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从1956年颁布《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算起,推广普通话已经实施了65年,上海乃至全国在普通话普及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此同时,沪生低龄市民上海话水平令人堪忧。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上海市民语言应用能力调查报告》 [1] 显示:97%的市民会普通话,81.4%的市民会上海话。在上海出生的市民中,13~20岁市民上海话“听说”能力均为各年龄段最低。其中,“听”的能力平均分为3.9分,低于上海出生市民平均分0.4分;“说”的能力平均分为3.1分,低于上海出生市民平均分1分。相关研究同样也证明了这一情况:上海市3~5岁儿童上海话习得水平呈现出整体偏低,上海市3~5岁儿童的上海话词汇量平均为80.04个 [2]。
为缓解这一现状,《2021年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要点》提出保护传承地方语言文化。开展“幼儿园上海方言文化体验活动”,鼓励社会各界举办新童谣传唱等上海地方语言文化活动 [3]。上海市自2013年起,在10个中心城区的24家幼儿园试点开展上海话教育体验活动。主要做法是将沪语教育主要融入游戏、生活和运动三大板块。在这三大板块中,允许、提倡教师适当用上海话与儿童交流,指导儿童学唱上海话童谣,开展上海话儿童游戏,建立儿童对上海话的语言敏感,使其听得懂、能开口、愿意说。而在“学习”板块,其主要目标仍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教师仍应用普通话组织和开展活动。自试点到如今上海地区幼儿园开展沪语教育现状究竟如何,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查阅官网、发放问卷和电话采访的方式进行调研,从而归纳总结出结论。
2. 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有诸多涉及到普通话与方言的研究调查,但是针对上海地区幼儿园学段学校域开设沪语教育的论文却很少。徐晶 [4] 就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的关系研究展开综述,认为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二者也不是势同水火的,可以说二者是和谐统一的关系。普通话与方言各司其职,共同发展。刘幼玲 [5] 探讨了将方言童谣引入学前教育的价值、困境与路径并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在调查上海方言使用情况这一领域方面,焦成名 [6] 抽样调查了上海本地土著学生的语言行为,得出上海土著学生的普通话精准率高于上海话,普通话成为他们的优势语言。土著学生家庭生活中使用比率最高的仍是上海话;在公共场合普通话取代了上海话作为主要交际工具的职能,成为土著学生公共交际的首选用语。黄立鹤、黄浩 [7] 对上海高校学生沪语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沪语使用的环境正在急剧收缩,除家庭交流外日常用语更倾向普通话。在家庭域方面,朱晔、焦卓菁 [8] 研究了推普环境下的上海方言家庭代际传承,发现研究调查的个案家庭普遍认可普通话的主流地位,同时,因认识到上海方言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其对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从而鼓励子女学习并使用上海方言。费筱菁 [9] 从家庭代际传承角度,研究上海方言童谣式微成因。
由此可见,学界对上海方言研究调查更多地集中在小、初和高校中,对幼儿园阶段涉及较少。在家庭域中关注方言地代际传承,但是针对校本域的论文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3. 调查设计
3.1. 调查的目的、对象及内容
此次调查的目的为了解上海地区幼儿园沪语教育体验活动的开展情况。鉴于幼儿园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幼儿园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调查的内容包括:幼儿园儿童或教师的基本信息,是否开展相关沪语教育体验活动,成效及遇到的问题。
3.2. 调查方式
3.2.1. 问卷
通过亲友熟采用线上问卷的方式,对幼儿园家长进行了调查。截止到2021年8月27日,一共发放问卷50份,返回有效问卷为38份,有效率为76%。相关信息详见表1。
Table 1. School age information of kindergarten children
表1. 调查对象(幼儿园儿童)学龄段信息表
3.2.2. 访谈
截止到2021年8月27日,通过手机通话的形式对7位不同城区的老师进行了访谈,每位访谈时长在20至25分钟,还通过微信聊天的方式,回访了部分幼儿园家长,为更加详细了解幼儿园儿童沪语习得情况。教师所在幼儿园均为一类幼儿园,除其中两所是民办幼儿园,其余都为公办幼儿园。任职幼儿园位于中心城区的4所,位于郊区的3所。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上海地区幼儿园儿童沪语习得情况调查
4.1.1. 抽样问卷分析结果
抽样调查中的38户家庭中,是上海户籍(包括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是上海户籍)的有31位,其余7位为外地户籍。其中34位就读的为公办幼儿园,4位就读民办幼儿园。
根据38户幼儿园家庭问卷调查,子女上海话较为流利和十分流利的情况只占百分之十;八成以上的家庭觉得子女上海话讲得较为生疏,还有百分之十八左右的家长表示完全不会上海话,只用普通话交流。“会说一点”,“洋泾浜”,“只会听不会说”,“用上海话问她,她用普通话回我。”在和家长私下交谈中经常会得到这样的回复,家长普遍为子女的上海话水平感到担忧。而且很多家长反应,上了幼儿园上海话能力更加退化。
但并非所有的非沪籍儿童都不会说上海话,笔者咨询了其中一位非沪籍儿童家长,她表示子女所上的幼儿园有开展相关的沪语体验活动,所以小孩会说一些简单的上海话。“班上老师会教沪语儿歌,沪语月的话还有相关的活动,要上台表演。平时私下的时候老师也会鼓励小朋友们说上海话。”收集来的问卷也证明了这一点,有4位儿童所上的幼儿园开设了相关的沪语教学体验活动,但绝大多数幼儿园都没有开设此类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幼儿园老师会教一些简单的沪语童谣,虽然沪语童谣有所涉及上海方言,但只是作为儿歌教学类型中的一种,是根据课程安排自行授予,并非沪语课程,在此过程中幼儿只是能在短时间内学会零星几首沪语儿歌。
4.1.2. 造成原因及意向
根据规定,幼儿园教学必须用普通话。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教学用语和同学之间沟通都用普通话,对儿童的沪语能力有所影响。“上幼儿园之前还说上海话,上完之后回来都跟我们说普通话。”随着城市的发展进程,上海也涌现了很多不同籍贯之间的通婚,沪籍与非沪籍结合的情况越来越多,在这些家庭中,夫妻双方用普通话交流,也用普通话和子女交流
在针对家长是否支持幼儿园开展沪语教学活动调查中发现,85%的家长都是支持开展沪语教学的。“如果能教,那肯定是支持的。现在小孩子上海话都说得洋泾浜,以后上了小学就更加没有这个语言氛围了。”还有10%的家长表示“顺其自然”,“有的话小孩子去学学也无所谓,没有的话也不强求。”还有5%的家长表示不支持开展上海话教学,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非沪籍家庭没有语言环境,担心学习上海话会影响学习普通话。
4.2. 上海地区幼儿园儿童沪语习得情况调查
4.2.1. 访谈调研幼儿园开设沪语教学情况分析
通过与7位老师进行访谈来了解她们所在幼儿园沪语教学开展情况。此次访谈教师供职于7所不同区域的幼儿园,其中民办2所,公办5所,郊区3所,市区4所,均为一类幼儿园。除明确只教授中英双语的幼儿园之外,开设有沪语教学的幼儿园偏少,调研中只有2所开展了沪语教学。在开设沪语教学的幼儿园当中,其中一所开设时间较短,从去年才开始开设相关课程活动,且只有沪语儿歌教学,无其他配套游戏运动。另一所开设的幼儿园在试点沪语教学之前已经开展相关课程研究,至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具体调研情况详见表2。
Table 2. Information of Shanghai dialect teaching in investigated kindergartens
表2. 调研幼儿园开设沪语教学情况信息表
根据表2所示,两所开展沪语教学的幼儿园均为一类幼儿园,均在郊区,一所是公办,另一所是民办,且沪籍学生和沪籍老师比例均比市区幼儿园低。4所中心城区的幼儿园沪籍学生与沪籍教师比例比较高的幼儿园均无开设沪语教学内容。所以无法根据园所的级别、所在地与学生教师户籍比例来判断幼儿园是否有能力开展沪语教学活动。而上海市自试点到开展上海话教学体验活动采取自愿参与开设的原则,不设数量限制,所以从理论上说除只教授双语的幼儿园,其余的幼儿园都能开设相应的沪语教学活动。而是否开设沪语体验教育与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最为相关,调研中的两所幼儿园一所以“海派文化”为办学特色,另一所以“民族文化启蒙”为办学理念,他们的办学特色与理念与沪语及其文化息息相关,所以才得以开展相关课程。
4.2.2. 开设形式及开设频率
在实行沪语教学的幼儿园中,每周会固定开展沪语儿歌教学,贯穿小班、中班和大大班。每周一节作为特色课程,占总体课程的20%,除此之外的其余课程均为普通话教学。在沪语课上老师用上海话教授小朋友学唱沪语童谣,如有听不懂得地方,老师会停下来用普通话来解释。每学期不设必须要学会几首沪语童谣的限制,而是根据小朋友学习情况进行调整。
沪语的习得不是将沪语作为一门课教授给儿童,而是渗透在一日生活中。正如《指南》中所言:“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魅力。”将上海话教学体验活动融入游戏、生活和运动三大板块。在游戏板块,儿童玩弄堂游戏的过程中,播放沪语童谣串烧,既能巩固所学过的童谣,又能在律动的节奏中体验到海派文化的魅力。在运动板块中,一些沪语童谣本身就能配合动作进行,例如《炒黄豆》就可以练习双人背靠背翻转。在生活板块中,老师会有意识地用沪语和幼儿打招呼问好,用沪语点名,在自由活动中用沪语和幼儿简单地聊天沟通。具体沪语教学板块及内容详见表3。
Table 3. The experience activity modes and contents of Shanghai dialect teaching in kindergartens
表3. 沪语教学体验活动板块及内容
4.2.3. 教材及选取依据
沪语童谣选取上,市面上的教材比较少,除了参考出版读物和园内自编教材,幼儿园教师们还借助新媒体平台,例如:抖音、喜马拉雅和滴滴学堂app,挖掘吸引儿童的新式童谣。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沪语童谣的选取上也有所讲究,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天性。在小班教授的沪语童谣要选择字数简短,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例如:《炒黄豆》、《金锁银锁》和《外婆桥》(详见表4)。此外可以选取与生活息息相关话题,比如幼儿日常所见所闻,编写菜谱串烧沪语童谣。还可以选择与学习主题或则活动相关的童谣,比如以大班的《我们的城市》主题,就可以导入《上海小吃》这首沪语童谣。除了现成的童谣,还可以根据时事改编,这样既学会了相关沪语表达,又在朗朗上口的童谣中提高了安全防范意识。
Table 4. Selection basis and examples of Shanghai nursery rhyme used in kindergartens
表4. 幼儿园采用的沪语童谣的选取依据及举例
4.2.4. 教师招聘及培训
上海市公办幼儿园教师招聘要求为:“对应届毕业生:本市户籍的应届毕业生,须具备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外省市户籍应届毕业生,须具备全日列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对于在职老师:具有本市户籍;非本市户籍的,具备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一年以上。” [10]。由此可见,上海地区公办幼儿园对沪籍老师有一定的招聘倾向,但满足要求的外地户籍老师也能应征引进聘用。各个区域幼儿园沪籍教师比例不一,但总体趋势是市区幼儿园沪籍教师比例高于郊区幼儿园,且郊区幼儿园沪籍教师中很大一部分是郊区本地人,其郊区方言与市区方言有较大出入。针对幼儿园教师语言层面的要求:有普通话等级规定,要求二级甲等及以上,但无上海话流利程度要求。且在实习教师培训环节中无统一的沪语培训内容。
在开展上海话体验活动中的幼儿园,教师沪语培训一般采取四种途径:园方教研组培训、选派参与市级共享课程、邀请沪语专家进园开设专题讲座以及利用家长资源。因为一门语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虽然非沪籍老师也会一起参与培训听讲,但主要的沪语童谣教学及生活用语沟通还是由沪籍老师承担。将所调研的教师培训情况和内容绘制成表5。
Table 5. Training methods and contents of Shanghai dialect for teachers
表5. 教师沪语培训方式及其内容
4.2.5. 开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及遇到的问题
长期坚持开展沪语教学体验活动对学龄前儿童沪语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经过幼儿园三年沪语教学体验活动,幼儿在沪语童谣中感受沪语的魅力,在运动和游戏中体验海派文化。受访幼儿园教师表示,幼儿说上海话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且听读沪语能力均有所提升。“小朋友们现在更愿意说,开口说。”沪籍幼儿因为有家庭语言环境,沪语习得水平优于非沪籍幼儿,但非户籍幼儿也能做到用简单的沪语进行日常沟通。
在问及沪语教学体验开展过程中,青年教师普遍遇到三个共通的问题:一、年轻教师沪语流利程度不及老教师,对全沪语教学信心不足。二、除去经典的老式沪语童谣,还缺乏丰富的配套教材。三、如何融合创新出相关的沪语教学体验活动来吸引学生。
造成上述问题的可能成因分析:一、年轻九零后教师自身成长于推普环境之下,日常生活中和教学活动中的普通话交流情况增多,导致沪语使用频率降低,沪语不流利。二、教材的推出和采用需要经过相关专家的调研和评定,非一朝一夕之事。三、开展沪语教学体验活动的幼儿园总体较少,缺乏相关经验。
5. 结论和建议
经过抽验调研及电话访问相关幼儿园教师,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幼儿园并未全面展开沪语教学体验活动,开展沪语教学的幼儿园占比不高。开展上海话教学体验活动遵循自愿原则,并没有强行要求幼儿园开设沪语教学相关活动;是否开设沪语体验教育与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最为相关;开设沪语体验教育的幼儿园中,将沪语教育和沪语童谣融入一日活动中的生活、运动和游戏板块;长期在幼儿园中坚持开展沪语教育会对学龄前儿童沪语传承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实行沪语教学过程中普遍遇到年轻老师沪语不标准、缺乏丰富的配套教材和如何融合创新出吸引学生相关活动等问题。
为有助于日后幼儿园开沪语展教学体验活动,在此提出几点建议:一、将沪语及海派文化课程纳入上海市统一的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当中,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了解沪语文化。二、鼓励青年教师私下多看沪语新闻,沪语情景喜剧,多与资深老教师用沪语沟通,锻炼自身的沪语流利度。三、开展校际交流沟通观摩活动,学习分享沪语教学经验。四、丰富沪语童谣教材,纳入新式新编童谣,并配备mp3录音以供学习模仿。五、利用家长和高校资源,融合创新出更吸引沪语教学体验活动。六、出台相关规定措施,呼吁在沪籍比例高的园所率先开展沪语教学体验活动,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园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