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明确提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构想,同时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提供了重大机遇。对于福建省内的应用型高校来讲,如何把握新时代的大学国际化发展新征程,在全球知识和人才市场中赢得先机,是当前的重要命题 [1]。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教育界和一些国际组织相继推出了各自的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估体系,并在实践中推行。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下属的高等教育机构管理项目(Program on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MHE)和学术合作协会(Academic Cooperation Association, ACA)联合公布了“国际化质量评审程序”(International Quality Review Process,简称IQRP),以此评价高等教育国际化成果与绩效。该联合国评价项目围绕大学两个主题进行研究,即1) 国际化的质量评估与保障;2) 大学的国际化活动对整体高等教育质量产生的影响和贡献。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尤其在培育国家未来人才的高等教育领域中,更迫切需要大学教育的国际化 [2]。国际化教育的推动,能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内涵,国际学术交流与教育合作也能孕育出更为优秀的人才与研究团队 [3]。所以,世界各主要国家,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关业务的推动均不遗余力,也因此造成了一股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浪潮 [4] [5]。
2016年4月,《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做好新时期的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必须坚持扩大开放,进一步做强中国教育,推进人文交流,目的在于不断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热潮中,对于引领高校加强国际前沿和薄弱学科建设、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大学要在“双一流”建设上追赶和超越欧美一流大学,必须在国际化思维、国际化战略等方面下大力气,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着手建设适合自身的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检验自身的得失不断提高改善国际化进程,促进中国大学在国际教育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周谷平和阚阅 [6] 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人才是面向社会实践、服务国家战略的高端应用性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的实现。这需要从人才培养全流程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着重从专业教育国际认证的维度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瞿振元 [7] 认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倒逼我们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全面审视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培养的学生在学业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同类型、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实质性等效,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国际上脱颖而出。
陈学飞 [8] 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含了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学生培养目标、课程、人员交流、共享教育资源与合作研究这些方面。薛珊与董礼 [9] 探析大学国际化的动力,从关乎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存在合法性、资源依赖性和生存竞争性等三个角度分析,分别为基于知识势能的动力、基于外部机会的动力和基于竞争需要的动力。宋金宁和王金龙 [10] 从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出发,对中国大学如何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挑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兑红炎 [11] 指出大学国际化水平越来越成为影响和挑战高等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并以国际化战略、国际化目标、国际化措施、国际化效果为基础建立了大学国际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金帷及温剑波 [12] 提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采取核心—系统的策略模式,将国际化维度融入高等院校教学、科研与管理中的系统过程。李岩 [13] 对我国大学国际化的概念进行界定,筛选出大学国际化评估的指标体系,并对开展大学国际化评估工作提出建议。
周密和丁仕潮 [14] 提出了一个针对高校国际化的战略框架,并就我国不同区域的不同高校给出了如何实施国际化的四种不同的路径。张遗川及李萍 [15]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的经验,比较了国内外重要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指标评估体系,探索有效带动和激励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做好国际化建设等工作。李旭刚 [16] 通过对四川省内大学的教师、管理者和学生采用问卷进行访谈和调查,分析四川省大学国际化发展问题的原因。汪旭晖 [17] 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教育市场竞争压力、科技发展、文化交流、经济推动及高校自身发展需求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常永胜 [18] 在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涵义与发展动因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大学国际化的内容、策略与评价指标体系。
冯晋豫和詹健 [19] 指出我国大学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建构应该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一些指标应该细化、要结合国情,并且要有发展的视角,重视动态变化。王硕旺和洪成文 [20] 研究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大学国际性与国际化排名指标体系,对构建我国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质量保障体系,以及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一种借鉴经验参考。吴玫 [21] 选取OECD、ACE、日本大阪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四种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比较分析了其不同的评价目的、研究方法及其在一二级指标上的差异。
王位 [22] 选取有代表性的六种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评价方式、评价类型、指标构成及特性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构建我国大学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的启示。李秀珍和马万华 [23] 结合韩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的产生背景、内容和问题,对中国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与指标体系提出一些建议。赵萱 [24] 比较国内外15种评价指标,指出其各自的指标与权重有差异、有相似,建议国内的指标应借鉴并开始关注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院校,进一步开展指标细分。
在国外学界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研究成果方面,De Wit [25] 指出明确国际化的概念和定义对于研究探讨大学国际化的特征和指标体系而言是极其重要的。Knight [26] 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纬度和跨文化纬度整合到高校的教学、研究和服务职能之中的过程。Msweli [27] 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高校通过其学术活动有计划地在一个跨国、跨文化的纬度下运行。
美国ACE评价项目(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简称ACE),于2001年启动“全美校园国际化调查”(Mapp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U.S. Campuses,简称MIUSC)项目,先后对全美高等教育机构展开了三轮大范围的调查(2001年为755所,2006年为1074所,2011年为1041所),调查的项目和问题的调查借鉴了IQRP的模式。在调查的基础上,ACE建立了一系列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指标,成立了“国际化全球参与中心(CIGE)”专门负责大学国际化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同时明确提出了“全面国际化模型”(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Toolkit),共包括6项一级指标,24项二级指标。
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所2007年委托知名教授Robin Middlehurst及Steve Woodfield [28] 对英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及国际化程度进行了调研,并以深入的案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大学国际化政策及实践为主要调研方向,制定了18项英国大学国际化指标。
韩国教育开发院(Korea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简称KEDI)于2008年受韩国教育部的授权开始研究制定国际化指标体系,建设过程中通过多层次的专家组和政府人员的焦点会议以及全国高校国际项目工作人员的大规模会议,再对全国范围高校进行问卷调查。该指标体系更注重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且充分兼顾教学型和科研型两类大学的特点,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3. 统计数据分析
本研究从文献中归纳影响应用型高校国际化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再藉由问卷调查分析应用型高校国际化发展评价。调查问卷表如附录1所示,研究对象为福建省某省属高校校内具有国际观或有国(境)外交流经验的在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问卷设计包含学生基本信息、现有学校国际合作交流情况、福建省髙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对福建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四个大方向内容。其中基本信息部分涵盖了学生性别年龄、学历层次、就读年级和专业、英语水平、家庭年收入及未来是否有国(境)外升学、交流计划等基本信息。学校国际合作交流情况涵盖了所在学校是否设立国际交流合作职能部分(如国际化环境、中英文网页信息和及时更新、发布出国项目、交流信息等),是否有批次的留学生,学校是否有定期举办国际交流会议或交流活动(如英语角、研讨会、讲座、文化节等),所在的院系是否有开设双语课程或外籍教师课程,学生出国交流方式(如导师合作项目、政府公派留学和自行参加等)和频率等具体信息。对福建省髙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部分主要针对从学校领导重视、相关对外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项目宣传力度、对外交流业务和专业知识指导、师生参与热情等方面进行选择与排序。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90份,回收375份。其中男性调查者252人,女性调查者123人;在读本科生294人,研究生81人;理工科领域309人,人文社会学科领域66人;调查对象中英语水平属于大学英语CET-4等级(含)以下的333人,达到CET-6等级(含)以上42人;家庭年收入到达10万(含)以下228人,到达10万以上147人;未来有国(境)外升学、交流计划的57人。问卷调查对象信息的统计数字,整理如表1所示。
针对调查对象询问应用型高校国际化发展现状停滞不前、不足的原因或理由,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整理如图1所示。调查结果指出现有的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信息不对称,交流合作途径、经费和资源支持存在单一和严重不足。学校对外交流行政管理投入力度、管理机制不充分,人员分配严重失衡。从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学校转型发展正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国际化发展的不适应不平衡不充分严重制约办学水平办学层次的提升。国际化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的引进培育还要加大步伐,教师的应用型教学能力和整体科研能力都需要较大幅度提升。学科发展水平不够高、特色不鲜明,学科交叉、国际合作团队建设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突破;国际化教学基础仍不够坚实,新工科建设需要针对国际化发展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和加大资源统筹;校园国际化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行政支持力度需要持续加快推进。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respondents
表1.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Figure 1.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stud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图1. 认为髙校国际化发展现状不足的原因
图2表述调查对象针对问卷中所在应用型高校国际化发展提升的建议统计。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认为目前学校国际化发展水平提升迫切丞待解决的方面为:争取更多的国际科研项目和经费,打造一支拥有国外高水平素质的师资队伍,广泛推动学生参加各类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项目,加强学校国内师资的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项目。其中,开放多元的高校文化氛围和拓展、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平台、课程教材资源等也是应用型高校国际化发展提升中日益重要的考虑因素。

Figure 2. Suggestions tha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further promoted
图2. 建议高校国际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的面向
4. 提升发展途径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繁重任务,国家对推动高等教育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陆续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等要求。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源供给、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必须不断优化适应新发展格局需求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基础作用。应用型高校要清醒看到新基建、数字经济等蕴含的契机,自觉把学校发展放到中国经济全面转型升级中去谋划,主动适应产业发展趋势、行业形态变化和发展动能转换。
福建省肩负着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大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提出了“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四方面“更大”要求,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也做出了殷切嘱托。福建省应用型高校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抓紧关于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等部署蕴藏的发展机遇,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进一步坚守办好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目标任务。
依托上述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建议福建省应用型高校可以从以下几点提升国际化发展途径:
1) 探索同类高校闽台项目融合发展新路径,探索闽台高校联合办学合作和双向交流的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努力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能力,合力探索组建海外教育学院多种模式,争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取得新突破。坚持高校以服务地方求支持、以贡献地方求发展,坚持以地方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区域高等教育生态为参照,找准差异化发展的空间定位,利用好区域优势给予的重大发展机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促进科研项目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应用研究引领和支撑教学、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要素紧密对接,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联动。
2) 发挥省级理工类师资闽台联合培养中心的示范性作用,为区域应用型本科高校及职业院校师资水平提升做出贡献。加强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前瞻性研究,拓宽引进渠道,重点引进重点学科和培育学科相关领域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特区”政策,加大“柔性引智”力度,重点强化教师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能力提升、强化学校发展动能转换能力提升。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教师的工作机制,增强教师服务社会、地方区域的责任感,鼓励教师到区域行业企业实践,切实提高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完善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团队建设,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完善引进台籍教师管理制度和闽台项目学生的管理机制,持续引进优秀台籍师资,做好台籍学生的招生工作,进一步强化闽台同类高校教育合作和文化交流,强化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建设工作,助力福建省建设台企台胞登陆第一家园。
3) 积极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适度扩大留学生招收规模,完善本科生、研究生出国交流、留学的奖学金资助体系,重点支持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扩大双语课程教学覆盖面,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思维,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就业和创业能力。整合利用各类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巩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大格局。充分发挥思政教师、辅导员、班导师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充分激发科研反哺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大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积极开拓国际化办学空间,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4) 加大外国专家、外籍教师的聘任比例,实施“骨干教师海外研究计划”,提高境外高校背景的教师比例。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加强与国(境)外同类知名大学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国际学术会议、共建研究中心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
5) 科学配置办学资源。努力实现国际化发展所需的办学规模、人员经费投入、仪器设备投入及校园建设等协调发展。加强多渠道办学资源筹集能力,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财政投入,积极争取行业企业、校友等外部资源。坚持厉行节约、从严控制原则,理顺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物力资源的使用效益和优化配置。对接福州地区一流大学城建设行动,制定并实施建设方案,加强校园景观提升改造,大力拓展国际化发展空间。坚持一体化发展,科学有序推进高校国际化发展建设。
福建省应用型高校应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部分发展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都以服务地方为宗旨,立足本土,发挥地缘优势,大力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稳步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5. 结束语
“一带一路”倡议是党中央、国务院洞察全球新形势变化下做出的重大决策,而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支点和保障,迫切需要大批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事务、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我国大学国际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本研究的问卷抽样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可以提供一所大学内部进行国际化建设过程中规划、激励、评估院系所的理论探索和现实参考。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对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新征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地处“一带一路”建设关键地区的福建省内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思考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新作为。国内学者对于不同国际化指标的制订,尝试得还不够多。本研究建议国际化指标内容的制订要从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学校具体情况进行考虑,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详细的国际化指标。应用型高校的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办学使命和发展目标,选用合适的评估指标,突出了评估工作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特点,同时也确保了指标体系的适用合理性。福建省应用型高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追赶学习优秀的教育理念、制度,同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本文的分析结论与建议可以提供福建省内应用型高校发展国际化的參考。
基金项目
本课题得到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T190404)、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GY-Z18148)的资助。
附录1
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这份调查问卷的目的是,希望了解福建髙校的学生对本校国际化发展现状的看法。调査采用匿名方式进行,仅用于研究工作,涉及的个人信息保证不会被公开。感谢您为福建省高校国际化发展研究工作的配合与支持,若造成不便,敬请见谅!
(一) 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 (1) 男 (2) 女
2、您的最高学历: (1) 本科 (2) 硕士 (3) 博士
3、您的年级: (1) 一年级 (2) 二年级 (3) 三年级 (4) 四年级
4、您所学专业属于: (1) 人文、社会学科 (2) 理工科
5、英语水平证书: (1) 无 (2) CET-4 (3) CET-6 (4) 其他_____
6、家庭经济年收入水平: (1) 10万以下 (2) 10万~30万 (3) 30~50万 (4) 5 0万以上
7、未来是否有国(境)外升学、交流计划: (1) 无 (2) 有 (3) 申请中
(二) 国际合作交流情况
1、参加国际会议情况
A. 经常 B. 多次 C. 偶尔 D. 从不
2、与本校留学生交流情况
A. 经常 B. 多次 C. 偶尔 D. 从不
3、校园国际化环境
(1) 是否设有国际交流合作中心
A. 有 B. 无
(2) 是否有英文网页并及时更新、发布出国项目、交流信息
A. 有网页、经常 B.有网页、不经常或仅有标题 C. 没有 D. 不清楚
(3) 是否为师生提供国际化的各类咨询服务
A. 有 B. 没有 C. 不清楚
(4) 是否经常举办各种国际交流化活动(如英语角、研讨会、讲座、文化节等)
A. 经常 B. 不经常 C. 没有 D. 不清楚
(5) 所在的院系是否有开设双语课程或外籍教师课程
A. 有 B. 没有 C. 不了解
4、您出国交流的基本情况(如没有出国经历,请跳过)
(1) 您出国的派出方式:
A. 导师科研合作 B. 政府项目 C. 学校或学院的项目 D. 学生团体自行组织
E. 个人自行联系 F. 其它
(2) 您在国外交流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为;
A. 一个月及以下 B. 一个月至半年(含) C. 半年至一年(含) D. 一年及以上
(三) 福建省髙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1、您认为福建省髙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有哪些?(多选并按主次要排列)
A. 校领导不太重视
B. 全校师生的参与热情不够
C. 相关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项目的宣传力度不足
D. 缺乏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的合作信息、途径
E. 缺乏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所需的经费、物质等各项资源支持
F. 校内其他行政、职能部门擎肋太多
G. 对外交流业务、专业知识缺乏,管理机构人手不足
H. 国家相关对外政策、财政支持不够
I.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福建高校国际化发展中需要努力的方面:(多选并按主次要排列)
A. 采购和应用当前国际上先进的科研硬件设备
B. 引进国外的课程和教材
C. 争取更多的国际科研项目和经费
D. 打造一支拥有国外高水平素质的师资队伍
E. 加强学校国内师资的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项目推广
F. 招收更多高水平的国际学生
G. 广泛推动学生参加各类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项目
H. 充分利用校内现有国际交流机会
I. 形成国际化、开放多元的高校文化氛围
J. 建立和维护浓厚严谨的学术氛围
K. 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行政管理经验
(四) 对于福建高校国际化发展,您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再次感谢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