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德性:高职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内化的有效向度
Professional Ethics: The Effective Internalization Dimens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Values
DOI: 10.12677/VE.2021.10201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管小青: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敬业价值观内化敬业德性向度Professional Values Internalization Professional Ethics Dimension
摘要: 敬业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价值和品质,是新时代中华儿女敬业报国与匠心圆梦的“集结号”。高职大学生是优秀产业工人的重要后备人才,具有敬业价值观的大学生将在未来的生产中释放巨大的创造力与能动性,从而推进中国的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化。然而,内化不足是当前制约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最突出的瓶颈问题。敬业德性是敬业价值观的逻辑基础,养成大学生敬业德性将促进其敬业价值观的内化定势;舆论引导、教育培养、文化渗透、实践养成和长效机制是大学生敬业德性养成的有效路径,它们合力构成敬业价值观的内化体系。
Abstract: The value of dedication is the outstanding spiritual value and Chinese nation’s quality, and is the “assembly number” of the Chinese people’s dedication to serve the country and realize their dreams with ingenuity in the new ag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re important reserve talents for excellent industrial workers, so 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professional values will release great creativity and initiative in the future produ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power into a manufacturing power. However, the lack of internalization is the most prominent bottleneck problem restrict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values. Professional ethics is the logical basis of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cultivating them will promote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heir values;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cultural penetration, practice and long-term mechanism are the effective path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which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internalization system of professional values.
文章引用:管小青. 敬业德性:高职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内化的有效向度[J]. 职业教育发展, 2021, 10(2): 61-66. https://doi.org/10.12677/VE.2021.102010

1. 引言

我国对敬业价值观的倡导与研究缺乏系统性的要求、敬业缺失的现实存在与学术从深细处的叩问,使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具有较大的理论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进入“十四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分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敬业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个人层面上提出了:“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敬业从职业道德的层面上升为价值观要求。只有敬业,人们才能做到知业、爱业、勤业、乐业,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创造力,才能在工作岗位上投入满腔热情,尽职尽责,才能创造更多符合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的高质量产品。因此,培养高职大学生敬业精神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而作为高职院校,承担着培育未来社会职业劳动者的重大使命,则更加重视对大学生敬业德性的养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1]。”这为改进当今社会一些行业尚存的敬业状况缺失的问题提供了理论导向,更让我们不禁产生学术叩问,何以培育未来社会主要的产业劳动者——高职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敬业价值观?从而使广大民众做到知业、爱业、勤业、乐业,同心同向担当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责任。

2. 内化不足:高职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瓶颈问题

目前,部分高职大学生的敬业价值观存在着三大问题:“对敬业价值观认知清晰但认同与践行不够;毕业生频繁主动离职凸显职业价值理性的缺乏;敬业精神缺失和敬业态度不端 [2]。”拨开这些高职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现象迷雾,探寻其最为核心的原因莫过于敬业价值观的内化不足。因为一旦敬业价值观的内化不足,那么高职大学生对敬业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就无法深入进行,且直接导致了一些毕业生频繁主动离职与岗位上的敬业精神缺失。

高职大学生敬业价值内化不足,主要是因为尚在求学阶段的他们缺乏真正的工作岗位,从而突出地表现在观念、角色和行为社会化三个方面的不足。首先,高职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观念社会化不足。虽然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教育与引导,也有优秀专业课教师的职业示范,还有实训、实习等准岗位的职业磨练,但这些均为外在因素,且敬业的观念常因一个真正职位的缺失而得不到很好地社会化输出和固化。因此,“人作为一个实践主体,其内在的动因是人的需要和利益” [3],培育高职大学生的敬业价值观,必须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和切身利益出发,消解“对劳动的冷漠和疏离、对劳动作用产生质疑以及情感困惑” [4] 的三大劳动认同问题,从敬业观念的形成视角积极促成敬业观念的内化。其次,高职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角色社会化不足。教育部教高[2006] 16号文件指出,高职大学生是适合未来“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5],敬业价值观的角色社会化需要他们更多地了解专业的就业岗位和参与一线的顶岗,这在职业教育升学的高职大学生群体中因有不少顶岗实习而凸显角色适应,而从基础教育升学的高职大学生很多出现了角色领悟的错位,他们中不少同学不明确未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更没有明晰的职业规划,角色的社会化就更加无从谈起,进而导致他们对敬业价值观的接受可能更多地停留在思想观念上,无法感同身受地去领悟与反思。再次,高职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行为社会化不足。在专业教师组织实训的同时,积极乐观地同学会努力走出去,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到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去实习或工作;而还有不少高职大学生就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抱着“60分万岁的观念”以及“毕业了再说”的想法,宁愿在宿舍玩“吃鸡”、“喝药”等网游,他们基本没有机会去经历真正职场的打磨,这使得本来就只是停留在观念上的敬业价值观因为角色的缺乏而模糊,更因行为的缺失而动摇。此外,不少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专业行业及职场的深入了解,也从某种程度上无法更好地给予高职大学生精准的职场引导。总之,观念、角色及行为三方面的社会化不足交叉阻滞着高职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内化,导致他们无法真正从情感上内在地形成敬业价值观,从而成为高职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塑造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同时,以上高职大学生三大社会化不足问题亟待呼唤敬业价值观内化的有效向度,寻求较为稳固有效的内化定势。

3. 内化定势:养成敬业德性是敬业价值观塑造的逻辑基础

敬业价值观是对敬业道德精神和行为方式的价值认同与观念把握,它包括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的本质要求;打破常规、用于创新的时代要求;以及无私奉献、服务人民的内在要求 [6]。敬业价值观倡导人的自我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的重要组成,还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习总书记提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并分别于2018和2019新年贺词中,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我国曾描绘的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以及正规划的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系列幸福前景,要通过全体人民的努力劳动来创造,而在这之中劳动人民的敬业价值观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

敬业德性是劳动者敬业价值观的内化定势,是敬业价值观塑造的逻辑基础。劳动者对敬业价值观的塑造首先源于对劳动报酬的追求;其次是职业行业规章制度的约束;再次是敬业的道德规范;最后是敬业品格的内在养成,即为敬业德性,它往往表现为无意识的敬业行为,就像吃饭喝水那么自然,是劳动者职场中发自内心地热爱、精益求精的品格、幸福价值的获得。德性是由内向外表现出的品行,“德性的一个最大特点即是德性之知不是纯知、理知,而是亲知、体知 [7]。”敬业德性是职业劳动者亲身经历专业学习或职业工作,通过具象认知、情感体验与实践行为自主选择与无意识内化的敬业品格,它超越了报酬的物质性,超越了规章制度的强制性,甚至超越了职业道德规范的自我约束性,是一种内生的力量,是由内向外表现出的品行,是敬业价值观在道德意志品质方面的升华。作为敬业价值观的一种内化定势是将敬业行为的看、听、想等思维观点经过内证实践,通过与高职大学生时代的学业思维同化和顺应职场环境的行为所领悟出的具有敬业客观价值的认知体系、情感确认与行为强化。

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敬业就已经从职业道德的范畴延伸至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系列中,对国富民强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以科技为核心,打造制造强国;同时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承担培育未来制造业劳动者的学校教育导向;而国家向工业制造强国前进的过程中,“匠心精神”、“产品品质”是制造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敬业德性内含的重要内容。因此,培育高职大学生的敬业价值观,尤其是对于观念、角色及行为社会化不足的高职大学生,敬业德性的养成是他们走向职场必备品格,且在未来社会的职场上自然外化为对工作的真心热爱、精益求精的工作风格和职业获得感的强化。敬业德性是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具有敬业观念、敬业意识、敬业精神的品格,它是敬业价值观在道德意志品质方面的升华。高职大学生敬业德性的养成是通过他们对专业及未来职业的信息接收与思考,从而形成崇敬与虔信的态度;亲身经历与专业职业体认,从而养成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再通过自身反省修炼成敬业品质,从而全身心投入的热忱和行为自觉 [8]。

4. 内化体系:培育高职大学生敬业德性的应然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1]。”敬业德性是高职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内化的有效向度,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劳动新人的重要环节。培育高职大学生敬业德性,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结合学校所在的地域文化特质和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通过地域工匠精神构建敬业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凝练地域名企文化构建敬业德性外化指标,从舆论引导、教育培养、文化渗透、实践养成和长效机制五大路径探讨高职大学生敬业德性培育的对策,从而构高职大学生敬业德性的培育模式(以广府地区为例,见图1),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且拥有充分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汇聚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青春正能量。

Figure 1. Construction of cultivat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values system path in Guangfu discourse based on craftsman spirit

图1. 基于工匠精神的广府高职大学生敬业德性培育路径体系构建

(一) 高职大学生敬业德性培育的区域文化取向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 [9],而大国工匠事迹以具象呈现为高职大学生敬业德性培育提供了精神素材,那历经长久文化沉淀的区域工匠案例总能以其深远地涵养与熏陶功能为百姓所津津乐道和世代流传,如笔者所在学校区域的广府文化中那些精于广府技艺的优秀南粤工匠,佛山“大城工匠”何小东:全球最细纱线出自他的手;广东火电高级技师邱朝领:焊接P92钢合格率达100%;端砚界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要雕就雕独一无二的题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培臣:把南国风情雕进人民大会堂;“通信超人”黄昭文:18年拿下15项创新成果;黄贵松:为手机触摸屏烙上“中国造”;建筑设计师王河:岭南韵味和时代特征的融合者;许炽光:广绣“末代花佬”84岁还在授技等等,这些区域案例为广府高职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塑造提供了广府话语的亲和元素,使得文本话语、理论教条与宏观语境的敬业价值观具有了文化情感、生活具象、微观语境等地域话语特色。同时,广府名企文化中富含的敬业德性指标,为高职大学生的敬业德性培育提供了可参考、可操作、可借鉴的具象素材,让敬业价值观有了活化的依据与现实的动力。

(二) 高职大学生敬业德性培育路径体系构建

高职大学生敬业德性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集合各方力量,以“文化合力”强化他们的敬业德性、“线上线下”养成他们的敬业德性、“课内课外”培育他们的敬业德性,给予高职大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涵育新时代高职大学生内在的敬业修养,为制造强国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舆论引导是培育高职大学生敬业德性的外在力量。顺应现代高职大学生“手机不离手”的习惯,政府搭台,促进学校和企业展开合作,联合开发反映工匠精神的微动画,微电影,微公益,微讲座,传声达意引领人,促进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风气形成;运行敬业价值观的官方公众号,将系列微资源共享至公众号平台或是App网教平台,使敬业资源的碎片化学习潜移默化高职大学生的敬业德性;运用社会媒体,依托报纸、媒体网站、电视广播等传统的媒体平台和博客、微博、微信、官方贴吧、论坛等自媒体平台宣传地区的优秀工匠文化精神,形成敬业价值教育的“舆论圈”,多平台多角度舆论引导与宣传强化高职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念,营造爱国敬业的良好社会风气。

教育培养是培育高职大学生敬业德性的基础方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行政服务是敬业德性教育的重要三维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发挥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等章节讲授、思政教师的职业品格引导等方面涵养高职大学生的敬业德性;专业教育主要以职场的引导、专业的引领和专业实训的实践养成高职大学生的敬业德性;行政服务主要是以服务的质量、人员的品格、职业的热爱熏陶高职大学生的敬业德性。

文化渗透是培育高职大学生敬业德性的内化力量。敬业作为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为先贤们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而建功立业,如“业精于勤荒于嬉”、“敬业乐群”、“服务群众”等表述无不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勤勉敬业、忠于职守的敬业基因与价值理念。新时代高职大学生敬业德性的培育,仍需传承敬业文化基因,尤其是弘扬区域文化中爱岗敬业的名企文化和传统技艺精益求精的精神,发挥地方优秀工匠和优秀校友典型榜样的敬业示范功能,示范引领带动人,凝聚潜移默化的“引力场”。这样的渗透方式将以文化的无形产生强大的力量,使敬业德性内化为高职大学生识业、勤业、敬业和乐业的素养与品格。

实践养成是高职大学生践行敬业德性的外化形式。恩格斯曾把“自由意志”作为人的行为道德性的前提 [10],价值观养成尤其是德性的形成要发挥主体的自主性修为,要与高职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相适应。只有走“自主育德”之路,在自主意识下,通过职业体验,提高高职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达到其敬业理智的价值选择,形成敬业的道德情感,才能发展其内在的敬业观念。因此,应以“真知、正念、臻行”的价值外化定位敬业德性,实践养成锻炼人,高职大学生应多运用职场活动的仪式“在场感”自我锻炼,打造进德修能的“健身馆”,并在学业、专业社团活动、实训、顶岗实习等职业实践操练中养成敬业的道德习惯和行为品格。

长效机制是巩固高职大学生敬业德性的主要保障。敬业德性是职业劳动者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上对敬业价值观的肯定,它不仅是职业劳动者内在的思想境界水平,还是社会对职业劳动者的评价标准,因此,学校、社会以及企事业单位要共同为推进高职大学生敬业德性的培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学校应通过高职大学生规章、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社会也应通过政策规章保障机制、社会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和谐的职场环境;各类企事业单位更应以合理、科学的规定为标准衡量职业劳动者的敬业德性,根据实际的职场确定具体衡量本行业敬业德性的因子,设置考量职业劳动者敬业程度的标准,以真实、有效的评价体系反馈敬业德性的价值外化程度,为高职大学生的敬业德性养成与巩固提供职场的明确引导,并使职业劳动者的敬业德性通过职场行动的价值外化体现出来。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职大学生敬业德性培育研究”(2018JKDY32);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特色创新类项目“广府优秀家风家训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研究”(2018GWTSCX031);2020年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职扩招专项:扩招背景下高职思政“精准教学、协同育人”改革的实践研究(JGGZKZ2020076);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批准号:2016MZXQ14)《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培育研究——以广府地区为例》。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新华网, 2017.
[2] 管小青.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索——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到职业信仰的视角[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8, 27(1): 39-43.
[3] 黄楠森. 人学原理[M].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0: 188.
[4] 郑银凤, 林伯海. 劳动认同视角下“90后”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J]. 思想教育研究, 2015(5): 55-58.
[5]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6] 米卫娜. 敬业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因及现实转化[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8(8): 4-7.
[7] 陈根法. 德性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45.
[8] 王佳楠. 敬业德性的培育与践行研究[D]. 宁夏: 宁夏大学, 2016.
[9] 李小鲁. “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的灵魂[N]. 中国教育报, 2016.
[10]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