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部队共育新模式下基层部队研究生干部培养问题研究
A Study on the Training of Postgraduate Cadres in Basic-Level Army Based on the New Mode of College-Troop Co-Education
摘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强大的军队和国防实力作支撑,强军梦的实现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作保证。新的时代条件下研究生作为军队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队把握好关键时机开展培养教育工作,有利于快速转变身份意识,提升军政素质,坚定信仰,推动部队良性发展。本文以新时代强军目标为引领,构建院校–部队双向培养模式,重点在加强部队与院校双向交流、联教联训等关键节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期为基层部队研究生培养的不断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annot be realized without the support of strong military and national defense capabilit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ream of a strong army cannot be realized without high-quality talent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new er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ilitary talents, the army grasps the key opportunity to carry out training and educati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rapid change of identity consciousness, improve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quality, firm belief, and promot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army. Guided by the goal of building a strong army in the new time, this paper builds a bidirectional training mode for troops in institutions, and focuses on the key point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roops and institutions, joint warfare and joint trainin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training in grass-roots units.
文章引用:华兵, 胡宝府, 袁俊超. 院校–部队共育新模式下基层部队研究生干部培养问题研究[J]. 教育进展, 2022, 12(2): 377-38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2062

1. 引言

习主席深刻指出,军队是需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基层是锻炼干部的摇篮,是干部成长的沃土,军队研究生干部是国家和军队的宝贵人才,是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力量。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在当前的政策下,研究生到军营的第一站多数是基层单位,通过在基层的摔打磨练,使其快速完成“学员”到“干部”的身份转变。但与院校相比,基层单位在学术环境、条件建设、职能定位、管理模式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异性,导致一些研究生分配后还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在适应角色、成长成才、作用发挥上还未找到“最优解”。为了增强研究生干部的培养成效,服务提高军队战斗力,要结合人员特点重点做好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要加强军队院校与部队人才双向交流的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着力解决以往研究生任职经历比较单一、与院校交流较少,学校与部队联教联训落实难等问题,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效益 [1]。

2. 创新培养效益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需求、军队建设需求、人员自身需求等各种现实需求因素不断交织,研究生培养工作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基层研究生干部的特点,牢固确立与时代特点相适应、与使命任务相一致、与人员思想相吻合的教育理念。要以服务现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聚焦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2],聚焦目前此种人员类型的前沿问题和突出矛盾,探索和解答新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性,旨在更好地解决“为谁做”“怎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等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主体特点的把握、教育计划的制定和教育路径的规划 [3]。要突出能打仗、打胜仗在整个模式创新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4]:一方面紧紧围绕战斗力标准的要求设置人才培养计划,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衡量教育成效,把研究生干部人才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强军实践中,另一方面加强对我军职能使命的阐释和宣传,充分激发大家献身强军实践的热情,彰显奋斗强军时代价值。这些思想以及理论上的价值因素决定了培养模式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目标、内容和任务,为后续培养路径的创新发展打下了基础。

3. 构建院校–部队双向培养模式

基层部队研究生干部培养模式构建的重点是主体和对象(即研究生与所属部队)之间相互产生作用的过程。结合笔者近几十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探索研究出了一种院校–部队双向交流模式:

1) 递进式发展,推动体系设计健全完善

一是顶层设计重塑重构。要使研究生真正在基层部队发挥出作用,部队首先就要来一场“头脑风暴”:牢固树立合力抓人才交流培养的理念,按照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的总要求,院校向部队靠拢部队,向战场靠拢,加强人才交流培养顶层设计,构建受训–任职培养–调整–再受训–再任职的阶梯式部队互动式连续交流培养模式,部队不适合就回炉,自己所分配到的部队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形成人才共育、训用共管的一体化培训机制。选派技术骨干时实现专业交叉拓展,补齐实践短板,防止纸上谈兵,进一步提升基层部队技术人才队伍的能力素质。此外选拔经验丰富、发展潜力大的官兵赴院校带教任职,改善自身知识结构,随时跟踪和掌握有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最新动向,承担部分教学任务,解决研究生实践中视野受限、资源短缺、基础薄弱的问题。

二是配套政策落地生根。目前,军队院校与部队人才双向交流培养的制度机制还不完善。院校与部队相对独立,无隶属关系,部队与院校双向交流机制尚未建立,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大部分仅限于个人,且见习时间短,现职技术轮训、专业岗位转换和赴部队见习代职。没有形成常态化、制度化,难以实现全方位全覆盖的交流任职。由于交流代职不是行政任命,有的代职干部考虑个人前途发展多,工作积极性、参与的主动性等存在打折扣的现象,履职不尽责、尽责不尽心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双向交流促进发展的作用还不太明显。要通过改进和推广任职交流制度,考评优秀获得一致认可的,可由院校建议部队重用,通过政策支持打通院校与部队交流链路,通过行之有效的交流,提升基层研究生干部进取心和激励感。

三是培养模式探索求新。针对部分专业研究生干部专业与部队需求脱节比较严重,存在院校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与部队训练之间衔接不紧密的矛盾,需要部队与院校转变自己的意识观念,“订单式”抓好研究生培养及分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要从过去院校到部队“我能培养什么样的人,你就用什么样的人”的本位意识向部队到院校“你需要什么样人才,我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服务意识转变,以部队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反推院校培养的学员应具备哪些知识能力素质,部队多向院校提出建议,做到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切实发挥院校自身优势,牢牢树立为战育人导向,把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服务的要求贯穿于人才交流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出能力更强、素质更高、潜力更大的新型军事研究人才。

2) 融合式发展,推动理论和实践碰撞

一是共享资源。注重依托部队资源优化培养内容。院校需要大量实践教学资源,目前院校存在的实践资源主要是老旧机型和部分报废机件,新型装备实践教育资源相对不足,部队要放宽思路,根据自身需求主动联系院校相关专业和教研室结合自身单位新型装备现场向官兵讲解、现场答疑解惑,保证需求得到满足,院校教育也不会“挂空挡”,实现部队研究生直通战场,对接岗位,提高培养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是共享数据。注重依托院校资源解决困难问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院校教员学历高,理论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在装备维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大量基础数据,另一方面研究生分配至部队一个阶段后对武器装备使用情况比较熟悉,但苦于科研能力有限,专业知识有限、数据分析能力有限,在数据分析、装备保障、系统规律掌握等方面求突破还比较困难。实则可以将一些部队不具备研究条件和能力不够的课题赋予院校,将部队工程师与院校教授联合在一起,构建交流平台,通过充分开展大数据分析,对部队雷达及目标探测实际操作技术状态评估、目标点迹录取控制、空情数据分析、雷达各系统故障规律特点研究和当前数据链路建设等方面,及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三是共享任务。注重依托院校资源推进部队建设。以雷达部队为例,当前,雷达电子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逐步加快,一大批设计理念新、科技含量高、系统组成复杂、专业交联广的新型雷达装备陆续列装部队,维修模式改革、紧缺维修设备研发制造等问题急需解决:要通过交流学习让部队研究生、技术人才回院校进行“充电”,大胆让研究生积极参与部队维修模式改革、技术革新、指导部队训练和演习演练,有效解决院校研究生对部队新情况、新装备缺乏了解,知识结构老化、科研成果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3) “网络+”发展,推动远程共建互利共赢

一是强化在线交流学习。目前,军职在线APP的在线学习服务平台正在开展,要通过积极运用“网络+教育”的理念方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共享资源,建立网络化、分布式交流训练平台,采取网上研究讨论以及网上模拟对抗,研究生在线参加学习,院校教员在线解答基层官兵在日常维护装备时出现的理论知识疑点,相互提高院校与部队人才的专业理论水平。

二是固化在线技术支持。院校、部队要发挥网络分布广、信息传输速度快、表现形式多样等优势:部队发现疑难故障时,在线平台发布故障情况,真实还原故障现场,院校与部队共同参与研讨,共同攻关,研究生在其中可以发挥良好的“牵线搭桥”作用,作为院校导师与部队领导、技术人才的“粘合剂”,积极协助解决部队训练中遇到的技术和保障难题。

三是构建人才交流数据库。部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岗位人才数据库。对单位各专业研究生交流培训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参照院校建立学分制度,量身定制个人职业成长路径,规划交流培训任职需求,逐步实现全员全时全域的在岗继续教育。

4. 院校–部队双向培养优势

在部队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探索建立相关的评价机制和融合机制 [5],与以往教育模式相比,该培养模式有以下优势:

一是基层部队实战实践多,经验丰富。在干部培养领域,军队院校培养教育在相关教学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实际经验。若单独组织,则会受制于实践场地、装备器材的限制,无法为研究生人才提供广阔的成长实践平台。依托基层部队平台培训部队研究生人才,一方面可以从实际培养过程中梳理研究生干部培养使用中整体性、系统性的成败得失,对好的做法总结固化,成效一般的去粗取精,存在不足的及时修正或停止。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中明显异于群体性特征的“个例”,要进行具象分析,从特殊情况中摸索一般性规律,对表现突出、进步明显的进行重点培养,对其发展路径进行重点规划,对表现一般甚至是后进的,加强针对性帮带,视情做出岗位调整。

二是院校培养应用领域多,理论厚实。培养模式的进步离不开院校基础科学的进步。例如依托于信息传输研究而发明出的超导光纤远程文件传输技术,依托于微电子技术、无线电磁技术而发展的现代异地远控教育技术等等。以上可为“小散远”部队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以及培养平台。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院校的理论基础,对培养模式的设置、研究方向、训练科目等进行规划调整,改进现有培养方法,确保研究生能力生成与部队需求对接更加精准,针对已经任职的研究生干部,可以开设各类短训班,利用院校在技术和资源等方面优势,进行补充“回炉再造”,帮助部队提升研究生干部能力素质。

三是个人发展方向选择多,灵活多变。院校–部队双向培养为每名研究生干部建立素质档案,重点分析研究生干部在任职期间工作能力优势所长及短板弱项,引导研究生干部更加清醒深刻认识自身能力特点,找准自身与部队战斗力建设的“结合点”,修改完善个人学习训练计划,定准个人发展目标,进一步发挥优势所长,及时补齐不足,实现单位和个人的共同提升。

通过打造院校–部队共育新模式,分配至我部的研究生能够迅速转换自己的身份,能够将其所学应用到武器装备的相关军事应用中。新模式下毕业学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明显提升,理论研究成果显著,发表装备应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EI索引15篇)。

5. 结束语

习主席深刻指出,新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我们将会面对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领导干部必须有强烈的担当精神。今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军队“三步走”第一步的成果之年,重任在肩、使命召唤,要求身处基层的研究生干部,自觉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决策指示精神,通过讲政治、敢担当的宽肩膀,谋改革、促发展的大智慧,解难题、干成事的真本领,严表率、正形象的实作风,带动立起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好样子”,推动强军兴军事业阔步前行。

参考文献

[1] 戚鑫. 加强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战时干部工作的几点思考[J]. 政工学刊, 2020(10): 78-79.
[2] 刘晶, 杨坤, 张晖. 浅谈军校教学方法创新[J]. 现代教育科学, 2010(1): 149-150.
[3] 张夕雨, 陈前燕. 研究生学生干部思想现状与对策探究[J]. 西部学刊, 2021(20): 107-109.
[4] 李明, 纪义国. 论军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7(1): 67.
[5] 陈汉能, 李育林. 新时代研究生干部新担当新作为的三要素及其内在逻辑[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8): 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