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构建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Evaluation System for Mix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摘要: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混合式教学模式正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的方向。为保障混合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文章从评价主体、评价指标等层面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质量保障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的反馈作用,有效实现以评促教。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situation,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l is becom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order to ensur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mix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quality assurance evaluation system that matches the evaluation subject and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gives full play to the feedback function of the mixed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and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promotion of teaching through evaluation.
文章引用:高飞, 冉俐雯. 混合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构建[J]. 教育进展, 2022, 12(3): 718-72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3116

1. 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共教育部党组2018年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 41号)中指出:“教育教学”是“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在线课程,丰富教育教学形式,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现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根据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精神,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开设的一门公共通识教育课程 [1]。当前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大体分为三类,传统的线下教学、线上课程(MOOC课)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传统的线下教学采用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大学必修或者选修课程,以一位教师面对多位学生的面对面课堂作为课程载体,基于知识传授、心理素质培养、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该种教学模式在师生交流沟通、技能训练和生活迁移层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即使是大班教学,限于师资数量的缺乏,依然存在受众面窄、不够灵活等劣势。而MOOC等线上教学模式,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时间灵活性高的特点,并且在传播速度和受众层面形成规模性的影响,但是同时存在在线课程学生保持率低、“替刷课”的现象,并且即使是网上影响力较大的课程,如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等国内顶尖的心理学者作为主讲团队联合呈现的在线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学生反映在课程中曾出现难以理解、难以消化的内容,自身的现实需要在课程当中并未得到解答的情况 [2]。基于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Graham将“混合式学习”界定为“同步的面对面教学和异步的基于文本的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他认为“混合式学习方案的设计取决于对学生群体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情境的综合” [3]。混合式教学就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起来,使得在线课堂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4]。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运用混合式教学,将有效解决使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或者MOOC在线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具有可以有机融合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

混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根源于西方的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认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自觉性,能促进学生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探索和发现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教学改革应当切实以学生个体多样性为中心,重视学生教学认知过程的个性化差异特征,强调学生是教学认知的基本主体。学生是对现有知识进行有效应用的核心承担者,是对旧知识进行推陈出新的主要建构者。因此,教育者应当赋予学生高度的学习主动性,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了网络课堂学习、移动终端学习、传统课堂讲授、团体心理辅导、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课堂报告、小组辩论、问卷调研、深度访谈、合作学习等多种授课方式,不仅有显性课程特点,也有隐性课程特色,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新观念,兼顾了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发展并重的宗旨 [7],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心理育人质量,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大势所趋。

为保障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除了在线课程的建设、翻转课堂任务的设计、在线的互动教学等外,构建匹配的、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评价体系,也是混合式教学模式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8]。《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组织实施层面,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研究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与督导指标体系”,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评价与督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大趋势之下,如何构建匹配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混合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构建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全方位、多层次评价为视角,围绕完整的教学活动完成信息收集的细化标准或测量依据 [9],基于混合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论知识讲授与实操技能训练并重的基本特征,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估指标的设计应适应混合式教学复杂和动态变化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融合。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 [8]。通过形成性评价指标,对混合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过程进行细致评价,有效的打破了以往过于依赖结果性评价的单一维度而造成的评价失衡,有利于构建更为完备的教育评价体系。

从评价主体层面,混合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保障评价体系从教师、学生、专家等不同主体层面进行指标的构建。采用:教师主导设计评价体系指标+动态监控实施全过程——专家对教师设计的评价体系指标的合理程度进行专家效度评估+监督实施情况——学生采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完成各项评价指标+对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向教师进行动态反馈督促教师进行改进的完整闭环进行。经过环环相扣的设计,在主体层面确保混合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保障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得以有效实施和不断优化(见图1)。

Figure 1. The main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the quality assur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mix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图1. 混合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保障评价体系主体关系图

在具体构建上,混合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以教师、专家、学生为三大主体,从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两个层面,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平台与环境、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作为评价维度,细化指标的具体内涵,设计如下(见表1):

Table 1.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of mix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表1. 混合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

备注:J-教师;X-学生;Z-专家。

3. 结束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发展出的创新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的探索性实践中,在课程思政和心理育人的大前提之下,贯彻“差异化、多元化、全面化、动态化、有益化”的混合式教学的原则,构建行之有效的针对混合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的反馈作用,是实现以评促教目标的关键,对提升混合式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0],也将对大学生混合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起到促进效果。

基金项目

西南交通大学2020~2022年校级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实践项目《心理健康服务与专业建设双轨协同融合,构建一流心理健康服务与教育创新体系》(项目编号20201054)子项目《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服务混合式教学的质量保障与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项瑜. 基于学生评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策略[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5(4): 31-32.
[2] 赵山, 李焰.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中国化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9): 61-62.
[3] 张弛. 利用混合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 甘肃教育, 2015(7): 41.
[4] 石磊, 陈思羽, 乔秀文. 医学类基础化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探索[J]. 广东化工, 2017, 44(20): 175-176.
[5] 吴彩虹, 卿海花. 混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视野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长沙大学学报, 2019, 33(1): 142-145.
[6] 张欣.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6.
[7] 肖琼, 董建红, 等. 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探微[J]. 教学与管理, 2014(9): 79-81.
[8] 陆璐, 张晶, 肖顺华, 洪素丽. “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2): 282-283.
[9] 张利平, 贺圣文, 滕文杰, 等.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及模型设计案例实证[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 27(4): 554-557.
[10] 李海东, 吴昊. 基于全过程的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为例[J]. 中国大学教育, 2021(5): 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