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红楼梦》的德语译本有两版,其一弗兰茨·库恩的译本,在1932年出版;其二是莱纳·史华慈译本,在2010年出版。以往的研究集中于《红楼梦》在欧洲、德国的译介和传播或对译本的字词翻译和文化误译进行研究,而且大多研究的是库恩译本,对史华慈译本研究较少 [1] [2] [3]。因此,本文选取史华慈译本,基于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分析《红楼梦》史华慈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2. 理论基础
艾克西拉首次提出文化专有项这一概念,其定义为文本中出现的某些项目,因为目的语读者所处文化中不存在相对应的项目或与该项目的文本地位不同,所以,该项目在原文本中的含义和功能在翻译到译文时存在困难 [4]。
艾克西拉按照“跨文化操纵”的程度排列出十一种处理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即重复、转换拼写、语言(非文化)翻译、文外解释、文内解释、使用同义词、有限世界化、绝对世界化、同化、删除、自创。前五类可视为保留法,后六类为替代法。国内学者张南峰介绍并评价了艾克西拉十一种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 [5],具体情况如表1。
从表中可看出,保留法中的翻译方法与直译法相似,译者采取重复、转换拼写、语言(非文化)翻译、文外解释和文内解释五种翻译方法保留原文的语言特征、行文风格;而替代法中的翻译方法和意译法类似,译者采取使用同义词、有限世界化、绝对世界化、同化、删除、自创六种翻译方法,用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翻译原文本。

Table 1.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culture-specific items
表1. 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
3. 《红楼梦》文化专有项翻译研究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奈达对文化进行分类,把文化分为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五大类 [6]。本文以奈达对文化的五大分类作为基础,把文化专有项按照文化分类方式分为五大类,即生态、物质、社会、宗教和语言文化专有项,分析《红楼梦》中五类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3.1. 生态文化专有项
生态文化涉及的表达与自然生态有关,比如动植物、地理、气候、地名等。各国不同的生态环境也造就了不同的生态文化,这给译者造成了不小的挑战。本章拟以《红楼梦》中的植物和真实存在的地名为例,分析生态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3.1.1. 植物
《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自然景观可谓风雅别致,现将《红楼梦》中出现的植物名(不完全)整理如表2:

Table 2. The names of plants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nd their German translations
表2. 《红楼梦》中植物名称及其德译
从表2中可看出,史华慈在翻译《红楼梦》中的植物名这类生态文化专有项时采用语言翻译、转换拼写的翻译策略,或在译文中对原文中出现的某些生态文化专有项不进行翻译。
3.1.2. 地名
《红楼梦》出现了许多真实存在的地名和为了故事需要创造出的地名,本章主要探讨的是真实存在地名的翻译策略,现将真实存在的地名整理如表3:

Table 3. The names of real places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nd their German translations
表3. 《红楼梦》中真实存在的地名及其德译
从表3可看出,史华慈在翻译《红楼梦》中真实存在的地名时,多采用转换拼写的翻译方法,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本,又在转换拼写的基础上辅以文外解释,如淇水的文外解释为淇水发源于河南省北部,《诗经》中说淇水两岸被茂密的翠竹覆盖。文外解释既说明了淇水发源的地理位置,又借《诗经》中的表述描述了淇水的清雅风景,使读者对淇水有了丰富的联想。
综上,史华慈在翻译《红楼梦》中的生态文化专有项时,多选择转换拼写和语言翻译的翻译方法,为了使德语读者对中国生态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又辅以文外解释。一些有关植物的生态文化专有项,史华慈在译文中没有进行翻译。
3.2. 物质文化专有项
物质文化涉及衣食住行等方面。文学作品中也能体现存在差异的各国物质文化,曹雪芹对大观园的生活进行了详细描写,精美的服饰、匠心独运的饮食和巧夺天工的屋内陈设等,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清代富贵人家生活图景,也给译者提出了较高的翻译要求。本章拟以《红楼梦》中部分屋内陈设为例,分析史华慈翻译物质文化专有项时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如:
原文:楠木交椅
译文:Klappstühle aus Nanmu-holz
史华慈翻译“楠木”采取了转换拼写的翻译策略,音译为“Nanmu”,又加上“-holz”这一后缀表明楠木是一种木材。史华慈把“交椅”翻译为“Klappstühle”,意思为折叠椅,采取了语言翻译的翻译策略。史华慈的译文非常贴近原文,即使目的语读者对楠木不甚了解也可以通过译文知道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制作家具的木材。
原文:土定瓶
译文:Ding-dschou-Porzellan
“土定瓶”指的是古代定窑烧制的一种瓷瓶,质地较粗。史华慈将“土定瓶”翻译为“Ding-dschou-Porzellan”,在翻译“定州瓷器”时,史华慈采取了转换拼写的翻译策略,又对“土定瓶”进行文内解释,即这是一种产于定窑的瓷器。
综上,史华慈在翻译关于屋内陈设的物质文化专有项时,采取了转换拼写、语言翻译、文内解释等翻译策略,多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并用,从而使得德语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3.3. 社会文化专有项
社会文化涉及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法律和艺术等领域。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红楼梦》是一本百科全书,涉及大量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的描写,比如提及了许多中国特色节庆活动。本章选取《红楼梦》史华慈译本中关于春节和元宵节的风俗活动翻译为例,分析社会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3.3.1. 春节
原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
译文:Sprüchbänder mit glückverheißenden Inschriften waren angebracht und mit Öl bestrichen worden.
史华慈在翻译“门神、联对、挂牌、桃符”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社会文化专有项时,省略翻译了“门神、挂牌、桃符”,而采取了绝对世界化的方法,用“Sprüchbänder mit glückverheißenden Inschriften”解释“联对”,意思是带有吉祥话的条幅。
贾家身为诗礼簪缨之族,大年三十这一天要到宁国府举行祭祖仪式,小说中对祭祖的流程进行了详细描写。祭祖时对于站位是很讲究的,如:
原文: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
译文:Alle Sippenangehörigen nahmen rangmäßig auf der linken und rechten Seite Aufstellung.
“昭穆”的意思是左右,是古代宗法制度对宗庙、墓葬、祭祀等排列次序的规定。史华慈翻译“昭穆”采取了绝对世界化的翻译策略,用“rangmäßig auf der linken und rechten Seite Aufstellung nehmen”这个德国人熟悉的表达表示出“按等级分列左右”的意思,既显示出宗法制的秩序规定,也传达了左右分开站立的特点。
3.3.2. 元宵节
元宵节是《红楼梦》整个故事主线中重要的时间节点。曹雪芹对元宵节的风俗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如:
原文:看社火花灯
译文:die bunten Laternen ansehen gehen
“社火”是为祭神等事奏鼓乐、唱歌跳舞、杂耍等。史华慈没有在译文中翻译出“看社火”这层意思,采取了删除的翻译策略。而对于“看花灯”则是采取了绝对世界化的翻译方法,意为看五彩的灯,展现出了元宵节的传统风俗。
综上,史华慈在翻译关于春节和元宵节的传统风俗这类社会文化专有项总体上采取了绝对世界化、删除等替代法,更倾向于意译,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风俗活动,展现中国社会文化的独有魅力。
3.4. 宗教文化专有项
各国的宗教文化都呈现出各自的特征。东西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宗教文化差异,中国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影响较大。《红楼梦》中的宗教文化专有项给译者翻译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本章将以与宗教相关的文化专有项为例,分析宗教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神仙”一词在《红楼梦》中具有深刻的含义。小说中的佛、道神仙和西方的上帝是不一样的,其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创造世间万物,主宰人性,而是以一种超凡脱俗的态度表现出超越尘世的宗教追求,因此,这也给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
译文:Alle wissen, es wäre gut, unsterblich zu sein.
史华慈在翻译“神仙”一词时,采取了绝对世界化的翻译策略,用形容词不定式结构“es wäre gut, unsterblich zu sein”来翻译“神仙”一词。史华慈是基于东西方宗教文化中神袛永生这一共性,即使处于基督教文化中的目的语读者不理解“神仙”的意思,也能凭借unsterblich zu sein获得关于“神仙”相应的背景知识。
“空门”也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概念,小说中的“入空门”指的是逃避红尘,削发为僧尼,入佛门。目的语中是没有“空门”这一对应的词汇的,要表达出“入空门”的意思,这也给译者提出了较高的翻译要求。
原文:入空门
译文:der Welt des Scheins entsagen.
可见,史华慈在翻译“空门”时,并没有直译成das leere Tor,而是用entsagen这个目的语读者熟悉的动词,表示因宗教信念放弃、断念一些东西。这是采取了绝对世界化的翻译策略,弥补了词汇空缺而造成的理解困难,表达出了原文的真实含义。
综上,史华慈在翻译与宗教相关的文化专有项时,考虑到东西方较大的宗教文化差异,大多采取了绝对世界化的翻译策略,通过挖掘东西方宗教文化之间的共性,以目的语读者较为熟悉的表达方式翻译宗教文化专有项,降低了理解难度。
3.5. 语言文化专有项
语言是文化外化的体现,语言本身的差异也常常造成翻译障碍。中德文的差异性在许多方面体现出来,比如语音、字形、单词、句法等。谚语、俗语和文字游戏等对译者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5.1. 人名
《红楼梦》中的人名实际上都有含义,有的揭示人物性格,有的预兆人物命运,有很多运用了谐音。比如“甄士隐”的内在含义是将真事隐去,如果不加解释,目的语读者就无法领会其中深意。因此,史华慈采取了转换拼写和文内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将“甄士隐”翻译成“Dschen Schi-yin”,并进行解释“verberge er die wahren Tatsachen”。
再如“贾雨村”,这个名字的含义是“假语村言”,意思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仅仅是坊间流传的白话故事而已。史华慈也采取了转换拼写和文内解释相结合的方法,“贾雨村”转换拼写为“Djia Yü-tsun”,随即对此进行解释“miterdachten Worten in ländlich plumper Sprache”,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名字内部蕴藏的深意。
3.5.2. 古诗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红楼梦》中的古典诗词为人称道,或体现作者的内在追求,或表现出人物形象。而诗词翻译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意内容,本章以宝玉、探春所作《咏白海棠》为例,分析史华慈翻译这类语言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探春所作诗的颔联是“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史华慈译为“Blüten, wie weißer Jade so rein,/wie aus Schnee geformt, betören den Geist.”可见,史华慈采取的是文内解释的方式,用“wie”带出了白海棠像白玉一样洁白,像雪构成的一样。史华慈用目的语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翻译解释了诗句的意思,使读者领略了古诗的内容,同时“wie weißer Jade so rein,/wie aus Schnee geformt”也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古诗对仗的魅力。
宝玉所作诗的颔联是“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史华慈将此诗句翻译为“Makellos rein wie die Guee-fee ihr Bild,/jadeklar wie von Hsi-schi ihr Geist”。整体而言,史华慈还是采取文内解释的方式,用德语读者熟悉的方式表达出了诗句的含义,即宝玉用古代两位美女杨玉环和西施来形容白海棠的洁白纯净。两句句式相同,体现出史华慈竭力还原七律的对仗美,让目的语读者感受中华古典诗词的韵律美。
综上,由于中文和德语的差距很大,如何翻译文字游戏、诗句等给译者造成了困扰。史华慈在翻译有内在深意的人名时采取了转换拼写和文内解释相结合的方式,在翻译诗句时采取了文内解释的方式,同时又注意在翻译诗句时体现出古诗的对仗,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中文的博大精深。
4. 结语
史华慈在翻译生态、物质、社会、宗教和语言文化专有项时,采取了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在翻译生态文化专有项和物质文化专有项时,多采用转换拼写和语言翻译的翻译方法,还辅以文外解释。对于社会文化专有项和宗教文化专有项,史华慈选用了绝对世界化的翻译策略,用不是文化专有项的表达翻译文化专有项,用德语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翻译社会文化专有项,有利于读者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而在翻译语言文化专有项时,由于大多都含有深意,因此在翻译时史华慈采取了转换拼写和文内解释相结合的方式,让德语读者领会语言背后的深意。
译者翻译时要采取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保留异国文化,史华慈在翻译生态、物质、社会、宗教和语言文化专有项时,合理地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既保留了原文本语言文化的特点,又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感受,值得译者借鉴和学习。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本文研究为翻译中国古代经典中的文化专有项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