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Grass-Roots Student Party Bran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根本目的就是加强高校党的领导,夯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按照党中央各级部门的指导意见和综合性措施办法,在各方面提升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是大势所趋。本文从新时期、新背景下出发,结合新时代高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根据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提升对策,引导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对稳步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branch of the grass-roots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olid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rty’s line, principles, policies and decision-making arrangem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uiding opinions and comprehensive measures and measures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t all levels, it is the general trend to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branch of the grass-roots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ll aspects. Starting from the new era and new backgrou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tual condi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urrent situ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ss-roots student party branch organiz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grass-roots student party branch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uide the grass-roots student party branch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ocus on key points, make up for shortcomings, and strengthen the weak points, which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eadily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party branches.
文章引用:张晨航. 新时代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3): 680-68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3098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1]。目前,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和整体功能建设的提升正面临“结构转型”,加强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学生党支部在发展党员、服务社会、促进校园和谐等多方面的作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2. 加强新时代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就高校党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新时代国家对高校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这也为党支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7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的通知》,就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两年内,以点带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来推动全国高校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有利于提升全国高校党建质量全面的整体优势。

新时代加强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成为高校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2021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条例》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作出全面规范,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推动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遵循。

近年来,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扩招,高校学生党员数量也与日俱增。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21年6月5日,学生党员人数306.7万名,比2019年底净增110.7万人。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一方面在高校无法开学的情况下影响了发展党员工作的开展;然而另一方面注重在抗击疫情一线发展党员,在抗击疫情方面涌现出一大批逆行而上勇于担当的优秀在校大学生,其中不少入党积极分子表现突出,用实际行动向党组织“表白”,在抗击疫情的“火线”上,被党组织发展为预备党员。

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不仅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还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对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3. 当前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在实践探索中,探索出一系列提高自身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诸如党员联系团员、主题党日活动等。但现阶段的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在组织建设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基层学生党支部对自身定位不甚清晰,整体性不强,凝聚力不够;少数学生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鉴别力、是非分辨力不强;高校党建工作缺乏再教育措施,以致重发展轻管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及先进性建设力度不够等,笔者简单归纳如下:

3.1. 学生党支部设置缺乏合理性

随着高校学生党员规模不断扩大,这需要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从学生党员身份出发,按照规模适度,可管理的原则优化组织。高校在设置学生党支部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是党支部内成员结构不够合理,正式党员多集中在高年级。高年级学生党员忙于考研、实习,不能按时按地的参加组织生活,对于支部事务力不从心,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党支部的稳定;二是部分学生党支部人数过多,规模较大。当前大部分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都以学院为单位,每个学院一般只建立一个学生党支部,学生基数大的学院党员人数自然相对较多,导致在组织生活中容易出现学生党员发言不充分,支部活动和定期考察均流于形式等问题,对日常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工作有效部署具有重大影响。三是缺少流动性的临时党支部。毕业年级的学生党员在毕业后不能及时将组织关系转接到新单位,在原学生党支部会阻碍支部的进一步发展,缺乏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因此,学生党支部设置的不合理性,促使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管理功能弱化,给支部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

3.2. 学生党支部领导力虚化

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党的组织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目前高校注重科教融合的发展,对学生的党建教育对关注度有所下降,出现党务干部队伍力量不足的现象。学生党支部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两个现象:一是部分师生党务干部对支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支部工作缺乏长远规划,加上正式学生党员流动性强,导致对党务工作缺乏积极性。二是个别支部书记能力有待提升。随着党员发展数量增多,日常党员发展工作量增加,支部党员的发展工作明显会力不从心。在缺少工作经验和相关培训的情况下,体现出部分支部书记组织和协调能力不足。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权责不清的情况。出现问题不能责任到人,久而久之,支委班子与支部脱轨,使领导力和组织力逐渐虚化。

3.3. 学生党支部发展党员缺少标准化

发展党员是学生党组织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党建工作重中之重的一部分。目前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在发展党员时标准不够统一,把入党要求条件逐渐放宽,更注重口头上的对党员的思想引领。这种方法有两个弊端:一是发展党员时存在“双标”的现象。一方面学生党员的选拔培养侧重学业成绩、科研论文和竞赛成果,组织对他们的思想状况缺乏深层次地了解,存在组织上入党,但思想上尚未真正入党的情况。另一方面,存在第一课堂不理想,第二课堂发挥出色的学生干部。普遍认为大学生只要工作踏实肯干、任劳任怨,成绩不好照样可以吸收到党组织的队伍中来。这两种以偏概全的认识和做法,会将一些入党动机不纯、功利心较强的学生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他们思想信念不坚定,对党的基本知识学习不足,会影响党组织的先进性和战斗力。二是发展党员时缺少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是重质量而忽视数量,对学生要求过高,认为学生思想不稳定、不成熟,忽略了学生具有可塑性、可培养性,不能为中国共产党的年轻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是求数量而降低质量,在党建工作过程中简化培养考察程序,导致培养标准不统一,在质量把控方面大打折扣;有的注重毕业年级发展从而调整其他年级学生党员的结构,降低了党员标准;有的根据所谓的“指标、比例”强拉硬扯,把一些不符合党员标准、入党动机不纯的人也吸纳进党内。

3.4. 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建设缺乏创新性

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是党性教育拓展延伸的重要环节。新时代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的学生党员已经逐渐从“90后”向“00后”转变,这些“新鲜血液”同新时代成长起来,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明显不同于以前的学生党员。在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工作实践中发现,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老化单调,经常出现学生党员自觉性不足、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下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通过创新的工作方式让学生党员真正热爱并积极投入组织生活中。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要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在组织设置、党员管理、领导方式、活动形式、制度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通过创新把党建工作的“难点”转化为“亮点”。

4. 加强新时代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的对策

4.1. 合理优化学生党支部结构,提高党的战斗力

学生党支部的设置关系到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需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开展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密切联系服务师生,有利于促进业务工作的要求,科学地优化学生基层党支部结构,积极探索基层学生党支部设置的新模式 [2]。

一是优化学生党支部内的党员结构,重视低年级大学生发展工作。加大在低年级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认真抓好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做到早发现、早教育、早培养,做好高中阶段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的接续培养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学生在低年级吸收入党。同时,要注重发展女性党员,提高女性党员在学生党支部内的比例;注重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继续扩大党在少数民族人口和地区中的影响力;加大力度在高知识群体、研究生中发展党员,促使党员队伍结构优化、分布均衡。

二是结合学科特色,创新工作方法,缩小支部规模。将支部建在学生组织、创新创业团队、学科竞赛团队等最具活力的组织单元上,如齐鲁工业大学机关学生会党支部、教官示范团党支部等特色党支部,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科研竞赛、实习创业、校园文化等最活跃的育人领域,实现党建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相促进,与教学、科研、管理相融合。让党建工作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党建形成创新性、具有品牌化的活动提供有力机会。

三是按需建立流动党支部,实施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新机制。高校应根据应届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与规模灵活地设立专门的校、院两级的流动党支部,保证毕业生流动党员规模适当,实现统一管理,并配置素质过硬的学生担任支部书记,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同时,可积极实现学生党支部和教工党支部结对共建,学生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建,如齐鲁工业大学统战部教工党支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以及老党员与新党员共建等新形势的探索。支部共建可以解决支部数量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拉近师生关系,进而强化教工党支部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

4.2. 加强学生党支部领导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先进性根植于党员的先进性之中,党的组织力凝聚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一支素质较好、作风突出的党员干部队伍是提升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关键 [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关键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一是落实支部干部的领导责任,提高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高校学生党支部要把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举措,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落实规范发展党员工作具体措施,细化工作流程,建立工作合账,保证工作质量,并将其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将学生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每年进行考核,及时固化经验做法、进行理论提升;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提升工作水平,在各方面保证发展党员工作始终有领导、有计划进行。

二是加强支部干部的选拔工作,建立完善支委的教育培养长效机制。精挑细选、择优选拔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书记,上级党组织都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准配强支部干部。各上级党组织要通过专题培训、发放党建指导读物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等基层党务工作者进行培训,指导帮助他们熟悉发展党员工作的政策规定,掌握工作内容、步骤、要求,处理好数量与质量、重点与一般、培养与发展的关系,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

三是重视用榜样的力量增强党的凝聚力。要实施亮牌示范、志愿服务、岗位践行等校园党员先锋活动,如齐鲁工业大学设置了“北辰星”大学生党员工作站,机关学生会党支部与青年志愿者协会合力在操场设置存包示范岗,用身边人和小事影响和感召高校学生,从中要积极培育和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学生党员的榜样力量引领更多高校学生衷心拥护党。

4.3. 坚持统一标准,规范发展党员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在贯彻落实发展党员“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总要求的同时 [4],还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员质量保障机制,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学生党员标准、规范发展程序、加强制度建设,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确保新党员质量的基础上,使在校生党员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稳步提高。

一是严格遵循发展党员的统一标准。高校在学生党员发展中要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培养考察的首要标准,这是我们党从源头上确保党员合格,党员队伍先进、纯洁的有力措施;工作能力标准是考察的重要标准,是发展大学生党员必不可少的衡量内容,通过各种日常活动了解每位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和学生党员的团队协作、组织协调、多方沟通等方面能力,为我党培养和储备力量青年;群众基础标准是考察的关键标准,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只有始终保持同师生的密切联系,自觉服务他人,获得身边人的认同,才能真正代表党组织形象,号召广大群众向党组织靠拢;日常表现标准是考察的基础标准,应注重对入党积极分子网络上言行的考察,从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及时解决思想困惑,在网络平台上宣传主流思想,扩大党组织在大学生网络活动中的影响力;学习成绩标准是发展大学生党员的特色标准,发展对象的学业成绩排名实行达标制考察,这既可以避免成绩好就可以入党的情况发生,也有利于党组织吸收大量乐于为同学、为集体、为社会服务和奉献的先进大学生。

二是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党员发展中数量和质量关系。我们在思考基层学生党支部组织发展问题时,必须将规模、质量有机统一起来,既注重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保持党的先进性,又不忽视学生党员的数量,使学生党员规模随着新时代形势的变化、党的事业的发展稳步扩大 [5]。在现阶段,高校学生党员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要更加重视党员发展的质量,需健全学生党员管理机制,激发学生党员队伍活力。不仅可以通过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机制,确保学生党员不变质;还可以建立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避免个别不合格学生党员影响学生党员的整体质量,破坏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4.4. 创新组织生活形式,丰富组织生活内容

创新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方式,让活动常态化,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新时代开展基层党支部组织活动既要突出政治性,又要突出时代性,把握好传承与创新,既要保持优良传统,又要创新组织生活方式。

一是拓展组织生活内容,使组织生活形式具有创新性。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形式日趋丰富多样,既要有理论灌输式、思想汇报式的学理论政策文件、红色电影观影等活动,也要有党员榜样分享会、学生党员朋辈交流会、党内法规知识竞赛等活动;既要有校内活动,也要有校外参观游览;既要有专题报告讲座,也要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于组织生活中,坚持以政治学习和服务群众为红线贯穿始终,主动引导党员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从严肃而不失活泼氛围中解决问题,保证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

二是提升组织生活高度,使组织生活品牌多样化。应围绕党建和中心工作的着力点,形成一批效果显著、师生喜爱的党建品牌,这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和党建融合发力,与时俱进创新党建活动形式。以庆祝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活动为契机,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线上结合线下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如齐鲁工业大学各级党支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党建立100周年。其中,各个学院基层学生党支部组织开展百人手抄《共产党宣言》、学“四史”明信念主题知识竞赛、寻访济南红色印迹活动、“学党史悟初心”主题读书会、集体观影《古田军号》、组织党员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实践等等。

三是拓宽组织生活渠道,使组织生活载体得以强化。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可探索从传统的校、院本身逐步走向跨校、跨院甚至是高校企业党支部、校际间的联合发展,充分拓宽组织生活的空间,不仅仅拘泥于本校、本院的局限性,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形式让党组织生活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探索在互联网条件下,开辟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天地。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对象是新时代青年,可以通过采用线上与线下、学习与讨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坚持推进“两学一做”、“三会一课”的学习教育机制;使用“学习强国”、“学习通”等网络平台;将有价值的资料、影片提供给党员们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做好党员的继续再教育工作,极大地提升组织生活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4.5. 加强党员的思想理论教育,强化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引领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从思想理论上建设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了党建工作的首位,实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思想理论教育应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党员,提升政治意识。

一是坚持以政治为统领建设高校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要旗帜鲜明讲政治。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必须紧密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跟党中央、学校党委的要求,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文件,通过组织生活夯实和巩固学生党员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感,将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成听党指挥、为党尽责的强政堡垒。

二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推进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理论学习,实现在学生党支部中思想上建党,理论上强党。着力构建学习型党支部,坚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廉政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深悟透、入脑入心,夯实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根基。应将理论学习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党员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让学生党员从中感兴趣,有所收获的效果。

三是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意识形态工作。以党的组织体系为依托,以学生党支部为基本单位,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主流意识,积极运用新媒体,开拓党建育人的思想阵地。

四是坚持党建工作与团学工作相促进。坚持党的领导是团的灵魂,高校各级党组织要重视共青团工作,特别是基层学生党支部要更加善于发挥高校团组织的作用。如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基层党建经验为抓手,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做到党建引领与学院日常育人工作相融合。确保把团的建设纳入同级党的建设总体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做到党团建设同步规划、党团组织同步设置、党团工作同步开展。

5. 结语

总之,新时代新背景新使命下,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是广大学生党员“先走一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首要政治标准。在新时代“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征程中,迫切需要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紧扣高校实际来提升组织建设,不仅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牢牢把握学生党员为教育主体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适宜学生的成长规律,紧密结合当代学生党员的特点,不断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路径,促进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 黄晨, 金冶. 新时代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路径探析[J]. 惠州学院学报, 2018, 38(5): 14-18.
[3] 李毅弘, 孙磊. 习近平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论述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9): 33-37.
[4]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N]. 人民日报, 2014-06-11(006).
[5] 何益忠. 论中国共产党党员规模、质量的有机统一[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2): 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