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脱贫攻坚的特色经验和世界意义
The Characteristic Experience and World Significance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DOI: 10.12677/ASS.2021.1011427, PDF, HTML, XML,   
作者: 周 航, 徐 艳: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陕西 西安
关键词: 脱贫攻坚实践经验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的本质Practical Experienc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摘要: 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走中国特色脱贫攻坚道路,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增进中国人民福祉的宏大叙事,也是关切世界贫困人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在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中国实现全面脱贫的伟大成就既是实现全面小康,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最好诠释;也是对世界脱贫、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的有益探索。以我国脱贫攻坚的实践历程、基本经验和对国际脱贫事业的指导性意义为基本逻辑,为世界消除贫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全世界共同富裕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和中国样本。
Abstract: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remains the biggest global challenge facing the world today. Taking the road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not only a grand narrative of improving the well-being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a value pursuit for caring about the world’s poor and realiz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On the centen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China’s great achievement in achieving comprehensive poverty alleviation is not only the realiz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it is also a useful exploration of the world’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mankind. Based on the basic logic of our country’s practical history, basic experience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inter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it will provide useful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Chinese samples for the world’s poverty eradication, elimination of exploitation, elimination of polarization, and ultimately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the world.
文章引用:周航, 徐艳. 中国脱贫攻坚的特色经验和世界意义[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11): 3119-312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11427

1. 引言

2021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完成了一项载入史册,彪炳春秋的伟大工程。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盛典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1]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贫困是世界各国的难题,而且始终围绕发展中国家。当前,全球贫困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少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全球范围内脱贫进程步调放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未来15年,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都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攻坚克难,致力于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2]

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角度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诉求是向更高层次渐进的。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其实质就是由基本诉求向更高层次诉求转向、由低级发展阶段向高级发展阶段过渡,从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者统一的过程,其不仅诠释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展现了党和国家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的奋斗史 [3] [4]。

邓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则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党结合中国基本国情,探索出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扶贫开发及脱贫攻坚理论,表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中国式脱贫攻坚的实践逻辑。

2. 脱贫攻坚的实践历程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在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也逐步形成了理论政策与实践成果的对应链条。1978~1987年,由部分先富到基本温饱的经济发展阶段:农业实行包产包干到户,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带动发展私营经济,一举打破教条思想束缚,真正调动起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战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5]。1987~1999年由局部富裕实现总体小康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九五”计划使我国整体实现了小康,为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6]。2000~2020年全面共享发展促成全面小康阶段:十七大报告指出“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党全国性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伟大实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7]。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出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随后中共中央正式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扶贫开发的基本方略,并全面打响脱贫攻坚这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斗。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任务。脱贫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收到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习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国“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2021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过去10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做出最大贡献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基数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脱贫规模和成效创造了世间罕有的减贫奇迹。中国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指引下,所开展的脱贫攻坚实践和减贫脱贫经验为全球减贫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与信心。

3. 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的特色经验

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不但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更积累了丰厚的中国经验,这些经验深刻地反映出共产党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这一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

3.1. 党的领导——脱贫攻坚的根本保证

新时代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首条经验便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脱贫攻坚的政治保障。只有全面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统一领导,才能有效完成这项难度大、用时长、任务重、涉及广的艰巨任务,需要不断长期的谋划、精准到位的扶持、坚持不懈的努力、敢做善为的勇气才能取得成功。在脱贫攻坚的工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指引方向、统筹全局、各方协调的核心作用 [8]。

为全面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党数次召开全面会议,包括1个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和7个专题会议。会议中针对革命老区的脱贫问题、脱贫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问题、东西部协作扶贫问题、重点脱贫地区扶贫问题、精准扶贫攻坚战问题等进行了集中部署,指明了工作方向和路径。

党中央及各级党委强化制度管理,建立健全党集中统一领导的工作机制。脱贫攻坚战以来,党中央实行了中央统筹、省一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机制;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签订;构建了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基层挂职就任的选任机制,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

党中央加强顶层设计路线图和时间表,配备多个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各地也加强完善了配套文件,打出政策组合拳;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把扶贫攻坚同基层党组建设充分有机结合起来,做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班子配套建设工作,发挥其核心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上述部署安排,路线制度无一不为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政治保障,为有效坚持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统一集中领导打下坚实基础。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脱贫攻坚的制度保障

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另一个重要经验,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纳中华大地的文化精华,借鉴融会人类文明成果,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历史逻辑,经过中华民族不断摸索和创新,为中国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为内核的制度,不求余力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就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新时代以来,共产党紧紧抓住这一本质要求,将脱贫攻坚工作放在极高的位置上,采取各项切实有效的举措并做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安排,提升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收入水平,带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精髓,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以“GDP发展”论英雄,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时刻以人民为中心,把困难群众放在第一位,创新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性,体现共产党干部的公仆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是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只有凝聚各方力量,充分融合各方资源,才能完成这一伟大壮举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守公平正义,弘扬共建共享理念,在大力发展好经济的同时,又共享发展成果,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普惠民生建设,尤其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更是体现出公平正义的价值标杆。

3.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的战略指针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共产党脱贫攻坚胜利的重要经验。贫困有千百种方式,每个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发展能力以及经济基础是不一样的,其治理方式方法也因此不同,只有坚持因地制宜地实施扶贫策略,对症下药进行扶贫支持才能精准实施、靶向治疗 [11]。

过去,我国在扶贫过程中一直存在贫困人口基数不清、扶贫政策及措施不到位,致贫原因不明确,扶贫资金使用上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扶贫脱贫的准确性和持续性,使扶贫效果大打折扣。新时代以来,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针,指明了扶贫的关键点是“精准”,解释说明了“精准”包括六个维度: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精准到户、精准到村和脱贫效果的精准。这一指导方针,明确了三个问题,即1) “扶持谁”的问题。通过走访调查,将困难群众的信息建档立卡,确定了致贫原因、致贫人数和贫困程度,为精准扶贫打牢基础;2) “谁来扶”的问题。构建了中央做统筹、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基本制度,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考核准确的扶贫责任机制;3) “怎么扶”的问题。即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为精准扶贫设定了时间表,有序摘掉贫困帽子,在一定时期内脱贫不脱政策,保证扶贫政策的延迟性。同时,严格审查脱贫摘帽验收标准,保障脱贫质量 [12]。

3.4. 综合国力——中国脱贫攻坚的物质“底气”

庞大规模的成功扶贫离不开多年发展打造的强大经济基础,我国一直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路径,经济社会持续不断向好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梁泳梅 [13] 的文章指出,超过四成的经济学人认为经济建设是扶贫能够取得辉煌成绩的重要原因。想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落后贫困的样貌,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持续发展生产力。新时代以来,我国始终鼓励开发式扶贫,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模式,坚持综合开发,把扶贫开发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调整产业结构,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同时坚持生态保护,保证可持续发展。只有增强了贫困地区的积累深度和发展后劲,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可从根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致富道路。

4. 中国脱贫攻坚对全球减贫事业的经验性贡献

首先,全球减贫事业的成功,必须建立坚定的组织体系,在该组织体系的带领下逐步推进全球减贫事业。中国脱贫攻坚事业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摆脱贫困摆在新时代发展的首要位置,党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 [14],是脱贫攻坚事业取得巨大成效的关键所在。

其次,全球减贫事业的成功,必须建立严密的制度体系,通过各方努力共同推进减贫事业。中国的经验就是坚持继续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完整、高效、可行性高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加强基层党组人才引进和培养,构建能够反映工作情况的考核制度,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升基层工作队伍综合能力,应变能力。

再次,全球减贫事业的成功,必须构建全球精准的战略性框架,不断探索和创新减贫模式。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新的扶贫形式,从“开发式”综合扶贫到科学化精准扶贫,从关注贫困地区、贫困村到瞄准贫困户、贫困人员,从较为单一的扶贫模式到集结全社会资源构建扶贫大格局,共产党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贫困重点、贫困对象和贫困标准,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发展条件和状态,不断创新贫困治理形式。

最后,贫困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中国共产党结合不同的时代条件和具体贫困形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持续性地推进脱贫攻坚事业,在脱贫攻坚这一历史性难题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反贫困事业的“中国之治”,也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参考性方案,对于推动构建国际减贫合作新机制,促进国际反贫困事业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1.
[2] 李天, 韩广富. 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价值的三维解读[J]. 人民论坛, 2021(2): 669-671.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5]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M]. 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3.
[6] 韩广富, 葛一璇. 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及其指导意义[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 26-31.
[7]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下)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8] 张远新, 董晓峰. 论脱贫攻坚的中国经验及其意义[J]. 浙江社会科学, 2021(2): 4-10+155.
[9] 邱耀立. “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内在逻辑[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1(1): 23-29.
[10] 黄承伟. 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历史意义与世界贡献[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0(7): 2-9.
[11] 阚平. 脱贫是新奋斗的起点[J]. 四川党的建设, 2021(1): 23.
[12] 于德.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 2019.
[13] 梁泳梅, 李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脱贫攻坚经验的调查与理论判断[J]. 观察与思考, 2021(1): 46-57.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