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铁(Fe)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铁在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中含量是最高的,它参与人体内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含铁酶的合成,关系着肌体细胞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与交换 [1]。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免疫机制受损,抵抗力减弱,容易感染疾病,增加疲劳感以及使工作效率下降等 [2]。WHO数据显示,世界上有近37亿人口缺铁,缺铁已成为影响世界上30%人口的严重营养问题,尤其是那些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要食品的国家和地区 [3]。水稻作为生产最可靠、效率最高、食用最方便的粮食作物,全球有20亿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提高稻米中铁含量,是解决缺铁而引起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4]。
俄胜哲等 [5] 研究表明,调节氮、磷、钾肥田间施用水平可显著改变稻米中铁含量。吴忠坤 [1] 研究表明,通过调节氮磷钾肥与铁肥配比以及施用时期来刺激水稻对铁素营养的强化吸收,精米铁含量较对照提高了20%~137.78%。由于稻谷中的铁主要集中于糠壳、种皮和胚中,稻谷经剥壳、去糙、抛光等工序加工成精米后,其铁元素流失严重,仅剩下10%的铁含量。因此,提高稻米胚乳铁含量,既是富铁稻米生产的核心技术,也是需要攻克的一项关键技术瓶颈。
本研究以长粒型优质稻品种巴期马蒂、浓香32、浓香18、黄华粘和黑糯稻为研究对象,从水稻各营养离子互作效应和水稻生育期间铁素营养吸收速率变化规律入手,在水稻生长发育的特定时期配施不同浓度的硫酸亚铁、磷酸二氢钾和尿素等叶面肥,以期提高稻米胚乳铁含量,为富铁稻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BASMATI RICE (巴斯马蒂)、浓香32、浓香18、黄华粘和黑糯稻。
供试铁肥:FeSO4·7H2O (硫酸亚铁,Fe含量为20.1%,分析纯)。
2.2. 试验设计
小区试验:试验土壤为壤土,前作为水稻,土壤铁含量为209.9 mg/kg。水稻品种为巴斯马蒂,于2019年6月25号播种,7月20号移栽。栽培密度为25 cm × 28 cm,每小区栽200株,小区面积14 m2,试验设硫酸亚铁浓度(A)和施用时期(B)两个因素,A因素设2% (A1)、3% (A2)、4% (A3)三个水平,B因素设早施(B1)与迟施(B2)两个水平,以不施硫酸亚铁为对照(表1)。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区组间设1 m宽的隔离行,同一区组的小区间间隔50 cm。各处理第一次喷施时配施0.5%尿素,第二次喷施时配施1%磷酸二氢钾;且先喷施硫酸亚铁,1~2小时后再喷施磷酸二氢钾,二者不可混合施用。各处理用水量:第一次按30 kg/亩、第二次为37.5 kg/亩的标准计算。

Table 1. Test design table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iron fertilizer and NPK leaf fertilizer
表1. 铁肥与氮磷钾叶面肥配施小区试验设计表
生产试验:在醴陵市枫林镇隆兴坳村开展水稻富铁大田生产试验20亩,试验品种为浓香32、浓香18和黑糯稻,土壤铁含量为173.45 mg/kg。在芦淞区白关镇楠木山村开展富铁大田生产试验20亩,试验品种为黄华粘,土壤铁含量为276 mg/kg。硫酸亚铁浓度为4%,施用时期为齐穗期和灌浆初期,第一次喷施时配施0.5%尿素,第二次喷施时配施1%磷酸二氢钾。第一次用水量为30 kg/亩、第二次为37.5 kg/亩。对照区面积1亩左右。
2.3. 取样与检测
小区试验:水稻收割时,按小区测产与取样,单个谷样重1 kg。检测糙米与精米的铁含量。
生产试验:水稻收割时,分品种进行田间5点取样,单个谷样重1 kg。检测精米铁含量。
2.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整理和方差分析,采用Excel的TDIST函数进行多重比较(LSD),采用t检验法判断处理稻谷产量、稻米铁含量与对照的差异程度。
3. 结果与分析
3.1. 铁肥与氮磷钾叶面肥配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试验表明(表2),铁肥与氮磷钾叶面肥配施对水稻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处理较对照平均增产10.07%。早施的三个处理增产达14.58%~16.67%,迟施的三个处理增产为3.31%~6.25%,早施显著高于迟施(t = 0.022)。但无论早施或迟施,以硫酸亚铁浓度2%时的增产效果最好。

Table 2. Yield table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iron fertilizer and NPK leaf fertilizer (kg/plot)
表2. 铁肥与氮磷钾叶面肥配施小区试验产量表(kg/小区)
方差分析表明(表3),铁肥与氮磷钾叶面肥配施产量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 < 0.05,下同)。其中:各浓度硫酸亚铁早施均极显著高于对照(P < 0.01,下同)、显著高于4%硫酸亚铁迟施;2%硫酸亚铁早施,显著高于2%、3%硫酸亚铁迟施,但与3%、4%硫酸亚铁早施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表4)。

Table 3. Analysis of yield variance in plots with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iron fertilizer and NPK leaf fertilizer
表3. 铁肥与氮磷钾叶面肥配施小区产量方差分析表
注:**表示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平(P < 0.01),*表示方差分析达显著水平(P < 0.05),下同。

Table 4. Comparison table of yield in plots with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iron fertilizer and NPK leaf fertilizer
表4. 铁肥与氮磷钾叶面肥配施小区产量多重比较表
3.2. 铁肥与氮磷钾叶面肥配施对水稻籽粒铁含量的影响
试验表明(表5、表6),水稻铁肥与氮磷钾叶面肥配施能显著提高稻米铁含量,其中:精米处理较对照平均提高68.08%,糙米处理较对照平均提高50.58%。早施的三个处理组合精米铁含量达6.01~6.87 mg/kg,迟施的三个处理组合精米铁含量为4.73~5.68 mg/kg,平均精米铁含量早施较迟施提高21.5%,差异达显著水平(t = 0.007)。早施的三个处理组合糙米铁含量达7.02~7.56 mg/kg,迟施的三个处理组合糙米铁含量为5.80~7.49 mg/kg,平均糙米铁含量早施较迟施提高13.83%,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t = 0.465)。

Table 5. Table of iron content in milled rice in plot test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iron fertilizer and NPK leaf fertilizer (mg/kg)
表5. 铁肥与氮磷钾叶面肥配施小区试验精米铁含量表(mg/kg)

Table 6. Table of iron content of brown rice in plot experiment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iron fertilizer and NPK leaf fertilizer (mg/kg)
表6. 铁肥与氮磷钾叶面肥配施小区试验糙米铁含量表(mg/kg)
方差分析表明(表7),各处理间精米铁含量差异显著,但糙米铁含量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铁氮磷钾配施主要是促进了铁元素向胚乳的转运与积累。多重比较表明(表8),3%硫酸亚铁早施的精米铁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显著高于4%硫酸亚铁迟施;4%硫酸亚铁早施、2%硫酸亚铁早施或迟施,均显著高于对照。

Table 7. Variance analysis of iron content in milled rice applied with iron fertilizer and NPK leaf fertilizer
表7. 铁肥与氮磷钾叶面肥配施精米铁含量方差分析表

Table 8. Comparison table of iron content in milled rice with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iron fertilizer and NPK leaf fertilizer
表8. 铁肥与氮磷钾叶面肥配施精米铁含量多重比较表
3.3. 不同水稻品种铁富集能力与铁氮磷钾配施效果分析
生产试验表明,水稻不同品种籽粒的富铁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与蒋彬的研究一致 [6]。其中:黑糯稻的铁含量最高,达9.78 mg/kg。三个优质稻品种中,浓香18的铁富集能力最强,较浓香32和黄华粘分别高51.63%、187.65%。
不同水稻品种对外源补铁的增效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在水稻齐穗期和灌浆初期喷施“4%硫酸亚铁 + NPK”2次,施肥效果最好的是黄华粘,处理较对照提高30.88%;其次是浓香32,处理较对照提高13.95%,而浓香18和黑糯稻的增效甚微。
4. 讨论与结论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选育富铁水稻品种、研究和推广水稻富铁技术是提高稻米铁含量的主要途径。本研究表明,通过铁肥与氮磷钾配施技术,能显著提高稻米铁含量和稻谷产量,精米铁含量与糙米铁含量比值达到84%,较对照提高了9个百分点,说明该方法促进了铁元素向胚乳的转运与积累。鉴于稻米商品性要求,通常是加工成精米进入市场,因此,有效提高稻米胚乳的铁含量显得十分重要。
水稻采用铁肥与氮磷钾配施技术,无论精米铁含量还是产量,早施(扬花前7天左右)显著优于迟施(扬花后3天左右)。对提高稻米铁含量而言,以3%硫酸亚铁早施的富铁效果最好;对提高水稻产量来说,以2%硫酸亚铁早施的增产效果最佳。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