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Downey等人的研究中提出拒绝敏感性是一种对拒绝有焦虑的期待、容易感知和强烈反应的倾向,不同个体对拒绝的反应程度不同,一些人能够处理和化解拒绝,而有些人对拒绝刺激或拒绝事件会过度反应,把他人不明确的行为或表达知觉为拒绝(Downey et al., 2004)。Downey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模糊的暗示中,拒绝敏感性高的人群感知到拒绝的概率比拒绝敏感性低的人群要高,人际关系的稳定性也更低,更容易导致关系恶化的冲突过程(Downey et al., 1998)。高度的拒绝敏感会影响到个体的人际交往,导致很多不良后果,如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恋爱关系不和谐等;同时也会降低个体的自尊心,削弱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增加孤独和抑郁,产生社会焦虑,进而影响个体健康人格的发展。拒绝敏感性会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当拒绝敏感性高的个体感知到拒绝时,更容易表现出负性的情绪,出现人际矛盾冲突,并对人际关系作出负性评价(章超,2014)。
Willams认为个体对拒绝情境的建构受到了人格差异的影响,个体如何面对社会拒绝是由依恋类型来决定的(Williams et al., 2000 )。个体在面对社会拒绝和社会排斥时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同依恋类型认知基础差距的影响,非安全依恋是拒绝敏感形成的重要因素。儿童早期有关社会交往体验的记忆,附带负面情绪的拒绝体验成为了预期他人拒绝的认知基础(Downey, Lebolt, & Rincon, 1998),并且会进一步提升拒绝情境的情绪体验,从而成为社会情境拒绝敏感性的条件式定势,即更倾向于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信息加工为拒绝信号或预期(Romero-Canyas, Downey, Berenson et al., 2010)。有关拒绝敏感性的研究均发现,高拒绝敏感性个体对于他人消极情绪的句子记忆成绩更好,即早期重复性的拒绝经验记忆会巩固个体对于社交威胁线索的记忆(高美,耿晓伟,2016)。周人等进一步指出非安全依恋普遍具有对他人消极否定、不信任他人的倾向,在遭遇到社会排斥后,容易产生极端的想法或情绪,表现出更多的社会拒绝不适应行为(周人,2012)。非安全依恋个体在面对消极刺激、消极情绪时容易产生焦虑的预期,容易感知到自己被拒绝并表现出防御。由于个体的非安全依恋水平越高,拒绝敏感性越高,因此非安全依恋个体内部认知、情感加工的认知倾向性容易对人际交往中的信息产生认知偏差,如个体处于依恋焦虑的状态时就会倾向于过度激活依恋系统,自身会过多的提醒自己需要亲密关系(谢雅芳,2019),将自己的情绪放大化,对拒绝很敏感,并夸大对社会拒绝的情绪反应和体验;回避型个体则会去激活策略来抑制由于社会拒绝带来的心理疼痛,控制自身对亲密关系的寻求,压抑自身对情感的需求(谢雅芳,2019),降低对社会排斥和拒绝的情绪反应,表现出负性的人际期待和较低的人际信任。
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是非安全依恋个体的两种表现形式,依恋焦虑个体对外界拒绝刺激的过度反应会导致个体对依恋对象产生过度的依赖,对依恋相关的拒绝信息过度加工,认知敏感性也较高,即过分在意或夸大社交信息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社会拒斥和忽视的情境中,会加剧社会痛苦的报告和评定。依恋回避的防御性机制则相反,个体通过保持与依恋对象的距离来减少拒绝刺激带来的痛苦(Edelstein & Gillath, 2008),回避亲密关系,压抑自身对情感的需求。非安全依恋个体的内部工作模式会影响其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固定的认知模板(Vrticka & Vuilleumier, 2012)。个体在早期与养育者之间会有较多的互动,在这些互动基础上会让个体形成自己特有的依恋风格,这个依恋风格就会影响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马原啸,冉光明,陈旭,2016),这种固化的认知模板直接影响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社会互动信息的感知和评价。
大量研究发现安全依恋启动产生的积极上调效应可以有效的改善个体的知觉、情感和行为(Gillath & Karantza, 2018),能够改善非安全依恋个体的拒绝敏感性。安全依恋启动主要是通过实验操纵使非安全依恋个体暴露在积极的、正向的环境中以情境性激活非安全依恋个体的安全依恋表征,产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积极效应。安全依恋启动减弱了威胁刺激对非安全依恋个体的影响(Pan, Zhang, Liu et al., 2017),以及其自身对外界刺激的防御(Carnelley & Rowe, 2007),增强了依恋安全感(Pan, Zhang, Liu et al., 2017)。与中性启动相比,安全依恋启动可以增加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Mikulincer, Hirschberger, Nachmias et al., 2001)。研究证明,安全依恋启动对焦虑型依恋个体和回避型依恋个体有一个缓冲调节作用,从而影响个体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其方式与总体依恋风格一致(Mikulincer & Shaver, 2003)。例如,依恋焦虑启动相对于依恋安全启动条件产生了更高的抑郁情绪和更高的焦虑情绪(Carnelley et al., 2016)。
启动研究有阈上和阈下之分,在被试有意识的情况下启动刺激称为阈上启动;在被试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启动刺激则称为阈下启动(王沛,鲁春晓,2005)。两者之间的认知状态不同(Kouider, Dehaene, Jobert et al. 2007),对非安全依恋个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针对非安全依恋个体拒绝敏感性,以往研究大多数主要集中在阈上层面,但阈上层面的测量会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阈上安全启动减弱了依恋焦虑个体在创伤性记忆提取时的痛苦和对疼痛图片的强度评分,而在依恋回避个体上并非发现上述改善效应(Bryant & Chan, 2017)。研究者推测这可能是回避个体避免寻求亲密带来的挫败感和痛苦感,因而对亲密依恋信息具有一种防御性反应,阈上安全启动可能被视为一种亲密信号而被回避个体所屏蔽,因而对依恋回避个体并不适用(马原啸,陈旭,2019)。另外,在研究过程中,阈上安全启动会使非安全依恋个体被试接触一些引起拒绝敏感性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引起被试的抵触和排斥心理,从而影响测量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相反,阈下安全依恋启动提高了个体的积极情绪反应,降低个体的抑郁与亲密退缩倾向(Sohlberg & Birgegard, 2003),同时也降低了实验任务对参与者的影响,减少个体的防御性反应。依恋回避个体在安全依恋启动后更能坦然面对创伤经历,而依恋焦虑个体则降低创伤经历回忆所带来的消极情绪反应(Cassidy et al., 2009)。克服阈上启动的实验情景对被试造成的不适,揭示其在无意识层面的特点及表现,被试的反应可能更加真实,测量结果的信度效度会更高。因此本研究通过阈下启动范式来探讨启动情境对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个体的拒绝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不同依恋类型认知基础的差距是影响个体社会拒绝和社会排斥的重要因素,非安全依恋个体独特的内部表征和认知基础是形成个体拒绝敏感性的重要前提。安全依恋启动可以使非安全依恋个体暴露在积极的、正向的环境中以情境性激活非安全依恋个体的安全依恋表征,产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积极效应,减弱了威胁刺激的影响,增加非安全依恋个体的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进而可以将个体拒绝敏感性的高或低的状态调节为一个较为正常,较为接纳的状态。因此,本研究采用阈下安全依恋启动实验范式探讨启动情境对非安全依恋个体拒绝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使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测查了200名红河学院在校大学生,该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其中非安全依恋个体共71个,通过联系沟通,愿意做实验的个体共37名,被试参加实验获得少量报酬,被试抽样如表1:

Table 1. Statistics of subjects’ type scores
表1. 被试类型得分统计
2.2. 实验材料
1) 启动情境(图片)。实验材料来自依恋图片库(Liu, Chen, Zhai, Tang, & Hu, 2016)。启动情境是实验中的一个自变量,是在被试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呈现启动图片。该实验研究将启动情境分为依恋安全启动,依恋非安全启动,中性启动三个水平,每一类图片72张,共216张。
2) 目标词类型。是在被试有意识的情况下,呈现的双字词,是实验中的一个自变量。实验中将目标词分为拒绝相关词,拒绝无关词,非词三个水平(王江洋,李骋诗,高亚华等,2018)。拒绝相关词选用来自于王江洋,李骋诗的论文中的拒绝认知词,拒绝情感词,拒绝行为词各6个,共18个;拒绝无关词为中性词,中性词选自王通论文中的中性词,共18个;非词是用2个真字随机混合产生的双字假词,如神南、们时等,共36个。而假词将会影响被试的词汇判断任务,被试对真词的反应将更慢(刘旭刚,彭聃龄,2005)。
2.3. 实验任务
词汇决策任务:是指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快速判断呈现出的汉字是词还是非词。本实验采用了靶刺激,而靶刺激是由拒绝相关词、拒绝无关词和非词三类词组成,具体包括真词和非词各36个,真词又是由18个拒绝相关词和同数量的拒绝无关词组成(拒绝相关词如歧视、失落等;拒绝无关词如对策,事物等)。目标词如表2所示。
2.4. 实验设计
该阈下启动实验采用2 (依恋类型:焦虑型、回避型) × 3 (目标词类型:拒绝相关词、拒绝无关词、非词) × 3 (启动情境:安全依恋启动、非安全依恋启动、中性启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依恋类型为被试间因素,目标词类型和启动情境为被试内因素,词汇决策任务的反应时为实验的因变量。

Table 2. Target words used in the experiment
表2. 实验所用的目标词
2.5. 实验流程
实验采用E-prime2.0编写。在实验过程中,3种启动图片与3种目标词搭配形成9 (3 * 3)种搭配,一张启动图片和一个目标词搭配成为一个组次,整个实验包括216个trail (24 * 9),各个组次中的词语搭配及出现顺序都是电脑随机处理。该实验共分为3个trail,每完成72个试次后,被试休息一分钟,避免疲劳效应。
在实验中,先呈现指导语,其次是红色“+”注视点(持续1000 ms);然后展现的是启动图片(启动图片持续45 ms);启动图片的出现会被掩蔽刺激所遮挡住,掩蔽刺激呈现10 ms;最后是目标词(持续2000 ms),根据对目标词按真词和假词分类后,让被试观察看到的词属于哪一类,如果看到了假词就需要被试按下“F”键,如果为真词则按“J”键。然后间隔3000 ms后再呈现下一组,一共需要完成216个trail,每当完成72个trail需要休息一分钟,全部完成后还需要询问受试者是否有看到隐蔽刺激,若所有参与者回答说没有看到隐蔽刺激,说明实验操作符合要求。实验流程图如图1所示。

Figure 1. Experimental flow chart of vocabulary decision-making tasks
图1. 词汇决策任务的实验流程图
3. 结果
实验数据用SPSS22.0分析,先对数据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其次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Table 3. Lexical judgment reaction time of different attachment types in priming situation
表3. 不同依恋类型在启动情境下的词汇判断反应时
主体内效应检验输出结果显示:1) 启动情境的主效应显著,F(2,34) = 31.103,p < 0.05,η2 = 0.471,说明启动情境的不同水平之间存在差异,所引起的变异也不同,依恋非安全启动词汇判断时间显著短于依恋安全启动,依恋安全启动词汇判断时间显著短于中性启动;2) 启动情境与依恋类型两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34) = 0.102,p = 0.903,η2 = 0.003,说明启动情境对个体的作用机制不受依恋类型的影响;3) 目标词类型主效应显著,F(2,34) = 7.121,p < 0.05,η2 = 0.169,说明目标词的不同类型之间存在差异,拒绝相关词词汇判断时间显著短于拒绝无关词,拒绝无关词词汇判断时间显著短于非词;4) 目标词类型与依恋类型两因素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F(2,34) = 1.558,p = 0.218,η2 = 0.043,说明依恋类型不会影响到目标词;5) 启动情境与目标词类型两因素之间交互作用显著,F(2,34) = 5.909,p < 0.05,η2 = 0.144,说明启动情境对个体的作用机制受目标词类型的影响;6) 三因素之间的三重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2,34) = 2.239,p = 0.068,η2 = 0.06。
由主体内效应检验结果可看出各因素之间的三重交互作用边缘显著,所以进一步对数据做简单效应检验。通过简单效应分析得到的结果表明启动情境在不同依恋类型和目标词类型上的简单效应显著,具体分析对比结果如下:
从启动情境的比较来看,三种启动情境下的词汇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1) 对于依恋焦虑组来说,在拒绝相关词水平上,安全依恋启动条件、非安全依恋启动条件和中性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F = 3.653, p = 0.032 < 0.05),安全依恋启动情境的拒绝相关词反应时显著高于非安全依恋启动情境和中性启动情境下的拒绝相关词反应时,非安全依恋启动情境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安全依恋启动情境和中性启动情境下的反应时。焦虑个体对拒绝相关词的反应时在安全依恋启动和非安全依恋启动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t = 425.002, p = 0.017),焦虑个体对拒绝相关词的反应时在安全依恋启动条件和中性启动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t = 384.711, p = 0.030),焦虑个体对拒绝相关词的反应时在非安全依恋启动和中性启动条件下不存在显著差异(t = 40.310, p = 0.817);在拒绝无关词水平上,安全依恋启动条件、非安全依恋启动条件和中性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F = 3.644, p = 0.032),焦虑个体对拒绝无关词的反应时在安全依恋启动和非安全依恋启动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t = 311.400, p = 0.032),焦虑个体对拒绝无关词的反应时在安全依恋启动和中性启动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t = 347.563, p = 0.017),焦虑个体对拒绝无关词的反应时在非安全依恋启动和中性启动条件下不存在显著差异(t = 36.161, p = 0.799);在非词水平上,三种启动情境下的词汇判断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F = 1.162, p = 0.320)。2) 对于依恋回避组来说,在拒绝相关词水平上,安全依恋启动条件、非安全依恋启动条件和中性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F = 5.912, p = 0.005 < 0.01),安全依恋启动情境的拒绝相关词反应时显著高于非安全依恋启动情境和中性启动情境下的拒绝相关词反应时,非安全依恋启动情境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安全依恋启动情境下的反应时,高于中性启动情境下的反应时。回避个体对拒绝相关词的反应时在安全依恋启动和非安全依恋启动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t = 685.625, p = 0.007),回避个体对拒绝相关词的反应时在安全依恋启动条件和中性启动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t = 754.566, p = 0.003),回避个体对拒绝相关词的反应时在非安全依恋启动和中性启动条件下不存在显著差异(t = 68.941, p = 0.778);在拒绝无关词水平上,安全依恋启动条件、非安全依恋启动条件和中性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F = 0.792, p = 0.459);在非词水平上,安全依恋启动条件、非安全依恋启动条件和中性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F = 0.464, p = 0.632)。
从目标词类型的比较来看,依恋焦虑个体与依恋回避个体在不同词汇类别上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1) 在拒绝相关词水平上,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个体在安全依恋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 = −1.442, p = 0.158);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个体在非安全依恋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 = −0.914, p = 0.367);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个体在中性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 = −0.136, p = 0.893)。2) 在拒绝无关词水平上,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个体在安全依恋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t = −0.199, p = 0.843);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个体在非安全依恋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 = −1.043, p = 0.304);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个体在中性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 = −1.673, p = 0.103)。3) 在非词水平上,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个体在安全依恋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t = −0.005, p = 0.996);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个体在非安全依恋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 = −0.310, p = 0.758);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个体在中性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 = −0.458, p = 0.650)。
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启动条件之间对于非安全依恋个体拒绝敏感性的影响不同。首先,焦虑个体和回避个体在依恋非安全启动情境下词汇判断时间显著短于依恋安全启动情境下的词汇判断时间,表明非安全依恋个体存在拒绝敏感性;其次,焦虑个体和回避个体在安全依恋启动情境下的词汇判断时间显著长于非安全依恋启动情境下的词汇判断时间,且在安全依恋启动情境与非安全依恋启动情境下的词汇判断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在安全依恋启动下非安全依恋个体的敏感性会降低,安全依恋启动情境对非安全依恋个体的拒绝敏感性有调节缓冲作用。
4. 讨论
4.1. 非安全依恋个体的拒绝敏感性
以往实验研究表明,非安全依恋个体存在拒绝敏感性,国内外大量研究也已经开始关注不同依恋类型群体的差异以及在行为认知方面的差异,非安全依恋个体在行为方面表现出更多的拒绝敏感性,非安全依恋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依恋焦虑:反映了一个人对被拒绝或被抛弃的恐惧程度,高焦虑型依恋个体会通过寻求注意力的行为来缓解对被抛弃的恐惧,倾向于怀疑自己,担心自己被抛弃,表现为低回避,高焦虑;第二个维度,依恋回避:反映了一个人对他人善意的不信任程度。
研究结果表明,非安全依恋个体的拒绝敏感性存在启动条件的差异,在非安全依恋启动情境下,被试的词汇判断时间显著短于安全依恋启动情境下的词汇判断时间,表明非安全依恋个体的拒绝敏感性较高。其次,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个体对拒绝相关词的反应时间均显著低于拒绝无关词和中性词。这是由于当焦虑个体在处理威胁信息时,他们所使用的策略除了对威胁刺激保持高度警惕外,还可能具有未被深度处理的特征。而回避个体在处理威胁情境时主要是避免经历威胁刺激,由此来避免痛苦,主要表现为忽略威胁性刺激,否认或压制与依恋相关的想法或感情(白栩嘉,陈旭,2018)。焦虑型个体和回避型个体在面对威胁信息时的策略和意识加工,都是其拒绝敏感性的表现。本实验研究也验证了非安全依恋个体存在拒绝敏感性。由主体内效应检验可知,非安全依恋个体对拒绝相关词的词汇判断时间显著短于对拒绝无关词的词汇判断时间,验证了非安全依恋个体存在拒绝敏感性,与同类研究的研究结果一致。
4.2. 安全依恋启动效应对非安全依恋个体拒绝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安全依恋启动是使个体暴露在积极的,正向的环境中以激活个体的安全依恋表征,产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积极效应,本研究在实验中采用了依恋安全依恋启动情境图片,有效的改善了个体的知觉,情感和行为,减弱了被试的自我防御机制和消极情绪,增强了依恋安全感和积极情绪。与安全依恋启动相比,依恋焦虑启动相对于安全依恋启动条件产生了更高的抑郁情绪和更高的焦虑情绪。
在本实验研究中,主体内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安全依恋启动情境下被试的词汇判断时间显著长于非安全依恋启动情境下的词汇判断时间,表明安全依恋启动情境对非安全依恋个体的拒绝敏感性有调节缓冲作用,与同类研究结果一致。例如,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阈下安全启动可以改善非安全依恋女性面部表情的注意处理,阈下安全启动不仅可以增加非安全依恋女性评价婴儿面孔的反应时,还可以有效降低她们对婴儿面孔的悲伤程度评分(马原啸,陈旭,2019)。安全依恋启动可以显著减少依恋回避个体对创伤经历的回避倾向以及依恋焦虑个体回忆创伤经历时的强烈消极情绪(Cassidy et al., 2009)。安全依恋启动可以显著提高焦虑型和回避型个体在词汇决策任务中的反应时,积极情绪启动和中性启动则不能显著提高个体在词汇决策任务中的反应时(李彩娜,孙颖,拓瑞等,2016)。
4.3. 安全依恋启动情境对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个体的不同作用机制
安全依恋启动可以暂时减少或降低非安全依恋个体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被拒绝感,促进个体的积极适应,引发个体的积极情绪,减缓和降低焦虑个体和回避个体的拒绝敏感性,并且对焦虑型和回避型两种被试类型的调节存在差异。
本实验研究表明,在安全依恋启动情境下焦虑个体对拒绝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显著高于回避个体,表明安全依恋启动情境对焦虑型依恋个体的调节作用显著高于回避型个体。由于依恋焦虑具有夸大的性质,因此会导致个体急于寻求同依恋对象的亲近,因而会存在过度依恋的情况;而依恋回避的防御机制通过抑制依恋系统的激活来回避与依恋对象的情感距离(马原啸,陈旭,2019)。因此焦虑个体更容易感知到他人的拒绝,具有消极的自我认知,更倾向于预期社会排斥或社会拒绝,并且产生更为强烈的被拒绝感和情绪体验,安全依恋启动情境对依恋焦虑个体的拒绝敏感性也具有更大的调节作用。例如,研究发现阈下安全启动条件会导致依恋焦虑女性的P2潜伏期变短,依恋回避女性的P2潜伏期变长(马原啸,陈旭,2019)。
4.4.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本研究只考察了安全依恋启动对焦虑型和回避型被试的拒绝敏感性的调节作用,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本研究分别考察了安全依恋启动对焦虑型和回避型被试的拒绝敏感性的调节作用,而没有考察对恐惧回避型被试的拒绝敏感性。其次,在启动情境的设计上,是采用安全依恋启动、非安全依恋启动和中性启动三种启动情境来探讨其对非安全依恋个体拒绝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安全依恋启动、一般积极启动、中性启动对非安全依恋个体拒绝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最后,缺乏从纵向研究的角度考察同一依恋类型个体拒绝敏感性在实验前后的安全依恋启动效应,无法比较非安全依恋个体在拒绝敏感性上的安全依恋启动效应大小。
本研究巧妙地结合安全依恋启动的积极效应,探讨其在非安全依恋个体拒绝敏感性中的调节作用,结合依恋理论对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内部工作模式,设置了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个体对拒绝相关词的辨别实验,以阈下启动的方式考察二者在启动情境下的拒绝敏感性,为进一步开展非安全依恋个体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5. 结论
1) 非安全依恋个体对拒绝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间显著短于拒绝无关词,存在拒绝敏感性。2) 安全依恋启动情境对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个体的拒绝敏感性有调节作用。3) 安全依恋启动情境对焦虑型依恋个体的调节作用显著高于回避型个体。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多元文化视域下少数民族青少年问题行为研究》(18XJA88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