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及其防控策略
The Risk Challenge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in the Field of Network Ideology
DOI: 10.12677/ACPP.2021.102028, PDF, HTML, XML,   
作者: 柴文一: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国际学院,上海
关键词: 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挑战防控策略Network Ideology Risk Challeng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摘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伴随着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的高度接榫,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重大挑战。知悉网络意识形态表征,剖析其在意识形态领导权和共同体建设缺失的深层诱因;建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之措,将党的领导这一根本遵循贯穿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始终;重科技、重启蒙、重内核,立足长远,高标准建立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以此来夯实网络意识形态防范之基。
Abstract: Ideological work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work. With the high degree of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eal society and cyberspace, the ideological work of the network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We should kn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ideology and analyze the deep causes of its lack of ideological leadership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o construct the measures of the risk of network ideology, the party’s leadership should be followed throughout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ideological leadership;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lightenment and core, based on the long-term and high standards, and establish a national network ideological community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basis of network ideological prevention.
文章引用:柴文一. 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及其防控策略[J]. 哲学进展, 2021, 10(2): 153-15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1.102028

1. 引言

习近平所言,“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 [1]。网络空间作为人们现实生活的空间延伸,业已成为意识形态博弈的重要场域,网络意识形态由此也展现出其时代表征。

2. 网络意识形态的表征

关于意识形态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2]。虽时过境迁,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经实践检验后至今仍具指导意义;须与时俱进,将其与当前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乃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发展与完善做出中国的、原创性的贡献。

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3]。网络意识形态不仅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特有产物。因此其既有意识形态、网路意识形态的共有特征,又具其自身的独特表现。网络意识形态具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依赖网络与技术、贯通虚拟与现实、维护常态与稳定三大特征。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意识形态非人脑固有的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社会的存在。马克思十分重视意识形态,认为其是一个阶级立足于社会的精神力量。马克思认为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换言之,执掌社会的阶级具有怎样的社会成产方式,其意识形态也必然与之匹配。我国是无产阶级专政,拥有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生产方式,由此我们的意识形态也必然是代表无产阶级、代表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方式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度身定制。即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认识事物、理解事物、感知事物的工具,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观点、观念、价值、思想诸要素的综合。

第二,贯通虚拟与现实——网络意识形态主要特征。网络意识形态凭借其强大的网络及相关技术,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社会的全方位链接、高质量融合,破除传统地理空间隔阂,将虚拟与现实统摄其中,合为一体。网络意识形态统摄下的虚拟与现实是密切关联、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即新时代虚拟空间意识形态的建设将监测、捕捉、辐射现实空间意识形态工作的遗漏点;现实空间意识形态的建设将为虚拟空间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参考数据、监测标准、反馈意见,从而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有机交融,共同促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

第三,维护常态与稳定——网络意识形态关键特征。新时代我们适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所面临的风险和不安定因素也是前所未有的,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面临压力巨大。网络意识形态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重要且独有的组成部分,亟需我们将可控与稳定放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无数的历史事件与大国兴衰都在警示当下的我们,没有意识形态领域的可控就没有国家的可控,没有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就没有国家的安全,没有意识形态领域的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稳定。作为我国意识形态重要构成的网络意识形态,其可控与稳定不仅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亦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题中之意。

3.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风险挑战

居安思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长盛不衰的奥秘,对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点的担忧、排查、梳理是夺取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的第一步。而以何种方式进行,恩格斯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即:“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 [4]。

3.1. 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之忧

习近平指出:“大国网络安全博弈,不单是技术博弈,还是理念博弈、领导权博弈” [5]。领导权即说话权,掌控舆论的能力,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能否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亦然。然而我国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上还面临资本扩张、技术垄断、创新滞后等风险。

1) 资本扩张,使得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争夺空前激烈

有关于资本的力量,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 %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6]。资本的扩张已经进入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领域,资本趋势着国内外的网络团体纷纷建立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价值体系与话语体系,使得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空前激烈。

网络意识形态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利益主体的差异性诉求 [7]。在国内来看,进入新时代众多社交平台、电商平台、直播平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凭借其在互联网领域强大的“流量”而获得广告、销售等巨额利益,为巩固各自地位以及扩大规模,它们都会将自己文化或价值观通过互联网灌输给受众,形成自己特有的话语体系,以达到长久锁住现有受众,获取潜在受众的目的。比如某些直播平台为博人眼球而大搞庸俗,以至于成为庸俗、“黄色”的代名词;还有某些电商平台为争夺市场大肆仿制,劣币驱逐良币,倒退人们的知识产权观;更有的社交平台打擦边球,成为滋生卖淫、犯罪的温床。

从国际来看,进入新时代,依托互联网资本的全球化流通更加便利、更加广泛、更加持久。中国因网名众多成为国外游戏平台争相争夺的香饽饽。它们在攫取广大中国网民利益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将它们的价值观认同渗透其中。并且它们为攫取更多利益,吸引更多用户,它们同样也建立起了一套适应中国网民的话语体系。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这些平台在其背后资本的支持下疯狂争夺新时代网络领导权,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造成重大威胁。

2) 技术垄断,阻碍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 [5]。技术之殇是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障碍,西方国家依托其互联网领域的相关技术垄断,频频向我互联网领域发起进攻,近年来每年都有大量木马和僵死网络攻击我国境内主机,更有甚者窃取和篡改有关网络意识形态的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核心技术被“卡脖子”使得我们在新时代网络意识领导权建设上进退维谷,在别人孕育的沃土上播种,长势再好也有被连根拔起的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领导权的重要性:“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8]。从根本利益层面来看,涉足于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网络技术,西方国家是不会转让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核心技术是买不来,求不来的,这是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存在现实阻碍之一;从客观规律角度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遵守客观规律的过程,我国互联网技术与西方国家存在的差距是需要时间来弥补、追赶、超越的,因此网络技术在时间上的真空是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存又一现实阻碍;从相关人才储备来看,我国在涉足互联网尤其是互联网安全领域内还是存在很大人才缺口,这一方面受制于培养速率,更多的是对人才外流或者人才引进相关举措力度还是不够,这是阻碍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根本阻碍。

3.2. 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建设之忧

马克思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力量,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建设也同样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因此构建新时代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有其应然重要性。但在新时代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建设中,全民在共同体建设的意识、思维、硬核等方面认识不足,须亟待提升。

1) 全民缺乏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意识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维护网络安全,首先要知道风险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风险,什么时候发生风险,没有意识到风险是最大的风险” [5]。当前全民缺乏网络共同体意识,即没有意识到新时代全民网络共同体的重要性,其原因有三。其一,受知识储备影响,全民对于网络意识形态缺乏理论的认识与学习,这一点是根本的也是致命的;其二,受宣传力度的影响,政府主体对于网络意识形态的普及宣传,范围还不广、频率还不强、效度还不深;其三,受启蒙方法论影响,当前缺乏适用于新时代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启蒙的方法论,还需下沉式调研,科学化设计,实地性论证,适宜全民的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意识启蒙的方法论。

2) 全民缺乏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思维

拥有全民意识的目的是为了建构全民思维,意识是形成思维的前提,意识是一种应激性训练的结果而思维才是建立在长久之上,是解决问题的源泉。当前全民缺乏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思维,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方面,一种错误思想的困扰即:全民作为网络意识形态的受众,无需具备这种共同体思维,它把这种思维作为意识形态工作者的独享;另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共同的构建依托强大的网络技术和网络思维,全民对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思维的缺乏在某些方面就是对新时代网络思维的缺乏。

3) 全民缺乏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硬核

从意识到思维,皆是对全民内生性品质的培养或者塑造,新时代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更需要强大的硬核,作为外部保护力量才能使其屹立长久,这个硬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唯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坚守,方能抵御外来的糖衣炮弹时更加持久;唯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极具迷惑的西方思潮中安身立命,处于不败之地。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硬核的全民化普及还远远不够,因为这两者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因而是深奥的、凝练的、精湛的,这就给新时代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的建设增加了难度、抛出了难题。

4.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实践逻辑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9]。网络意识形态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稳定运行。打好网络领域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仗,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因此对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点不能仅停留在分析和认识层面,更要从实践层面出发科学规划、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将其风险点各个击破,建构起强大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

4.1. 根本遵循:加强党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新时代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在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延伸。

1) 坚持党领导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和本质特征,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其一,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党领导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其二,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复杂多变,参与风险化解的主体是多方的,方法是多元的,而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能力及实践经验已被证明将能够较好地协调各方参与到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2) 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其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在新时代的延伸

与时俱进是党的重要思想路线,也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积累的重要经验。党对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既是一次应对新的现实问题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又是一次经验积累的与时俱进。新时代将为党的发展提供新视角、新思维、新路径,党在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经验,将为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供给进路,增添智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亦是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党领导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既是原有意识形态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在新境遇下的实践检验,亦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对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原创性的贡献。

4.2. 立足长远,高标准建立新时代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

习近平讲:“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依靠人民” [5]。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和保障更离不开人民,因此高标准建立新时代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意义重大。

1) 重科技,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

“大数据时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存储、提纯、分析来获得巨大价值、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服务或者洞见” [10]。当前,我们应借助大数据技术将网络意识形态对抗这个新领域筑牢,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紧握网络意识形态对抗的主动权。

首先,在国家层面建立意识形态安全中央数据库,在各县市构建舆情监测数据库,在各乡镇村设立网络化网格员,最大限度收集信息数据,为联机分析与可视化进程提供完整数据,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对抗阵地。

其次,在社会层面,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激发社会力量提振在大数据技术领域国际领导权,唤醒全民对大数据意识的觉醒与认知,为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的构建贡献力量。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社会领域与大数据相关企业的治理与监管,尤其是对社交领域的企业监管。应建立健全大数据相关法律机制,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应建立一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巡视组,不定期对相关企业和机构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评估检测;应设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黑名单机制,规范与互联网及计算机行业相关的外资企业行为规范。

最后,在个人层面,加强对意识形态及大数据的学习与认识,保护个人数据安全,提升意识形态渗透甄别能力,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2) 重启蒙,组建新时代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宣传“尖兵”

突出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新时代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全民启蒙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淬炼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的新时代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宣传“尖兵”,推动新时代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高质量建设。

第一,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地方政府为辅的宣传团队。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设立已经辐射我国所有地市,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当地政府进行结队共建,推动新时代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宣传启蒙,实现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最大限度的创造价值。

第二,研究论证符所在地区的新时代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宣讲内容、话语、方式。根据所在地受众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进行宣讲内容、话语、方式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最大限度规避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实现全民认同。

3) 重内核,打造中华传统文化硬核,筑牢新时代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

“现实生活中的核心价值是靠一系列公认的经典维持的,这种经典不是文学的,就是哲学的或者历史的” [11]。中华民族正是凭借其传统文化的强大硬核,披荆斩棘,继往开来的走到了今天。

新时代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的巩固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硬核支撑,只有这样的硬核存在,才能让我们在形形色色、纷扰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保持清醒,保持正确。我们要借助线上线下两条主线,家庭、社会、学校三个空间,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真正让全民获得这种抵御网络“危害”的抵抗力,从而使得新时代全民网络意识形态共同体更加稳定、更加牢固、更加坚不可摧。

网络社会的崛起,使得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实现高度接榫,意识形态业已实现从现实空间到网络空间的延伸。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而能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规避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构建起强大的网络意识形态防范体系,既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夯实、树牢人们价值观的应有举措,亦是坚持整体国家安全观的题中之义。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社会安定挑战” [12]。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与实践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18.
[2]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98.
[3]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70.
[4]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1: 283.
[5] 习近平.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4-26(02).
[6]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871.
[7] 刘富胜. 网络意识形态的整体审视与综合治理[J]. 学术探索, 2020(1): 7-13.
[8] 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33.
[9]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0.
[10] [英]舍恩伯格·库克耶. 大数据时代[M]. 盛杨燕, 周涛, 译. 杭州: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9.
[11] 许纪霖. 何以文明[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4: 167-168.
[12] 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国外文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