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多重思考
Multiple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SS.2021.108297, PDF, HTML, XML,   
作者: 蔡佳哲: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关键词: 新时代课程思政问题意义路径New Er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blem Meaning The Path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课程思政”对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十八大以来,创新性的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新理念,要合理阐发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发展的现实困境,涉及到授课形式、课程作用、评价形式、教师队伍等方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重大,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关键选择、适应新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符合时代发展的现实之需等;在实践路径上主要从思政课程、学生本身、外部条件、考评体系等四个方面入手。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new educational concept of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has been innovatively proposed, and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reasonably expounded. At pres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has a dilemma, which involves the teaching form, the role of the curriculum, the form of evaluation, the team of teachers and so 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which is the key choice of moral education, the due meaning of adapting to the new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practical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n the practice path mainly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tudents themselves, external conditions, evaluation system and other four aspects.
文章引用:蔡佳哲.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多重思考[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8): 2146-215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8297

1. 引言

2012年,党的十八大宣告中国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诉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全面推进思政课程的建设,这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 “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传统思政课程的延展与深化,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它的产生、运用和推广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动态发展的过程。202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各个方面对“课程思政”做出详细的规划与安排,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说明“课程思政”这一新的议题从幼小走向壮大,从理论认知向实践深化,从试验区发展为全国范围,可见,该教育理念拥有强大的社会实践意义。对“课程思政”作具体阐释与探究,理清其现实困境,探索实践路径,从而使思政课程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应有作用,更好促进课程思政的建设。

2. “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路,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它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为主要形式,将思政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各类课程之中,增强其育人的作用,突显“立德树人”这种综合的教育理念。人的本质决定教育的本质,教书育人是所有课程的共同目的。课程的作用是教授知识,它同样也需要发挥育人效果,任何课程都要肩负起德育的责任,让思政课活起来,焕发新的时代生机。

“课程思政”建设要善于运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改进中不断加强和完善,遵循“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重要嘱托,形成育人的“蝴蝶效应”。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思政”不是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来教授,也不是用思政教育“垄断”专业的教育,而是大力彰显课程培育人才的优势,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活用、巧用它的教化思想,汲取专业课程中埋藏在深处的文化细胞和理念倾向,将其更为顺势地转变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能够以活泼动人的教学途径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和精神指引的效果。比如说:地理老师可以在讲到祖国概况中渗入热爱祖国山川河流,从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医学老师也可以通过讲授对身体的知识来使学生尊重生命、尊重人的价值,也同时引起学生对医责医德的重视。

总而言之,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是价值观引领、知识传授以及能力素质的培养等各方面统一的存在。课程思政这一理念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的顶层决策和重要安排,在某种程度上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和逻辑要点。

3. “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3.1. 授课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我国高校普遍采取惯有的思政课教学,课程形式、教授方式大多相似,被一些专业课压缩成所谓的“水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导致学生和老师们不够重视。由于思政课是一门理论强的课程,授课内容大多为学生已经耳熟于心的普遍知识,学生对老师所讲内容都很熟悉,讲授的老师如果没有在自己的课堂中加入特有的“吸睛点”来抓住学生眼球,培养学生对它的兴趣,那就很可能会导致学生轻视课程知识、轻视课堂,甚至轻视老师,只是追求最终考试的结果合格为目标。这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从而思政课的教化效果就显现不出来。

3.2. 课程作用微小,实质内容不充分

课堂是思政教学的主要阵地,课程是育人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其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有些老师并没有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固于课本,以课程讲授完成、任务结束为目标,难以开发创新,课程效果微乎其微,进而陷入一个恶循环之中;另外,鉴于某些原因,思政理论课也缺乏必要的课程实践活动,甚至有些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致使课堂讨论、争辩问题的气氛比较弱化,师生之间达不到应有的交流和有效的沟通,没有达到实质性的效果,使原有思政课价值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

3.3. 评价形式单一,价值渗透不深刻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一种集意识形态、价值渗透为一体的课程存在形式,是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一体化的综合教育。这类课程重在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立场问题,进而调整和改变人们的价值判断与精神取向。反观现实境况,当今众多思政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数采取的是与一般的文化课相类似的“末考定胜负”的方法,仅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评价考核,只是锻炼学生的一种突击复习、背诵的能力,并没有考核出学生的实际的“思政成绩”,并没有达到真正的价值教育,这也是学生大多在考前的很短时间内记忆、背诵所考篇章的重要知识的原因所在,缺乏真正的育人价值的作用。而实际的道德素质,没有更好的考核出来,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思政课教育效果。

3.4. 教师队伍有限,育人效果不显著

在数量上,一些高校的思政教师并没有达到一定配比,存在一定的缺口,并且某些是转岗的老师;在质量上,受教范围比较窄,知识相对薄弱,这些原因就造成了部分任课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知不足,不能够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导致教学效果不够显著;当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社会环节复杂多样、教学任务科研等外部事件造成教师的压力加大,加上一些相关培训、各种文件和会议,导致专门的思政任课教师并没有很多时间来顾及学生的真实状况,仅局限于课堂的教学,而把其他琐碎事情转给辅导员或其他老师,使得传统课程的育人效果达不到。

4.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4.1. “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教育的关键选择

在校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是通过老师所讲授的各个课程这一载体来实现自身的学习与成长,专业课上是学生思想碰撞、行为引导、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场合,相应的,就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尽量将自己的立场观点、行为方式等充分的表达出来。相比而言,课程思政是一种以课堂为形式手段,使学生以达到思想指引为目的而实行的重要的育人途径。在当下的教学中,课程思政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将课程知识与思想教育同步进行,更好的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发展,两者同向同行,互为补充,为思政课提供一个良好契机,这也丰富了思政育人的作用,是思政课育人目的推向新高度的生动体现。

4.2. “课程思政”建设适应新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

毛泽东曾教育我们,“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播知识,也是教授一种能力,一种自己发现、自己学习的能力。更何况现在的大学生正是培养各种能力、接受新教育、新知识的良好时机,应该发挥他们的优势在课堂中加以运用。而在课堂上一味的输入已有的课本知识并不是真正的教学,相应的如何将知识更好的“教”出来,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如何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出来,这个体验创新学习的过程无疑中锤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开拓创新精神和求知探索精神。“课程思政”体系将思政课与其他课程有机联合,不仅为教授知识提供更充分更成熟的手段,而且也有助于课堂有效性更好发挥出来,正是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

4.3. “课程思政”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现实之需

面临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信息更新迅速的现代,如何迅速吸收新知识能力,如何将它转化为自己能用的知识,将显得尤为重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独有的先进品格,在中国革命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现代的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都时时刻刻的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发展,我们党创造性的运用和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教育思想和课程建设方面卓有贡献。课程思政的建设正是符合这一时代发展,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创新思政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之势。

5.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2018年3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啃下一批‘硬骨头’,包括教师思政课程、网络思政等,解决思政课和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3] 其中,“课程思政”就是其中一个“硬骨头”,可见这一问题是亟待进一步破解的大课题。

“课程思政”这种新体系、新理念用其独特的课程设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原有课程的弊端,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引领、导向作用。新时代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主要从思政课程及教师素质、学生本身、外部条件、考评体系等四个方面入手。

5.1. 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为关键,提高各科教师的综合素质

思政理论课是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通路。课程思政的建设,首先是重视思政理论课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思政课程质量的建设,确立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至上的理念,切实提高教授课程的质量,向课堂所授要质量,这就需要培养思政课教师的教课能力、研究能力、开创能力等。针对思政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们要坚持在日常中提高,在创新中加强,在实践中完善,也要因状而变,因时而进,因势而化,需要教师有更高的学科知识、课程知识、育人方法等,这对老师的各方面能力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

课程思政切忌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出现把各类课程都上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荒唐局面,造成“两张皮”“形式大于内容”的不良效果 [4]。《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 [5]。要在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上下功夫,打造优质的课程思政教师团队。教室是教学的主要平台,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要作用,也是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因素。在学校里,不仅是思政老师在课程讲授、理论内容上需要设计、斟酌,而且各个专业任课老师也需要学习一些相关的思政理论课、教育心理学、时事政治等来拓展自己的教学,充实知识以备课堂教学之需,甚至于不担任教学的一些辅导老师也要深入学习“课程思政”的理念,发挥一个老师应有的立德树人之本。同时除了思政课堂这一基本方式之外,还可以利用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实践活动、实习练习等第二课堂,多种途径加大思政教育的力度。

5.2. 提升学生本身的思维范式和创新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观念

在信息资源更新、发展、变换速度如此之快的现代化社会,区分人和人之间差别的,已经不是知识信息的拥有数量,而是一个人是否懂得要快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与技术。“课程思政”的有用性主要显示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价值方向的发展和精神食粮的满足需要上,其中课程思政是进行学习的一种客观载体,而班集体中的学生群体和个人则是教师进行价值引导的主体对象。既然如此,老师需要要注意在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立品格,积极鼓励创新,加大创新激励方式等。“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成功与否在于老师对学生内心深处是否进行了必要的精神需要满足,在于课程思政培育人才的作用是否得到应有的发挥程度和深度,最终落脚于高校是否大力、完整的培养了有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否培养了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年轻一代。要让学生明白课堂的学习不仅仅只是知识的学习,更是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能力的重要。这才真正的达到了学习的本质目的。

5.3. 运用多种方式,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改革进步、工业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些科技手段既使课程思政的主客体变得复杂多样,另外又使得价值观所反映出的主客体关系更加全面地体现出来,这对社会状况的发展和个人的成才成长起着强大的引领作用。

在挖掘教学资源上,要以学科内容为主题,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可以适当融入模范人物、优秀文化传统、当地特色资源优势等,将知识的教授与观念的指引相结合。另外,要实事求是,将生活实例细节化、生动再现化,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也是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

对于授课内容,在每个学科门类、每个具体科目、甚至每一节课的课程设计上,既要按照专业大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计划的规定设置,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也要紧跟时代进步的步伐,更新知识内容与知识体系,减少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应用的脱节现象,这样才能实现课程的预期目标。

对于教学方式来说,老师要善于、乐于采用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方式,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适当组织课堂的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亲历中体会所学。同时,学生要跟上老师的节奏,积极配合老师,包括课堂讨论,在线问答作业等。另外,也可以开展定期的网络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普遍化、常态化、长期化。

在当下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将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中相对活跃的一部分,接受新事物的适应力强,对于网络的熟知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可以加大对网络思政的宣传与教育。另外,校园环境的优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作用。校园中的雕塑、建筑名称,教室的标语、门牌以及寝室楼道的文化长廊也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平台。

5.4.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力度完善“课程思政”体系

课程思政作为一项基础系统的工程,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细致地全面规划部署,逐步推进体系化、规模化建设。“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体系,它需要上下通力,共同创建。在领导制度上,要形成以校长、学校各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深化对“课程思政”的思想引领,成立“课程思政”改革小组等,将其落实到下一级院级领导或老师行动上;在教学管理上,要立足学校特色办学的标准与定位,在对于学生培养方案、教材选取、考核标准等一系列环节里贯彻好“课程思政”的思维理念,相应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在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评教、督查督导、偕行听课、例行评课)的制定中应设置“育德效果”的观测点。在教师发展上,学校要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实践性的“课程思政”的教学指点与探究,形成集体化的备课制度、教学激励制度、课堂讨论及相关实践环节等。同时,举办各种教学研讨会,加强各学科老师之间的教育知识、实践经验的交流,为下一步开展新的教学提供必要指导。总之,学校各处各部门积极配合学生工作、研究工作和德育等各综合中心,合理发挥管理职能,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管理的关键工作、重要工作,各方各级汇合整理资源,发挥优势,为“课程思政”的实行、创新等提供应有的支持。

综上,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要深刻把握其内涵,在此基础上有效运用各种方法,不断创新,发挥课程思政的最大效用,以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2] 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辑. 《毛泽东文集》第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226.
[3] 陈宝生.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802/t20180206_326931.html, 2018-01-23.
[4] 刘建军. 怎样才能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EB/OL]. 求是网.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4/16/c_1124364261.htm, 2019-04-16.
[5]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