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和特征
1.1. 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国有企业通过不断完善党支部的建设,以鲜活的实践证明了党支部建设对于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的攻坚克难中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实现了以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为国有企业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总要求 [1]。在总要求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明了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方向,即“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 [2],并指出“党支部是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 [3] 充分论述了党支部建设在国有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坚持支部工作和企业生产经营相融合。新时代,党中央强调要着力发挥党的领导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独有优势,不能只重党建轻视生产,更不能为党建而党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 [2]。这为国有企业党支部的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最后,坚持支部工作的专业化、制度化和现代化的统一,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 [4]。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支部与企业生产的融合程度对企业生产活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也检验着支部建设的实效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支部活动,通过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企业发展,将号召力转化为行动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1.2. 国有企业党支部工作的特征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对国有企业加强党的领导、党组织建设和职工群众的思想等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背景下,对国企海外党建工作和国企的社会责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目标是围绕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质量和安全,保持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先进性,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国有企业在国内国际上的行业竞争力。国有企业规模大,运行周期长,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导致了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党建形式受限、群众思想难统一、成员流动性大、组织生活保障困难等特点,党建工作推进相对困难。
从发展趋势来看,国有企业一般实行标准化管理,即通过严密的组织结构、科学的管理目标、高素质的人员配备和相应的党建工作模式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对企业党建工作提出有效的提升途径,实现对企业党支部建设统一改革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企业支部建设的标准化。
2. 国有企业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有企业要紧紧围绕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通过标准化建设,落实国企党建30项重点任务,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促进企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好脱钩改制企业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党组织隶属关系调整和班子选配等工作,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不出现“空白点”。《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要求 [5],把党支部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党支部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机制,为构建高效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构建了组织基础。但是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引起重视。
一是思想层面,重视企业生产,对企业党支部标准化建设重视不够。国有企业对党支部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国有企业由于其自身的性质所限,对于基层党组织的标准化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工作,出现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虚化和边缘化,把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放在从属地位是国企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理念层面的问题。
二是组织层面,国有企业组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内生动力有待加强。国有企业组织体系不健全、基本制度不完善,组织党员、凝聚人才、动员群众的力量有待强化;日常教育工作有所松懈,“三会一课”没有形成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机制;企业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够突出,没有把企业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没有把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 [6]。这是国有企业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中组织层面的问题。
三是考核制度层面,国有企业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流于形式,考核监督体系不健全。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和组织体系的不完善,国有企业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规范,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监督方式虚化。面对党支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进行深入分析,只停留于形式和表面,工作方法陈旧,缺乏科学性和与时俱进的思路;考核体系不健全,缺乏能够量化的标准和要求,监督方式单一,导致支部作用不明显。
3. 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工作的内在逻辑
3.1. 理论逻辑
1) 加强党支部理论学习建设
支部建设是党集中统一领导,带动不同领域的工人阶级进行革命和改革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实践和理论的探索和创新 [7]。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支部的定位和作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从历史的发展和沿革来看,支部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创新和关键环节,为党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组织基础和政治保证。国有企业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又是新时代党执政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要求。
2) 保证党支部正确的政治方向
国有企业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是维护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必然要求。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由党的领导核心和领导集体在集中正确意见的基础上做出的统一谋划,再通过党的各级组织转变为党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的领导模式,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在促进党的思想和决策成为全党共识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 [8]。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必须通过加强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来实现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国有企业的真正落实,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关键环节。
3) 发挥党支部的政治领导作用
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是国有企业履行职责的政治保证。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创新的领头雁,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先行者和国家战略性产业、高技术产业的骨干力量,是引导其他经济主体战略转变的排头兵。在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行业、领域,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国有企业党支部是发展、管理和教育党员的基地,为国有企业发展实现保驾护航。
3.2. 实践逻辑
实践逻辑是基于理论的时代特征,是立足于我国国有企业实际情况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进行准确定位的基本前提,是国有企业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出发点和主要抓手。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经济体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内在必然要求,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这既关系国有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也关系到国有经济的活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利益调整中的引导作用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一个利益结构重组优化的过程,从宏观上看,是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破”与“立”并行的过程 [9]。社会主义国有缺页是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实现全人类共同命运提的组织载体,国企的改革需要遵循这样一种使命,也是国企相比于其他企业的优势所在。
2) 通过党支部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培育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自觉和思想自觉是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引领实现的。榜样教育是通过典型人物或者事件践行教育,激起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引导人们学习、对照和仿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0]。国有企业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活动将通过巩固并提升党员职工的身份自觉和思想自觉,充分发挥党员职工的模范带头作用。国有企业党支部积极开展常态化教育活动,使党员职工牢记不忘初心为国为民的使命,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不断完善自身的认识水平,提高工作能力。国有企业党支部实行对党员职工的高效全面管理,通过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填补制度空缺,增强党员的纪律性,夯实党的组织力,将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使党员职工铭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教育党员、管理党员,使党员职工成为引领国企职工思想自觉的示范者。
4. 国有企业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11]
国有企业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必须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为遵循,以提升基层党建的质量为根本目标,贯彻党中央对党支部建设的工作部署,开创新时代国有企业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新局面。
首先,思想上,突出“立根铸魂”,强化政治功能。国有企业党组织要明确党支部的政治定位,明晰党支部的职责所在,推进党支部主动发挥作用。旗帜鲜明的讲政治,教育引导各级国有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企业党组织融入到党对国企的领导和治理中。
其次,组织制度上,突出“关键部分”,加强队伍建设。突出“关键部分”,就是要着眼于优化党支部班子的整体功能 [12],建立一支信念坚定、能力突出、敢于担当的党务工作队伍,锻造一支能够成为教育党员、团结群众、攻坚克劳的铁军。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支部领头雁的作用,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把支部标准化建设和企业发展有机结合。
再次,组织建设上,突出“强身健骨”,健全组织体系。健全坚强的组织体系作为国有企业支部建设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支点,在国有企业的科学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优化党支部组织设置,规范党支部建设的组织形式,强化党支部自身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起到管大局、领方向的作用,为国有企业的做强做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然后,制度上,突出“从严抓实”,规范组织生活。从严落实组织生活的常态或、规范化和制度化,把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贯穿始终,推进“三会一课”的常态化,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和党务公开制度 [13]。强化对党员的教育和测评,开诚布公的帮助党员,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扎实。通过“互联网 + 党务” [14] 的工作方式宣传党中央精神,深化对党的认识,紧跟党的步伐。
最后,考核制度上,突出“实事求是”,增强考核监督。客观全面地评价国有企业党支部的建设工作,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依照《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党支部进行严格的考核,将各项考核指标量化、直观化,将党支部工作的成效等纳入考核范围。对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充分发挥普通职工和群众监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