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探索
Exploration on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Marriage and Love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摘要: 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婚恋危机,对我国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严重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加强青年人婚恋观的教育与指导。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了我国大学生接受婚恋观教育的现状以及高校在实施婚恋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1) 大学生新型婚恋问题突出;2) 高校婚恋观教育呈现出校际差异;3) 学校和学生在婚恋观教育上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对称现象;4) 传统教学手段已无法适宜于高校婚恋观教育。基于此,本文结合多个角度探讨了婚恋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为实现青年学生的可持续成长成才提供指引。
Abstract: The widespread crisis of marriage and love in society has seriously threatened the growth of young people, especially young students. In many speeche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empha-sized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of young people’s outlook on marriage and love.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is article has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receiving education on marriage and love and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on marriage and love in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problems of new types of marriage and lov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re prominent; 2) The education of marriage and love in universities shows inter-school differences; 3) There is a serious asymmetry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education of marriage and love between schools and students; 4)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re no longer suitable for the education of marriage and love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s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outlook of marriage and lov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provides guid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young students.
文章引用:姚维鑫, 张丽欣, 潘晓宇, 陈佳圆, 鲍姜屹, 赵唯唯.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探索[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12): 3357-336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12459

1. 引言

婚恋关系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良好的婚恋关系不仅会提升个人的幸福指数,对维持社会和谐稳定也具有重大意义。然而,近些年我国的婚恋形式不容乐观。据2020年第一季度各省离结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平均的离结率已经高达39.33%,而高于平均水平的省份数达到了15个,其中东北三省的离结率近7成,意味着每十对夫妻就有7对可能离婚。如此高离婚率的现象,反映了如今婚恋关系的不稳定性以及人们对待婚恋关系的随意性。在诸多失败的婚恋关系中,轻则以分手、离婚告终,重则发生极端事件。近年来,不乏报道因婚恋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如“北大女生包丽自杀案”、“安徽某高校教师恋爱纠纷杀害女学生案”等。这些悲剧的发生,究其根源都离不开错误婚恋观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极度负面的婚恋背景下,年轻人的结婚年龄不断推迟,恐婚、晚婚甚至不婚的青年人越来越多,这显然与社会的发展相悖而行,是不利于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习总书记在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会议中强调:要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的教育引导。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近60%,意味着在校学生占据了青年群体的绝大多数。婚恋观教育的缺失,不仅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他们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后,由婚恋关系引发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也会给其自身、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基于此,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于欣伟呼吁:构建和完善高校婚恋教育体系,将婚恋教育设为高校学生必修课,打造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辅助、社会教育影响的三维婚恋教育模式,结合实际案例系统编撰婚恋教育课程教材。该建议一出,迅速引发网络热议。在短短两天内,微博话题“建议婚恋教育设为大学必修课”累计阅读量达4.9亿次,讨论量达2.2万。与此倡议相呼应的是,前不久河南、湖北某些高校开设“恋爱课”,教室座无虚席,甚至有不少学生挤在过道听课。从中可以反映出,大学生在婚恋观教育上存在巨大需求,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目前高校在婚恋观教育上的缺失。

2. 高校开展婚恋观教育的内容定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也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标。因此,作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在开展婚恋观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准确把握宏观的教育方向。而婚恋观教育内容的确立,则应从婚恋观的定义出发。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对婚恋观统一的定义。在综合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对婚恋观的解读基础上,笔者认为婚恋观主要是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择偶、恋爱、婚姻家庭和性四个方面的体现。因此,高校在婚恋观教育过程中可以就以上四个方面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具体而言:1) 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择偶动机,选择正确合理的择偶方式 [1];2) 传授科学实用的恋爱礼仪与技巧,提高大学生处理恋爱困境和摆脱失恋阴影的能力;3) 加强大学生家庭责任观的教育和婚姻法的普及,培养大学生认真踏实的婚恋态度,增强大学生的婚恋责任意识;4) 加大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普及,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心态接受性教育,树立健康、理性的性观念 [2]。

宏观教育方向与微观教学内容的确立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明晰教育目标。然而,不同于其他内容的思政课教学,婚恋观教育具有鲜明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及时收集学生的问题反馈,从而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中提升教育成效。

3. 高校开展婚恋观教育的必要性

3.1.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调查

为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本研究面向30多所不同类型(理工、师范、科技、医药、体育、政法、艺术、农林、语言、综合类)院校的大学生开展了网络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20份,其中有效问卷995份,回收有效率97.5%。同时,采用线上线下访谈的形式对65名大学生进行了采访。通过对问卷和访谈结果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如下两方面的问题。

3.1.1. 新型婚恋观问题突出

择偶标准从众化。在调查与访谈过程中,近7成大学生表示择偶观的形成受同辈影响较大,表现在择偶动机、择偶标准存在普遍从众现象,并且该特点多表现在女生群体中。究其原因,超60%的大学生认为源于很多学生“自我认知不足,缺乏自信”。部分学生认为同伴关系占据了人际关系的大部分时间,对自身行为观念的影响较大。

婚恋态度随性化。在对恋爱态度调查上,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责任心、婚恋动机功利化、缺乏规划是目前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访谈中较多学生反馈“快餐式”恋情已成为了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即在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开始一段恋情,并在较短时间内结束恋情关系。这种恋爱态度随性化的特点无疑是增加离婚率的潜在风险因素。

两性观念开放化。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两性观念逐渐开放,调查中超过7成的学生“支持婚前性行为”且“接受伴侣有过性行为经历”。这种对性行为保持过度开放的观念,反映了大学生对待婚前性行为的随意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降低婚姻的忠诚度和满意度,甚至会增加艾滋病等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在对婚后生活的认识上,大部分学生认为“出轨行为”是婚姻稳定的最大威胁因素。

生育意识淡薄化。在如今“内卷”现象严重、社会压力剧增的时代背景下,同时伴随一件件婚恋极端事件的曝光,大学生的生育意识呈现出淡薄、动摇的趋势。调查中发现34%的大学生有“丁克”倾向,并且有58%的大学生对养育孩子持消极态度。在访谈过程中,较多学生将“生育会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无力承担养育重担”等观点作为自己选择“丁克”的理由。这反映了如今很多大学生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问题上大局意识淡化。

3.1.2. 婚恋观教育不足

由于传统思想在上一辈人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父母和老师往往认为向青少年传达婚恋信息是没有必要甚至是羞耻的,以至于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所接受到的婚恋教育少之又少。调查中有62%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接受过婚恋观教育。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学校和教师对婚恋教育不重视。当分析目前高校婚恋教育存在的问题时,大学生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缺少专业教师(71%)、教育内容不明确(66%)、对学生需求不了解(64%)、缺少明确的培养计划(62%)。基于此,超90%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开展婚恋相关的教育。

3.2. 高校婚恋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课程设置的校际差异

当前高校婚恋观教育正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作为一门社会人文学科所属的教育内容,婚恋相关课程设置呈现出校际差异。从问卷调查显示,理工、科技、财经、体育、艺术、农林类院校在婚恋观教育上存在严重缺失。相比而言,师范、医药、综合类院校将相关的教育内容纳入到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专业的培养教育中。其中大部分院校将婚恋教育作为选修课,无法实现对学生教育的全覆盖,也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在该方面的教育需求。

3.2.2. 教育责任分散

在对学生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学校着重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引导不足。同时,婚恋观教育是一项很难进行量化考核的教育内容,并且这种教育成效多反映在学生未来的生活和经历之中,无法像专业培养后进行问题解决式的考核,导致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关注本学科知识的传授与考核,忽视对学生未来成长发展的关注。

3.2.3. 教学方式局限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教学手段不断丰富,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方法改进。比如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新媒体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这些教学手段的完善和丰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然而目前高校开展的思政教育,多集中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即教师采用正面“灌输”的说教方式,学生在台下被动接受。由于婚恋观原本就是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传统以课堂和书本为载体的教育,无论是压制学生婚恋的理性还是感性,都会导致高校婚恋观教育的实效性降低 [3]。因而造成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婚恋教育的价值内涵,更无法将知识内化于心,显现于行。所以,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引不应像专业理论知识那些进行单方向的输出,应该建立在互动和反馈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中的现实案例开展教育工作,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指引的目的。

3.2.4. 供需信息不对称

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表现出自我认知不足,容易受极端事件影响的特点。并且近90%的学生反馈高校对婚恋相关问题的教育上不够重视,几乎从未关注过学生在婚恋问题上的思想动向,也从未在学生群体中开展过相关的调查。从而反映了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中,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关注。这种学生教育需求与学校教育供给不对称的现象,为诸多大学生婚恋关系所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悲剧事件埋下了隐患。

4. 婚恋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初探

4.1. 开展入学教育,传达教育价值

新生入学阶段,是大一新生摆脱父母、长辈的“束缚”,获得自由、自主生活的开始。此阶段,他们正处于情窦初开之时,性生理成熟引发性意识觉醒,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由于缺乏正确合理的引导,他们在向往恋爱的同时也容易产生羞怯、焦虑等负性情绪 [4]。此时加上陌生环境带来的孤独无助感,他们极容易陷入情感迷茫之中。因此,此阶段对新生开展婚恋观教育显得十分必要。通过新生入学教育,鼓励学生加强对自身婚恋观的关注和反思,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责任意识。与此同时,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理解并信任教师,让学生在遇到困惑时能做到积极主动地寻求教师的帮助。这种前期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受教育意识,为后续教育的展开提供铺垫。

4.2. 整合教育资源,净化教育环境

在全媒体时代,共享资源丰富,知识更迭、信息传播的速度惊人。高校开展思政教学不仅要做到知识内容的更新,在教学手段上也需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线上线下之可用教学资源 [5]。借助这些新媒体平台,运用一些新颖的方式,比如拍摄短视频、开设婚恋知识专栏,进行婚恋相关知识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更能提高学生关注婚恋问题的热情与兴趣。由于网络上存在大量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婚恋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形成。因此可以利用这些负面现象开展相关的线上讨论和辩论,强化学生对消极观念的认知,提升学生对那些有“污染力”负面观念的辨识能力和抵抗能力 [6]。

4.3. 完善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在青年婚恋问题上明确提出,要“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 [7]。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实现婚恋教育的全覆盖。同时,如同其他公共必修课的课程设置,高校应制定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例如可以将婚姻法、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纳入到婚恋观教育中,并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开展教学,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4.4. 丰富实践活动,增强婚恋认知

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主体感受,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和访谈,社会实践、专题讲座、翻转课堂是学生们认为最适宜婚恋观教育的模式。例如,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参与社区调节委员会的志愿者活动,旁听与婚恋相关案件的审判等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能直观的了解目前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婚恋问题,提高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抗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也可不定期邀请校外专业工作人员如律师、人民调解员、心理咨询师开展相关的讲座,帮助学生们解答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授课教师可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及身边人的婚恋经历,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对照讲解,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学习主动性。

4.5. 增设心理测评,监督教育成效

任何一项教育的开展都需要有明确的监督测评机制,比如学校可以在对学生开展心理测试过程中纳入婚恋相关的测试内容,教师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调查和谈话。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继而在教育过程中对症下药。与此同时,思政教师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可加强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形式可以包括答题、辩论、案例分析等。如此,一系列教育监督考核机制的实行,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形成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5. 结语

十九大报告明确写道: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人寄托着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重担,然而现实中大多青年却被婚恋挫折抹灭了斗志,甚至丧失对生活的希望。如此一来,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婚恋观教育虽然不能解决青年人的全部情感困扰,但它却能起到“兜底”的作用,以社会共识的力量让更多人摆脱不幸的阴影。对青年学生开展婚恋观教育或许不能保证幸福,但却可以减少不幸。如何系统性的将婚恋观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是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教育大事。

参考文献

[1] 刘晨晔, 苏雯. 90后大学生婚恋观及其教育对策研究述评[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2): 54-59.
[2] 巴秀丽. 当代青年婚恋问题探析[J]. 法制与社会, 2019(24): 127-128.
[3] 张喆. 干预与自愈: 当代高校婚恋观教育的矛盾透视[J]. 科教文汇, 2020(15): 152-153.
[4] 凌敏杰, 王文涛. 高校新生婚恋观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高教学刊, 2016(19): 252-253.
[5] 陈爱民, 赵玉娟. “课程思政”背景下00后大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学习的策略诠释[J]. 知识经济, 2020, 526(6): 92-93.
[6] 王硕珍. 网络时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19(21): 137-138.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7(12): 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