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赤子爱胜蚓,是一种环节动物,属于正蚓科爱胜蚓属,体长3.5~13厘米,宽0.3~0.5厘米,是一个易于养殖的蚓种 [1]。蚯蚓本身有着“生态系统工程师”的美名 [2],在养殖过程中,可以利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 [3]。蚯蚓消化排出的粪便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有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 [4]。
近年来,食用菌菌渣的大量产生,成为掣肘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 [5]。当前,国内外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次种菇、有机肥料、饲料加工、养殖垫料等领域 [6]。本文所利用的蝉花菌质也可以看作是一类食用菌“菌渣”,它的有效利用同样迫在眉睫。相较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问题,畜禽养殖业暴露出废弃物处理难题更为突出。我国畜禽养殖业高速发展,养殖量逐年攀升,爆增的畜禽粪便排泄量成为了普遍讨论的焦点。我国年产生的畜禽粪便接近40亿吨 [7],并且粪便利用率普遍较低,势必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8]。面对如此巨大的体量,如能变废为宝,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必将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找到一条双赢的道路。
江苏泛亚虫草农场位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市境内,农场占地3000余亩,种养殖区域涉及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种植,以及鸡、猪、牛、羊、甲鱼等动物养殖,周边区域多以以上作物、动物种养殖为主,这就必然产生大量的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这些废物如果不加以利用,则必然引起环境污染。当地农户选择将畜禽粪便回田利用,但是未经任何处理的畜禽粪便直接回田,通常会产生病虫威胁、烧根烧苗等危害。因此,为了建立农场循环系统,为区域农业废弃物处理做好示范,必须做好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工作。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试验所用土壤选用试验地农田表层土壤,土壤经风干后备用。
供试的蚯蚓养殖饵料是由畜禽粪便(猪粪、牛粪、鸡粪)、蝉花菌质、作物秸秆(小麦秸秆)堆置发酵制得的,畜禽粪便和蝉花菌质、小麦秸秆以一定比例(2:1:1)混合堆置,加水调节物料水分至70%~80%,覆盖薄膜,等待物料升温,当温度升至60度后,温度维持1~2天,进行翻堆,温度降下后继续堆置,如此循环往复发酵1个月。按照所用畜禽粪便的种类分试验组,即猪粪发酵物料(编号为1)、牛粪发酵物料(编号为2)和鸡粪发酵物料(编号为3),另设一组对照试验,即不添加任何饵料(编号为4),每组试验做三个重复。供试材料的基本理化性状见表1。

Table 1. Bas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est materials
表1. 供试材料的基本理化性状
表1供试土壤为淮安0~20 cm表层农田土壤。
2.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20年8~9月实施,选择框箱进行试验,筐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30厘米。土壤选择当地的农田土壤,拣出杂质,均匀的铺在框内。蚯蚓选用未成年的蚯蚓,即身体还没有形成环节的蚯蚓。根据试验季节,需每天检查浇水,保持框内土壤环境的潮湿;饵料每隔10天添加一次,每次添加500克。试验放置于阴暗的房间内,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试验开始时所采集样品编号为H1、H2、H3、H4,试验结束时所采集样品编号为h1、h2、h3、h4。
2.3. 分析项目及方法
土壤样品的pH、有机质、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全磷、有效磷、全钾等理化性质检测委托杭州谱尼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2.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记录后采用WPS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对土壤酸碱度的影响
图1为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前后土壤中pH的变化情况。由图可知,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后pH显著(P < 0.05)降低,h1、h2、h3、h4分别降低0.43、0.4、0.2、1.22个单位,可见对照组h4降低幅度最大,致使土壤呈酸性,h3的降低幅度最小。由于试验开始时土壤偏中性,pH降低幅度越小土质越好,因此,h3处理较具优势。
3.2. 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对土壤中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影响
图2(a)为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前后土壤中全氮含量的变化情况。由图可知,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后h1、h2、h3的全氮含量显著(P < 0.05)增加,分别增加了64%、62%、150%。由此可见,h3处理对于全氮含量的增加效果最为明显。

Figure 1. The changes in soil pH used bait by Eisenia fetida (Note: Those with the same letter mean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and those without the same letter mean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P < 0.05), the same as below)
图1. 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对土壤pH的影响(注:有相同字母者表示组间差异不显著,无相同字母者表示组间差异显著(P < 0.05),下同)
图2(b)为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前后土壤中铵态氮含量的变化情况。由图可知,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后h1、h2的铵态氮含量显著(P < 0.05)降低,分别降低了34%、26%,h4的铵态氮含量显著(P < 0.05)增加,增加了130%,h3处理的铵态氮含量有所增加,增加了17%,并不显著(P > 0.05)。由此可见,在不添加任何饵料的情况下,蚯蚓活动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
(a)
(b)
(c)
Figure 2. The changes in soil Total nitrogen (a), ammonium nitrogen (b), nitrate nitrogen (c) used bait by Eisenia fetida
图2. 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对土壤全氮(a)、铵态氮(b)、硝态氮(c)含量的影响
图2(c)为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前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变化情况。由图可知,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后h1、h2、h3的硝态氮含量显著(P < 0.05)增加,分别增加了367%、216%、394%,h4的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降低了79%。由此可见,h3处理对于硝态氮含量的增加效果最为明显。
3.3. 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对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图3(a)为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前后土壤中全磷的变化情况。由图可知,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后h1、h2、h3、h4的全磷含量显著(P < 0.05)增加,分别增加了2250%、817%、1780%、941%。由此可见,h1处理对于全磷含量的增加效果最为明显。
图3(b)为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前后土壤中有效磷的变化情况。由图可知,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后h1、h2、h3、h4的有效磷含量显著(P < 0.05)增加,分别增加了241%、218%、629%、216%。由此可见,h3处理对于有效磷含量的增加效果最为明显。
(a)
(b)
Figure 3. The changes in soil phosphorus (a)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b) used bait by Eisenia fetida
图3. 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对土壤全磷(a)、有效磷(b)含量的影响
3.4. 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对土壤钾含量的影响
图4为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前后土壤中全钾的变化情况。由图可知,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后全钾变化不显著(P > 0.05),h1、h2、h4的全钾含量有所降低,分别降低15%、5%、3%,h3的全钾含量增加了27%。由此可见,只有h3处理能够增加土壤中的全钾含量。

Figure 4. The changes in soil potassium content used bait by Eisenia fetida
图4. 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
3.5. 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图5为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前后土壤中有机质的变化情况。由图可知,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后有机质显著(P < 0.05)增加,h1、h2、h3分别增加38%、46%、113%。由此可见,h3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Figure 5. The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used bait by Eisenia fetida
图5. 赤子爱胜蚓利用饵料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畜禽粪便与蝉花菌质、作物秸秆制得蚯蚓养殖饵料饲喂蚯蚓,对蚯蚓生存环境下土壤养分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H均显著降低,土壤呈偏酸性;全磷、有效磷含量均显著增加;除对照组以外,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对照组的铵态氮含量显著增加;全钾含量在试验前后无明显变化。综合分析各处理间的处理效果,可得出:h3 > h1 > h2 > h4,即鸡粪与蝉花菌质、作物秸秆堆置发酵制得的蚯蚓养殖饵料,在经蚯蚓利用后,对土壤养分含量提高效果最为明显。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