩厚度大、品质优,W2次之,W1、W4相对较差。精细描述优质页岩分布带,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威远向斜龙马溪组页岩气藏地震层序特征
龙1段地震相特征:龙1段总体厚80米左右,总体为平行、连续的反射波(图4)。其变化为:W3-W2之间连续强反射,W1-W4之间为连续的弱反射,但总体变化不大。产层是龙1-11段优质页岩笔石段,只是龙马溪组底部的一套夹层,厚度只有5~11米。精细描述、预测龙1-11段优质页岩笔石段,直接依据龙1段的地震反射特征是难以做到的。
尝试用龙马溪组总体特征预测龙1-11的沉积相。龙马溪组测井相特征(图4):龙马溪整体可划分为三个旋回;龙一段(
)为明显反旋回,测井曲线为漏斗形;龙二段(
)–龙三段(
)底部岩性差异较小,整体为正旋回;龙三段上部为明显多期反旋回,测井特征为漏斗形。
地震相分析:龙一段连续稳定、平行反射波,表明沉积相总体为深水沉积相;龙二段(
)–龙三段(
),由东向西(W2-W4之间),发育斜交反射带,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表明东南为古地理高,且沉积相较高;而研究区中部,即W2以西,其沉积相相对较低。据此地震相可得到结论:连续、平行的龙1段才能成为页岩气藏的分布层段,且W2井以西,为优质页岩发育带;龙2–龙3段因沉积相较高,不可能沉积优质页岩;
4. 威远向斜龙马溪组沉积中心形成机理、富集带预测
地化数据表明:W3井优质页岩厚度大、品质优;W2次之,W1、W4相对较差。
地震相特征表明:连续平行反射的龙一段,其沉积相较深;龙二段(
)–龙三段(
)由东向西发育的斜交反射带,表明东南为古地理高、且沉积相较高。
基底洼陷–隆起控制了龙1-11段优质页岩笔石段的分布。拉平二叠系底,可见志留系在W3-W2之间有一个低幅度的洼陷(图3、图4);这一洼陷内,龙1段的反射为相对强震幅;在其上方,龙2段–龙3段发育向洼陷对冲的斜交反射;表明这个洼陷是志留系的沉积中心。对比志留系沉积洼陷位置,正对南华系大型洼陷的位置;而W1-W4正对下方古隆起位置(图2、图3)。
构造形成机理表明:威远向斜是南华纪洼陷的继承,“自贡低隆”是南华系古隆起的继承(图2)。南华纪洼陷–自贡低隆控制龙马溪的沉积,还控制了后期构造发育。
由此预测:W3-W2之间的龙马溪1段沉积中心,志留系洼陷内发育龙1段的优质页岩,是最佳页岩气藏发育带,且厚度相对较大。
综上所述,上覆地层气藏的研究,需要重视基底结构的研究。基底结构是上覆地层构造、沉积相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Figure 4.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Longmaxi strata in Weiyuan syncline
图4. 威远向斜志留系龙马溪层序地层格架特征
5. 结论
1) 威远向斜内,各层构造形态基本相似,从浅至深构造变化不大。表明构造变形总体上是最后一期,也即喜山期形成。南华系洼陷–古隆起与上方的威远向斜-“自贡低隆”正好对应,古洼陷–隆起控制了威远向斜“自贡低隆”的形成和发展。
2) 在古洼陷上方,志留系发育低幅度洼陷;该洼陷内龙1-11页岩笔石段品质较好、厚度大。依据南华纪古洼陷、古隆起描述龙马溪沉积微相,据此可以预测优质页岩分布。这一方法可有效弥补地震预测方法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