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指导纲领。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必将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和全面变革。本文从对衢州市新型职业农民调研的角度,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侧,重点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的意识强但主动持续学习的动力不足,政府层面对培训高度重视但多主体协调机制不完善,教育培训主体培养积极性高但教学资源、培训内容和教学方式仍需优化等主要瓶颈。针对政府层面高度重视培训但多元主体协调机制不完善,教育培训主体培养积极性高但教学资源、培训内容和教学方法仍需优化等主要瓶颈,提出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教师培训机制,完善分类、分层、分模块的多元化培训内容体系,创新适应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模式等策略。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 major strategy proposed by the 19th Party Congress and is the guiding platform for the work of the “three rural areas” in the new era.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rings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will certainly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changes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mand si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new vocational farm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on new vocational farmers in Quzhou City, focusing on the main bottlenecks such as strong awareness of new vocational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training but insufficient motivation for active and continuous learning, high importance attached to training at the government level but imperfec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multiple subjects, high enthusiasm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ubjects to cultivate but teaching resources, train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still need to be optimized. In response to the main bottleneck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leve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raining but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multiple subjects is not perfect, and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ubjects are highly motivated to cultivate but teaching resources, train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still need to be optimized, we propos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teachers, improve the diversified training content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stratification and module, and innovat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ode adapted to professional farmers, etc., strategies.
1. 引言
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随后连续多年的中央1号文都聚焦三农问题,提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2017年1月29日,农业部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即到2021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突破1500万。然而,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我们不仅应关注其体量的需求,更应关注其职业化发展的职业能力,从而真正解决未来怎样种田的问题。但是,当前新型职业农民依然还存在总量偏低、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低下、职业教育与培训力度和成效不明显等现实问题。如何实现更为有效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培育爱农业、懂经营、会管理且具备长期职业发展能力的职业农民,成为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关键问题。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后,2018年国家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农村部、教育部全力推进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要求各省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精神,将“三农”工作与教育工作紧密结合,政企校多方联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构建覆盖广泛、层次多样、类型丰富的涉农人才培养新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问题在农村,在我国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口,农村的和谐发展、农民生活有保障,国家才有源源不断地动力,才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化解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关键是为迫切需要就业和优化就业条件的农村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搭建职业培训平台,提升职业技能,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拓展农村劳动者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空间,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1]。
衢州市作为浙江省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占比较高的地市,据统计,纳入衢州市人口普查范围的从业人员中,农村户籍就业人数占65.23%。衢州市为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比本省东部发达地市的道路更加长远,任务更加艰巨。衢州是一座开放之城,南接福建南平,西连江西上饶、景德镇,北邻安徽黄山,东与省内金华、丽水、杭州三市相交,历来是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区域职业培训新模式,提升区域农村劳动力素质,精准帮扶农村就业弱势群体,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摆在当地政府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研究区域现状,分析区域资源特色,提出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计划,对区域内农民职业培训的问题进行研究,为解决农村职业培训问题提供理论支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本项目研究衢州区域内资源特色,提出的职业培训计划,有助于区域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或创业,通过解决这些现实问题,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趋势,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早日实现。因此,因地制宜,探索区域职业培训新模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3]。
2. 区域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不相适应的原因所在
近年来,职业院校围绕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问题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大部分学者从培训制度、培训管理、培训质量、培训模式、国外培训体系发展等方面阐述培训体系建设思路,大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并且不成体系,缺乏实践案例。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的培训研究大多围绕如何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忽略了电子商务、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基层农民干部的培训,缺乏系统性 [4]。
(一) 农村群众对技能培训认识不清,积极性不高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乡村振兴的开端之机。农村的发展无疑是其中的最关键一环,加强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强化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起决定性作用。部分群众却认为培训耽搁时间,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不如在家挖地、扯草。由此导致群众不愿意来培训,即使来了也不认真学 [5]。
(二) 新型职业农民参培意识强,但主动持续学习的动力不足
总体而言,当前新型职业农民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农业的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模式的变化对农民自身发展带来新的要求和变化,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业从业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意愿越来越强,但对现代农业发展还缺乏较长远的经营理念,一般以解决眼前问题为主。受限于自身年龄较大、文化水平偏低、自身知识结构不足和自身知识更新意识不强等因素,还缺乏职业发展和经营拓展的长远规划,因而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持续性、系统性学习的动力还明显不足 [6]。
(三) 培训后续服务工作不到位
当前的培训都是培训完成后所有工作都完成了,培训机构准备招收下一批人员继续开班,接受了培训的人员各回各家,原来干啥继续干啥。没有考虑用什么途径将培训人员获得的技能利用起来,仅有的存在感就是培训机构的培训人员花名册备查,贫困户的受益清单上谁谁某年某月参加了什么培训 [7] [8]。
(四) 培训师资力量不足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要教师既有关于农业产品经营、管理和市场化方面的知识,也有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培训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需丰富。但仅拥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娴熟的授课技巧,这是教师所需的基本功,而这些都对新型职业农民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职业农民培训的师资,大多是从当地高校、职业院校或农业机构聘请的相关专家,授课形式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远远不能满足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另外,从当前培训教师的知识更新程度来说,大多数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的意识欠缺。现如今,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有关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等都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培训教师固守原本的知识和旧技术是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更不用说去培育符合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了 [9]。
3.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策略
(一) 健全精准识别机制,分层分类聚焦培养
新型职业农民的潜在培育对象,不仅包括农村留守的适龄劳动力,还包括具有较大潜力的回流农民、新生代农民以及尚未就业的大学生、退伍军人等群体。识别培育对象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合理识别机制,精准识别潜在的培育对象,方可做到聚焦培养的目的 [10] [11] [12] [13]。
(二) 构建乡村振兴培训体系
1) 建立培训管理机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乡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之需要,主动担责,拓展功能,搭建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高素质的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支持。遵循“立足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办学思想,针对职业院校社会培训的实际情况,建立满足社会培训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管理机制,使之符合社会培训服务的一般规律,全面树立社会培训服务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 构建培训组织体系
a)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结合本区域特色。培训的实施者需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去调研,不断去探索、建立适合本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其中包括符合农民生产活动所需、体现区域发展特色的灵活多样性的培训方式、时间、地点、内容等,便于农民安排自己的时间和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培训内容,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培训活动。
b)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科学规划有效资源。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对潜在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乡镇成人学校为主体,职业院校、农业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等多方参与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和力量,把各方的现有和潜在资源投入到培训活动中,从而打破职业农民培训中各方联结不强的状况。
c)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对配套机制进行完善。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要与时俱进,有关政府部门要对其进行不断改革与完善。一方面,结合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对现有的培训考核机制、信息反馈机制进行完善,对培育效果进行总结,以提高培训质量;另一方面,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体系之间的沟通与对接,统筹协调城、乡职业教育,打破相互分割的局面。
3) 培训制度体系建设
培训管理制度是培训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既要符合相关政策法规,又要满足培训管理实际。在总结大量社会培训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包含宣传、调研、审批、计划、实施、经费、安全、师资和考核等培训全过程的管理制度体系,规范社会培训服务工作。相关制度不仅要先进、科学、充分,而且要适用、管用、好用,避免出现制度与实践脱节的情况。
4) 加强培训的组织管理
科学的组织管理是社会培训提质增效的关键因素。针对社会培训服务项目的引进、策划和实施特点,建立包含宣传推介、需求分析、课程设计、资源调配、计划制定、组织实施、效果评估、财务报销、总结报告和持续改进等标准的管理程序,理顺培训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流程和要点,明确管理事项和管理责任,制定文件报表模板,促进培训的螺旋式持续改进。加强培训档案管理,健全档案管理内容、管理要求和管理保存时限。
(三) 构建乡村振兴培训资源
1) 培训基地建设
支持职业教育由产而教,由教而产,产教一体,工学同步,融合发展。支持公办培训机构“拆除围墙”办实体,普遍推行实训教学企业化、实体化、实战化,校办实体刨除成本的盈利所得,全额用于加强学校培训能力建设;鼓励公办职校围绕“五个一”(开设一个专业、创办一个实体、培养一批师生、服务一个行业、助推一个产业),实施人才培养“五个共同”(共同制定培训方案、共同研发培训教材、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共同考核评价学生)。支持企业办学,总结推广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办衢州农民学院的经验,支持有实力、有意愿的企业开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从资金、土地、师资、税费等多方面给予有效扶持,让企业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
2) 培训内容建设
培训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培训课程教材,教材要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时效性,培养乡村经济发展的人才,结合地方乡村的经济特点实现专业的设置。对农村供给侧结构性进行改革,加工农产品,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重点为休闲农业结合旅游业,实现农产品平台的培养与引进,培养动旅游、电商、经营管理等人才。另外,基于农业设置专业,保证乡村振兴发展中人才需求,使农村经济持续发展。除了专业涉农,还要展开农类专业教师的培养,让学校教师学习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等知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传递农村经济发展等问题,对乡村经济有所了解,使学生能够实现在乡村创业、就业。另外,将涉农课程设置到非农类专业中。比如,农产品的存储、包装、农产品营销等课程设置到物流、营销、管理等经贸类专业中;财会类专业可以设置农村财务管理、农民理财等课程;在技术工程专业设置农业机械类课程。以此,满足乡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四) 打造乡村振兴培训团队
1) 通过多渠道来扩充培训师资队伍的数量,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教师的需求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师队伍可以分为技术知识和实践指导两大类。技术知识类的师资,可以从农业科研院校、职业技术高校、教育培训机构,或者是经验丰富的职业农民中来聘任。对于实践指导类师资,可以在发展农业较好的区域引进乡土技术人才,采用一些不同的实践技术进行培训,进一步丰富课程的设置。也可以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机构聘任,尽可能地增加师资数量。
2) 对原有教师队伍进行不断充电,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高校院所、培训机构和当地成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工作队伍提供专业学习和进修的平台,营造自修和继续学习的氛围。并且要与时俱进,针对不断更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现代化信息、培训教学方式和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技能,丰富教师队伍的进修内容,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 当地政府要实施优惠政策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人才加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队伍中,投身于乡村建设中。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来吸引一些大学毕业生,譬如通过减免助学贷款、考公务员加分、升迁优先、创业扶持等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工作。
(五) 完善内生动力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扶志与扶智并行,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提升传统农民技能和智力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弥补缺失的可行性能力,提升人力资本效率,进而激发自我内生发展能力。二是摒弃“贫困文化”、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通过总结推广新型职业农民自主创业的实践做法,形成一批具有符合地区特色、兼具推广和复制特点的典型案例,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增强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信心。
4. 结束语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有助于农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参与,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素质。农民职业培训是向农民传播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阵地,农民可以通过培训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道德和文化水平。二是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民掌握一定的新型农业科学技术,进行科学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通过新职业培训,农民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并通过实践和教师的指导,将技术应用于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不断适应农业科技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新职业农民。最后,帮助农民具备适应市场管理的能力。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农民参与市场的程度,参与市场的程度越高,现代农业的发展程度就越高。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农民可以合理组织和配置有关农业生产的要素资源,提高现代农业的经营水平,积极参与市场经营活动,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村民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14]。
致谢
感谢2021年浙江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ZJCV2021D20)给予资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