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古代中国的表达以文字精炼内涵丰富而著称,最能够体现这一文化现象的就是中国的四字成语,成语的特点就是力求以精简的文字来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同样的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述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诗歌中常用反事实表达来抒发作者情感,在这一精简表达的背后往往蕴含着文字之下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的呈现方式由于中西思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而对大力提倡文化输出的当今中国,如何把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美的诗歌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以更加准确的形式输出到国际世界是近年来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在对诗歌英译问题研究上学者试图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出发来探讨其存在的差异,例如学者黄国文就对《清明》这一古诗的翻译从经验功能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并给出了功能语言学可以应用在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方面可操作性的证明 [1]。本文主要运用到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对汉乐府诗词《上邪》进行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的分析,对诗词汉英版本的及物性系统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内在的逻辑思维进行对比研究。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功能
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下,概念功能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个是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另一个是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经验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各种经历的表达”,而逻辑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单位之间逻辑关系的表达” [2]。其中经验功能主要是通过析语言系统中的及物性(transitivity)系统来体现。及物性系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人们语言表达分为了若干个过程(process),通过一定语法范畴的划分将这些若干过程进行细化,总共分为了六种主要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关系过程、存在过程和言语过程 [3]。除了以上所提及的常用的六种主要过程外还有一种专门是关于天气的特殊过程,被称为气象过程 [4]。不管语言表达从属于哪一个及物系统,都会有与其相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物质过程在韩礼德的定义里是指可以用一般动词来表示某事物的动态过程;心理过程描述的是包含人们情感、认知和反应的过程;行为过程表示的是人类诸如呼吸、做梦、苦笑等生理活动的过程;关系过程可以用来表示反映事物间所存在的某种关系的过程,可以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也可以是事物或情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把这种关系主要概括成为属性是什么,归于哪种类型;存在过程顾名思义就是表示某事物存在于某处的过程;言语过程中往往会包含着一定的言语动词,主要用来表示双方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此外,逻辑功能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下主要包含的是两个方面的体现形式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y)和逻辑语义关系(logical semantic)。具体体现在语言单位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多种多样,尤其是在对中英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进行分析时,其逻辑思维也是存在差异的。就目前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逻辑功能体现在英语这一语言中最典型的体现关系就是连接词的使用,而汉语的逻辑关系的体现则往往不需要用到连接词,这也是学界中普遍认为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的原因所在。
在以往的文献研究中从概念角度入手对古诗文分析的学者有黄国文,他在进行《清明》这一古诗翻译时,将原文和译文分别进行了及物分析,从经验功能的层面对古诗英汉两种译文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很多译者在进行英译古诗文分析的过程中大多数会遵循原文中所本来存在的及物系统,但是对于个别词语的处理因为原文的含义并不是非常清楚所以译文的翻译不同的学者也会进行不同的处理手法 [1]。但是黄国文的研究并没有在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也就是从逻辑功能的角度进行摸索,对于古诗中所涉及到的逻辑关系并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解释,因此本文试图从译文是否保持原文及物系统和逻辑关系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2.2. 反事实表达
反事实表达(counterfactual expressions)指“表达反事实推理(reasoning counterfactually) (即根据与已知事实相反的假设进行推理)的语句” [5]。Declerck和Reed认为反事实表达主要是由假设条件从句和结果主句组成,其中条件从句被解释为“与事实相反” [6]。如以下例子所示:
1) 要是约翰早点来,他们就能赶上看电影了。
此例中“要是约翰早点来”是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也就是约翰迟到是已经发生的事件,表述者用反事实表达自己由于约翰没能早点来导致未能赶上看电影的不满,相比于直接的指责,委婉的表述在宣泄情感的同时还可以保留迟到者的颜面。
英语中反事实表达的形式主要是虚拟语气,其中最主要的是反事实条件句,也称违实条件句。Bloom认为汉语缺乏像英语虚拟语气那样的反事实形式化标记,所以汉语母语者进行反事实推理时会遇到较大困难 [7]。Bloom讨论的重心围绕在语言是否影响思维,通过前者的推论得出语言形式会影响思维方式。由于英汉思维差异在反事实表达语句中表现明显,在汉语文化中反事实条件句在日常语境中又占据了十分重要的话语地位,因此分析该语法项目对于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习得英语这一过程具有实际意义。同时也对如何教授英语学习者掌握英汉语之间对于未发生事物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
在目前已有的反事实表达的文献研究中可以大体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个研究是汉语反事实表达是否具有语法标记,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的学者有陈国华指出反事实表达的形式标记有假设词“如果/假如”、副词“早/真的”、助词“了”等 [8]。蒋严强调反事实语义或违实语义是一个语用解释问题 [9]。另一个研究方向是汉语反事实表达的思维特点是怎样的,在这一方面做出贡献的学者有李晋霞重点研究了该语法项目的常见类型之一“如果”句 [10]。单纯就现有的研究来看,对于反事实表达的语用,语义,逻辑推理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是在其语言功能尤其是聚焦于从经验功能加逻辑功能方面的研究还较少,聚焦于英汉反事实表达之间相互转换的研究较少。
3. 《上邪》反事实表达中英汉译文的概念功能对比分析
纵观存在反事实表达的古诗歌中,《上邪》这首诗歌有着明显非标记的反事实表述语句,因其对仗工整,逻辑清晰,情感丰富而得以广为流传。正因其流行性较高因此诗歌的译本会涉及中外不同译者,可收集到的译文素材也就更多,对从概念功能视角出发分析不同国家背景下译者处理反事实表达语句的方式差异的语料也就更多。《上邪》出自于《乐府诗集》是汉代流行的民歌之一,上是指“上天”,邪在此处作为语气助词表示感叹。原诗是从女主人公自我发誓的视角进行描写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使得此民歌极其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多数学者对此诗歌的研究多倾向于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中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爱情的强烈情感和奔放的气势。文章的精妙之处就是“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六句,对不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通过这样一种反事实的描写来表明女主人公要与心爱之人永永远远在一起的决心。有关于此诗歌的研究主要有:李贻荫、唐梅秀、聂双武,赵明敏,程华明等学者。李贻荫、唐梅秀、聂双武 [11],赵明敏 [12] 对这首诗歌做了英译各个版本的对比研究,主要是从翻译方法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并得出在翻译古诗时仅仅只是遵循“传神达意”这一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最好能够同时兼具音美例如节奏和押韵的处理。而程华明则从经验功能视角下分析了这首诗英汉译文在及物系统方面的差异,深刻描述了原诗与译文之间及物性及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后续译文的翻译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 [13]。但是以上学者的视角还只是限定于翻译研究上,并没有从语言应用及其内在逻辑表述差异的角度进行更深一步的解读。
3.1. 《上邪》原文反事实表达的概念功能分析
以下是对《上邪》反事实条件句其经验功能进行的详细分析,原文诗歌这一反事实条件句的及物性系统一共是由三个过程组成:
关系过程:山无陵
关系过程:江水为竭
气象过程:冬雷震震
气象过程:夏雨雪
物质过程:天地合
物质过程:乃敢于君绝
及物性系统的分析中,一旦将其确定为哪一类的及物系统就要将其所包含的其他成分进行一定的解读。其中反事实条件句的一二句和三四句属于一种对仗工整的表达,对于前两句主要写山水这样的自然景观,原诗采取的是用关系过程来表达其概念意义。前两句诗中的载体是“山”和“江水”,过程是由“无”、“为”来承担,两者的属性是“陵”和“竭”,二词对应到现代汉语的解释分别是“山峰”和“枯竭”的意思。
三四句都是气象过程的描写,在原句诗文中主要是对特殊天气的描写。其中环境成分是“冬”和“夏”,过程是“雷”和“雨”在这里两者都被用作动词要与前面的名词加以区分,意思是“打雷”、“降落”,雨在语音方面为了对应语法的变化语调也做出了一定的改变。“震震”和“雪”都是作为这一过程的补充说明,前者模拟雷声的声势后者补充上这一过程的对象。
物质过程小句“天地合”中作为参与者也是动作发出者的是“天地”,过程是“合”来担当。物质过程小句“乃敢与君绝”中参与者是主人公但是文中将这一部分隐去,并不会影响文章的意思。表示动作的动词是“绝”,“敢”在文中只是一种心理上的情态,“与君”在这一表达中充当环境成分。
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上下两句句式十分工整,上句采用什么样的及物系统下句同样也采取什么样的及物系统,这样做可以使得诗歌节奏朗朗上口,这也做到了诗歌传唱度广泛的一个必要条件。从诗歌的逻辑功能来分析,前后的逻辑安排十分巧妙,可以看出在表达反事实这一思维上,作者行文中并没有出现类似“如果/假如”,“早/了”等明显的可以表达反事实的假设词,也就是没有出现形式标记的情况下就表达出了反事实的思维逻辑。但是从诗歌的行文逻辑来看的话,整个六句话,前五句其实是最后一句的一个前提条件,“反事实条件从句将主句时间锚定在与事实相反的心理空间内,而非仅仅是假设的、尚不知真假的虚拟心理空间” [14]。作为主句的“乃敢与君绝”是在反事实条件句所假设的与事实相反的心理空间下才能成立的,也就是前五句所描写的种种山川河水天气的异常现象,其内在所包含的逻辑是从句作为一个不可能出现的条件出现,主句才可能称为事实。从句与从句之间同样也是逐级并列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并列关系可以解读为当这一系列现象不管是哪一种出现,主句所描述的信息才会实现。但事实是,五个从句不管是单挑出哪种现象来讲都不会出现,所以主句描述的“与君绝”是与事实相反的信息。这种通过非直接表达来表述对爱情坚决的诗文加深了情感层面上女主人公对所钦慕之人永久不变的心意,正是因为不可能的事件不会成为可能更表明了女主人公强烈的爱意,进一步歌颂了爱情里彼此之间的炙热真诚与忠贞。
3.2. 《上邪》英译文反事实表达的概念功能分析

Table 1. Comparison and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re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s
表1. 三位译者译文对比与及物性分析
关于《上邪》中有关于反事实表达的英译版,本文共收集到三种,分别是汪榕培、Arthur Waley和杨宪益的英译本。以上表1是对三种英译本关于反事实表达所做的及物性过程分析。
3.2.1. 汪榕培译文的概念功能分析
汪译的反事实表达这六句从概念功能角度分析共五个物质过程,一个关系过程。汪译的第一句话与原文相比将原文表示载体的“山”变成了译文中动作的发出者,表示过程的动词是由don’t rise来充当,high作为环境成分来补充小句的完整意思。与第二句原始诗文相比在及物系统的表述上无过程变化,其关系过程中表示过程的动词由run来承担,dry表示属性关系。在三句和四句的译文中,汪译文所用的及物系统与原文出入较大,原文用的是气象过程而汪译版本则用到的是物质过程用动词rumble by和fly来表示。动作发出者是winter thunders和summer snowflakes。五六句的翻译同样在汪的版本里面被处理为了物质过程与原文的出入不大,其中join with和give up来表示过程,earth和I作为参与者也是动作的发出者,在这里译文中将原文中隐去的参出者给还原了回来,the sky和my love作为目标与原文的思路一致。
从逻辑功能的视角看,汪把原文中隐藏的行文逻辑通过or这一选择性连词加以连接,将从句之间选择并列的关系给明显化,使得小从句行文的逻辑更加清晰。对于反事实表达的处理,译者则加了only then凸显了主句的突出地位,将前面的五句置于了条件从句的地位。所表达的含义则是只要满足前文中五个条件小句的其中一个条件,主句的与事实相反的假设表达才会成立。从这一点看,译者在译文中遵循了原文中的表达逻辑,将不需要标记词的逻辑关系在译文中加入了逻辑关系词从而凸显反事实表达的思维。
3.2.2. 杨宪益译文的概念功能分析
杨译文总共五个物质过程一个关系过程一个心理过程,在其处理过程中译者将最后一句在原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心理过程。第一句的处理还是用到了物质过程,其中crumble表示过程,发出者是mountain。第二句遵循原文及物性处理为关系过程其中run表过程,streams表示载体dry表示属性来修饰streams的特质。在三四句异常天气现象的处理上,译者同样将其译为了物质过程,动作者是thunder和snow,表示过程的动词是rumble和fall,而in summer和in winter在文中处理为环境成分。对于五六句的译文还是在遵循原文的基础上处理为了物质过程,动作为mingle with和cease,动作者是the earth和I,为了突出文中主人公对于爱情的强烈程度,多增加了一个心理过程to love。
在行文逻辑的处理步骤中,杨的处理方式是添加till这一引导条件的连接词,但是与汪版本不同的是,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译文中表现的并不明显,更大可能是将从句作为了一种并列关系而不是一种选择关系,这在表达反事实程度上面就有所减轻,这也相对减轻了原文所描绘的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强烈气势。
3.2.3. Arthur Waley译文的概念功能分析
从外国作家的英译版来看,译者很忠实于原文每一个小句在及物系统分类方面的处理。与原文一样,分为两个关系过程,两个气象过程,两个物质过程。前两句表现关系的动词为are其载体分别为the hills和the rivers,属性为flat和dry。三四句表示天气过程的小句用it来代指天气,这是典型西方对于天气现象描述的表达,不是具体的指出是什么样的天气而是用it作为形式主语,真正表述天气信息是后续的动词lightens and thunders和rains and snows。译者在这一句的处理上十分巧妙,译文前后形式相似对仗工整,前一句用两个动词来描述天气的声音特点后一句也用两个动词来描述。后两句的物质过程中动作者是Heaven and Earth和I,表过程的动词为mingle和will not part from,最后一句目标为you环境成分为till then。
在逻辑处理方面,译者采取表现反事实逻辑的方法也是将隐去的逻辑关系通过增加逻辑连接词when,till then而外显出来。译文中从句与从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体现没有像汪译文用or那样明显,译者把一二句合并为了一整个大从句,从句不是选择关系而是when引导小句的并列,句子与句子之间的五句并列变成了四句。是否是选择关系,译文的表现方式很含蓄既可以看作是任选其一也可以看作是所有假设成立的基础才可以使主句成立。
4. 结论
通过上面的对比可以发现:一、能在古诗文中出现的过程也能在英语的译文中有所体现,因此可以看出在对事物及物系统表述这一方面两种语言的及物系统是基本相似的;二、在译文中,由于译者的不同其翻译风格存在不同的差异,国内译者会更倾向于应用目标语言中所常用的及物系统,而对于国外译者则更倾向选择忠实于原文行文的及物系统的表达。从反事实表达逻辑思维表述方式来看,对于诗歌行文逻辑的处理,译者们还是倾向于忠实原文逻辑,对于隐含的反事实逻辑,译者会在译文中将这种逻辑关系通过添加逻辑连接词的方法来保持文章内在含义的完整。了解英汉在进行反事实表达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强调汉语思维中反事实表达的特点与英文中反事实表达的特点,这有助于在古诗翻译时更加准确地把握原诗内在逻辑,并有效地提高译作水平。同时在英语教学中凡是涉及到反事实条件句的语法讲解,可以用对比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例句进行对比让学习者积极探究中西方在思维表达方面存在的差异,更好地习得英语。除此之外,还可以给探究中西思维差异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