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古人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1],而今我国高等教育注重“课程思政”是继承和发扬。当前,各大院校都相继展开了对“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随着不断地聚焦与深化,相继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果 [2] [3] [4] [5] [6]。2017年始我校《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教学团队不忘初心、主动探索和实践,对该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改革深化 [7] [8],几年来有些许收获,现梳理汇总分享给大家。
2. 课程介绍及团队建设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面向在校本专科生教学。课程概况如图所示(见图1)。
该课程教学团队由专任教师和临床教师两部分组成,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其中,“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1名,宁夏哲学社会科学及文化艺术托举人才1名,最受学生欢迎的中青年教师1名,优秀教师2名。团队以“专业教师临床化、临床教师教学化”为目标导向,通过教师临床与课堂“双向流动”的培养模式,打造理论与实践均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实现更高质量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Figure 1. Overview of Clinical Parasitology Test
图1.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概况图
3. 课程思政总体设计
为了达成理想的课程思政目标,团队制定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课程思政计划(见图2)。
课程思政教改前首先对团队教师进行课程思政主题培训,既有校外培训,又有校内培训;接着,鼓励团队教师积极申报课程思政课题,积极参加思政案例比赛,初步形成“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责任认知;之后,构建比较完整系统的课程思政体系(包括思政元素的收集、教学大纲的修订、比较合理的教学设计、教案的撰写以及教学考核办法的制定等)。
课程思政教改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课内引名家、引诗词、引实例,课外不仅请学生制作寄生虫病宣传手册、绘制思维导图、进行实验报告评比、还鼓励学生积极申报与课程相关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从而实现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相结合。遵照优先设计的基础框架,在老师的精心设计、组织指导下,学生由参与到体验、到感受、感动,最终思政教育期望是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课程思政教改实施后,通过评教和评学进行教学效果的反馈。学生评教,老师评学,专家同行听课评课后,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

Figure 2. Overa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sign of Clinical Parasitology Test
图2.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图
4.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安排
课前充分挖掘和精选《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学习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政教育资源,将其归纳融汇,达到课程教学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职业奉献精神、社会责任的课程思政目标。
1) 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如:在《华支睾吸虫》章节中,引用《福祸相依话鱼生》小故事,告诉学生福祸相依这句话最早出自:《老子》,五十八章,原话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使得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教育学生在成长的路上,没有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应乐观地对待挫折,积极应对。再如:《日本血吸虫》章节,引用毛泽东的《送瘟神》,使得学生不仅了解了《送瘟神》这首诗词的创作背景,还领略我国诗词的博大精髓,从而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 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疟原虫》章节,介绍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从青蒿提取青蒿素的研究过程中,经历上百次失败,当把现代科学方法运用到传统中草药研究,终于获得了重大突破,展现了我国科学家创新思维能力和献身科学精神。把科学家对问题的钻研精神传达给学生,让他们以之为榜样,在大学确立目标,努力学习,不荒废时光。
3) 培养学生职业奉献精神。《杜氏利什曼原虫》章节,引入我国热带病奠基人之一钟惠澜院士为证实犬是中国黑热病的重要保虫宿主背后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要有为科学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要勤于研究、重注实践;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
4)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总论》中,讲授互利共生的概念,引用盲人点灯、新冠期间最美逆行者图片,通过与学生辨析讨论,得出盲人点灯正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互利共生关系的映射。新冠疫情期间医务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从互利共生的概念启发学生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非凡意义,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5. 课程思政特色与成效
5.1. 课程特色
1) 我们贯彻方向引导、细节关注、点滴滋润的教学思路,把思政的德育和专业课程有机、生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以“基因式”改造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融入到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步入理性认识的殿堂,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责任担当(见图3)。
2) 课程思政的实施的同时,不断强化教师的德育意识,主动将一名专业授课教师升华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履行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传播理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更好得担当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使普通教师真正成长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见图3)。

Figure 3. Schematic diagra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Parasitology Test course
图3.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思政特色简图
5.2. 教学效果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教学中加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经过2017级本科、2018级专科学生的教学实践,教学评价整体优秀。学生除了对专业知识结构关注度高,对融入专业的思政育人要素也表现了极大的新奇和热情。大部分同学认为课程思政的补充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
1) 对课堂的影响。课程思政使得《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堂变得更加有温度、更加有深度和广度。下面是老师的授课心得分享: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课程讲授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共鸣,促使学生带着种民族自豪感、使命感更加主动学习这门课。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心怀天下、爱国求真、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醉心学术,甘于奉献,科学严谨,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寓道于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之以大道、启之以大智,培养国之栋梁人才。
2) 对学生的影响。《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思政实施后,进行学生调查问卷,通过调研可知:学生普遍对专业课上课程思政的状况是认可的,满意度占比88.6%,不满意占比7.4%,无所谓占比4%;学生们对课程思政的内容有很高的期待,也被它们深深地影响着。2017级医学检验本科学生说:“在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的课堂上,我们不仅学到了蛔虫、鞭虫、丝虫、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弓形虫的生活史、致病、实验室检查及防治知识,还认识了钟惠澜、屠呦呦、陈心陶等甘于奉献、严谨求实的老一辈科学家,而后者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因此,相比较其他课程,我们学习这门课兴趣更大,积极性更高,主动性也更强。”还有学生们认为这种在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教育的方式很新颖,让他们感受到这种教育不是说教式的,是学科发展的历史总结,在关注专业发展的同时自觉地进行了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在思想政治课上他们学习的是宏观的、系统的知识,而专业课程中引入的思政教育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引领他们正确地看待身边的事情,教他们如何待人,如何做事,这些统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补充。
3) 对教师的影响。《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思政教改实施以来,虽然专业授课教师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挑战更大了,但当看到同学们经过学习后的一系列正向变化带来的欣慰和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此外,为了更好的融入思政要素,要求老师不但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敏锐的意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时政热点等了解透彻,无形中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修养和道德修养,对教师的发展也是有很大帮助。
4) 示范辐射。① 学校层面的影响。2020年7月2日本课程的课程负责人丁淑琴老师在宁夏医科大学课程思政改革推进会上进行了课程思政心路历程的分享,为学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添砖加瓦,更为《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的课程思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 专业层面的影响。经过两学年的本专科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在得到学校、学院领导领导和学生肯定认同的情况下,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其他课程,如《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等课程也相继加入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中。
6. 课程思政实施后的体会
第一,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说它系统,是因为它需要完整的思政体系、可靠的保障措施、周密的教学设计。说它长期,是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个长期艰巨的事,更不容易,任重道远。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第二,课程思政需要从小做起。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课程思政可以小到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生活的一点一滴。
第三,课程思政需要从我做起。教风正则学风正。老师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思政教育,老师对待教学、课程、课堂的态度既是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更是最直接的课程思政。因此,老师要始终遵循“育人先育己”的理念,严格要求自己、规范培养人才。
第四,课程思政需要用心去做。用心养花,花花皆芬芳。用心育人,就要热爱学生,要用一颗“父母之心”呵护学生,要用一颗“朋友之心”了解学生。要让学生在充满爱意和无限温暖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7. 结语
通过开展《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思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用鲜活的例证、可信的论据和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以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悟内化于心,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
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行为的改变。只要我们坚持立德树人的初心不变、肩负育人重任的抱负不变,这种改变就会从眼前发生,从身边发生,相信会在未来发生。
为了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要求为目标,以师为范,立学、立身、立教,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使他们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师者,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课程思政需要更多老师的参与,要将课程思政教育从“专人育人”转向“人人育人”,从而实现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基金项目
2021年宁夏教育厅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1年宁夏教育厅一流基层教研室;2020年宁夏教育厅“课程思政”精品项目“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NXSZ20203077)、2019年度宁夏医科大学课程思政专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将‘课程思政’理念基因式融入医学检验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NYJY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