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复杂,而自主创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率较低(王伯庆,陈永红,2020)。因此,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机制及提升对策,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社会资本是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掌控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Boudrieu, 1986),是影响创业意向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的多个成分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如家庭创业氛围(王颖,李慧清,2015;魏巍,李强,2013)、学校创业教育和创业氛围(刘海鹰,2010;王颖,李慧清,2015)、地方政府的支持(刘海鹰,2010;王颖,李慧清,2015)、同学、朋友或创业伙伴的支持(王颖,李慧清,2015;魏巍,李强,2013)和创业资金支持(王颖,李慧清,2015)。还有研究发现,基于微信网络的社会资本也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李正卫,陶鹏,刘巍伟,2018)。这些研究认为,社会资本能够提供创业所需的知识、经验、信息、技术和资金等各类资源,有助于个体发现创业机会,进而提升其创业意向(李正卫等,2018;刘海鹰,2010;王颖,李慧清,2015;魏巍,李强,2013)。这种解释强调,社会资本通过个体之外的资源因素(外部路径)来影响创业意向。那么,社会资本是否还通过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内部路径)来影响创业意向呢?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考察较少。
心理资本是一种可被干预和开发的积极心理状态,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Luthans, Yousself, & Avolio, 2007)。这一内在心理状态可能在社会资本与创业意向之间起中介效应。具体而言,社会资本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心理资本(陈咏媛,2017;刘贤伟,马永红,2017),社会资本能给个体带来丰富的社会支持,使个体充满信心和希望,对事情保持乐观,并易于从挫折中恢复(何安明,姚予丹,2018;Li et al., 2014)。而心理资本(柯江林,冯静颖,邓建光,2013;魏国江,2020)及其自我效能(彭伟,张宏如,王燕,2014;叶映华,2009)是创业者重要的心理资源,能够促进个体的创业意向。少数研究也发现,自我效能(心理资本的维度之一)在社会资本与创业意向之间起中介效应(牛雪梅,2017;魏巍,李强,2015)。但目前,研究者对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考察较少。
综上,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社会资本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并重点从心理资本的视角考察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社会资本与创业意向的关系及其中介机制。此外,相比前人研究对社会资本的资源视角的解释(李正卫等,2018;刘海鹰,2010;王颖,李慧清,2015;魏巍,李强,2013),心理资本更易干预和开发(柯江林等,2013;Luthans et al., 2007),更易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进行提升。因此,本研究的心理资本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研究假设,社会资本既可以直接影响创业意向,也可以通过心理资本间接影响创业意向。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向广州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发放并回收594份问卷,有效问卷560份(有效率96.0%)。其中,男生163人(29.0%),女生397人(71.0%);大一166人(29.6%),大二173人(31.0%),大三119人(21.19%),大四102人(18.22%)。
2.2. 研究工具
2.2.1. 社会资本问卷
结合魏巍和李强(2013)与王颖和李慧清(2015)编制的社会资本问卷,根据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掌控的实际或潜在资源,将社会资本划分为家庭支持(2道题目:家人的创业人数、家人对创业的支持)、学校支持(2道题目:学校的创业氛围、学校的创业教育)、地方支持(2道题目:当地的创业氛围、当地政府对创业的支持)、同学朋友支持(3道题目:同学朋友的创业经历、同学朋友对创业的支持、是否有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个人人脉(2道题目:实习经历、担任学生干部的情况)、资金支持(1道题目:是否有创业资金支持)等维度。问卷采用5点计分,分数越高,各维度的支持水平越强。在本研究中,除家庭支持(Cronbach’s α系数0.423)和个人人脉(Cronbach’s α系数0.388)外,问卷整体和学校支持、地方支持、同学朋友支持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666以上,信度较好。
2.2.2. 积极心理资本量表
量表由张阔、张赛和董颖红(2010)编制,包括四个维度,即自我效能(能完成挑战性任务并力争成功的自信,7道题目)、乐观(对事情进行积极的归因,6道题目)、韧性(从挫折中快速恢复,7道题目)和希望(积极主动地实现预定目标,6道题目)。问卷采用7点计分(反向计分题目:8、10、12、14、25题),分数越高,各维度的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问卷整体及四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739以上,信度良好。
2.2.3. 创业意向量表
量表由李海垒、张文新和宫燕明(2011)编制,包括两个维度,即创业目标意向(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目标的意向)和创业执行意向(计划在将来某一时刻实施创业的意向),每个维度各包括6道题目。量表采用7点计分,分数越高,各维度的创业意向越强。在本研究中,问卷整体及两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925以上,信度良好。
2.3. 施测程序及数据处理
采用方便取样法以及匿名形式发放问卷,研究对象首先填写性别、年级等个人信息,然后依次填写三份问卷。在问卷回收后,剔除存在明显作答规律的问卷,并使用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Harman单因素法检验结果显示,KMO值 = 0.922,Bartlett值 = 16613.258 (df = 1225, p < 0.001),未旋转前共10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且第一个因子能解释的方差变异(25.154%)低于40%的临界值,说明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创业意向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检验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1)显示,创业目标意向维度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1)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创业意向及其两个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显著。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对于创业意向得分,大一学生(p < 0.001)、大二学生(p < 0.05)、大三学生(p < 0.01)均高于大四学生,且大一学生高于大二学生(p < 0.05);对于创业目标意向得分,大一学生(p < 0.001)、大三学生(p < 0.01)均高于大四学生;对于创业执行意向得分,大一学生(p < 0.001)、大三学生(p < 0.05)均高于大四学生,且大一学生高于大二学生(p < 0.05)。

Table 1. Difference tests of score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M ± SD) in gender and grades
表1. 创业意向得分(M ± SD)的性别、年级差异检验
注:*p < 0.05,***p < 0.001,下同。
3.3. 社会资本、心理资本与创业意向的相关分析
三个变量及其各维度描述统计及相关矩阵如表2所示。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及其家庭支持、地方支持、同学朋友支持、个人人脉与心理资本及其四个维度呈正相关,而学校支持、资金支持只与心理资本及其自我效能、乐观、希望三个维度呈正相关;社会支持及其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同学朋友支持、资金支持与创业意向及其两个维度呈正相关,个人人脉只与创业目标意向维度呈正相关;心理资本及其四个维度与创业意向及其两个维度呈正相关。
3.4. 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检验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社会资本、心理资本与创业意向两两相关,满足中介效应分析的前提。接下来,采用逐步法(温忠麟,叶宝娟,2014)对三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以检验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结果(表3)显示:第一步,社会资本对创业意向的正向预测作用(系数c)显著(β = 0.290, p < 0.001);第二步,社会资本对心理资本的正向预测作用(系数a)显著(β = 0.349, p < 0.001);第三步,心理资本对创业意向的正向预测作用(系数b)显著(β = 0.210, p < 0.001),社会资本对创业意向的正向预测作用(系数c’)也显著(β = 0.216, p < 0.001)。这一结果说明,心理资本在社会资本和创业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Table 2. Descriptive data (M ± SD) and correlation matrix of variables
表2.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M ± SD)和相关矩阵
注:**p < 0.01,下同。1= 社会资本,2 = 家庭支持,3 = 学校支持,4 = 地方支持,5 = 同学朋友支持,6 = 个人人脉,7 = 资金支持,8 = 心理资本,9 = 自我效能,10 = 乐观,11 = 韧性,12 = 希望,13 = 创业意向,14 = 创业目标意向,15 = 创业执行意向。

Table 3. Result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of variables
表3. 各变量回归分析结果
采用Bootstrap法(陈瑞,郑毓煌,刘文静,2013)进一步检验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样本量5000,置信区间95%)。结果(表4)显示,间接效应值 = 0.074 (SE = 0.018),95%置信区间:[0.039, 0.111],这一区间不包含0,说明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显著,且效果量(ab/c)为74.48%。此外,在控制心理资本后,社会资本对创业意向的直接效应也显著,直接效应值 = 0.216 (SE = 0.042),95%置信区间:[0.133, 0.299],效果量(c’/c)为74.48%。

Table 4. Results of bootstrap mediating effect test
表4. 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4. 讨论
4.1. 创业意向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男生的创业目标意向高于女生,印证了前人的研究结果(刘海鹰,2010;王颖,李慧清,2015;魏国江,2020;魏巍,李强,2013;叶映华,2009)。这一差异可能与传统的性别观念有关,即男生有更强的成就动机和风险承受能力,而女生缺乏冒险精神,更加追求稳定。此外,大四年级学生的创业意向比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学生较低,与前人研究结果(王颖,李慧清,2015;叶映华,2009)基本一致。这可能因为,随着高校创业教育和创业宣传的快速发展,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对创业更加乐观,认为未来创业的可能性更高。而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更多考虑到创业困难、创业可行性等现实问题,对创业更加谨慎,因此创业意向较低。
4.2. 社会资本、心理资本与创业意向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且这一效应主要存在于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同学朋友支持和资金支持四个维度。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王颖,李慧清,2015;魏巍,李强,2013)一致。根据前人研究对社会资本的资源视角的观点,社会资本提供的各类创业资源能帮助个体发现创业机会,促进其创业可能性,进而提升创业意向(李正卫等,2018;刘海鹰,2010;王颖,李慧清,2015;魏巍,李强,2013)。
重要的是,本研究发现,社会资本还通过心理资本这一内在心理因素间接影响创业意向。研究(魏巍,李强,2013)认为,社会资本除了能带来各类创业资源之外,还能为个体带来寻求挑战、鼓励尝试的创业氛围(家人创业人数、学校创业氛围、同学朋友的创业经历),以及相应的情感支持(家人对创业的支持、同学朋友对创业的支持)。一方面,创业资源和创业氛围会影响个体对创业成功可能性的判断,使个体对创业更有信心(自我效能) (牛雪梅,2017;魏巍,李强,2015)。另一方面,当创业过程遇到困难、挫折时,家人、同学朋友的支持能使个体更加乐观地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快速地从中恢复(韧性),并积极主动地实现预定的创业目标(希望)。这些与创业有关的心理资本也会增加个体的创业意向(柯江林等,2013;彭伟等,2014;魏国江,2020;叶映华,2009)。
本研究结果对高校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主要集中于社会资本的培育(如培训创业知识、技能),而对心理资本的关注较少。事实上,社会资本短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心理资本更易开发和培育。未来高校创业教育应积极开发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以促进其创业热情和创业行为,进而提升创业意向。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广东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S201911540015)、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8GXJK123)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