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西南联大精神探究
On the Spirit of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1.11314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石雨欢, 李慧琳: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关键词: 西南联大精神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The Spirit of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Patriot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西南联大精神代表了一种处于特殊时代的大学精神,内涵丰富,既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继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价值层面看,其继承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主与科学精神、延续了中华教育与文化的血脉、传承了“五四运动”“一二•九”爱国运动的传统。面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三重困境,我们可以从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相结合、树立担当意识、培养文化自信等角度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
Abstract: The spirit of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represents a kind of university spirit in a special era, which is rich in connotation, rich i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inherits the national spirit with patriotism as the core.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it inherited the democratic and scientific spirit of the new democratic culture, continued the blood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culture, and inherited the traditions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the December 9th patriotic movement. Facing the Triple Dilemma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we can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mbining personal ideal with the destiny of the motherland, establishing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cultivat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文章引用:石雨欢, 李慧琳.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西南联大精神探究[J]. 教育进展, 2021, 11(3): 950-95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1.113149

1. 引言

2020年1月20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1]。”这段讲话体现西南联大精神是将教育文化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紧紧联系起来的一座精神丰碑,也充分证明了西南联大精神对现阶段的教育工程具有实效性与针对性价值。《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聚焦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为青少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全域指导,形成了以青少年为焦点,使爱国主义教育向全体人民辐射开来的独特路径,体现了对当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鉴于此,本文从西南联大精神的价值入手,以为青少年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学科支撑和理论支撑为目标,探索西南联大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2. 西南联大精神的价值

2.1. 继承了新民主运动的“民主与科学”

什么是西南联大的传统?在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成立上,校友会名誉会长、西南联大的著名教授陈岱孙明确回答:“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立起的两面大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西南联大民主与科学的传统,正是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两个口号及其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新的内容而加以发扬光大的。第一、西南联大在管理学校方面,沿用教授治校的民主作风,除校长、训导员由教育部任命,各院院长都由选举产生,以梅贻琦常委为首,几年时间,形成了较稳定的、且有能力的领导班子。第二、西南联大的学风自由。冯友兰在《新原道》一书中写道:“学问之道、各崇所见,当仁不让 [2]。”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上也写着:“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二也 [3]。”“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之三也 [3]。”体现了西南联大学风自由和治校民主。第三、联大民主、科学的传统与民主、科学的活动紧密相连,贯穿于联大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它可以从联大校歌、联大纪念碑和联大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碑来得到充分反映,从联大在“一二·一”运动等爱国民主运动中的“民主堡垒”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更可以从联大广大教师及其培育出来的大批“人杰”为祖国所做的重大贡献中得到充分证明。

2.2. 延续了中国教育与文化的血脉

西南联大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最著名的高等学府,这所流亡大学与八年抗战相始终,始终坚持为民族生存而奋斗,有效的保护了我国的教育成果与文化血脉。参考建校历史,我们不禁要问:何以在自身性命难保的时候还要进行万里长征,保存文脉?答案就是坚信中华五千年文化是民族壮大的力量和源泉,只要保护好文脉,中华民族就有生生不息的强大生机;就是坚信中国人民的抗战总有胜利的一天,要为胜利到来的时候提供大量优秀的国家建设人才。有学者评价西南联大:“其时其地,大师云集,学术灿然,人才辈出。”处在国家危亡的历史时期,西南联大师生的学习的机会是生命换来的,学习的成就是要对国家的未来负责的。在战争的艰苦条件下,他们坚持维持正规教育,发扬“重教”传统,坚持不懈的进行对中华文化与中国教育的研究,体现了西南联大精神对保护我国教育成果与文化血脉的历史意义。事实证明,中断的历史是不易传承于后人的,中华文化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力量,正是因为一代代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保护了中华文明这块瑰宝五千年不曾间断。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中写道:“稽往之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江河,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竟收复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3]。”这段话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家国情怀”和“文化意识”;蕴含了西南联大师生对五千年中华文化力量的坚信和对中国人民战争必胜的信念;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中华民族避免沦为他国殖民地,从此中华人民站起来了的特殊历史意义。

2.3. 传承了“五四运动”“一二·九”爱国的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4]。”西南联大广大师生继承发扬了“五四”“一二·九”的爱国主义传统,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使西南联大成为举世瞩目的爱国主义阵地。探查西南联大的建校历史可知,西南联大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为国家为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理念和实践行动始终贯穿其中,三校皆有光荣的爱国主义运动的传统。第一、三校开展爱国运动。北大曾是“五四”爱国民主运动的发祥地,清华大学曾是“一二·七”运动的指挥部,而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中,是天津地区的砥柱。三校合组西南联大之后,西南联大与生俱来地继承发展了三校的爱国主义运动的传统,是西南联大后来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运动阵地的基础。第二、西南联大开展爱国主义运动的实践。无论是“一二·一”运动中可歌可泣的“四烈士”,还是在校师生共同举办一系列“五四”运动的纪念活动,都体现了联大师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不忘时刻关心祖国发展,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忧心的爱国情怀,都是西南联大师生发扬爱国主义的实践探索,同时也都体现了对于国家、民族、人民的热爱之情所焕发出来的气节担当、意志品质和价值准则。五四精神在西南联大被大大发扬了,闻一多先生曾在文章中写道:“西南联大后方平民阶层的民主运动,这无论是在认识上、组织上、或进行方法上,比起”五四“时代都进步多了。”

3. 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及原因

爱国主义是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认同和支持的态度,反映了个人对国家的依赖关系。中华民族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新形势下受到强烈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目前主要面临: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结合不紧密、缺乏责任担当意识与民族复兴信念,不能从文化传承中吸取爱国力量等现实困境。

3.1. 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结合不紧密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意识有所偏差,主要体现在没有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第一、他们宣称自己爱国但是并不了解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爱国和爱共产党之间的统一关系。爱国主义水平仅仅停留在朴素的爱国水平上,无法将对祖国的大好山河、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的热爱结合起来。第二、部分学生缺乏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遇到个人利益与社会或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部分大学生赞同“个人的价值与利益才是终极目标,国家利益是为个人利益服务的。”的错误观点,容易陷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中。造成以上情况主要原因有:1) 社会只讲宣传:让爱国主义“悬而不落”。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同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首个要求,处于重要的引领的地位。但是,目前,社会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主义的教育,尚且停留在讲宣传,喊口号阶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陷入形式主义与表面化。2) 教师只讲理论:让爱国主义“止于课本”。课堂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课外实践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和关键。爱国主义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教师没有把爱国主义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大框架中,体现到教材编写和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不善于组织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不出浓厚的爱国文化的校园氛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缺乏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3) 高校只讲教育:让爱国主义“报国无门”。高校作为各种信息与文化交流碰撞的主要阵地,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引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动力。但是,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不能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进行爱国主义实践,容易出现群体性的不理智事件,如:打砸外国商品,抵制文化交流等。这样盲目、不恰当、非理性爱国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给我们自己的同胞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破坏了我国的国际形象,极易被一些反华势力利用并制造事端。

3.2. 责任担当意识和民族复兴信念不强

国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之义。全面了解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有效途径,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和长期性的清醒认识,是增强青年学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命感的关键。但是,面对高速变化发展的世界环境,大学生对自身担当使命的理解不深,对实现民族复兴与人民富强的信念不强表现在:1) 未完全掌握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脉络。不能从历史的角度解读爱国主义,不能理解进入新时代,我国基本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继承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和担当意识,容易被一些有失偏颇的“抗日神剧”“网络段子”影响,导致大学生不能从内心认同到自己身上所背负的责任担当,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 未充分将爱国主义精神与世界发展形势相联系。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是传承爱国主义的基本前提。经过这次疫情,世界各方面竞争与争端更加激烈,大学生应具有运用整体发展的眼光和深刻独到的见解来看待国际环境的能力,从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盲目自信,认为我国已可以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抗衡,也不过度自卑,否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一系列发展成果与成就。要以客观、正确的角度审视我国国情,从而加强建设祖国和强大祖国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3.3. 不能从文化传承中汲取力量

从宏观历史脉络来看,悠久的中华文明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具体历史过程中看,无数爱国志士的英雄事迹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受到“全球主义”“超民族主义”等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的民族文化不够自信,认为“外国文化比较先进,中华传统文化前景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贬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作用。主要表现在:一、大学喜欢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而对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表示“不关心”“没兴趣”。二、大学生偏爱美剧、英剧、韩剧,容易被其宣传的“自由”“开放的价值观所迷惑。以戏谑、玩笑的态度评价国产剧,国产电影,对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的影视作品不屑一顾。三、缺乏对我国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喜于参加参观历史博物馆、名人纪念堂、烈士园林等红色旅游景点。基于此,主要从自身不足和外界影响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原因:从自身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深挖历史:不能从党史中找支撑,不能深刻挖掘党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能从新中国史中找力量,不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建设的艰辛过程;不能从改革开放史中找动力,不能认识我国近年来发展的历史成就和成果;不能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找方向,不能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道路。高校老师既不能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又不能讲明白社会主义为什么“行”,更讲不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从外界影响来看,美国对我国实行的“和平演变”政策和他国的文化渗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思潮”、韩国的“韩流文化”、西方的“历史虚无主义”都以其片面的夸大性和具有迷惑性的包装,影响社会经验尚不丰富,正在价值观形成过渡期的当代大学生。

4. 西南联大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4.1. 将个人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

冯友兰在一次布告中对西南联大的同学说:“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捍牧图?”这句话既体现了个人的理想与祖国命运是同气连枝的,又体现了个人的发展以祖国的发展为前提,祖国的发展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保障,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人生理想。“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5]。”由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当代大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性与祖国命运相结合,第一、树立崇高理想。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在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引导广大青年用初心砥砺信仰,用理论坚定信念,用实践增强信心,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二、反对各种错误的思潮。当今时代,正值“两个大变局”的特殊历史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泛娱乐化”等错误的社会思潮对我国影响很大。当代大学生处于各种信息与思潮汇集的漩涡中,要明是非、辨真假、识善恶,积极抵制错误思潮的不良影响。《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纲要》中指出:“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我国知识分子历来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6]。”由此我们要“大力组织优秀知识分子学习宣传,引导新时代知识分子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本职、拼搏奋斗、创新创造,在新时代做出应有的贡献 [6]。”以达到“全国人士皆努力已作其应有之事。”第三,扎实基础,增长学识。知识就是力量,是发展的力量、是进步的力量,是前进的力量。如何将爱国之情从人的朴素情感上升到人格信仰的高度,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要扎扎实实学本事,踏踏实实长才干,在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道路上,为祖国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4.2. 树立担当意识,培养时代新人

“中兴业须人杰。”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中写道:“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国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3]。”所谓“旧邦”就是祖国,就是中华民族,所谓新命,就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华人民所担当的不同的历史使命,现在我们常说的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就是新时代“旧邦新命”的意义。中华民族是数千年文明古国,到现在依旧生机勃勃,在新时代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活力,这是因为中国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坚持新的历史使命。这个“新”的使命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到了几十年后的今天,新的使命就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代大学生算是社会各阶层中最富有正义感、最热情、最纯洁、生活力最为充沛的一部分中坚力量。我们相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前列和历史前沿的一个特殊群体,为了满足新时代不断增强弘扬爱国主义的需求,应做到:第一、培养爱国之情。将爱国主义深深根植于每一个当代大学生的心中,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精神上的“钙”。要将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融为一体,加深对祖国河海山川、历史文化的了解和感情,加强对光明正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抱有信心,从而推动大学生将朴素的爱国情感上升到高尚的爱国情操。第二、砥砺爱国之志。“理想信念是事业和人生的灯塔,决定我们的方向和立场,也决定我们的言论和行动。”只有以强大祖国的信念为底蕴,大学生才能产生强大的对祖国的高度责任心,与错误思潮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以及对科学与民主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第三、实践报国之行。从屈原愤然跳江到鲁迅弃医从文再到焦裕禄终身奉献,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再到脱贫攻坚,一代代历史伟人用实际行动书写爱国精神。作为大学生,更要将爱国精神从理论走向实践,达到知行合一。先烈们为之奋斗要建立的和平民主自由的新中国的目标早就已经实现,而改革开放40年以来,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西南联大精神也鼓舞当代大学生为将祖国建成更加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4.3. 培养文化自信,继承与延续中华优秀文化

冯友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写道:“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举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以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3]。”由此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来源,中华文化是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熔铸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改革、建设过程中,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重研究,强化学理支撑。深挖文化背景,科学分析,用大学生感兴趣、听得懂的语言培养文化自信。注重引发共鸣、从而引起共情、最终达到共识。第二、重宣传,推动“经典化”教育。高校要讲好“红船精神”“五四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战精神”等爱国主义精神文化,从经典历史事件、经典历史人物中寻找文化力量。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的各种有利资源,例如,重走红军长征路,红色采风团、汇编地方特色的传统歌谣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实地感受国情、地情、民情,将爱国主义感情、意识和身体力行的爱国主义行为高度统一起来。《庄子·养生主》说:“火传去,不知其尽也 [7]。”这就是说:火的燃烧靠燃料,前边的燃料着完了,后边的燃料要赶紧续上去,这样火就可以继续传下去,不会熄灭。人类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如山如海,像一团真火,这团真火要靠无穷无尽的燃料继续添上去,才能继续传下来。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它也是将来中国新文化的一个来源,它不仅是过去的终点,也是将来的起点。当代的中华文化是新旧结合,旧的就有了生命力,就不是博物馆中陈列的样品了,新的也就具有了中国自己的民族特色,新旧相续,源远流长。

5. 结语

西南联大精神作为中华民族革命史中的一块瑰宝,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特别是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西南联大精神蕴含着最符合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爱国主义的价值内核。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潮流下,探索西南联大精神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与启示,有利于鼓励大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结合起来,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生目标,继承和延续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培养道路自信、理论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基金项目

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扬帆资助计划”(2017)——红色文化融入艺术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课题编号:JGWXJCYF201725)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恬.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 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0, 18(3): 2.
[2] 冯友兰. 新原道: 中国哲学之精神[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3] 冯友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J]. 云岭先锋, 2020(6): 55.
[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 人民日报, 2015-12-31(1).
[5]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3-5-4(1).
[6] 中共中央国务院.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1.
[7] (战国)庄周, 著. 庄子[M]. 王岩峻, 吉云, 译注.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