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在人与自然关系由恐惧崇拜到利用政府再到破坏利用,转而走向和谐共生的崭新文明形态。改革开放以来,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发展不应该是竭泽而渔,而是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为扭转这一局面,破解改革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的难题,保护中国的生态安全,需要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生态环境问题,是推动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一刻都不容忽视松懈,环境保护的道路是需要不断坚持走下去的“万里长征路”。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经济,更关乎民生问题,必须下大力气才能解决好。
2.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
每一种思想体系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它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与时俱进,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态和谐思想的合理汲取。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要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就要理清其理论渊源。
2.1. 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生都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劳动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人的劳动实践活动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人的实践活动才能顺利推进并取得成功;指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机器大工业虽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但是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导致资本家只关注眼前的短期利益,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指出机器大工业生产带来的废气和废水不仅破坏了环境,还损害了在工厂工作的人的健康状况,给他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无节制地索取自然资源,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从而引发生态危机。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1]。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生态罪恶的根源,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正确把握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念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石。
2.2. 思想根基:中共领导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历代领导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都做出过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理念,这些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处于探索阶段。面对当时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毛泽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并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3]。毛泽东还非常注重林业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以解决水土流失和沙尘问题,并先后颁布了多项条例来推动植树造林工作制度化,并于1956年开展“绿化祖国”的运动。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勤俭节约的理念,主张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经验教训,杜绝乱砍滥发,带头义务植树,强调林业建设要坚持下去。此外,邓小平还提出了持续发展的观点,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邓小平也十分重视法制建设,主张通过立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相继出台了多部相关法律,构建了环境保护的法制体系,以做到有法可依。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观,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将可持续发展纳入经济发展战略中 [5]。同时,江泽民强调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推动三者协调发展,控制人口数量,以减小人口增长对环境和资源带来的巨大压力 [6]。环境保护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江泽民还推动了国际环保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环境保护成效。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指出我国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要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资源节约些、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胡锦涛也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靠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历代中央领导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有着重要的启迪、借鉴和指导意义。
2.3. 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智慧
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佛家文化中都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生态智慧,这些生态智慧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重要思想资源。习近平曾明确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7]。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主张天生人,人生万物,自然界是生命的创造者,是人赖以存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主体性存在,人与自然界是不能分离的,二者必须和谐统一。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强调要尊重、顺应自然规律。道家反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否则大自然就会反噬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人的实践活动才能顺利推进,人类社会才能永续发展。法家“一断于法”的思想启迪我们要利用法制的强制作用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墨家“节俭、朴素”思想反对铺张浪费,主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佛家“平等慈悲”、“众生平等”的思想认为山林草木都是有生命的,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要善待自然,敬畏生命。同时,佛教还提出了不杀生、爱护环境、自然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等主张。孟子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管仲的“以时禁发”,荀子的“不夭其生,不觉其长”,等思想都告诫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有节制地合理运用自然的馈赠。中国古代生态智慧充分肯定了自然界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为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土壤,有着跨越时代的价值,习总书记十分注重引经据典,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念融入到生态理念之中,多次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言论,运用民族化的语言表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观点。
3.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体系完整、并不断创新发展的有机整体,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内涵包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两山理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等内容。
3.1. 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当今时代,我们读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总是会很自然地将思维定格在“鳜鱼肥”三个字上,那婀娜的群山呢?优雅的白鹭呢?还有那灼灼的桃花呢?人们普遍陷入了一个缺乏生态意识导致生态环境江河日下的恶性循环。黄土高原原本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却因为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变成了如今千沟万壑,黄沙漫天的模样。而在我国大力追求经济建设搞工业化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时候,白色污染、森林植被破坏、雾霾笼罩蓝天,一幕幕令人担忧的生态破坏画面进入我们的眼帘。古往今来的历史教训告诫我们,不能只是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不能只讲如何利用自然资源而不讲修复自然生态。“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8], p. 361)。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最终遭到反弹和报复,这是不可否认的。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人在本质上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保护好自然就是保护好人类本身。人类源于自然,只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8], p. 360),才能运用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人类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造福人类。
3.2. 贯彻人民中心思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当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步步脱贫致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还饱含对更高生活水平的美好期望,不仅仅是求生存和温饱,更是期盼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习总书记立足于人们的需要和热切期盼,不断强调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心系民生福祉,大力整治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十分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一个地区的环境好坏是影响当地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优美的环境会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而恶劣的环境则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要想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加真实的幸福感,就必须重点解决环境问题,只有这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马克思曾说过:“人靠自然界生活” [9]。一方面,人们的生活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公民的生态意识的提高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意义巨大。提高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一环,要让公民主动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中,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参与,不只是加强当前人民的幸福指数,更是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宝贵的生态资源和美好的生活环境。
3.3.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0]。金山银山固然重要,却不是绿水青山的替代品,当青山、绿水、蓝天不在,人们只能在照片、影像中观赏过去的美丽,高楼林立、漫天黄沙、臭气熏天是何等的悲凉。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每年因空气污染而患各种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中国已经成为了这种非正常死亡的重灾区,雾霾对人体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这种伤害尤为明显。空气状况的改善也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只有人人都树立起环保意识,下决心,把行动落到实处,才能较少环境风险。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必须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在一起。面对资源日益匮乏、污染日趋严重的现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早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党和政府提出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摒弃粗放型发展方式,促进绿色发展,将绿色理念贯彻到生产、消费链中,用绿色需求推动绿色生产,用绿色生态产业产出绿色生态产品,用绿色产品刺激群众的绿色消费,形成完善的绿色链条,装扮充满活力的中华大地,更好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在保护绿水青山时还应当注重因地制宜,发挥当地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让资源变为提升人民幸福生活的资本。
3.4. 构建命运共同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全球性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正在不断加剧,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带来了极大的生态环境压力,给世界各国敲响了环境危机警钟。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工业文明的弊端显露无疑,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工业文明必须转型。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协作,解决世界所面列的共同问题,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一招,符合世界绿色发展潮流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而贡献力量,不仅是中国一国的事情,是密切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美丽梦想,更是世界人民的梦想。盲目为了物质财富而肆意破坏环境、肆意攫取稀缺资源是不可取的,企图继续将污染转移到别国的勾当将被世人唾弃,思考如何同舟共济,同心协力应对环境问题才是长远之计。中国也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11]。我国已经成为并将坚持不懈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将继续为了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做出努力,表明了中国敢于肩负起与国际身份相适应的生态责任和担当。树立了新型生态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强化了中国在世界环境事务中的公信力,号召力和影响力。
4.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时代意蕴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是符合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思想深化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健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南,有利于助推美丽中国梦的实现,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1. 深化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
习近平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既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又是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价值基础” [12]。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传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精华,并且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运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活动受到自然界的支配和影响,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进行正常的物质交换,维持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习近平的“生命共同体思想”就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人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有机循环的系统,每一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少了任何一部分,系统都无法正常运行。爱护自然就等同于爱护我们自己,人类不应当违背自然规律过分沉醉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的胜利果实之中,短暂的甜蜜过后必然是自然无情地报复,“生命共同体”思想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这既反映出党对马克思恩格斯循环经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思想在当代中国运用与发展的新征程,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思想的具体坚持和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思想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是对其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是生态文明思想的正确性、有效性、引领性的强大证明,也用具体的中国实际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巨大优势!
4.2. 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理论指南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提出了包括“两山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及绿色发展理念等,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的高度,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发展、恢复植被生态、深化污染防治、推进净水战略等等,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观,改变传统发展方式,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和发展质量,调和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也使美丽中国目标不断前进,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虽然人们正在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但是仍有不少人在利益的驱动下一再突破生态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13]。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了一系列方案来保障生态建设的顺利推进,强调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生态立法,构建严格的生态红线,提高生态方面的违法成本,为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当前,中国的绿色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我国解决资源危机、环境恶化问题、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为推动绿色发展指明道路。
4.3. 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 [14]。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和各族人民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纷至沓来,其中生态问题显得尤为严峻,亟待各个国家积极承担共同责任义务,出谋划策参与生态全球治理,以保障世界各国人民和全人类的环境权,共同构建“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习近平曾在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 [1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二十一世纪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在世界发出了响亮的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国之声,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中,生态保护不是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的责任,而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任务。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主动承担的责任也更越来越多,体现了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被写入了联合国决议,我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加强绿色领域国际合作,坚守绿色发展理念,主张世界各国共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携手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等等。中国的做法和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世界生态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积极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体现了大国担当,推动成果分享,主张各国要摒弃原有的偏见,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应对生态危机,共创美好家园。这些思想和行动推动了各国积极平等地共同面对全球环境问题,正如施泰纳所说:“‘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理念和词汇已被纳入联合国文件,是中国智慧对全球治理的贡献” [16]。
5. 结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思想,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全球气候变暖、海洋污染、沙漠化、生物物种多样化骤减等众多生态环境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这是人类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而肆意破坏自然的必然后果,因而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置身事外。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是中国积极投身到全球生态治理中去的重要体现,回应了全世界全人类普遍关切的生态保护问题,为全球共同探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指导,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依旧焕发蓬勃生机,还健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对推行绿色发展、稳固生态保护、构建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