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课外辅导机构从线下转为线上的势头上升,而网络课堂究竟效果如何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运用会话分析方法对线上课堂话语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细致的研究网络课堂话语这一机构话语的方法。因此,对网络课堂的会话分析研究符合时代需求,对网络课堂的评估具有积极作用,对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也具有重要意义。
恭维语(compliments),作为一种日常交际用语,是人类交往的润滑剂,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具有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恭维语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可以很好地缓和师生矛盾,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该研究采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高中英语网课的真实会话为语料,从话轮设计、恭维功能等方面研究恭维语在高中英语网络课堂中的应用,旨在发现高中英语网络课堂中恭维语的特点,为网络课堂中恭维语的使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2. 文献综述
2.1. 会话分析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起源于社会学研究,是由Harvey Sacks等人开创的一种研究方法。区别于以往的研究方法,会话分析以日常生活中最为真实的会话为语料,研究话语的规则与秩序,以及背后所揭示的社会行为(Sacks, 1992) [1]。会话分析学家发现了日常会话的有序性,认为言语也是人们行事的一种手段,“会话可以使我们了解作为社会生活之源的语言的本质”(刘虹,2004: 23) [2]。
近年来,会话分析在机构中的应用研究大大增多,主要集中在医院和法庭等,而会话分析“在教学中的潜在作用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开发”(陈艳,程伟,2012: 195) [3]。会话分析“通过录音录像收集课堂话语,在转写的基础上对会话中的某一特征进行分析”(梁文霞,朱立霞,2007: 63) [4]。
Berger和Luckmann (1966, 172: 3) [5] 认为“会话是建构现实最重要的工具”。课堂话语是研究一堂课的好坏,评估教育实施过程的关键。以往对课堂话语的实证研究主要从民族志、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和多模态等角度开展,近年来也出现了运用会话分析对课堂话语进行研究的尝试(Seedhouse, 2004 [6];孟悦,2010 [6];杨雪燕,2003 [7];梁文霞,朱立霞,2007 [4] )。国内二语课堂实证研究相较于国外较为薄弱(杨雪燕,2003 [7];梁文霞,朱立霞,2007 [4] )。当前从会话分析角度分析课堂教学的研究多为理论探讨分析,实证研究仍是少数(黄小苹,2006 [8];孟悦,2010 [9] ),且以往研究聚焦于修正、打断和互动等课堂要素,而聚焦恭维这一课堂言语行为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关注。因此该研究扩充了会话分析的范围,对于研究课堂话语具有重要意义。
2.2. 恭维语
恭维语,作为一种融洽人际交流的积极评价言语,受到了广泛关注。人们称其为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说话者对说话者以外的对象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赞誉。Herbert (1991) [10] 将恭维语分为明示型恭维(explicit compliment)和隐含型恭维(implicit compliment)两种。前者包含积极评价要素,往往高度程式化,有固定的句式,属于直接言语行为,而后者并非程式化语言,恭维意义往往需要推导,属于间接言语行为。
从会话结构来看,恭维总是成对出现的,发话者的恭维总是伴随着听话者对恭维的回应,即恭维答语(compliment response)。恭维发出者(compliment giver)的目的是否达成还要取决于恭维接受者(compliment receiver)的反应,交谈双方在话轮互动中完成恭维这一社会行为。恭维答语受到两个原则的制约,即一致原则(减少自己与他人观点的不一致)与谦逊原则(减少自我表扬) (Leech, 1983 [11] )。接受恭维遵守了一致原则,却违反了谦逊原则,而拒绝恭维则遵守了谦逊原则却违反了一致原则。而优先原则的不同则进一步表明不同文化中的谈话双方会选择不同的话语优先结构体现其不同的优先行为(张艳红、于国栋,2016) [12]。
当前对恭维语的研究主要从语用学角度开展,从会话分析角度进行的研究仍是少数。目前国内仅有张艳红,于国栋(2016) [12]、于国栋,张艳红(2019a [13];2019b [14] )三篇文章采用会话分析研究方法对恭维语序列进行研究,旨在揭示恭维语的会话常规(social practice)和结构模式(pattern)。
综上,当前国内外关于课堂话语的研究较少关注课外辅导机构群体,运用会话分析方法对网络课堂进行分析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当前对网课效果心存疑虑的学生家长不在少数,为减少纠纷,增强信任,有效的沟通必不可少。因此,会话分析作为一种社会学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窥探言语序列背后的社会行为,具有研究可行性。探究课堂话语中恭维语的应用对于扩大和丰富当前会话分析研究的语料,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1) 网络课堂会话中涉及哪些恭维语及其答语?
2) 这些恭维语及其答语旨在实现哪些功能?
3.2. 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如图1所示。语料收集工具包括视频录制工具(Windows10自带的捕获录屏功能),和视频存储工具爱国者U盘(256GB,USB3.1)。所收语料均为来自山东省济南市某知名教育机构的真实网络课堂会话。该机构采用自主研发的网络课堂平台进行授课。所有学生均为高中生,学生信息如表1所示。语料采集之前得到了相关人员的同意,符合研究的伦理要求。语料为视频形式,共计20小时。任课老师为有教学经验的机构老师,高中寒假班的授课内容以语法为主。语料采集工作完成后对视频进行阴影处理,在Microsoft Office中对语料进行转写。语料转写参考Gail Jefferson的转写体系(见附录)。转写之后,对语料中涉及的恭维语进行分类整理,得到54个涉及恭维语的语例,以供后续研究。

Table 1. Student age and grade distribution
表1. 学生年龄和年级分布
4. 研究结果
4.1. 恭维语及其答语
根据恭维发出者的不同以及是否对恭维语做出应答分为以下几种,如表2所示。
4.1.1. 教师对学生的恭维
教师对学生的恭维数量最多,答语省略的情况占比72%,主要用于对学生课堂表现做出积极回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参与到课堂中,从被动的知识倾听者成为主动的知识获取者、交流者。鉴于篇幅有限,不能对所有语料进行细致分析,仅在此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以期对网络课堂中恭维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例1
1) T:那现在呢,你用笔在这个句子上标一下。哪两个部分是这个定语部分?
2) S:((学生划出来一个定语短语)) (0.1)这个。
3) T:→嗯,这个地方,很好,很好,很对。
4) 还有一个,标一下。
该例为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回应。此处恭维语的结构为“问题回应 + 重复答语 + 积极评价(形容词)”。“嗯”是对学生成功找出定语部分的回应,“这个地方”是对前面学生答语的重复,三个连续的“很好”表达了对学生表现的积极评价,表明学生有所进步,同时第4行看出教师还有其他指示,此处的恭维语是对学生在课堂上接下来表现的鼓励,是对学生能力的恭维,属于明示型恭维。在课堂中,学生对教师的恭维一般采用沉默应答或省略的方式。此处,教师在完成第3行的恭维这一言语行为之后,学生并未在话论转换相关位置进行应答,教师在该情况下采用了继续发话的策略,让学生继续找下一个定语从句,保持了课堂的连贯性。
例2
1) T:所以第三句,我们这个定语部分呢其实是有两个地方。
2) The man那我们定语从句呢?the man who was wearing an orange jacket.
3) 这个男人,什么样的男人呢?穿着橙色夹克衫的男人。
4) 所以后面这个句子呢是对前面the man的修饰限定。
5) 捡起了这个麦克风,哪里的麦克风呢?是指我们桌子上的麦克风。
6) 所以这两个地方呢是很明显的一个定语部分.
7) →刚刚呢。也很恭喜C同学在老师的这个给出提示之后呢。
8) →最终咱们是找对了。
该例中,教师在讲解完为何此处是定语从句之后,对学生在该题中的整体表现做了回应,即学生能够在教师提醒之后做对,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包含“恭喜”这一明确的积极评价话语,属于明示型恭维语,此处设计包含“积极评价”。鉴于所教学生水平有限,教师对于学生取得的任何进步都认真对待,认可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取得的进步,对于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具有积极意义。
例3
1) T:判断是不是定语从句是看语意的,语意上。Shark什么意思?
2) S:鲨鱼。
3) T:Fierce呢?
4) S:凶狠的。
5) T:→嗯,对,很好,单词掌握得还不错。也就是说这些鲨鱼呢,是什么样的鲨鱼?是凶狠的鲨鱼。起一个修饰限定作用,所以我们判定它是定语从句。
第5行是对学生第2和4行能够掌握单词意思的肯定,是对学生能力的恭维,包含“好”和“不错”这两个积极评价要素,属于明示型恭维语。此处恭维语的话论设计为“问题回应 + 积极评价(形容词) + 解释原因”,恭维原因的解释让学生知晓受到表扬的原因,能够强化学生的优秀表现。教师在学生心中往往占有很大分量,学生往往具有向师性,恭维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师希望学生达到的高度和水平,使其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例4
1) T:第二–第二句话。C,你自己根据步骤来说一下。
2) S:第二个这一句是。
3) T:→嗯,非常好。继续。
是定语,你怎么判断出来的是定语啊?
该例是对学生优秀表现的肯定,此处恭维语的结构为“问题回应 + 积极评价 + 继续”,此处答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肯定学生之前的表现同时为使课堂连贯,使用“继续”一词推动课堂的进行。教师的这一恭维行为并非全无问题,教师并未给学生留出时间对恭维做出应答,学生作为恭维的接收者,其对待恭维的态度决定了教师恭维言语行为功能的实现与否。师生双向互动才是一种更为健康的课堂互动模式,学生有机会正视教师的恭维,对其做出回应。接受或拒绝教师的恭维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师生关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所掌握知识的情况。
例5
1) T:→感觉你掌握的还是不错的,是不是,嗯专门记忆了?
2) S:→当然了。睡觉前还专门记了一遍。Hhh.
3) T:→挺好的–记得挺好的。
该例中,学生对教师之前讲解的内容掌握的非常牢固,教师询问学生是否下课花费时间记忆,采用的恭维语结构为“积极评价 + 询问”,学生对教师的恭维给与了肯定,认可自己课下所付出的心血同时也是对教师辛苦劳动的肯定。此处包含“不错”、“挺好的”两个积极评价话语,是对学生能力和态度的评价,属于明示型恭维语。
4.1.2. 学生对教师的恭维
学生对教师的恭维占比较少。首先,这体现了线上教学课堂依旧是教师占主导的课堂,尤其是语法课更是如此,教师的教授与讲解是最为主要的课堂展现形式。在整个课堂中,教师话语占主导,学生话语占比明显较少,这也是导致来自学生的恭维语数量少的原因。此外,权势和信息的不对等,也在恭维语中有所体现,教师在知识的掌握方面具有更高权威,在知识方面具有更高的话语权,也因此有了更多使用恭维语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的权利,而学生处于弱势地位,较少成为评价主体和恭维发出者,使用恭维语也更少。
例6 (1:50)
1) T:这部分明白没有,还有没有需要再讲讲的?
2) →S:老师你这部分讲的挺详细的,感觉没啥问题了。
3) T:行。
该例是教师询问学生是否还有疑问,学生回答教师讲得很详细,自己能够听明白,不需要再讲解了。是对教师能力的恭维,不包含积极的评价话语,属于隐含型恭维语。关于此恭维语,教师的回应属于本质上接受。
4.2. 恭维语及其答语的功能
如图2所示,网络课堂中恭维语的使用实现了多种功能。首先,恭维语饱含积极的人际态度,具有维护和缓和人际关系的功能。第二,在课堂教学场景下,恭维语可视为对学生的表扬与激励。第三,在网络课堂中,教师恭维语的使用是对学生课堂付出的肯定,也是对学生优秀表现的正面反馈。学生需要来自教师的反馈知晓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从而调整学习进度与方式。第四,为维持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师在网络课堂中基本不采用惩罚措施来减少学生的负面表现,反之更多采用恭维语等积极评价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激励,从而达到强化学生积极课堂表现,达到维护师生关系的目的。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往往在学生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即学生具有“向师性”。通过教师恭维语的使用,学生知晓哪些行为是教师鼓励的,从而有意无意地在课堂中向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努力。第五,通过分析可知,教师通过恭维语的运用保证了课堂的连贯性,推进了课堂进程。

Figure 2. Functions of compliments and its response
图2. 恭维语及其答语的功能
4.3. 讨论
人类言语行为的本质是互动性的,交际双方(教育资源提供者、教育资源寻求者)通过话论交替实现双向沟通。这反映了主体交互性,会话者在互动中共享、共建会话意义。因此,对恭维语的研究离不开恭维答语。说话者根据既定语境对谦逊和一致两种规则不断权衡,最终选择合适答语,从而实现既定目的。可以说恭维答语体现了恭维接受者对恭维的理解、对语境和亲疏关系的权衡。
网络课堂中恭维语的使用反映了师生之间权势和知识的不对等,与前期研究一致(杨雪燕,2003) [10]。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机构的代表,具有教育机构所赋予的权威性和自身的专业性,与学生之间存在权势的不对等。这往往体现在真实网络课堂场景下,教师多是恭维语的使用者,而学生则多为恭维语的接收者,教师具有更多使用恭维语的权力和可能。学生作为恭维语的接受者,对教师的恭维往往不予回应或沉默应对。此外,网络课堂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掌握着恭维语的控制、主导与转让,话题的提出与推进,学生只是义务性地参与其中,认同或拒绝教师给出的恭维,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主动发问主动恭维,缺乏主动性。另一方面,受制于知识地位的不平等,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在专业知识储备方面处于K + 地位,而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的了解处于K + 地位。师生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等,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提问与沟通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实时调整课堂讲授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最佳课堂效果。这反映在教师多是恭维语的发出者,学生多为恭维语的接收者,且恭维语话论结构为“问题回应 + 积极评价 + 继续”时,教师往往为了课堂的推进而忽略了学生对恭维语的应答。该现象并非个例,属于在网络课堂场景下较为常见的情况,应当受到教师的重视。因此,恭维语的使用体现了教育机构教师与学生之间权力与义务的碰撞。有所启发的是,教师作为恭维语发出者应当给予恭维接收者更多时间,做出回应,从而从其回应中思考恭维语的使用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效果,从而实现强化学生优秀表现的目的,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看法,并及时做出调整。再者,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导者,在课堂开展过程中可以适度放权给学生,起到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作用,增强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成为更多的恭维发出者。
此外,“积极反馈在改变学生的语言行为方面比消极反馈有效得多,因为教师通过赞扬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周军平,2006: 70) [15]。该研究同样发现,课外辅导机构教师更多使用恭维语等积极用语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课堂表现,而非使用惩罚等消极措施。恭维语的使用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
5. 结语
该研究以高中英语网课的真实会话为语料,从话轮设计、恭维功能等方面探讨网络教学模式下高中英语课堂中恭维语的运用,研究发现师生会话中共采用了5种类型的恭维语设计,即“问题回应 + 重复学生问题答语 + 积极评价(形容词)”、“问题回应 + 积极评价(形容词) + 解释原因”、“问题回应 + 积极评价 + 继续”、“积极评价 + 询问”和“积极评价”,执行了5种功能,即缓和人际关系、正面反馈、表扬和激励、推进课堂进程和强化学生正面行为。研究建议教师适度放权给学生,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成为更多的恭维发出者。该研究旨在发现高中英语网络课堂中恭维语的特点,为网络课堂中恭维语的使用提供一定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博大的语言艺术。通过恭维语等语言技巧的合理运用,教师可以打开学生的心门,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理解,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