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意识融入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探究
A Prob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ourse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思政教育课程是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以课程思政的规范化、教育化为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实现新时代教育领域“立德树人”的重大任务。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危机管理思想代表“忧患意识”融入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为例,阐明忧患意识融入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的缘起,探索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以及忧患意识融入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实现方式与路径。切实增强公共危机管理教学的时代性,提升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同时增强师生对忧患意识的理解与运用,从而保障文化自信,助力于新青年自觉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人。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stressed that doing a good job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is the key to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buildi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aking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as the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and focus to realize the major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aking the integration of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origin of the integration of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ourse, and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and requirements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ourse thinking and politics, as well as the teaching mode and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into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ours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imes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teaching,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nk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at the same time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the consciousness of suffering, so as to ensur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help the new youth to con-sciously become the communicator and heir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王佳, 黄秀蓉. 忧患意识融入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8): 2163-217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8300

1. 引言

忧患意识,是一种人类处于一定环境中直接对事物本身产生责任感的表现 [1];是一个人的内心关注超越了个人利益的得失,对来自外界可能使得国际利益、社会荣辱、人民安全遭受的损失或者直接面临的危机,所做出时刻保持警惕,并由内而生规避风险战胜困境的勇气与决心。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在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伟大进程中,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注意来自各方的危机挑战,增强规避风险的防范意识。

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由教育部引导提出,其关键内涵在于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并贯穿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之中,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面做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各门各类课程育才育人的思政作用,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发展 [2]。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教学课程中,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举止,最终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

2. 忧患意识融入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思政的缘起

2.1. 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危机管理思想的代表

中国的儒、道、法和兵家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所表现的危机管理思想是对传统文化中对危机两面性的辩证思考。其中忧患意识作为儒家学说在公共危机管理思想中的代表,更是为人们所熟知。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便包含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以及进取意识 [3] 和忧患思想。

忧患意识是一种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基于未来的凶吉的预测,提醒民众对可能发生的一些不好的事进行预防。

第一,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国家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主体,其肩负着维护人民群众核心利益、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全面小康、复习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因此需要高瞻远瞩,在忧患意识中确保国家的安全,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忧患意识是一种进取意识。忧患意识的目的在于战胜艰难困苦,当今时代国家间相互竞争日趋激烈,不思进取等同于坐以待毙。只有拥有忧患意识,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及其所及,“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在面对危机时战胜对手,迈向更高的台阶。

第三,忧患意识涵括的主体是忧国忧民与忧己。古代中国的各大学者和思想家都对“忧国忧民”较多关注,而对“忧己”的诗词则大多是感叹时间的流逝,是“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叹息衰老与内心惆怅。

2.2. 忧患意识与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相契合

由于公共危机具有不确定性、政治性、威胁性、媒体性和紧迫性等特征,公共危机管理必须在政府主导下作出。具体做到:有效结合政府、企业和第三方的力量进而开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防范和应对各种公共危机的活动。

第一,危机预防——“忧患意识”

危机预防是忧患意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体现。公共危机的应急准备和预测预警属于危机预防。其中,完成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系统化动态化应急预案的生成有利于社会公众危机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形成预防为主的安全思想认识。应急规划主张让全社会公众参与应急规划,从而使社会熟知、理解预案,同时公众参与应急规划是一种最好的公共安全教育形式。

第二,危机处理——“不仁则失”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控制”和“消除”因素属于危机处理阶段。在危机响应过程中,应急预案的执行、预警消息的收集、公众信息的发布、社会动员与灾害捐赠中都体现了“不仁则失”的思想。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人民为主体的核心地位,维护人民利益、保护财产安全,做到以人为本。

2.3. 忧患意识符合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发展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的全国第十九次报告中,再次明确“立德树人”是教育强国工程中的根本任务,核心要义 [4]。而课程思政则成为了新时代教育领域思想政治的“带头人”,成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 [5]。将忧患意识融入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思政中符合课程思政的发展要求。忧患意识体现了一种爱国情怀和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第一,忧患意识帮助坚定文化自信。忧患意识作为儒家文化在公共危机思想中的体现,能够帮助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更是为人民群众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打下坚实基础。大学生们在赏析中得到民族情感的熏陶,增强民族的荣辱感和自尊感,对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人格至关重要。

第二,忧患意识凝聚党的深刻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几千年来中国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经验就是“于安思危,于治忧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积谷防饥、曲突徙薪,方为上策”,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内忧外患中,在艰辛和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中国共产党历来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

3.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3.1.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交叉性与统一性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点。公共危机管理课程作为一门以行政管理为引导方向的模块课程,体现管理学、法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特点,这是一门综合型、学科交叉性的课程,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危机管理,包括社会灾害学、国际冲突学、企业管理风险分析等。同时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是总结了危机管理的主要活动和规则,包括风险管理与缓解、应急准备、预测与预警、应急响应与恢复。在充分认识公共管理的内涵核心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风险规避、危机防范意识以及应对突发事件、解决问题挑战的素质和能力。

3.2.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德育发展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坚持做好教育的根本任务,即是做好“立德树人”的关键任务,具体做到培养德智体美多方位、多面协调共进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6]。中共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在教育领域的方向方针,持续做到做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8]。公共危机管理课程作为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旨在通过危机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危机思维能力,当出现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时,能够清晰、明确地坚持七大基本底线。同时,增强学生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责任意识,以及科学认识和理性参与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的素质教育,为今后学生的职业要求和特点相锲合,也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展开和专业知识的夯实。

4. 忧患意识融入公关危机管理“课程思政”的实现方式与路径

从专业课教学的角度来看,要专业课程中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就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入手,在教学各个具体环节体现教学目标中隐性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

4.1. 教学内容的实现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目标是鼓励学生了解当今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掌握当前时代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背景和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应对可能遇到的危机,也为将来走向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公共危机管理概论》(王宏伟编著)教材为本,以“忧患意识”这一危机管理思想作为融入点重新构建课程内容。

4.1.1. 课程思政理论教学

课程思政实施的横向维度指的是与课程内容和技术相关的知识点要符合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通过将忧患意识融入课程内容,用忧患意识阐释晦涩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掌握中国古代危机管理思想的精髓,为“四个自信”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的绪论部分涉及定义、特征与分类、相关概念辨析与演变、阶段与原则、实践与研究。以儒家文化中忧患意识为主导,对中华优秀典籍节选内容作出讲解,认识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其作为儒家文化的典型甚至成为重古代传统危机管理思想的关键原因是忧患意识体现了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反观危机则是一种具备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境,需要人们在紧张的时间内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下,作出是以危机发生之前对危机的预测、思考为基础,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决定。孔子云:“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在乱世,孔子充满了忧患意识和道义责任感。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天下之乐,忧天下之忧,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种与天下人共患难同欢乐的思想,正是儒家忧患意识的体现。当然,忧患意识在后代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些都是对于忧患意识的表达。

公共危机恢复一章涉及恢复的概念与原则、恢复的分类与维度、恢复的过程与管理、恢复重建中的重要问题包括危机心理干预与救助。进一步结合忧患意识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福祸相依思想来讨论危机的两面性。在危机恢复阶段,最重要的是为危机中受到伤害的人提供心理干预和救济,而用“福祸相依”这一危机的两面性看问题就更容易帮助危机受害者走出困境,解决内心障碍。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危机的两面性,可以帮助学生辩证思维,拓宽思路,促进、影响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渗思维、践行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带动性效应。

4.1.2. 课程思政具体实践教学

课程思政具体实践教学就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忧患意识”融入课程实践过程,使学生不仅在理论上,更能从实践中潜移默化的深入这一思想并将其运用于生活。该部分主要包括公共危机应急准备、公共危机预测预警、公共危机应急响应、公共危机社会动员、公共危机沟通与网络管理以及公共危机协调与合作。对于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具体实践教学,除了介绍公共危机管理中诸如“一案三制”这一的体制机制、相关危机发生发展的理论外,还应包括加强对常见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深入剖析不同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规律,掌握应对灾害的一系列安全知识和方法,以次提高学生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意识和增强学生应对灾害能力,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佼佼者。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具体实践教学内容见表1

Table 1.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ourse

表1.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具体实践教学内容

4.2. 教学方式

课程思政实施的纵向维度是指在教学组织实施的全过程要全面实施课程思政的要求,在每个具体环节都要体现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教学方式是课程的基础,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将忧患意识融入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分为两部分: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模拟法。

4.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进行讨论与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危机教育既要求掌握必要的应急知识,从理论上了解如何应对危机,又要积累相关应急经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由于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大部分尚未参加过应急救援行动,缺乏实际参与公共危机处理的经验。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获得间接经验成为大学生开展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教学、进行公共安全教育不可或缺的方式。当学生了解到管理者需要在巨大的时间和心理压力下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最佳决策时,可以将毛泽东的忧患意识产生作为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分析毛泽东忧患意识产生的时代背景:生于忧患,长于祸乱。他不仅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苦难,还在传统的忧国不忧君意识、忧民意识、参政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的哺育下,在反叛、圣贤豪杰与实干的独特个性的驱动下生成的含有自身情感与主张的忧国忧民意识、救国救民意识和救国救民的实践。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毛泽东忧患意识的案例进行思考、讨论,充分发掘毛泽东忧患意识对当今社会的价值与启示:科学的忧患意识可以推进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事业,能唤醒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为新时代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添砖加瓦。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它的缺点,辩证看待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

4.2.2. 情境模拟法

情境是对过去、现在、未来情况的总结与概括。而情境模拟法则是对案例教学法的补充,即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并通过演讲理解教学内容。学生要根据设定的情境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模拟情境中,推己及人,根据角色的情感要求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计划。如在公共危机沟通与网络管理这一章节中可采用情境模拟法,选择此次新冠疫情作为基础案例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模仿演练在遇到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时作为政府官员该如何发布信息防止舆情散布。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舆论和谣言充斥着整个信息渠道,大学生可能由于立场及价值观不够坚定容易成为谣言裹胁的对象。在情境教学中体现“忧患意识”这一危机管理思想,可以充分发挥忧患意识的精髓,并展示其价值中的普适性和永恒性,帮助大学生在新时期看到忧患意识的具体内容,忧患意识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在生活学习中始终保持高昂斗志、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在情境教学中,还应该加入对于应急动员和救助的培训及演练,让学生们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感受,并为之后可能遇到的种种危机打下基础。

4.3. 教学过程设计

鉴于需要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并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在将“忧患意识”融入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突破“你教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学以致用,突出忧患意识的思政教学在公共危机管理课程中的成果转化,整合了公关危机管理课程思政在具体教学实施中的教学路径(见图1)。

Figure 1.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ourse

图1.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4.3.1. 模拟参与应急规划设计

应急规划设计、应急预案编制是忧患意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体现,模拟学生参与应急规划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熟知、理解该预案,从而成为公共安全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应急规划的前提是对未来紧急情况所进行的情境设计,应急预案的编制既要防止出现“鸡肋效应”,过于抽象不够具体,又要避免过于详细,导致预案项目繁多、程序烦琐。

目前,校园公共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其中最主要的类型有:受学校以及原生家庭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学历文凭类事件增多;各种火灾事故、踩踏事故、校园食品安全事故、刑事案件、人身安全事故、网络诈骗导致校园安全事故;教师道德和学风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在应急准备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模拟设计一个关于高校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帮助学生分析突发安全事故的表现、产生的原因,进而构思突发安全事故的对策,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3.2. 模拟召开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是社会组织在发生重大事件时,向媒体发布信息,并利用新闻来提升组织或与组织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形象的一种集会。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政府需要尽快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事件的信息进行披露,把握“黄金四小时”对舆论予以掌握才能在突发事件之后的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获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在公共危机应急沟通与网络舆情这一章节中可以让学生模拟召开新闻发布会,首先了解新闻发布会的全过程,包括时间的安排、会场布置、发言人选择、参会人员、媒体邀请、提供的资料等,学习应对媒体基本策略,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浙江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为例进行演练,分析与总结全国各地在发生舆情时辟谣的手段与方法。同时,对比国内外对于疫情的处理机制,帮助学生以辩证的思维理解应急管理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浓烈的使命感。

5. 结论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涉及高校所有部门、各个环节和多个要素,需要多方协调、合力推进。在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将忧患意识作为思政教育融入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符合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基本德育要求,将“忧患意识”通过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等方法融入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思政,通过模拟参与应急规划设计、模拟召开新闻发布会等进行教学成果转化,有利于发挥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优势,最终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育效能。

基金项目

本文是宁波大学教研重点项目(编号JYXMXZD202003)《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课程<公共危机管理>为例》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徐复观. 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M]. 上海: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2: 18-19.
[2] 教育部网站.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1-08-12.
[3] 刘刚, 雷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危机管理思想[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50-57.
[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辅导读本要点问答(摘选) [J]. 理论与当代, 2019(12): 50-56.
[5] 赵富学, 黄桂昇, 李程示英, 杜红伟. “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释析及践行诉求[J]. 体育学研究, 2020, 34(5): 48-54.
[6]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前线, 2012(12): 6-25.
[7] 人民网网站.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2021-08-12.
[8] 新华社网站.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02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