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课堂话语不仅是知识传递、获取和建构的重要媒介,也是语言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批判性话语分析(CDA)主要关注语言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主张“语言是社会实践”(Fairclough, 1989: 14) [1],是分析课堂话语的一种视角。目前,在课堂话语领域,虽然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批评话语研究,如Esmat (2017) [2];顾宇萍(2018) [3] 等,但其研究大多局限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使学生的潜力很难得到挖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 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目前,中国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学教学模式正逐步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成为促进者、引导者,学生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了更为立体和生动的学习环境。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传统课堂中的尴尬,自由分享各自的想法,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调动。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逐渐为广大高校的教育者所接受,网络研讨会课堂作为新冠肺炎防控时期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以互联网为载体,真正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这与传统的“满堂灌”课堂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本文旨在对网络研讨课中的话语进行批评话语分析,这既符合时代需求,也对提升网络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课堂话语
课堂话语的概念十分宽泛,包括课堂中的学生话语、教师话语、师生互动话语、甚至课堂闲话等内容(刘永兵等,2009) [5]。根据Hall和Walsh (2002) [6],课堂话语主要有以下三个语用功能。首先,课堂话语是具有语言特征的。课堂话语是语言输入以及语言输出的有力载体,课堂话语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话语量、语音、词汇、句法和对话等方面的特点。其次,课堂话语也是意义协商、知识建构的媒介,例如提问、话轮互动等。针对这一功能,学者们主要研究课堂话语的提问方式、反馈、课堂师生间的互动形式对于意义协商、知识建构的影响。最后课堂话语有组织、管理以及规约课堂活动以及语言行为的功能。在这一功能下,学者们更注重语言交际环境、课堂组织形式、课堂活动、交际行为方式等的规约结构特点。
课堂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主要途径,课堂话语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输入与输出和学习效果。目前对于课堂话语的研究多关注教师话语,且集中于大学课堂的教师话语。在研究主题方面则注重课堂话语功能研究(闫涛等,2013 [7];郭红伟,2014 [8];郭红伟等,2020 [9] )。此外,课堂话语也结合了其他的视角进行了研究。国内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视角由单一视角转变为多视角相融合。何安平(2003) [10] 结合认知发展理论,分析教师话语的特征;肖肃(2003) [11] 和寮菲、冯晓媛(2005) [12] 通过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分别探讨课堂成功交际的解释力,并对话语认知语境和课堂交际效果进行分析。此后,课堂话语的研究多从认知视角、社会视角和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展开。认知视角和社会视角主要描述教师互动话语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而系统功能语言学从属语言学,主要阐释教师互动话语特征。此外,在课堂话语研究初始阶段,研究者多采用思辨研究描述课堂话语的功能。但随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后续研究多转向实证研究,通过观察、录音、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进行研究。
2.2. 权力和权力关系
“权力”一词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Roger Brown (1962)提出,主要指交流双方在社会地位、身份和力量之间的显著差距。Foulcault (1972: 11) [13] 将权力关系定义为“一个人希望操纵另一个人行为的关系”,拥有绝对权力的说话者主导着整个沟通过程,而处于下级地位的说话者服从现状或试图与权力作斗争。至于权力的操纵方式,权力较大的参与者往往以真理、知识、信仰、利益或一些特定的行为强加给权力较小的参与者(Lukes, 1978: 34) [14],因而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种意识形态的存在而自觉接受了社会赋予他们的“规约”。同样,关于权利的定义,Fairclough (2001: 38) [15] 也给出了相似的表述“话语中的权力与权力较大的参与者控制或限制权力较小的参与者的贡献有关”。
权力是动态的,它通过社交网络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由此便形成了一张纷繁复杂的权力关系网。权力关系产生于不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相互交往的过程(Fairclough, 2001) [15]。因此,在社交网络中形成的权力关系可以通过分析语言使用者的话语进行分析。具体来讲,课堂话语中的权力关系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来表达和再现。例如,教师有权打断正在进行的对话,以保持自己的话语能力。此外,Sacks (1992: 49) [16] 认为教师的提问可以起到控制话语模式的作用,学生的回答应该遵守某些权力控制的规则,提问者有权控制对话并决定下一个话轮的话题相关性。
从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语篇类型来看,当前批判话语分析主要以媒体报道、政治语篇等书面语篇作为研究对象。近年来,虽然有研究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分析了课堂话语中师生的权力(Esmat, 2017 [2];顾宇萍(2018) [3] ),但研究语料多关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话语。综上,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研讨课话语中师生权力的存在形式及原因对于扩大和丰富当前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语料,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3. 研究方法
3.1. Fairclough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
批评话语分析旨在分析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往往是隐藏的,而不是公开的(Paltridge, 2000) [17],Fairclough (1995, 2001) [15] [18] 和其他人(例如,van Dijk, 1999) [19] 认为,批评性的话语分析方法可能有助于揭示这些价值。Fairclough (2001) [15] 将语言视为社会实践,提出了三维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在他看来,任何话语都是一种三维概念,由文本、互动和语境组成。对应这三个维度,Fairclough (2001: 21) [15] 区分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描述、阐释和解释。描述与文本的语言特征有关,如词汇、语法、文本结构等。阐释关注的是文本与互动的关系,把文本看作是产出过程的产物,同时也是阐释过程中的一种资源。解释关注的是互动和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话语是如何由社会结构决定的,以及话语对这些结构的影响(Fairclough, 2001: 21~22) [15]。

Figure 1. Discourse as text, interaction and context
图1. 作为文本、互动和语境的话语
本文采用Fairclough提出的三维分析模型,通过分析网络研讨会课堂话语的三个层面来揭示其中的师生权力关系,以期能给我国教师构建高效的话语提供一些启示。
3.2. 研究问题
本文拟解决以下二个研究问题:
(1) 该网络研讨会课堂中的师生权力关系有何特点?
(2) 该网络研讨会课堂中的师生权力关系的社会文化原因是什么?
3.3. 研究步骤
研究中涉及的工具有课堂观察、视频录制(EV录屏)和转录(讯飞听见软件)。本文所收数据为北京某大学某研究生班级的真实网络课堂话语。语料采集得到了课程参与者的同意。本课程采用ZOOM会议软件进行授课。该班级共有17名学生,除4名博士研究生外,其余13名均为硕士一年级的学生。该任课老师为该校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学经验丰富(10年以上)。语料为视频形式,共计100分钟。本课程的课程流程可以概括为:老师介绍本节课程的主要议题;学生们轮流分享过去一周中的论文阅读体会以及论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老师给出反馈和指导意见;课程结束。
语料采集工作完成后,通过讯飞听见对语料进行转录。本研究采用Atkinson和Heritage (1999) [20] 的转写体系。转写符号如下所示:
T老师
S学生
Ss多名学生一起说话
S2 S1...学生中的某一成员单独参与
(2.5) 暂停,以秒为单位(Intervals within and between utterances)
[ 话语重叠(Overlapping utterances)
[[ 话语同步(Simultaneous utterances)
= 连续发话(Contiguous utterances)
4. 研究结果
4.1. 课堂话语权力关系分析
4.1.1. 词汇层面
1) 情态词
情态是一种通过使用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来表达可能性、必要性和确定性的手段。根据Halliday (1985, 1994) [21] [22] 的定义,情态表达涉及高、中、低三个层次,不仅可以反映言语互动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揭示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同的情态值不仅会产生不同的情态效果,还可以反映说话者的不同态度。情态值越高,说话人的地位就越高,权力就越大。同样,较低的情态值反映较低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一般认为,一个社会地位高的说话者可以采用高值或中值情态词来表示说话者的果断;而地位较低的人可能使用一些低值情态词来表达对说话者的尊重,并给予权力高的人更多决策空间。

Table 1. The number and percentage of modality used in the class
表1. 课堂中使用的情态词的数量和百分比
从表1可以看出,该教师低值情态词的使用率明显高于中、高值情态词,这表明她在努力平衡师生之间的关系。但她仍然会在教学中使用高值情态词“必须”来表现自己在这种不平等关系中的优越地位,揭示了她在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方面的绝对权力。通过使用高值的情态词“必须”,她命令学生呈现正确的答案,从而展现了她要求学生回答的绝对力量。通过高值情态表达“必须”告诉学生们按照她的指导去做,这表明,相较于学生,她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可以从情态词的使用这一角度得到解释。
4.1.2. 语法层面
教师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一系列提问情境,要求学生思考问题的答案。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是教师提问的两种主要形式。展示性问题指那些老师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回顾之前学到的知识。学生在回答展示性问题时,要遵从老师的要求,这也表明了展示性问题对受话人是有高度的支配性的。参考性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主要是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们的思考,以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与展示性问题相比,参考性问题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参考性问题展示出较低的权力关系。两种提问类型的统计结果如下:
由表2可知,展示性问题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参考性问题。因此,从语法层面来看,课堂话语的特征如下:展示性问题较参考性问题更多出现在网络研讨会课堂中,这揭示了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主导者、掌权者,学生的观点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根据Long和Sato (1983) [23] 的研究,传统课堂中的参考性问题只达到了21%,但在本研究中,参考性问题的比重达到了37%,已有了较大的提升,体现了教师对于学生自由探索,自我表达的重视。

Table 2. The proportion of display question and referential question
表2. 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比重
4.1.3. 对话层面
1) 话轮转换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话轮转换可以揭示参与者是否平等地享有发言权,或者谁控制着谈话进程。总体而言,在本研究选取的网络研讨会课堂中,虽然学生有权自己发表言论,但大多数情况下,该教师控制着话轮,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点名。但是也存在学生先启动话轮,然后决定下一话轮分配的情况,如下例。
例1 S2:这是一个,然后第二个我想问的是师妹的是从中国日报上面截取的语料你是有一整套成型的工具吗,还说你去挨个的自己翻找?
S1:自己找的。
S2:哦,所以我们就可以请教一下王老师,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就是一个辅助的这个搜索耙的工具,对吧。
T:我这儿没有,就是比较方便的从网络上去收集这个预料的工具没有,但是我觉得,你可以就是在人工选取语料之后建立一个语料库这样是可以的。
总之,从话轮分配和话轮长度来看,该教师在网络研讨课中依旧占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上仍然没有与老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尽管如此,他们有话语自主权,该教师也鼓励学生主动争取话轮,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打断和话题控制
打断和话题控制策略同样可以反映交际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因为这两个策略干扰了会话行为的自然流动。一个参与者打断另一个参与者,以控制对方的贡献。根据这一定义,本研究发现,尽管老师和学生互相打断,但老师打断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更加频繁。
例2 S:有了power……
T:有了power大家肯定知道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啊。
S:明白了。
T:嗯,行,可以可以,稍微改一下哈。
例3 S:对对对对,就是咱们中国人其实不太会去说同性恋,他们是被称作同志,所以在我文章的有那么一小节,会专门的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中国的同性恋史,以及他们为什么被称作叫同志,其实这个名字最初是80年代是从香港开始用的,90年代的时候传到了大陆,一直用到现在,对。
T:就是说
S:所以,所以我们会经常听到男同或者是女同,其实就是指的男同性恋或者是女同性恋。
T:嗯嗯。
S:对,因为就是西方的那个同性恋的那个词或者是同性恋,同性恋那个词不能直接拿过来套在中国人的身上,因为这个就是他们西方有一定的政治,那种政治性的色彩放到里边。
T:嗯。
在例2中,该教师打断了学生的谈话,因为她已经从学生那里得到了她想要的答案,没有必要让学生做进一步的解释。由此可见,教师的权力更大。事实上,该教师也允许学生讨论不清楚的知识点。在例3中,该教师本想打断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学生接下来却打断该教师以完成他对于话题的解释,老师意识到这一点后没有强行打断,这表明学生努力获得更多的表达机会,该教师也同意赋予学生表达的权力。
从词汇层面、语法层面和对话层面对网络研讨课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力依旧很大,是课堂的中心,主导着课堂的进程。但是不难发现的是,与传统课堂不同,老师有意给予学生更多表达与提问的机会,而且有赋予学生更多权力的倾向。
4.2. 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4.2.1. 历史文化因素
就历史文化原因而言,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长久以来,教师在社会权力结构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尊敬与爱戴,这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社会等级关系密切相关。另外,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肯定教师有能力教授知识,影响学生的身心,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知识的权力,提问或挑战老师的行为被视为无礼,甚至招致批评和嘲笑,这无疑增强了教师对学生监督和控制的权力。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等教育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政府对教育实行全面垄断,这将教师的权威推向了新的领域阶段,这也导致了目前家长和学生都将教师视为“知识的权威”的状况,教师在课堂话语中拥有绝对权力。综上,在传统儒家思想和应试教育两者的相互影响下,课堂话语中的不对称权力关系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4.2.2. 社会因素
我国提倡的集体主义教育强调个人要服从于集体。当学生产生不同与集体的想法时,顺从、保持沉默、听老师的意见、很少提出问题成为了他们的首选,这无疑抑制了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热情。此外,在我国,教育是为了培育年轻一代,维持现有的社会秩序。在国家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中,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学生,教师被赋予了更大的权利,师生权力的分化导致他们失去了师生的平等关系,学生在课堂上会变得犹豫、害怕、沉默。以上两个因素都导致了教师的在课堂中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学生。
研讨课最早见于18世纪教育家Frank创办的师范学校中。它是西方大学一种重要的课堂形式,旨在给学生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由于教育目的的不同,这种形式在我国并不流行。随着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快,这种课堂形式被更多的引入到我国。它虽然受到我们传统课堂的影响,没有很大程度上的给予学生课堂中的权力,但是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生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增强。
4.2.3. 现实因素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逐渐为广大高校的教育者所接受,研讨会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关注学生感受,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是改革者所倡导的热门课堂形式之一,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网络课堂因其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反而能够减少线下课堂的尴尬状况,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提问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交流的意愿更强。此外,学生可以控制话题和话轮转换,针对话题畅所欲言,充分积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和的主要原因之一。
5. 结语
本研究以某大学的真实课堂会话为语料,采用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从词汇层面、语法层面和对话层面探讨了隐藏在网络研讨课中的权力关系,研究发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研讨会课堂中,教师仍然享有较高的权力地位,这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与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和现实因素密切相关。然而,研究也注意到该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积极争取表达的机会,而老师也愿意适度的放权给学生,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本研究从CDA的角度出发,旨在揭示网络课堂话语种的权力关系,为网络研讨会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笔者认为,目前网络课堂话语仍受制于学生长久以来接受的传统尊卑教育,平等、和谐、高效的网络研讨会课堂氛围有赖于教师对课堂话语教学方式和技巧的掌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真正的接纳和理解新知识,构建双向沟通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