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各层次的教育要紧紧围绕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首要任务,并始终持续发力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方面。同时,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个完整健康的人,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而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具备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积极情绪多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量。
1.1. 社会情绪健康综合活力与情绪胜任力
Furlong (2013)等学校心理学家们根据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模型,他们用社会情绪健康综合活力(Student Con-vitality)这一综合指标,来表示所发现的积极特质和特质所产生的能够对学生的社会生活起到正向作用的核心心理特质,并将研究结果逐渐形成了能够评估学会社会和情绪健康的系列工具。从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得知,积极情绪有利于个体的多方面发展。Fredrickson (2009)提出,积极情绪能够帮助一个个体扩展个体当时瞬间的思维,也能帮助个体改变行动序列,从而也能帮助个体发展更多更好的个人资源,这些资源会帮助个体非常好的应对挑战,如帮助个体利用各种机会最终获得成功和生活健康等有益成就。
就情绪智力方面,Goleman (1998)提出了情绪胜任力的概念(Emotional Competence, EC):“是指体现在绩效优异者身上基于情绪智力并且能够直接影响绩效的可习得的情绪智力和社会技能。”而Baron & Parker (2000)、Mayer et al. (1999)则从人格的角度对情绪胜任力进行界定,他们开发的情绪胜任特征模型也称为“社会智力和情绪智力混合模型”。其胜任特征主要包括5个维度,分别是:能够识别、理解和表达情绪;有同理心;能够管理和控制情绪;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激励他人与自我激励。在此基础上,后来的学者提出了社会情绪能力,并认为其是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中,驾驭自己的情绪,并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负责任地决策以解决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陈权,陆柳,2014)。基于社会日益严重的青少年社会情感和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不断增长的暴力、吸毒、酗酒等问题行为。戈尔曼基于大量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曾于1994年专门成立过一个推广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组织。他们希望学生通过分阶段的学习不光能够学习情绪的调节,也能使学生掌握不可或缺的社会生活技能,这样学校毕业的学生未来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和成功(曾晓滢,原晋霞,2020)。研究表明,社会情绪技能可以改善人的认知、行为和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此外儿童的情绪健康预示着他们良好的社交和学业适应性行为。它不仅能够帮助儿童适应新环境,也有利于与同龄人、成人之间支持型关系的发展,以及参与学习活动能力的养成和提升(许玭,2017)增加个人幸福感,促进学业或工作取得成功(徐文彬,肖连群,2015)。而目前,我国社会也处在改革发展深水期,社会转型、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青少年学生也面临学业、就业、创业和社会交往等多重压力及由此而生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压力,其中与情绪困扰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浦晓黎,邹婷,2015)。
1.2. 胜任特征与胜任特征模型
在人力资源发开与管理中,培养和选拔什么样的人才,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且不能脱离特有的文化、特有的组织和特有的岗位。所以,Competence一词就被提了出来。Competence通常被翻译成为胜任力或胜任特征。胜任特征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就曾通过建构胜任剖面图来说明“一名好的罗马战士”的属性(McClelland, 1973)。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希望用胜任特征来指代一组内容,这组内容能够把某一工作或者某一类人中的优异者与普通人彻底区分开来(Spencer & Spencer, 1993)。之后,我国心理学家(仲理峰,时勘,2003)将胜任特征定义为能够把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一般者区别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这些特质不一定非得是显性的,也可以是个人潜在特性或者潜在的行为。我们可以把胜任特征描述为在水面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代表表层特征,如知识,技能等;水下部分代表深层的胜任特征,如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后者是决定人们的行为及表现得关键因素(时勘,2006)。胜任特征以及胜任特征模型与情绪相关联的是,戈尔曼提出了情绪胜任力的概念,并认为情绪胜任力是指体现在绩效优异者身上基于情绪智力并且能够直接影响绩效的可习得的情绪智力和社会技能。在对胜任特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前人总结了一套通用的研究范式(时勘,2006),即对认知和行为数据进行细致的采集和分析,最终建立起某一类岗位或者某群人的通用结构模型。建立胜任特征模型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战略分析法、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团体焦点访谈法等。目前最公认有效的方法是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结合关键事件法和主题统觉测验而提出来的行为事件访谈(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 BEI) (仲理峰,时勘,2004)。在基于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和核心胜任特征理论,本研究主要采用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和团体焦点访谈法,对小学生社会情绪健康进行建模,并探究一种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来培养小学生的社会情绪。
2. 研究一:建构小学生社会情绪指标
2.1. 研究被试
研究共访谈了33位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其中男生16人,女生17人。
2.2. 研究方法和步骤
在研究一中主要运用了战略分析法、行为事件访谈法、团体焦点访谈法。
2.2.1. 战略分析步骤
分析我国小学生所处的国际竞争环境和我国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具体要求,得出小学生在战略层面需要具备的社会情绪健康特征。
2.2.2. 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步骤
首先,确定取样策略和标准并进行访谈。以小学生在自己学校内部的评价的相对位置来代表他的优秀程度,如果被访问者综合素质评价为优则为优秀组,否则,归为普通组。这样能够有效避免横向比较中的各项差异,如环境差异、文化差异等。
其次,编码访谈结果。第一,将录音整理成文稿。有些人由于小学生这个群体的专注时间不长,逻辑思维尚待提高,对事件的描述比较分散。所以,我们对每个受访者的真实访谈时间平均为15~40分钟,最短10分钟,最长为1.5小时。这次访谈产生了33份文本,合计约13万字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未来对小学生社会情绪健康特征内容进行研究的重要材料;第二,编码人员进行编码一致性训练。得到原始的文字材料后,在不知道谁是优秀组、谁是普通组的情况下,项目组成员参考Spencer的胜任力词典,共同对着一份访谈文本各自编码。负责编码的小组成员采用主题分析法(Thematic Analysis)将访谈记录中受访者体现出的具体能力概念化,逐渐把单个人涉及到的全部胜任特征逐条评分梳理出来。当双方各自的编码结果达到较高的一致性后,进行正式的编码。第三,正式编码。比照胜任力词典,编码形成《小学生社会情绪胜任力编码词典》的初稿(以下简称“词典”)。
最后,进行数据处理与建模。对编码人员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完成量化指标的整理。并对优秀组和普通组在每项核心胜任特征上出现的访谈时间、文字字数、频次、等级分数和平均数进行差异性检验。根据优秀组和普通组比较的结果构建出小学生社会情绪健康的胜任力模型。所有的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
2.2.3. 团体焦点访谈
本次研究访谈对象为教育部领导、儿童心理学专家、小学校长、小学优秀班主任。意在了解在专家眼中,小学生的社会情绪需要具备哪一些特征。
2.3. 研究结果
2.3.1. 战略分析与文献分析结果(M1)
从国内外关于小学生社会情绪健康相关文献中搜集小学生情绪胜任特征的词语,并进行战略分析,我们初步得到25个特征描述词,包括:自我意识、激情、坚持、想象、积极心态、自信、情感表达、社交、果断、活跃、冒险、谦虚、自爱、自律、情感丰富、求异、智能、直率、利他、感恩、成就动机、关注秩序、人际沟通、灵活、组织观念。
2.3.2. 关键行为事件访谈结果(M2)
1) 访谈长度(字数)分析
为了确保优秀组和普通组在各胜任特征上的差异不是由访谈长度所引起的,我们先对优秀组和普通组的访谈长度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时勘,王继承,李超平,2002)。结果表明,两组访谈字数,t (31) = 0.427,p = 0.672,和访谈时间,t(31) = 0.291,p = 0.773无统计学上的差异(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interview length and interview time between the excellent group and the ordinary group
表1. 优秀组和普通组访谈长度、访谈时间比较
在统计处理时,采用胜任特征出现的频次、平均分数或者最高分数作为指标。为了考察哪种指标更为稳定,我们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有2项胜任特征与访谈长度(字数)相关达到显著水平;最高分数有1 项胜任特征与访谈长度(字数)相关显著;平均分在各项核心胜任特征均无显著性相关。由此可见,采用平均分数这项指标所得结果应该更稳定。这与Spencer & Spencer (199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见表2)。

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average score and maximum score of competency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view length
表2. 胜任特征发生频次、平均分数和最高分数与访谈长度的相关性分析
注:*p < 0.05,**p < 0.01。
2) 胜任特征的提取:优秀组和普通组的差异分析
为了检验本研究所确定的胜任特征能否在效标样本中的优秀组与普通组之间显示出差异,我们先对优秀组与普通组编码后得到胜任特征平均分数,然后对他们的差异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优秀组与普通组的4个胜任特征上均有显著差异分别是激情、积极心态、感恩、坚持(见表3)。

Table 3. Differences of average scores of competency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excellent group and ordinary group competency characteristics
表3. 优秀组与普通组各胜任特征平均分数的差异胜任特征
注:*p < 0.01,**p < 0.001。
3) 胜任特征模型的初步检验
Spencer认为验证胜任特征有效性的原则是:“如果杰出表现的胜任特征分数高于一般者,则胜任特征模型的有效性就可以得到确立。”通过胜任特征的平均分对比发现,激情、积极心态、感恩、自信、坚持、自律、灵活性这7项分数,优秀组均高于普通组。通过t检验后发现,优秀组和普通组之间在4个胜任特征的平均分数上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所以激情、积极心态、感恩、坚持这四个特征最终成为社会情绪健康胜任的鉴别特征,其余3个特征可以作为基础特征使用(见表4)。

Table 4. Core competency characteristics M2 obtained from 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s
表4. 通过行为事件访谈得到的核心胜任特征M2
4) 胜任特征模型的交叉效度检验
一般对于胜任特征的研究,都会选取第二个校标样本进行交叉效度检验,对于校标样本,也需要再次用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的进行数据收集,从而用来分析之前建立的胜任特征模型是否能够为第二个校标样本做出准确的区分工作(第二次的分析员拿到样本时,事先并不知道哪些是优秀组,哪些是普通组)。t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文稿长度,t (8) = 0.588,p = 0.573)还是访谈时间t (8) = 0.532,p = 0.609,优秀组和普通组两组间差异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见表5)。

Table 5. Comparison of interview length and interview time between the excellent group and the ordinary group
表5. 优秀组和普通组访谈长度、访谈时间比较
之后,再对第二次样本的优秀组和普通组的胜任特征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普通组和优秀组在4个胜任特征上均有显著性差异,模型得到了验证(见表6)。

Table 6. Difference test of average scores of competency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excellent group and the ordinary group
表6. 优秀组与普通组各胜任特征平均分数的差异检验
注:*p < 0.05,**p < 0.01。
2.3.3. 团体焦点访谈结果(M2)
专家在经过充分讨论之后,每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胜任特征建议,但也存在一致的胜任特征内容(见表7)。

Table 7. Results of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表7. 各焦点团体讨论的结果
通过对团体焦点访谈的结果分析,并取相同结果,我们新增了了小学生社会情绪健康的新特征:抗逆力(见表8)。

Table 8. Characteristics obtained from group focus interview M3
表8. 团体焦点访谈得到的特征M3
2.4. 胜任特征总结(M4)
综上,我们得到了四五年级学生社会情绪健康特征,分别为感恩、积极心态、坚持、激情和抗逆力(见表9)。

Table 9. Social emotional health characteristics of grade 4 and 5 students M4
表9. 四五年级学生社会情绪健康特征M4
3. 研究二:小学生社会情绪干预培养
3.1. 研究目的
基于研究一得到的社会情绪健康特征,研究二探讨适合小学生社会情绪团体辅导干预的方案,希望通过干预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小学生社会情绪健康水平。
3.2. 研究假设
实验开始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的社会情绪健康水平相当,实验组经过专门的干预培训后,其社会情绪健康水平将显著得到提高,而釆用传统干预的控制组提升程度可能不显著。
3.3. 研究被试
选取来自同一水平学校同一年级的两个四年级班级的学生作为被试,一共79名。
3.4. 实验程序
3.4.1. 实验准备阶段
第一,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材《小学4年级社会情感用书》编写本次实验干预方案;第一,对选取的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学生使用社会情绪健康量表-小学版(SEHS-P) (Wang, Yang, Jiang, & Furlong, 2017)、进行前测,以便了解干预实验前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基线水平。
3.4.2. 实验开展阶段
运用自编的小学社会情绪健康干预手册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共计开展了10次干预课程,每周一次,每次两个课时。该手册的课时安排以及核心内容见表10:

Table 10. Proposal preparation and design purpose
表10. 方案准备以及设计目的
在进行干预授课时,我们严格按照以下要求和程序进行:1) 每次课次开始前,均会告知学生干预的主题,并让学生做好准备;2) 在进入干预主题前,先与学生开展一些热身小活动,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快进去状态;3) 实施干预方案;4) 完成干预活动后,与学生一起进行自由讨论,并邀请学生分享本次活动的感想与收获,并做好一定的反思总结;5) 布置课后小活动,要求学生记录活动与生活中的所思所想,而干预者主要观察和记录活动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的人,他们发生的具体的事,他们的感受,以及整个干预过程的群体气氛,必要时会在每次干预结束后对具体的被试写好记录。
3.4.3. 实验结束阶段
再次测量实验组、控制组学生进行社会情绪健康水平。
3.5. 数据处理
① 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差异比较
在所选择的小学四年级班级里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85份问卷,回收了84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78份。对前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班与控制班在感恩、积极心态、激情、坚持、抗逆力这5个维度均无显著差异,两个班级在社会情绪健康水平上同质(见表11)。

Table 11. Pre-test results of social emotion levels i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表11. 实验组与控制组社会情绪水平的前测结果
② 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比较
对实验组前后测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感恩、积极、激情、坚持、抗逆力这5个维度上,实验班的后测得分与前测得分差异极显著,且效应量d均处于较高水平(见表12)。

Table 12. Pre- and post-test results of social emotion level in the experimental class
表12. 实验班社会情绪水平的前后测结果
注:*p < 0.01,**p < 0.001。
③ 控制班前后测差异比较
对控制组的前后测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感恩、积极、激情、坚持这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抗逆力差异显著,但其效应量d均处于较低水平(见表13)。

Table 13. Pre- and post-test results of social emotion level of control class
表13. 控制班社会情绪水平的前后测结果
注:*p < 0.05。
④ 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差异比较
对实验组、控制组的后测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感恩、积极、激情、坚持、抗逆力这5个维度上,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后测得分差异显著(见表14)。

Table 14. Post-test results of social emotion levels i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表14. 实验组与控制组社会情绪水平的后测结果
注:*p < 0.05,**p < 0.01,***p < 0.001。
4. 结果讨论
① 对社会情绪的结构指标进行讨论
从访谈的时间和访谈文稿的长度来看,优秀组和普通组并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说明访谈的时间长度和文稿长度并不会影响行为事件访谈的结果。从胜任特征的编码来看,胜任特征的一些维度与访谈长度、最高分存在相关,但与平均分不存在相关。因此,采用平均分数进行编码,其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得到初始的社会情绪指标后,进行交叉效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指标模型得到验证。最后用团体焦点访谈法对学生的社会情绪指标进行补充,说明其结果比较全面可靠。
② 对干预结果的总体讨论
优秀组和普通组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生社会情绪指标包括:激情、积极心态、感恩、坚持、抗逆力。对学生的社会情绪指标进行干预后其结果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即相比于传统干预手段,本次研究发开出的干预方案能够确实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社会情绪。
③ 关于抗逆力的显著性探讨
抗逆力是小学生社会情绪较为关键的结构指标之一,它通常是指个体面对负性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维持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理功能,且成功应对的能力(Bonanno, 2004)。它们有助于个体克服逆境、积极应对压力危机,从而能良好的适应社会行为(田国秀,2007)。研究发现,抗逆力维度在控制组前后测分数中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前测分数高于后测分数,但是效应量很小。这个可能是疫情期间,个体处于长时间的隔离状态,个别家庭的家长给孩子进行了心理疏导时,但由于专业性不够,引起了逆反的效果。同时,也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非智力因素受疫情影响明显,其学习热情、学习责任性和学习意志均呈现下降趋势(宋乃庆,王钦,郭磊,沈光辉,202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情绪的干预培养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开展社会情绪研究的必要性。
5. 小结
随着我国综合素质的推行,学生应该具备怎么样的综合素质指标?如何对学生的社会情绪进行培养干预?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应用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团体焦点访谈技术对一线教师、专家和学生进行访谈,建立了小学生社会情绪指标,并尝试开发出一套干预方案,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关于情绪方面的研究,Goleman (1998)用“情绪胜任特征”概念替代情绪智力,将情绪胜任特征定义为“基于情绪智力的、能够导致杰出工作绩效的习得性能力”。并对之前的模型进行了调整与拓展,构建了一个由五个维度共25种胜任特征组成的模型(陈猛,车宏生,王丽娜,卞冉,2012)。在此基础上,研究从核心胜任特征角度开展实证研究,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社会情绪的核心胜任特征进行编码,得到5种社会情绪胜任特征作为指标。其实际操作性强,为今后的干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通过对某地四年级班级进行实践干预,我们发现,针对小学生的社会情绪胜任特征进行团体辅导的干预方案总体是可行的,对小学生胜任特征的培训和干预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中要注重干预的频次、内容的时效性和带动力,同时要密切观察学生在干预培养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培训后的效能。
第三,本研究从核心胜任力角度在国内开展社会情绪的实证研究,初步揭示了我国小学生社会情绪指标以及干预方案,并取得一定的成功。当然,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样本量比较少,且受疫情影响,干预仅持续5周的时间。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首先,在干预方面能够持续时间更长,使需要培养的特征效果能够固化下来,并追踪实验组被试的成长发展,探究验证社会情绪与学业适应性以及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其次,在对培训效果的衡量上,除了采用传统的统计检验方式来评估实验组的干预是否有效果外,还可以引入新型成长评估方式来评价个体通过培训后获得了多少“成长”(Walsh & Isenberg, 2015)。最后,对于小学生社会情绪指标的验证研究还需深入探索,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将计算机技术与心理学知识相结合,使得前后测程序、培养干预等研究形成一个标准化体系,且对于研究中产生的数据,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收集分析。在此背景下谈新型成长评估方式,以及社会情绪的培养干预,将是一个有力的干预培养研究的革新。
基金项目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新兴(交叉)重大项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众风险感知、行为规律及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21XXJC04ZD);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19FGLA002)的阶段性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