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发生在大学生、研究生身上的跳楼、自伤等意外事件被报道出来,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提示着我们当今大学生心理状况不断恶化的事实。造成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有许多,其中童年期创伤经历会起到重要影响作用。
童年期创伤一般指的是18岁以下的儿童经历的一些创伤性事件。这些事件使得个体的身心健康、社会功能、生活方式产生冲击和影响。创伤事件包括身体虐待、情感虐待、丧失亲人、性侵等。童年期创伤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有研究者在研究中发现,2311名青年被试群体中有82.5%暴露于一个或多个符合DSM-IV标准的创伤事件(Storr et al., 2007)。杨晓云等(2007)的研究中显示,在2571名大学生被试中有41.93%的大学生有创伤经历。
创伤事件对于个体的影响是负面的,且可能影响深远,但是创伤事件带来的不仅仅是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自从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心理体验,创伤后成长的概念也随着被提出。Tedeschi和Calhoun (2004)将创伤后成长定义为:个体在与具有创伤性负性生活事件和情景进行抗争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在个体与创伤事件对抗的过程中,个体的心理结构可能会产生积极的变化,这就是创伤后成长。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自我认知的改变、与他人关系的改变和生活哲学的改变等(丁月萍,2020;金鑫,金香淑,2017)。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有性别、年龄、人种等人口统计学因素;来自家人、朋友的精神或经济支持与陪伴即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呈现正相关;积极应对策略、益处寻求和创伤事件的类型与严重程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涂阳军,郭永玉,2010;靳宇倡等,2014)。大五人格中除神经质外都与创伤后成长存在显著正相关;Peterson和Seligman (2010)研究表明911事件后人们在爱、感恩、希望等7种性格优势上得到发展,这种发展甚至持续到了10个月之后;Peterson等人(2006)在研究中表明性格优势对个体从生理和心理疾病中恢复起到积极作用;Peterson等人(2008)在研究中表明每一种性格优势都与创伤后成长相关,且经历了创伤后的个体反而可能在某些性格优势上得到了发展。Schueller等(2015)在研究中发现,性格优势在创伤事件发生前后的差异非常小,而且在不同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创伤后成长各维度变化都不一致。
本研究(1) 探讨性格优势与有童年期创伤经历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关系;(2) 探究有童年期创伤经历个体与无童年期创伤经历个体在性格优势上的表现特征差异;(3) 探讨性格优势对创伤后成长的预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某医科大学的大学生,被试在线上完成问卷,回收问卷267份,有效问卷221份。其中男生72名,女生149名;平均年龄为20.55岁(SD = 1.418);大一学生47名,大二学生39名,大三学生54名,大四学生75名,大五学生或研究生1名;独生子女168名;家庭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6名,3000元到5000元的52名,5001元到10000元的87名,10001元到20000元的45名,20000元以上的31名。
通过儿童期不良经历自我评量得分 ≥ 1分的标准,将被试分为有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无童年期创伤经历两组,筛选出有童年期创伤经历的被试76名,只有这些被试才做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
2.2. 研究工具
2.2.1. 儿童期不良经历自我评量(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儿童期不良经历自我评量(ACE-10)共10个条目,其中每个条目都评估了个体有无遭受不同类型的创伤,及其对个体影响的严重程度和创伤事件的起始时间。在各条目上若被试选择“是”,则计1分;选择“否”,则计0分。得分越高说明其受创伤事件越多。
2.2.2. 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ost 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
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Tedeschi & Calhoun, 1996)总共21个条目,包含与他人关系、新的可能性、个人力量、精神变化和对生活的欣赏5个分量表。该量表采用Likert 6级计分,从“创伤后我完全没有经历这种改变”到“创伤后这种改变非常多”依次计0~5分,无反向计分题目。通过将各题目得分相加得到各维度的创伤后成长得分,总分越高表明获得创伤后成长的水平越高。该量表总量表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0,各分量表为0.67~0.85。
2.2.3. 中文长处问卷(Chinese Virtues Questionnaire)
中文长处问卷(Duan et al., 2012)总共96个条目,包含亲和力、生命力、意志力三个维度,其中可以测量爱、感恩、善良等24个性格优势。该量表采用Likert 5级计分,从“非常不像我”到“非常像我”依次计1~5分。各性格优势的得分通过计算下属各条目相加后的均分得出,得分越高表明被试某项性格优势越突出。该量表总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为0.97,亲和力、生命力、意志力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为0.87~0.95。
2.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有童年期创伤经历个体的性格优势特征分析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究两类的个体在24种性格优势上的差异情况,结果显示(见表1),有创伤个体在爱、生机活力、洞察力、希望、社交智慧、坚持、谦虚9种性格优势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无创伤个体(p < 0.05);且有童年期创伤的大学生得分最高的5种性格优势依次为均为公平、领导力、正直、感恩、爱,和无童年期创伤的大学生相似,只是排序略有差别。

Table 1. Difference of character strengths betwee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childhood trauma
表1. 有童年期创伤个体与无童年期创伤个体性格优势差异性检验
3.2. 有童年期创伤经历个体的性格优势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分析
对有童年期创伤经历被试的24种性格优势与创伤后成长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24种性格优势都分别在创伤后成长的各维度上有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创伤后成长中与他人关系这一维度与24种性格优势均存在高度相关(p < 0.05; p < 0.01);新的可能性与24种性格优势都存在高度相关(p < 0.05; p < 0.01);个人力量与24种性格优势都存在高度相关(p < 0.05; p < 0.01);精神变化与信念、洞察力、爱和希望存在显著相关性(p < 0.01);对生活的欣赏与除与谦虚之外其余23种性格优势均存在高度相关(p < 0.05; p < 0.01)。观察发现,善良、正直、宽容、幽默、好奇心、创造性、社交智慧、对美的欣赏、自我控制、坚持、好学、谦虚这12种性格优势外的其他12种性格优势都与创伤后成长所有维度存在显著相关(p < 0.05; p < 0.01),其中爱、洞察力、信念、希望与各维度均存在高度相关性(p < 0.01)。

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dimensions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and 24 kinds of character strengths
表2. 创伤后成长各维度与24种性格优势的相关分析
注:**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在0.05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3.3. 有童年期创伤经历个体的性格优势与创伤后成长回归分析
对有童年期创伤经历被试的性格优势与创伤后成长整体与其5个维度分别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以期达到模型拟合度最优化。与此同时,对24个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的结果显示,所有自变量间的VIF值都在1~2.688之间(<10),这说明自变量之间并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结果显示(见表3):(1) 以创伤后成长为因变量,24种性格优势为自变量,结果发现信念、公平、善良可以共同预测创伤后成长55.6%的变异;(2) 以创伤后成长中与他人关系这一维度为因变量,24种性格优势为自变量,结果发现善良、领导力、自我控制、感恩对与他人关系呈现正相关(R2 = 0.596);(3) 以创伤后成长中新的可能性这一维度为因变量,24种性格优势为自变量,结果发现信念和公平对新的可能性呈现正相关(R2 = 0.517);(4) 以创伤后成长中个人力量这一维度为因变量,24种性格优势为自变量,结果发现信念、领导力、希望对个人力量呈现正相关(R2 = 0.503);(5) 以创伤后成长中与对生活的欣赏这一维度为因变量,24种性格优势为自变量,结果发现信念和公平对对生活的欣赏呈现正相关(R2 = 0.412);(6) 以创伤后成长中精神改变这一维度为因变量,24种性格优势为自变量,结果发现虽然信念对精神改变呈现正相关,但预测水平低(R2 = 0.103)。

Table 3.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表3. 逐步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有童年期创伤经历个体的性格优势特征分析
对性格优势特征分析发现,不管被试是否有童年期创伤经历,其特征优势的构成上均为公平、领导力、爱、正直和感恩5大亲和力优势。这与周雅和刘翔平(2011)的研究结果有些出入,他们的研究得出中国大学生五大显著优势依次为爱、正直、感恩、对美的欣赏、善良,相比较之下医科大学的大学生具有更高水平的公平和领导力优势,但是最不显著的5种性格优势却出现了相同的结果;与此同时,这与林芳焰等人(2019)在对医学院校中护理专业学生的特征优势研究结果几乎相同,说明对医学院校的大学生特征优势为亲和力优势。亲和力优势指的是与人交往的过程种表现出来的积极认知、积极情感和积极行为,表现为个体在人际关系过程中的亲和力。使医学生认识并发挥亲和力优势对于医学生从事医学相关工作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比较有童年期创伤经历和无童年期创伤经历两类被试的性格优势,无童年期创伤个体在爱、生机活力、洞察力、希望、社交智慧、勇气、信念、坚持和谦虚9种性格优势上表现更突出。这可能说明童年期创伤事件可能对性格优势起到了负向发展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断定这种差异是由于童年期创伤经历导致的(Schueller et al., 2015),对童年期创伤事件是否影响性格优势的形成与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4.2. 性格优势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
对性格优势和创伤后成长进行相关分析得出,24种性格优势都与创伤后成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Peterson和Seligman等人(2008)的研究结果一致。将创伤后成长分为5个维度来看,与他人关系、新的可能性和个人力量三个维度均与24种性格优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对生活的欣赏这一维度与除了谦虚这一性格优势外其他23种性格优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精神变化与爱、希望等12种性格优势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有童年期创伤经历个体在这些性格优势上表现更突出的,创伤后成长的水平也更高。
聚焦与他人关系这一维度,回归分析锁定了善良、领导力、自我控制、生机活力、感恩5种性格优势对这一维度起正向预测作用,坚持勤奋和对美的欣赏这两个性格优势起负向预测作用。善良表现为对他人友善,富有同情心;生机活力表现为精力充沛且机能健全的;自我控制表现为可以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感和行动;感恩表现为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激,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表示感激(Tedeschi & Calhoun, 2004)。Tedeschi和Calhoun (1996)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分较高的人表示自己更加乐观、外向和随和。善良和领导力作为对与他人关系预测程度最大的两个性格优势,拥有这两性格优势的个体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可能会更好地意识到他人的重要性,更加愿意袒露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加能够接受别人的爱,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在创伤后成长发生的众多重要影响因素中,社会支持是普遍认同的促进创伤后成长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靳宇倡等,2014),无论是物质支持还是情感支持,都能够极大地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发生。
坚持和对美的欣赏这两种性格优势与他人关系呈现显著正相关(p < 0.05),表现为发现、识别、欣赏美和善始善终、迎难而上的能力(Tedeschi & Calhoun, 2004),这理应对创伤后成长起到正向预测的作用,但是得出的结果却恰好相反。这一看似矛盾的结果可能是由于统计方法的效应,相关分析是将24种性格优势作为独立的变量与创伤后成长的各维度进行比较,而回归分析在建立回归方程模型的时候是即评估了各个变量的单独作用,也注重他们的联合作用。
聚焦新的可能性和对生活的欣赏这两个维度,信念、公平对这两维度起正向预测作用。信念表现为对生存的意义、生命的归宿有着有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塑造了他们的行为,并给他们提供了安慰;公平表现为公平待人、一视同仁(Tedeschi & Calhoun, 2004)。Tedeschi和Calhoun (1996)的研究结果中显示在新可能性系数上得分较高的人更乐观、外向、对经验更开放,在对生活的欣赏上得分较高的人也报告他们自己更加乐观和外向。信念告诉我们人们做出的归因类型、构建的意义、处理关系的方式(Peterson & Sligman, 2004)。拥有信念这一优势的个体具有更高的乐观、经验开放度水平,创伤事件后可能通过更多的接受认同或积极重评与意义寻找来应对,能够更好地构建新的新的信念系统,或保持自己原有的信念系统稳定而不是被创伤事件破坏。拥有公平这一优势的个体则可能表现出更好的接受应对,并表现出从“受害者”到“幸存者”认知的改变,表现出创伤后成长的发生。有研究表明,个体经历了创伤事件后可能会引发沉思,考虑到生活中某些可能性发生变化并重新设定目标,在创伤后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可能会让一个人经历情感上的解脱,并产生新的生活哲学,改变人们对生命及其意义的看法(Tedeschi & Calhoun, 1996),表现出新的可能性出现和对生活的欣赏。
聚焦个人力量这一维度,回归分析锁定了信念、领导力、希望三种性格优势对这一维度起正向预测作用。前2种性格优势的解释上文已有解释,在此处不过多赘述。希望表现为期待好事在未来发生,并努力使其发生。Tedeschi和Calhoun (1996)的研究结果中表明在个人力量方面得分较高的人更加乐观、外向、乐于经历,而且认真负责。个人力量指的是指创伤事件发生后产生正性的生存意识,主要表现为更为自信、更独立、更坚定、更冷静地解决问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安媛媛等,2015)。拥有希望与信念这一优势的个体具有更高的乐观、经验开放度水平,能够期待并努力使积极的事件发生,表现出更多积极的变化。领导力作为对个人力量预测作用最大的性格优势,该类个体尊重每个人的平等权利、一视同仁,并且组织好团队活动,拥有冷静处理创伤事件的能力。与乐观的个体不同,具有领导力的个体更可能冷静的选择最适合的解决方式,以表现出更高的创伤后成长水平。
聚焦精神改变这一维度,回归分析结果虽将信念这一优势纳入了回归方程中,但是预测水平太低。Tedeschi和Calhoun (1996)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精神改变上得分较高的人表示自己更乐观、更虔诚、更外向。对于精神改变这一维度与许多性格优势都呈现不相关这一情况并且预测水平低的情况进行解释,精神改变这一维度的得分为4.41 ± 1.768,其中“我更加信神或者信佛”这一题得分为0~2分的被试占83.3%,这可能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所导致,中国虽然也存在宗教文化,但是当今青少年普遍不信教,也就不存在更加信神或者信佛的改变。这也导致这一维度的改变通过PTGI不能很好地显示出来。
当我们将创伤后成长整体作为因变量,24种性格优势做自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时,却发现只有信念、公平和善良3种性格优势进入回归方程。信念可以对创伤后成长中除了与他人关系外4个维度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公平可以预测新的可能性和对生活的欣赏两个维度的改变;善良仅可以预测与他人关系这一维度的变化。拥有信念这一优势的个体更乐观、经验开放度水平更高,更可能使用一些积极的应对方式,这些因素与创伤后成长的改变密切相关(汪亚珉,2009),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信念这一性格优势成为了创伤后成长的最重要预测因素并且在各个维度的改变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其次是公平,该性格优势的存在促进了个体对于“幸存者认知”的改变,这种认知的改变对于创伤后成长的发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善良这一性格优势的主要指的是在与人的关系上的积极特质,它仅仅对创伤后成长中与他人关系这一维度呈现预测作用也就能够很好理解,但是为什么能够进入回归方程?我认为社会支持在其中的影响因素很大,以往的研究许多的表明社会支持是创伤后成长的发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具有善良这一性格优势的个体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更大的优势,相比于善良这一优势不那么显著的个体而言,接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可能更高,这能够很好地促进创伤后成长。
综上所述,性格优势水平高的个体,创伤后成长水平也高。将创伤后成长分为5个维度,起正向预测作用的性格优势有善良、领导力、自我控制、生机活力、感激、信念、公平、希望,其中信念、公平、善良对创伤后成长的预测作用最大。目前已有研究证明进行积极心理干预可以使个体获得更多的创伤后成长体验(巩树梅等,2015;黄旭芳等,2016),我们也可以对这几种性格优势进行干预,培养个体的性格优势以提高创伤后成长水平和更好面对创伤的能力。然而这些性格优势在有童年期创伤经历群体中,较为突出的性格优势只有领导力、感激、公平,其他的性格优势的表现不太突出,其中自我控制、生机活力、信念甚至属于最不显著的5种性格优势之中,说明我们对性格优势的培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 结论
(1) 有童年期创伤经历大学生最显著的5种性格优势依次为公平、领导力、爱、正直、感恩;
(2) 有童年期创伤个体的爱、生机活力、洞察力、希望、社交智慧、勇气、信念、坚持、谦虚九种性格优势得分显著低于无童年期创伤个体;
(3) 善良、领导力、自我控制、生机活力、感激对创伤后成长中与他人关系这一维度起正向预测作用,坚持和对美的欣赏对这一维度起负向预测作用;信念、希望、领导力对创伤后成长中个人力量这一维度起正向预测作用;信念、公平对创伤后成长中新的可能性和对生活的欣赏维度这两个维度起正向预测作用。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 (2020JKDY030);2018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2018GXJK059)。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