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雅思的认知变化:从雅思考生到雅思培训教师
Changes in Perceptions towards IETS: From Student Test Taker to IELTS Teacher
DOI: 10.12677/OETPR.2021.31005, PDF, HTML, XML,   
作者: 李鹏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泡泡少儿推广管理中心,北京
关键词: 雅思语言水平认知中国大陆IELTS Language Proficiency Perceptions Mainland China
摘要: 雅思考试衡量的语言能力水平与考生在未来学术研究中取得潜在成功之间的关联性已经在研究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现有的研究表明,雅思考试体现的语言能力水平与在大学教育当中潜在的学术成功之间存在积极的联系,尤其在阅读、听力和写作方面,具备很高的预测价值。但是雅思考生对于雅思的看法却鲜被提及。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雅思考试者从雅思考生到雅思培训教师身份转变过程中对雅思考试发生的认知变化。四位参与研究的雅思教师现执教于中国大陆,且均在英国取得硕士学位。采访录音会转换成文本,用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次对雅思产生的认知变化发生在雅思考生参加完考试并获得成绩之后,且四位研究参与者对雅思产生了相对一致的整体印象,即认为雅思考试具备挑战性且有别于中国大陆的英语考试,第二次对雅思产生的认知变化发生在四位研究参与者的海外学习生活开始之后,对于雅思考试以及取得学术成功所需的语言能力(即学术英语)均产生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他们一致认为雅思考试有别于学术英语,且雅思阅读最有益于学术学习。未来的研究应该去探索雅思考生的语言能力在高等教育的学习当中是否得到了发展与提升,而英语能力的提升多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于雅思考试所代表的语言能力与取得学术学习成功所需的语言能力之间差异性的理解。
Abstract: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measured by IELTS and future potential success in academic studies have drawn great attention in the literature.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measured by IELTS and potential academic success in tertiary education with high predicting value in terms of reading, listening, and writing. However, test-takers’ perceptions toward IELTS have been rarely addressed in this field. Therefore, this study set out to explore changes in perceptions towards IELTS from test-taker to IELTS teachers. Four teachers who currently teach IELTS courses in Mainland of China after earning their Master’s degree were interviewed, then the recorded interview was put into transcript for analysi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first perception change happened after they finished their first IELTS test-taking and got the results, and their impressions were relatively identical, they all agreed that IELTS was challenging and different from any English test they had in Mainland of China; the second perception change happened after they began their postgraduate studies. They all had deeper understandings of IELTS and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required by academic success (academic English):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measured by IELT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required by academic success, and IELTS Reading is most helpful to the future academic studies. Future research could be taken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test-takers has developed during their postgraduate studies and to what extent the improvement they made in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will influence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gap between IELTS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potential success in academic studies.
文章引用:李鹏飞. 对雅思的认知变化:从雅思考生到雅思培训教师[J]. 国外英语考试教学与研究, 2021, 3(1): 30-37. https://doi.org/10.12677/OETPR.2021.31005

1. 引言

雅思考试在世界范围内被视为英语水平的证明 [1]。其中,学术雅思考试已经成为申请英语国家高校时必需的语言考试之一。在2018年,中国大陆有超过88.6%的雅思考生参加学术雅思考试 [2]。在过去的五年间,作为一名雅思教师,我已经帮助大量学生取得满意的雅思分数并进入理想院校。虽然考取高分似乎成了雅思考生唯一的目的,且渐成趋势,但我深知只有发展语言能力才能更好地在未来取得学术成功、流畅地与他人进行日常交流。

然而,由于备考不充分和对于雅思分数的理解不准确,大量学生开始留学生活后感到听课与沟通困难。有学者批判中国学生的语言水平差强人意。例如,很多学生被认为不愿进行自我表达、在课堂上保持沉默以及不参与小组协作。确实,部分中国学生在国外深造学习时在课堂上看起来不够积极、参与度不高,但并不只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参与小组作业,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用英语交流不够自信。

我对雅思考生对雅思考试的看法十分感兴趣,因为对雅思考试的认知差异或许会影响雅思考生备考的充分程度和语言能力在备考中得到的发展程度。另外,令我感兴趣的还有雅思考生对于雅思的认知是否是贯彻始终的,若发生变化,那造成因素又有哪些。取得不同雅思成绩的雅思考生出国留学时会有不同的语言表现,以及产生对雅思考试不同程度的思考。雅思教师与雅思考生都是雅思考试的利益关切者,但在以往的研究当中往往被当作不同的研究群体。但需要注意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在英语国家取得硕士学位的雅思教师在出国留学之前也是雅思考生,那么关注这个群体从雅思考生到雅思教师转变过程中对雅思考试发生的认知变化就变得十分有意义的。

在本研究中,我将邀请参加过雅思考试并在英国取得硕士学位的现任雅思教师作为本次研究的主体。对于他们的认知变化探究将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出国留学前、在国外留学中和留学结束后。本次研究将采用半结构式访问进行数据采集,并将研究参与者所有回答进行记录与分析。

2. 文献综述

2.1. 雅思考试与学术雅思考试

雅思考试,即国际英语语言测试系统(The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旨在衡量那些计划在英语为主要交流媒介的地方学习或工作的人的语言能力,已经被全球10,000余家教育和培训机构认可为英语语言能力的证明 [3]。雅思考试用9个等级来描述语言能力水平,从非语言使用者级别(1级)到专家级别(9级)。雅思考试有两种类型。其中,用于申请高等教育或专业注册的考试称为学术雅思考试 [1]。雅思考试关注学术语言的特定特征,评估判断学生出国留学或培训的准备程度 [3]。

2.2. 关于雅思考试与学术研究的潜在成功之间关联性的研究发现

关于雅思考试所衡量的语言能力和在英语国家大学教育当中取得学术研究成功的关联性的研究众多。例如,Woodrow,Ushioda和Harsh研究发现,雅思考试可以预测考生未来取得学术研究成功的潜力。在2006年,Woodrow进行的研究中发现雅思与研究生的学业平均绩点(GPA)之间存在微弱但十分重要的关联性,其中听力成绩可以有效预测未来取得学术成功的可能性 [4]。随后,Ushioda和Harsch调查发现在不同专业就读研究生的学业成绩与入学时的雅思成绩也存在重要的关联。不同于Woodrow的研究结论的一点是,他们发现雅思总成绩和写作成绩最能预测学生后期学业成绩的高低 [5]。对此,Avdi的研究结果却是:雅思阅读成绩被认为最能预测学生取得学术成功的可能性 [6]。

另一方面,Craven,Cotton,Conrow,Kerstjens和Nery等学者有着不同的研究发现。在1998年,Cotton和Conrow表示雅思成绩和学术结果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 [7]。在2000年,Kerstjen和Nery进一步指出:只有不到10%的学术表现可以归因于雅思测试代表的语言能力 [8]。但Cravin指出暂时无法明确判断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否会随着学位课程进展而得到改善 [9],所以将学生在后期学术学习当中的成绩差异与学生入学时的雅思成绩联系起来,是不够准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Ingram和Bayliss同样认为“对于那些将测试结果与之后的学术成绩关联起来的研究得出的结果各有不同,这一点并不令人惊讶 [10] ”。

在2012年,Humphreys等人在将雅思成绩与学术研究成功的关联性分阶段研究分析时发现,相较于口语和写作,雅思听力和阅读成绩与学生第一学期的GPA关联性较高。并且这种关联性会持续到第二学期,但会在第三学期消失。另外,阅读和听力能力对于取得学术成绩至关重要,而且这两项成绩最有可能预测取得学术成功的可能性 [11]。

综上所述,雅思成绩与考试者未来的学术研究成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且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预测价值在不同的研究当中有着不同的结果。

2.3. 雅思考生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雅思考试体现的语言能力与学术研究成功的确切关系很难被定义,另一方面,考试者彼此间对于雅思的认知也存在很大的差异。Mickan和Motteram在2009年的研究调查中发现,雅思考生在多次参加雅思考试并取得不同成绩之后,他们对于雅思的理解会发生改变。当成绩没有明显提升时,学生便倾向认为他们的语言能力在备考中没有得到相应地提升发展;当成绩得以提升时,他们会认为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提升。2011年,Murray等人研究发现雅思考生对于雅思的了解低于预期,并建议他们应当更好地去了解像雅思这样的语言水平考试能够检测什么、不能检测什么,从而才能大大降低对雅思考试产生错误理解和期待的可能性 [12]。“一个学生在一场雅思考试中取得的成绩意味着他们能否满足高等教育的语言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在学术上取得成功;或者在语言交流上遭遇困难” [10]。雅思考试并不测试任何与学科相关的英语,而是一个可信赖的检测通用英语能力的手段。“雅思成绩意味着候选人能够以英文为沟通媒介开始学习的程度” [13]。

2.4. 研究重点

在学者们不断探究雅思考试代表的语言能力与学术研究成功之间关系的同时,鲜有研究关注雅思考生自身是如何看待雅思考试所代表的语言能力与学术研究成功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他们是如何理解雅思考试所代表的语言能力与取得学术研究成功所必需的语言能力(即学术英语)之间的关系。先前类似的案例分析多是在英语国家进行的,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然而中国大陆却很少被关注。在2018年,超过88.6%的中国大陆雅思考生为了出国留学参加了学术雅思考试 [2],作为外语习得者,中国大陆雅思考生对于雅思考试本身、以及雅思考试与学术研究成功所需的语言能力(即学术英语)之间关系的看法可能会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启示。因此,我的研究将会主要关注中国大陆的雅思考试者从雅思考生到雅思教师转变过程中对雅思考试发生的认知变化,并同时关注认知发生变化的时间以及导致变化发生的因素。

3. 研究方法

3.1. 主要研究问题

研究参与者是如何理解雅思考试及雅思考试所代表的语言能力与学术研究成功所需的语言能力(即学术英语)之间关系的?他们的看法是否会发生改变?改变的时间与造成因素是什么?

3.2. 研究设计与方法

鉴于本次研究结论主要基于研究参与者的主观看法,因此定性研究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主要是用来研究实验主体的身份、经历、和对不同现象的想法和取向 [14]。另外,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采访进行数据收集。首先,半结构式采访适于探究研究参与者对复杂且有时敏感的问题的看法和认知。并且,还有助于进一步挖掘更多信息和确保答案的准确清晰;另一方面,样本组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个人经历排除了使用标准化计划安排的可能性 [15]。

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会潜在影响最终的研究结果,研究人员要“在研究的所有阶段都尽量避免错误,以增加结果的可信度” [15]。我会遵循由Rabionet所述的设计和施行半结构化访谈的相同阶段,即:1选择采访类型,2建立道德准则,3制定面试礼仪,4进行访谈并记录,5起草面试协议,6报告调查结果 [16]。

通过我在环球雅思培训机构的联系网络,我向教师群体发送了邀请邮件,并对有意者进行了邮件回复。对于符合要求的志愿者,我又发送了附带同意书、访谈流程与访谈问题的邮件,并邀请他们在培训学校的教室内与我面对面地进行访谈。每个参与者的访谈时长维持在20到30分钟。

3.3. 研究参与者

本次研究中,所有符合本研究要求的参与者均在过去的三年内在英国取得硕士学位,同时他们正在中国大陆从事雅思教学工作。根据邮件回收情况,最后确认了四位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参与本次研究。他们的背景细节如下:

研究参与者1:雅思教学四年,主要教授雅思阅读和写作。本科是新闻采集编辑专业,硕士在英国雷丁大学念英语语言教学专业。

研究参与者2:雅思教学六年,主要教授雅思听力。本科是广告与商务英语专业,硕士在英国利兹大学念新媒体专业。

研究参与者3:雅思教学三年,主要教授雅思阅读和听力。本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在英国利兹大学念专业英语与跨文化研究专业。

研究参与者4:雅思教学一年,主要教授雅思听力。本科是管理学专业,硕士在伦敦国王学院念应用语言学及英语语言教学专业。

3.4. 数据分析

虽然四位研究参与者的母语为中文,但鉴于他们都已经在英国取得硕士学位,所以他们具备用英文进行相对准确且流利的自我表达的能力。另外,为了避免在将研究参与者的回答翻译成英文时产生不必要的信息偏差,本研究的采访将用英文进行。采访过程会进行录音,采访结束后,我会把录音转换成文本,然后分别寄给四位参与者确认文本信息的准确性。最后,所有的访谈文本将会被分析对比,从而找到四位研究参与者对于雅思考试的认知变化是否存在规律和共性。

4. 研究发现

4.1. 对雅思考试的整体印象

首先,对于雅思考试的整体印象,四个研究参与者均表示雅思考试是一个标准化的语言测试体系,是出国留学申请中必备的语言能力证明。雅思考试包含统一的评分标准,但评估标准与公立学校考试的标准并不相同。

参与者1:“我认为雅思是另外一种不同的测试体系。”

参与者2:“我认为雅思分数能够代表你未来的表现。正如我所说,我已经顺利毕业了,但是那些取得更高雅思分数的人,比如7.5分,他们能够在大学中取得更好的结果。”

参与者3:“雅思成绩是被大学录取的必备条件,只是一种申请要求,申请的必须材料。”

参与者4:“说实话,它就是一个工具,一个可以让我申请国外硕士项目的工具,因为他们要求你提供这个证书。”

四位参与者当中有三位在提及他们对雅思的整体印象时,都将雅思考试与中国大陆学校内的英语考试做了对比。他们认为雅思考试比中国大陆校内英语考试更实用但难度也更大。同时,指出雅思考试包含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考察,但是中国大陆的校内英语考试主要关注阅读和写作两项能力的考察。

参与者1:“我认为雅思考试不同于中国大陆所有的考试体系,它的难度更大,它给了我一个全新的面貌。”

参与者2:“我认为雅思是不同的。因为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一般只关注考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雅思则不同。”

参与者3:“雅思要比我们中国大陆的英语考试更加实用。”

另外,参与者1进一步指出雅思考试与中国大陆英语考试不同之处在于雅思考试的考察内容方面与中国大陆校内英语考试也存在具体差异。

参与者1:“我认为最大的区别就是写作部分。雅思考试需要考生写两篇作文,我认为雅思考试更关注文章的逻辑和衔接程度,而这两点在中国的英语考试当中是被忽视的。”

除了参与者2以外,其他三位参与者都表示他们觉得雅思考试很有挑战性并列举了大量的原因,比如自我缺乏特定的语言技能或语言知识,又或者准备时间不充足。

参与者1:“我并不觉得压力很大,因为我有很多的备考时间。唯一让我感到有压力的部分就是口语考试,口语是我的弱项。”

参与者3:“对我而言,写作和口语考试非常具有挑战性,但听力和阅读部分还可以。”

参与者4:“我觉得准备雅思考试对我来说很有挑战性,因为我已经好多年没有集中学习英语了。”

虽然参与者2一开始觉得雅思并不困难,但是在她第一次参加雅思考试并取得成绩之后,她对雅思考试的认知发生了改变。

参与者2:“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很简单,但是在我参加完第一次雅思考试后,我总分只考了5.5分,我意识到我低估了雅思考试的难度。”

综上所述,即便参与者2一开始认为雅思考试并不困难,但在经历第一考试并取得成绩后,对雅思考试的印象发生了变化,整体上与其他三人的看法一致,认为雅思考试具有挑战性,需要提升自我对该考试的重视程度。

4.2. 对于雅思考试代表的语言能力与学术研究成功所需的语言能力(即学术英语)关联性的看法

四位研究参与者表示,在开始留学生活之前,他们期待雅思考试能够培养留学生活所需的语言能力,但只有参与者1和参与者2明确指出他们期待雅思考试能够为他们的学术英语能力作准备。

参与者1:“我想雅思可以帮助我为未来的学习作准备。”

参与者2:“或许雅思对于我的海外学习有帮助。比如,我可能需要阅读一些学术文章、写学术论文,所以雅思会对我在英国的学习生活有帮助。”

但是在开始国外的学习生活之后,依据个人经历不同,四位研究参与者对于雅思考试与学术研究成功所需的语言能力之间关系的看法又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参与者1表示开始国外学习生活之后发现自己在雅思备考当中获得的语言能力远不及学校导师对于他的要求和期待。参与者2则表示在利兹市难以适应的约克郡口音是在雅思听力考试中没有接触过的。

参与者1:“在我到达英国之前,我认为雅思考试可能会对我的学术学习有帮助,但在我到达英国之后,我导师对我的语言要求远高于雅思成绩所代表的语言能力。

参与者2:“在最开始,我认为我很容易就会适应海外生活,因为我觉得我能听明白他们在说什么。但是事实上我遇到了困难。因为我在利兹大学念书,所以当地人讲话有着浓重的约克郡口音。这导致我在最开始完全听不懂老师在课上讲什么。

参与者3则表示在英国的学习生活中并没有遭遇巨大的语言障碍,而这得益于雅思考试的备考。

参与者3:“当我在英国的时候,我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我就觉得只是像是参加一个时间更长的雅思听力考试,我认为雅思听力考试(的备考)对我还是很有帮助的。

至于参与者4,他的看法在出国前后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参与者4:“我认为雅思考试与学术学习的关系甚微,雅思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体系。”

虽然在海外学习经历前后四位研究参与者对于雅思考试与学术学习成功之间关系的看法不尽相同,但一致的是四位对于雅思考试具备同样的期待,即他们期待雅思考试能为他们的留学学习生活所需的语言能力做准备和带来提升。至于雅思考试是否能够在学术英语方面为他们带来提升,除了可能潜在的共同期待以外,毕竟他们的目标是能够顺利地完成英国的学业,最终的结论取决于四位各自在留学生活当中所经历的语言挑战和学术英语挑战。换言之,在海外学习之前,四位研究参与者对于雅思与学术英语的关系没有深刻且具体的看法。而所有相对确切的认知都是发生在他们在英国的学术学习当中使用学术英语之后产生的。

雅思阅读被认为最有助于国外的学术学习,除了帮助考生提前熟悉他们未来在学术学习当中可能遇到的学术文章,还大大提升了他们对于同义替换的辨识能力。

参与者1:“在雅思阅读备考之前,我从没学过如何找同义替换,中国大陆的考试只会教我们阅读段落首末句,但却忽视了对于寻找同义替换能力的培养……同义替换对于阅读能力非常重要。”

参与者2:“我认为雅思阅读和写作,这两部分我准备地最好,所以我(在国外学习时)虽然读得慢,但总能完成阅读任务。”

参与者3:“我参加的是学术雅思考试,雅思阅读和雅思写作是与学术(英语)相关的,我觉得只有阅读部分为我的学术英语做了充足准备。”

参与者4:“或许从雅思阅读考试中,我见识了学术文章的样子,了解了一些学术文章的基本特点。”

虽然雅思写作被认为是雅思考试四项当中最“学术”的一项,但是与学术写作却有着极大的不同。四位研究参与者对雅思写作的深刻认识也是源于在海外学习生活当中,他们需要应对大量的写作任务和更高的评分标准。

参与者1:“在我到达英国之前,我的雅思写作考到了7分,但是我在英国的第一个写做作业交给老师后,我得到的全是批评,虽然我在这上面投入了巨大的经历。”

参与者2:“我记得我的导师告诉过我什么是学术写作。学术写作是你对所读内容的写作,而雅思写作却不需要你进行任何的(文章)阅读。我在英国的时候,写作之前我都要进行大量的阅读。”

5. 研究结论

5.1. 研究结果

四位研究参与者在备考阶段对于雅思的认知基本一致,认为雅思考试是一项具有挑战度且有别于中国大陆校内英语考试的语言测试,重点测试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同时,他们都对于雅思考试怀有相似的期待,即希望雅思考试能够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以成功应对在英国的学习生活。

但更深层次的思考产生于实际的海外学习生活开始之后。由于他们在实际日常生活当中开始使用英语作为沟通媒介,尤其是在学习生活当中使用学术英语作为沟通媒介,导致他们进而对雅思考试所代表的语言能力与学习研究成功所需的语言能力(学术英语)之前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整体上,他们认为虽然雅思考试有别于学术英语,但是雅思阅读对他们实际的学术学习帮助最大,而雅思写作则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帮助。

5.2. 研究的局限性

虽然四位研究者对于雅思考试有着相对一致的初始印象和初始期待,但是无法判断这种相似的期待是否受到之前学习经历的影响。另外,虽然海外学习经历使得四位研究参与者对于雅思考试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但是他们在海外学术学习过程中语言发展的不同程度是否会影响他们对于雅思考试与学术英语关系的理解认知是本实验所未涉及的。

5.3. 研究影响

学术雅思考试旨在为那些想要海外留学的人进行语言技能的准备,那么不断增强学术雅思考试与学术英语的关联性是一件有益于雅思考生的事。至少根据本研究结果来看,四位研究参与者期待雅思考试能够为他们的学术英语能力带来提升,并将在学术学习当中取得的部分成就归因于雅思考试的备考。所以后续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地探讨学术雅思考试在内容上多大程度具备学术英语的语言特征,以及多大程度在听说读写技能的发展上满足高等教育对于语言技能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IELTS Official Website. What Is IELTS. https://www.ielts.org/what-is-ielts/ielts-for-study
[2] British Council (2018) The White Paper of IELTS Test-Takers’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China Mainland. https://www.chinaielts.org/white_paper_2017.html
[3] IELTS Official Website. Two Types of IELTS Test. https://www.ielts.org/about-the-test/two-types-of-ielts-test
[4] Woodrow, L. (2006) Academic Success of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tudents and the Role of English Proficiency. University of Sydney Papers in TESOL, 1, 51-70.
[5] Ushioda, E. and Harsch, C. (2011)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ith Academic Writing Difficulties: Pilot Project 2010/11, Strand 2: Examining 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IELTS Score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Centre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Warwick, Warwick.
[6] Avdi, E. (2011) IELTS as a Predictor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a Master’s Program. English Australia Journal, 26, 42.
[7] Cotton, F. and Conrow, F. (1998)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IELTS amongst a Group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Tasmania.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 (IELTS) Research Reports 1998, Volume 1, 72.
[8] Kerstjens, M. and Nery, C. (2000) Predictive Validity in the IELTS Test: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ELTS Scores and Students’ Subsequ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 (IELTS) Research Reports 2000, Volume 3, 85.
[9] Craven, E. (2012) The Quest for IELTS Band 7.0: Investigating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 IELTS Research Reports, Volume 13, 1.
[10] Ingram, D. and Bayliss, A. (2007) IELTS as a Predictor of Academic Language Performance, Part 1.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 (IELTS) Research Reports 2007, Volume 7, 1.
[11] Humphreys, P., Haugh, M., Fenton-Smith, B., Lobo, A., Michael, R. and Walkinshaw, I. (2012) Track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nglish Proficiency over the First Semester of Undergraduate Study. IELTS Research Reports Online Series, 41.
[12] Murray, J.C., Cross, J.L. and Cruickshank, K. (2014) Stakeholder Perceptions of IELTS as a Gateway to the Professional Workplace: The Case of Employers of Overseas Trained Teachers. IELTS Research Reports Online Series, 78.
[13] O’Loughlin, K. and Arkoudis, S. (2009) Investigating IELTS Exit Score Gains i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 (IELTS) Research Reports 2009, Volume 10, 1.
[14] Talmy, S. (2010) Qualitative Interview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From Research Instrument to Social Practice.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30, 128-148.
https://doi.org/10.1017/S0267190510000085
[15] Barriball, K.L. and While, A. (1994) Collecting Data Using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 Discussion Paper.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Institutional Subscription, 19, 328-335.
https://doi.org/10.1111/j.1365-2648.1994.tb01088.x
[16] Rabionet, S.E. (2011) How I Learned to Design and Conduct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 Ongoing and Continuous Journey. Qualitative Report, 16, 563-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