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现如今社会形态渐趋多元化,各种意识形态并存,所以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且我国关于思想政治的研究已经逐渐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同时,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具备面向未来的必备品格和核心能力。而现在国内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集中于高校,针对高中阶段的课程思政研究较少。但是在高中阶段,英语作为必修科目对学生的素质有极大影响,急需在其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要使英语课程与思政融合呈现出中国特色 [1]。总而言之,世界的趋势和我国的国情都促使课程思政要与英语学科紧密结合,挖掘英语学科的思政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
2. 文献综述
2.1. 课程思政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确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此后,众多学者开始将视线聚焦于此领域的研究。高德毅提出“课程思政”不是一门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维模式 [3]。王学俭强调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4]。总而言之,我国学者对课程思政没有统一的观点,但整体解释较为一致。总体上说,“课程思政”不是在学校中增设一门新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个课程教学,无声无息中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且基于对课程思政的期刊论文检索,可发现绝大部分学者致力于高校课程思政的探究,如鄢显俊、李秀英等,却甚少研究中学课程思政。然而,高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学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外语课程思政
Stern及肖琼一致认为英语课程是语言学习课程,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其语言学习会相应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情操、价值观、态度等各个方面,这就是外语课程本身具有“思政”功能的体现 [5] [6]。对于外语课程思政的定义,张敬源提出外语课程思政就是外语课程在培养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时侯,发挥外语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开拓国际化视野,在洞悉跨文化差异的同时培养兼容并蓄的胸怀和家国情怀,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同时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提升“中国表达”的能力和“中国文化”的自信 [7]。文秋芳则认为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是通过教学内容、课堂活动、教学评价、教师言传身教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8]。张瑞瑞强调外语课程思政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方面融入“思政元素”,例如中国文化等,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 [9]。而此前国内的英语教育侧重于词汇、语法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学习,忽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10]。总体而言,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就具有思政特性。英语课程思政就是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挖掘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同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从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出发,有助于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11]。且基于CNKI的关键词检索(英语 + 课程思政)发现我国学者倾向于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研究,如徐锦芬、蔡基刚等人。而针对高中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的期刊论文更是少之又少,仅有14篇,代表人物有马旭娜等人。因此,亟需国内学者对如何将课程思政与高中英语教育结合进行深入探索。
2.3. 教学设计
基于相关文献分析,可将教学设计分为三个主要角度,以加涅、冯学斌等人为代表的学者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待教学设计,强调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过程以及最终的教学评价。以鲍荣、梅瑞尔等人为代表的学者则重视外部环境,强调对学习环境和学习经验的设计。以张嘉翔、何克抗等人为代表的学者聚焦于教学设计的本质,强调设计的动作。本文所提及的教学设计属于第一种释义,即教学设计是利用各类资源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和教学。同时,根据文献分析可将教学设计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和第二阶段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属于客观教学设计,以加涅为代表。第三阶段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属于主观教学设计,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姜宁指出高中时期阶段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关键期 [12],同时姚林群强调英语阅读在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为其思维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源与能量 [13]。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思维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3. 理论基础
本文的理论基础为全人教育。全人教育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生为育人主体,并将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它针对目前学校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倡导在教育的各个部分和环节都落实人的精神的培养,孕育完美人格。正如马旭娜所言外语课程不仅要实现其工具性目标,而且要达成人文性目标 [1],这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4. 高中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课例设计
4.1. 文本分析
本文以外研社高中英语必修四Unit 4的一篇文章The Student Who Asked Questions为例。文本分析主要基于两个角度,即课标和语料。基于课标进行文本分析,可知本文The Student Who Asked Questions的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语篇类型为人物传记。阅读该文章后,所需获得的语言知识为梳理关键词语,用于理解和表达袁隆平生平事迹。同时通过分析语篇类型,帮助学生了解传记文体结构,加强语用意识。需获得的文化知识是了解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加深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需习得的语言技能为通过说读看写等活动发展学生理解性和表达性技能,协助学生从语篇中提取主要信息,理解逻辑关系,识别语篇的时间顺序,训练其清楚地描述事件的过程。此外,本次教学涉及的学习策略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基于语料进行文本分析,可知此文章是一篇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袁隆平的生平和主要成就。文章的目的是向读者展示袁隆平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激励读者向他学习,通过个人努力为社会做贡献。且文章通过描述某些国家的粮食短缺问题及使用一些数字让读者认识到袁隆平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
4.2.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将会是某中学高二年级某班的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好,大多数同学已具备一定阅读技巧以及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且同学对于袁隆平较为熟悉,但其捕获关键信息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4.3. 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高中英语核心素养,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即语言能力目标、学习能力目标、思维品质目标、文化意识目标以及思想政治目标。基于文本分析和学情分析,可知语言能力目标是在阅读该文章后,学生能够对文章有全面了解,并且熟知文章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表达,引导学生重视语言基础。学习能力目标是通过课前思考和课后反思,引导学生养成目标意识,同时及时反思学习方式和效果,发展学习策略,提升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目标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培养思辨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文化意识目标是培养跨文化意识,加强学生对中国科学家的尊敬,激励学生向袁隆平学习,提升文化自信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培养学生对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的尊敬之情;第二层次是深入思考袁隆平所具备的优秀品质;第三层次是思考并探索个人为国家做贡献的途径。
4.4. 重难点分析
本次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同时思考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阅读教学相结合。难点在于学生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紧扣文章主线并提取有效信息。同时还需思考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4.5. 教学过程设计
本次阅读教学过程具体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即读前、读中、读后,且包含导入、泛读、精读、深度思考、合作活动和反思六个步骤。
4.5.1. 读前活动
读前活动是为了激活学生已经存在的背景知识以及解决影响学生阅读的主要知识问题,为下一步做铺垫 [14]。因此,本设计的读前导入活动有两个,即头脑风暴和图片对比。
1) 头脑风暴
在课程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刻把握中西文化的共同点与差异性、增强文化双向交流 [15]。因此在头脑风暴环节设计提问为What great scientists do you know? Can you tell us some facts about your favorite scientist?
[设计意图] 引出话题,联想尽可能多的中西科学家,形成对比。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不忘祖国,心系祖国。
2) 图片对比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优秀事迹,其能够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15] [16]。因而需展示饥荒年代与现在粮食丰收的对比图,并引导学生思考是谁提升了粮食产量并简述袁隆平的研究对人类的贡献。
[设计意图] 直接引入阅读主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体会到袁隆平的伟大之处,提升文化自信。
4.5.2. 读中活动
读中环节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各种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是通过读中阶段的教学完成的 [17]。如果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很容易就会猜到在接下来的课堂发展动态。因此,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多元化的阅读活动,以此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在本次教学设计中,读中环节设置了多样化的阅读任务,主要分为泛读和精读两个主要部分,且每个部分又包含了各种类型的任务。
1) 提问
What is the text type of this passage? (Tick √)
A. News Report
B. Biography
C. Argumentation
2) 填写卡片
Name:
Nationality:
Major:
Inventions:
When did he invent:
[设计意图] 通过对文章的文体分析,帮助学生初步建构文章基本结构。通过快速浏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训练学生的略读能力和寻读能力。
3) 匹配段落大意
需学生能够准确匹配段落大意。
4) 分段
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并针对每个部分进行不同任务。其中第一部分需学生回答两个基本问题,即Which country is the world’s largest rice producer? And where is rice grown in the world?第二部分需学生分辨以下句子对错并在旁边标注错处,第三部分则需学生根据时间顺序设计文章整体思维导图。
① Yuan thought that the key to feeding people was to have more rice.
② Yuan’s experiments were came out in America in 1966.
③ A naturally sterile female rice plant was discovered in 1990.
④ Yuan’s research was not supported by government.
[设计意图] 梳理文章结构,训练阅读技巧,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文化作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基点,是实现课程思政的基本路径,需要增进学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策的理解,使其充分认识所学外语专业的使命及其对国家社会发展的贡献 [15] [18]。因此,需向学生阐述袁隆平研究成果被应用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以及他的研究对世界贡献,借此向学生灌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不分你我,要共同为全人类未来努力,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其他国家共同发展。
4.5.3. 读后活动
读后活动需要侧重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帮助学生巩固、运用所学语言,以及使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结合文本进行语言的输出 [14]。因此,在设计读后活动时,要注意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选题是否围绕文本主题。所以,本次读后活动包括复述文章主要内容、小组讨论以及自我反思三部分。
1) 复述文章
[设计意图] 促进学生内化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2) 观看袁隆平视频
教师需引入相关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知识,让学生更积极地去学习英语 [19]。因而在播放袁隆平视频时需简要介绍我国发展的不易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设计意图] 使学生联想到当下的国家发展状况,培养其战略思维,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想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3) 讨论
张敬源特别强调“课程思政”的潜隐性,力求巧妙无声地达成素质目标、思想目标和价值目标 [7]。本阶段的讨论活动就是通过讨论What virtues make Yuan Longping a great scientist? (give evidences) and how can we become a person like him?等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学生学习袁隆平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 通过开放性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为学生表达意见、想法提供轻松的氛围。通过讨论袁隆平具备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鼓励其付诸实践,树立为国家做贡献的个人理想。
4) 自我反思
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之一就是创新评价,要增加对语言形式所蕴含的思想性、内容性、价值观、态度等评价维度,即检验“思政育人”的成效 [7]。本次所设计的自我反思表格足以体现这一点。此反思表格的五个问题,见表1,一一对应了本次教学的语言能力目标、学习能力目标、思维品质目标、文化意识目标以及思想政治目标。语言能力目标就是掌握文章大概信息以及重要词汇和表达,例如agriculture等;学习能力目标是积极运用寻读策略、推理策略等并能及时思考自身不足;思维品质目标是在读后讨论中流畅表达自身的想法,提出创新意见;文化意识目标是培养自身对于科学家这一群体的认知,同时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思想政治目标是学习袁隆平的品质并督促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设计意图] 通过反思评价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引导他们学会监控和调整自己的英语学习过程及学习方式,通过自我评估,达到以评促学。同时,反思表有提及袁隆平的优秀品质以及树立文化自信,可借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现思政育人。
4.5.4. 作业
为自己最尊敬的科学家写一个简要介绍,并在下一节课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 巩固练习,构建课内外联系,培养学生横向思维。

Table 1. Reflection of classroom learning
表1. 课堂学习反思评价
5. 小结及不足
本文以外研版英语必修四unit 4 Great Scientist的阅读部分为案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积极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读前、读中、读后的各个任务,以此论证将课程思政元素融于阅读教学的可行性,并以期为课程思政在高中外语阅读教学中的改革提供案例借鉴。但是该教学设计没有进行课堂实际实践,如有机会,笔者将在课堂上实施该课程设计,进一步分析和反思此设计的优缺点。
致谢
本文是在吴春容教授悉心指导下完成,感谢吴老师在研究过程中对我的鞭策和鼓励!在这里,还要向被我引用文献的各位学者们致以诚挚谢意!如果没有各位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