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正反问句,又称反复问句,是汉语特有的一种疑问句。它的显著句法标志是谓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组合使用,也有学者称之为“A不A”问句,参1):
1) a) 馆长今天来不来?
b) 李平知道不知道这件事?
c) 李平知不知道这件事?
d) 你每天打扫卫生不打扫卫生?
e) 你每天打扫不打扫卫生?
根据丁声树等 [1],汉语疑问句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而朱德熙 [2] [3] 和邵敬敏 [4] 则认为存在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三种类别,正反问句为选择问句的一种下位类型 [5]。还有学者从句法角度指出了其与特指问句的相似性 [5]。汉语正反问句的基本形式可以写作VP-neg-VP,在世界其他语言中较少见到 [6] [7]。
汉语的正反问句从一件事的正反两方面发问,从形式看有一个否定成分,前后是重复的成分。正反问句的变体有:V-not-VO型、VO-not-VO型、VO-not-V型、VO-not型(V为谓语动词,O为宾语)等。如果V为多音节,在否定词之前的V成分也可以只是该词的第一个音节。
目前对正反问句的研究多集中在历时演变及句法生成上,尚缺乏语音及韵律角度的研究。本文计划根据Truckenbrodt [8] 提出的疑问句韵律焦点效应对现代汉语正反问句的韵律特点进行分析。
2. 韵律及句重音相关理论
本文属韵律句法学研究。韵律句法学旨在从韵律的视角来考察和解释某些句法现象,亦或考察句子或短语的重音等韵律特征。本文重点研究汉语的句法韵律,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重读最大投射”(Stress-XP)和“核心重音规则”(NSR)。这些理论和冯胜利 [9] [10] 所谈及的支配性核心重音规则、管辖、成分–控制等有所交叉但并不完全一致。根据张洪明 [11],自然话语可以切分为一组数量有限但有层级结构的韵律单位,从小到大依次为韵素、音节、音步、韵律(音系)词、粘附组、音系短语、语调短语、韵律(音系)话语。这些韵律单位和小句和各种短语等句法单位之间有映射关系,即“对应理论”(Match Theory),该理论倾向于将功能词排除在韵律结构之外,认为只有实意词及短语才对韵律有贡献。本文在相关韵律分析中也遵从“对应理论”。
Truckenbrodt [8] 从韵律、句法和语义角度较为全面地论及了重音与焦点,重音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英语、德语和日语等疑问句中的疑问词的韵律焦点效应,提出了各类问句中焦点和重音分配的“词汇一致性”(L-Agreement)原则。基于以上提到的语言的研究,重音被认为主要表现为音调升高。Truckenbrodt [8] [12] 在短语重音方面的研究得到了普遍认可,他提出了关于短语重音的“重读最大投射”(Stress-XP)理论,即每一个实义词的最大投射(lexical XP)必须包含一个短语重音2) b),同时排除了对节律没有影响的句法功能成分,如介词和冠词以及功能语类D,T,C等 [13]。如果一个短语包含两个以上的实意词XP,则最后的一个重音得到最大加强2) a)。Truckenbrodt的焦点重音理论主要有如下几条规则:
2) a) 语调短语核心重音规则(Nuclear Stress Rule-Intonation, NSR-I):在一个语调短语中,加强最右边的短语重音;
b) 重音最大投射规则(Stress-XP):每一个实义词的最大投射(Lexical XP)必须包含一个短语重音;
c) 焦点效应(Focus):焦点在其焦点域(辖域)中具有最强重音。
这里的“焦点效应”2) c)的重点在于阐明了焦点、重音和焦点域的关系,即焦点在且只在其所在域内有最强重音。本文认为,在正反问句V(O)-not-V(O)中,V与O的韵律关系可以直接用2) b)来分析,但是这里的正反选项V(O)和not-V(O)之间还隐含一个对比焦点关系,因此前后两个动词也会因焦点身份而重读,只是它们的焦点重音并不会剥夺该对比焦点域之外的宾语NP的重音。Truckenbrodt的“焦点重音理论”(参2))是普遍语法理论(Universal Grammar) [14],追求各语言的普适性,因此其对英语及德语等的分析应该同样适用于汉语结构。
3. 基于焦点重音理论的汉语正反问句韵律分析
以前的研究多是在认定正反成分是VP-not-VP的前提下对汉语正反问句进行分类与讨论的。但是,本文认为这种做法有所局限,没有考虑进去所有情况,表示为A-not-A的形式更为妥当。其中A可以是及物动词或不及物动词V,可以是动宾短语VP,可以是形容词短语AdjP,或者也可以是系动词“是”(也就是“是不是”这种类型)。前两者属于动词谓语句,第三种属于形容词谓语句,最后一种较为特殊,不能归到某一类,故单独列出讨论。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对以上四类正反问句进行句法分析,根据重读最大投射理论给出韵律分析,再用Praat记录下例句发音,与理论分析进行比较,评估该理论是否适用于现代汉语正反问句。
根据张孝荣&肖奇民 [5] 基于最简方案 [14] 的句法推导,在特征核查的驱动下,正反问句首先通过复制与形态合并形成VP-not-VP型问句,在此基础上再根据Kayne [15] 的线性对应定理(linear correspondence axiom, LCA)以及线性化中的语链删减原则(chain reduction)消除同形成分,得到VP-not-VP型、VP-not-V型、V-not-VP型、VP-not型四类。因此,这四种正反问句的结构基本是相同的,只有在转换成语音时才因为删减而有所不同。最基本的VP-not-VP型推导如下。
如图1所示,QuP是Aoun & Li [16] 提出的疑问短语,而A-not-A占据其中心语位置。图1中的①位置是主语,③为动词短语VP部分。在进行推导时,因为CP中的C要核查疑问短语中心语Qu中的[uWH]特征,需要通过形态合并赋予抽象算子A-not-A具体形态表现,所以将③ (VP)复制一份到A-not-A之前②的位置,再将②和③与A-not-A合并,得到VP-not-VP。通过删除转换成另外三种类型的正反问句时,不能全部删除否定成分前的内容,否则无法进行形态合并。动词如果为多音节的话(如“跑步”),否定成分前可以删除动词的后一个音节(只剩下“跑”字)。
另外,根据Stress-XP 2) b),可以对VP的具体重音分配进行进一步分析。例如VP中的V为及物动词时结构为VP[V NP],NP部分要重读(如“驾飞机”和“种大蒜”等);VP中的V为不及物动词时结构为VP[V],V自身构成VP而需要重读。又比如在NP[A NP]结构中(如“白褂子”),NP是最大投射,而A是NP的附加语,二者都具有重读,但NP处根据NSR-I 2) a)具有最强重读。VP-not-VP进行删除操作、转换到语音后,重读情况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值得指出的是,冯胜利 [9] 认为汉语结构的重读部分主要靠增加音节数来体现,而不是依靠音高变化,因此以上VP[V NP]和NP[A NP]中NP的音节数目只能大于或等于N。我们部分同意冯的上述观点,同时本文也想通过语音实验表明,汉语重音也不只依靠音节数来调节,音高重音同样可以反映汉语语句的重音配置情形。

Figure 1. Derivation of Chinese VP-not-VP structure under the minimalist program
图1. VP-not-VP型汉语正反问句结构的最简方案推导
下面就通过一组汉语正反问句的语音实验(在此致谢李明珠同学的相关贡献)来对以上理论分析进行验证。
3) a) 你看电影不看电影?
b) 你看不看电影?
c) 你看电影不看?
d) 你看电影不?
根据上述分析,这一组句子的重音配置应分别为“你看电影不看电影”“你看不看电影”“你看电影不看”及“你看电影不”(下划线表示重音,双下划线表示最大重音)。使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所得到的语句音高走向(pitch track)如图2~5所示(黄线表示音高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根据2)中Stress-XP理论预测会出现重音的两个“电影”NP在“看电影”这个动词短语中比“看”音高要高,后一个“电影”要比前一个“电影”的音高更高(尤其考虑到句子中音高走向总体都有下倾趋势(declination)),可以看做是具有最大重音2) a)。形成对比焦点的“看”与“不看”虽然音高也较高,但是并不影响NP“电影”上的主重音。总的来说,图2所示本句的韵律表现基本符合理论预测,即“你看电影不看电影”。
图3中所示宾语名词短语“电影”的音高和音长都要大于谓词“看不看”,属于句子主重音或核心重音所在,的确验证了Stress-XP理论。如上所述,“看不看”的内部虽然形成了对比焦点关系,但是它不影响句重音的整体判断。因此,图3总体上同样基本符合2)中韵律焦点效应理论预测的“你看不看电影”重音分派模式。
图4所示“你看电影不看”一句中,“电影”在“看电影”中仍然音高和音长都要大于“看”,在全句中也处于音高的峰值,可以看做具有最大重音。因此,本句仍然符合2)中给出的“重读最大投射”理论预测的“你看电影不看”重音分配构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看”上的对比焦点重音,上图中“电影”后的基频高度并没有急剧下降。
图5所示“你看电影不”一句属于口语体,但是这个自然语言语句应该同样适用于2)中的理论预测。从此图可见,这里的名词短语NP“电影”在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相对于其他句子成分都体现出最大重读的特点,因此基本符合韵律焦点效应理论预测的“你看电影不”的韵律构型。图5和图4很相象,只是最后的音节“看”省略后,图5中的“不”发音的音长得到增加。
以上四个例句的语音实验及分析说明,将韵律焦点这个韵律句法理论应用于及物动词或不及物动词VP类汉语A-not-A正反问句所得到的重音分配构型是基本可靠的,给予了我们分析句子重音的一个可行的分析方案,值得借鉴。
4. 结语
本文结合最简方案的句法推导,给出了现代汉语正反问句的一种新的结构分析方法,即以A-not-A为Qu中心语,A为及物动词或不及物动词VP,可以做该中心语的补足语和指示语。在此句法分析基础上,本文用Truckenbrodt [8] [12] 的韵律焦点效应理论对每类正反问句的重音规律做出预测,并通过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得到的相应例句的音高频谱图基本验证了所预测的每类例句的重音分配规律。这里只是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希望我们能在后续研究中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入的探究。
基金项目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主持人杨明,项目编号:CR20202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持人袁野,项目编号:18YJA740068)。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