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2019年12月底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影响民众的工作与生活,新冠肺炎疫情现已成为当前全民面临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态势,国家启动疫情防控一级响应,积极防控疫情已成为当前管理部门首要任务。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定群体,其具有年轻活泼、思想前卫的优势,但也存在社会阅历浅、心理波动大的特点。新冠肺炎疫情自发生以来,持续不断刷新的感染数目无疑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甚至会引起恐慌心理,从而影响身心健康。面对全国民众正处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如何有效地防控疫情的蔓延及扩散,保护广大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成为了当前摆在高等学校管理部门面前的头等大事。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对疫情感知、心理状态和防范行为的实际情况,以便出台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帮助大学生了解疫情知识、提高防控能力,本文拟使用心理学的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通过网络问卷调查采集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影响大学生应对疫情防范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加强相关知识授予的教育途径。研究结论能够客观了解大学生对疫情防范的真实情况,将有助于提高对大学生疫情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及知识教育的针对性。研究步骤分为研究现状、理论框架、实证研究和结论建议四大部分。
2. 研究现状
计划行为理论由Ajzen于1991年提出,该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该理论提出了一种分析人类复杂性社会行为的理论框架,通过进行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控制三个方面进行行为实施的意图预测,计划行为理论已成功应用于饮酒、休闲、医学等行为分析。计划行为理论实施主要源于三个阶段:理论认为人的行动由个人意愿所决定,而个人意愿则受行为态度、行为规范与行为控制所影响,具体而言该理论包括五大要素:1) 行为态度(Attitude),即是指个人对某件事情的对错的判断认知;2) 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即是指外部环境对个人认知的影响;3) 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与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类似,即是指个人对特定事情的自我认知。4) 行为意愿(Behavior Intention),即是指个人对实施行为的愿望。5) 行为(Behavior)是指实施具体操作 [1]。计划行为理论自创立以来,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及简易的操作步骤,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在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 计划行为理论:应用计划行为理论及结构方程研究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防范措施研究 [2]。针对食源类疾病暴发,调查研究消费者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 [3]。欧洲五国对鱼类消费行为的参与与风险感知,以及参与行为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研究 [4]。应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防范登革热疫情的影响因素分析,综合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阐明与登革热相关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和间接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 [5]。针对SARS疫情,对中国17个城市的4231人进行危机心理行为研究,通过分析风险应指导应对行为和心理健康建设,从四个风险指标的影响程度提高应对方法 [6]。2) 结构方程:突发灾害事件中个体行为的心理学分析,并提出民众的反应类型及恐慌行为的特征表现 [7]。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禽流感疫情的影响路途及影响因素,通过研究提出降低防控疫情风险,通过提高有效的教育学习,降低学生的行为风险 [8]。针对H1N1流感大爆发,对42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正面和负面情绪如何与利益相关者的因果关系 [9]。应对意大利暴发的奇昆古尼亚病毒疫情,应用谷歌趋势及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与防治行为相关的疫情数字与网络公共关注的相关性 [10]。西尼罗河病毒可导致感染,应用监视Web搜索的数据源,使用回归,时间序列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和聚类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索与病毒相关的网络搜索的潜在预测能力 [11]。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大学生朋辈教育影响机制及对其适应性影响因素 [12]。
概括而言,当前国内外采用计划行为理论与结构方程模型,已在疾病防范、危机管理等领域了应用,但当前的研究成果所采用的维度指标主要还是沿用了传统的计划行为模型指标,而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今天,网络信息以及由网络信息引起的心理变化(比如负面情感),无疑已成为影响个体行为的关键指标之一,但目前少有将网络信息、负面情感指标纳入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拟采用网络调查问卷方法采集数据,构建包含网络信息、负面情感指标的扩展计划行为理论,结合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影响疫情防范行为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影响因素间的路径分析和效应分析,最后提出具体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具有时效性及针对特性。
3. 研究框架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的构建要求,根据本研究的实际情况,提出研究假设及研究步骤。
3.1. 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为模型构建的第一步骤。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依据已有研究成果 [13] - [18],针对6个潜在变量的影响路径的可能作用进行假设设置,依据不同潜在变量的定义采用不同理论作出假设,比如网络信息潜在变量依据网络传播学理论及应用心理学理论,设定其其它四个潜在变量的相关性,应用心理学理论设定潜在变量负面情感、防范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之间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假设。具体设定如表1所示。

Table 1. Research hypotheses of epidemic prevention behavior
表1. 疫情防范行为的研究假设
3.2. 研究框图
扩展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传统计划理论模型包括防范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三个维度指标,针对当前互联网应用现状,结合心理学理论,增加互联网影响与负面情感的影响因素:网络信息和负面情感,提出图1所示的扩展计划行为理论框图。

Figure 1. Extended theoretical block diagram of planned behavior
图1. 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框图
3.3. 研究设计
本研究所需数据来源于网络问卷调查,综合计划行为理论及结构方程模型中外相关文献,设计了六维25个指标,根据指标设计网络问卷,问卷回答部分采用单选题形式,问题设计为Likert五点量表 [19],如表2所示。

Table 2. Questionnaire design and source
表2. 调查问卷题目设计及来源
3.4. 数据采集
采用网络问卷方式收集的506名大学生对疫情的防范行为的调查数据,生源主要来自广西桂北地区师范高校,共回收有效答卷506份,数据特性分布如表3所示。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survey data characteristics
表3. 问卷调查数据特性分布
4. 实证研究
根据研究框架及采集数据,使用结构方程软件运行实证模型,进行路径分析与效应分析。
4.1. 数据检验
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进行样本数据的信度及效度检测。计算结果显示,量表的总Cronbach’a值为0.817,分量表的信度值也均大于0.8。效度KMO值为0.831,并且Bartlett 的球形检验值的P值为0.000,因此,可以认为研究数据通过了信度及效度检验,可以进行结构方程计算。
4.2. 模型分析
4.2.1. 模型估计
本文的结构模型估计采用SPSS22中的AMOS软件模块,经修正后的模型估计图如图2所示。

Figure 2. Fitting results of the revised structural model
图2. 经过修正后的结构模型拟合结果
根据结构方程的建模要求,经过计算路径系数后,需要进行拟合配比指标检验,实证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Table 4. Modified model fitting index test table
表4. 修正模型拟合指标检验表
从修正模型拟合指标适配结果可看出,所有适配指标实证值均在适配标准范围内,通过对比表3和表4可以发现,大部分指标性能经过模型修正后均有了较大的提高,比如“绝对适配度指标”中的RMSEA、GFI、CMIN/DF和AGFI,计算结果从原来的0.041、0.991、9.636、0.982变为0.017、0.998、2.541、0.995。同理,“增值适配度指数”中的三个指标值也是如此,经修正后数据变得更为适配,只是“简约适配度指数”中的两个指标模型修正后变小。
4.2.2. 路径分析
根据修正模型计算结果,可得出模型假设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为结构模型假设检验结果,从表中可以发现,九条路径经过标准化的估计值均在0.5%水平内显著,根据模型的初始假设,假设均成立。假设检验结果:假设H1:假设1成立,且路径相关系数为强相关,说明网络信息对负面情感影响巨大,网络信息既包括积极的正面信息,也包括消极的负面信息,但无论是正向或负向作用,均对情感产生影响。对于假设H2、假设H3和假设4成立,假设2和3涉及个人对疫情的认知及周围环境的支持(包括政府管理效率),这些指标均为对行为起到促进作用,通过正向环境的支持,提升个人应对疫情的信心,从而为更好地应对疫情,而假设5则是实施行动更为接近,其界于想法与行动之间的指标,从系数的大小值也可看出,网络信息对知觉行为控制更为显著。假设H5为负面情感对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系数为负值,证明负面情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即个体的对行为的信心。假设6~8为防范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防范行为所施加的影响,从路径系数可见,全部为正值,但大小存在差异,大小依次为知觉行为控制、防范态度和主观规范。假设H9不成立,假设设置为负向作用,但计算结果为正的系数,说明负向情感会加剧个体对疫情的担心,从而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Table 5. Test results of Structural model hypothesis
表5. 结构模型假设检验结果
注:表中***表示P值小于0.01,**表示P值小于0.05。
4.2.3. 效应分析
经过运用模型可得出相应的效应任用结果,效应类别及结果如表6所示。

Table 6. Effect table of structural variables on defensive behavior
表6. 结构变量对防范行为的效应表
直接效应分析。直接效应中“知觉行为控制”维度对“防范行为”维度的直接效应为最大,系数为0.562,通过计划行为理论可知,“知觉行为控制”本质上是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行为对当前行为的一种预测,以及平时自己所具备的技能对当前事件的应对能力大小的测度,而其它三个维度“防范态度”、“主观规范”和“负面情感”,它们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170、0.013、0.188,这三个维度相对而言与直接行为的心理距离更长,所以也说明了知觉行业控制对最终行为的效应更为明显。而“负面情感”维度直接效应为正,系数值为0.188,说明负面情感中分指标对最终行为的直接效应为正值,负面情感中相对应的指标为疫情传播方式、传播时间长短和每日公布的疫情数据,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负面情感维度指标,这些指标数据的增加,无疑会增加个体的心理压力,从而促使个体采取防范措施,因此,负面情感为正的直接效应是合理的。
间接效应分析。在六大维度指标中,共有三大维度指标没有间接效应,它们为防范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网络信息和负面情感维度指标分别为0.251和−0.193,其中网络信息防范行为没有直接效应,只有间接效应,即网络信息对大学生防范疫情行为的作用是通过间接产生效果,从心理学角度考虑,则是表示大学生从网络获取信息后,先是通过影响个人的认知,并有可能还结合周围环境,得出自我判断,最后才决定是否实施行动,研究结论与常规相一致。而负面情感维度指标的间接效应为−0.193,表明负面情感对防范行为直到反向的控制作用,负面情感越强,则对防范行为的影响越大,从而抑制防范行为的实施。
总效应分析。根据系数大小排列,总效应排列依次为知觉行为控制、网络信息、防范态度、主观规范和负面情感,通过正负号比较可知,知觉行为控制对实施防范行为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为网络信息、防范态度和主观规范,而负面情感维度的总效应为负值,说明其对防范行为直到阻碍作用。结合各维度指标可以知道,知觉行为控制主要体现个体对事件的自我应对能力测量,体现个体内心的精神状态,其具体表现为积极的乐观态度,正因为内心的强大,从而激发实际的防范行为,积极投身预防、控制病毒的侵犯。对防范行为直到正向促进作用的维度指标为网络信息,随着互联网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快捷平台,通过网络了解疫情、获取疫情信息、交流防范经验,无疑将有助于大学生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同样地,防范态度和主观规范也对实施防范行为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具体的相关指标为对疫情的了解、人文环境的关怀、政府的有力组织防范等,这些指标均对个体直到激励作用,从而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促进采取积极的防范行为。而负面情感的总效应为负值,表明负面情感维度指标对行业的消极作用,具体指标包括疫情高发期每日疫情的更新、确诊、死亡等负面数据的更新,无疑加剧个体的恐慌,从而影响了个体的积极心理,影响抗击疫情的内在信心,阻碍实施防范行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文的研究目是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防范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为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TBP),结合结构方程模型(SEM),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方法采集实证数据,表征大学生疫情防范行为的影响指标分为六个维度(共23个指标):防范行为、网络信息、防范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负面情感。经过运算得出相应结果:网络信息对防范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维度指标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负面情感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防范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疫情防范行为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但作用大小有所区别;负面情感对防范行为具有负向影响;此外,还进行六大维度指标间的影响效应结果,得出各维度指标间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加强卫生预防、信息素养能力、灾难心理学、科学知识普及和集体主义五个方面教育的建议,从而提高大学生正确应对传染病疫情的知识及能力。研究结论可为学校、政府制订传染病防控措施时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5.2. 建议
为了有效应对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提高大学生防范疫情的综合能力,拟提出以下建议:
1) 高校应加强卫生预防医学教育
在本文的知觉行为控制指标体系中,指标自信自己具有足够的医学知识应对疫情对于促进防范行为实施起到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公共卫生及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其是以人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多种定量方法研究疫病的形成及传播规律,而预防医学则是以传染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方法预测疫情的发展规律,并教授预防的措施。当前,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染病的科普教育,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效的预防医学教育,通过预防医学教育,了解疫情的内在机理,掌握预防医学的普遍应对方法,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从而减少感染疫病的机会,与此同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为保持健康体质提供基础保障。
2) 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
从本文的研究结论中可以,互联网信息的搜索及获取对于促进防范行为的实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为,而具备较为专业的信息搜索、信息利用能力就体现出尤为突出的问题,而信息素质教育则是信息时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信息素质教育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应用的技能教育。提高信息素首先需要高校地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的针对性挖掘,传染病疫情信息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其具有全球化特点,因此,为了有效搜索疫情信息,大学生必须具有基本的搜索技能及较高的英语水平,因为当前很多传染病的医疗、研究成果均是以英文作为载体发表,掌握较高水平的英语水平,无疑将有助于我们获取更全面的疫情信息。其次,培养应用信息的能力,大学生可以将课本所学知识与网络疫情信息相结合,进行疫情信息的进一步处理,实现疫情信息的实时化、可视化,实现资源融合及信息共享的目的。通过系统的信息素养培养,提高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为防控疫情提供真实、客观的定量数据。
3) 加强大学生灾难心理学教育
研究结论中的负面情感指标对防范行为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证明大学生心理状况对最为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发病迅速、传染强、恶化时间短等特点,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病毒感染了7万多人,并造成2000多人死亡,每日不断更新的感染数字造成了民众的极大恐慌,而大学生还外在学校求学阶段,社会阅历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极为容易引起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所以,通过经历这次疫情,高校就进行灾难心理学教育,通过灾难心理学教育,了解灾难心理学内容,掌握初步的心理救援方法。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进展,全球人流流动极为密切,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生物界产生越来越多的不确性,全球性的传染病不断产生,比如SARS、埃博拉以及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此外,还有其它的全球性的灾难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进行有效的灾难心理学教育迫在眉睫。
4) 加强大学生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知觉行为控制作为计划行为理论的核心指标,其证实了个体所积累知识对于行为防范尤为重要。这次影响巨大的新冠肺炎疫情起因即是有人食用了野生动物引起,致命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作为介体侵入人体,引发了遍及全国的大感染,之所以有人食用野生动物,原因之一是有人认为野生动物更有营养、更显身份尊贵。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成错误观点的原因之一即是缺乏科学知识,因此,为了有效预防疫情,有必要不断普及科学知识,通过科普教育,使得大学生逐渐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理念,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历代传染病的发生及传播均与野生动物有关。为了在大学生中形成保护野生动物、拒绝食用野生动物的思想,具体实施措施步骤是进行基础动物学科普教育,通过科普教育了解野生动物的生长过程、营养结构等,从内在机理上了解食用野生动物的巨大健康风险,从而这行动自觉提供内在心理基础。
5) 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
在研究结论中主观规范对防范行为实施起到促进作用,而主观规范主要包括了个体周围环境的支持,其中就有家人的关心、同学的帮助、政府的关怀等,而人人之间的关怀、帮助即体现了集体主义的重要性。在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涌现,无疑影响到广大大学生的思想理念,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及价值观,所以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措施可以以这次疫情阻击战作为案例,以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作用榜样,以生动活泼的多种学习形式,阐述发扬集体主义及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具体实施方法是结合思想政治课程,从阻击疫情传播作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分析,证明集体主义并没有过时,反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换发出新的内涵和形式,通过深入了解这次疫情防控,充分体现个人发展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增加广大大学生的荣誉感及归属感。
基金项目
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宗教活动的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6BSH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