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化建设:高校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Multi-Layer Construction: Some Thoughts on Strengthening Teachers’ Mor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2.12313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满天雷, 王建友, 潘 刚, 郭 熙: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关键词: 师德建设多层化有效途径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Virtue Multilayered Valid Path
摘要: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建设乃教育之魂。师德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应由多部门参与,不同渠道发力,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和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师德规范,提出多层化建设要求。科学的多层化建设是高校深化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Abstract: Teachers are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is the soul of education. Teacher morality training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teacher troop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standards of teachers’ ethics and put forward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ages of teachers’ development. Scientific stratification of teachers’ ethic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满天雷, 王建友, 潘刚, 郭熙. 多层化建设:高校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J]. 教育进展, 2022, 12(3): 817-82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3130

1. 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高等教育的实施主体。作为有着浓厚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度,师德建设是教育的永恒话题。高校是培养面向社会人才的最主要渠道,事关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效果。高校师德建设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前提。然而,回顾历史并审视现实,高校师德建设固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仍难尽人意,离国家和社会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固然与高校师德建设“认识上的‘泛’:在学校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重教学科研,轻师德建设;管理上的‘软’:没有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确立和执行有效的师德评估制度;教育上的‘空’:思想上畏难,内容上滞后,形式上单一,方法上落后;建设上的‘虚’:工作队伍不稳,网络不全,职责不明,水平不高” [1] 有关,更与高校师德规范理想单一、内容空泛抽象、缺乏层次密不可分,与忽视高校不同群体和教师个体各个发展阶段的师德规范各不相同密不可分。因此,科学地进行师德分层,对教师提出不同层次的师德要求,是高校深化师德建设、让师德建设“从云端走向大地” [2] 的有效途径。

2. 高校师德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挑战

2.1. 新中国高校师德建设及相关研究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将高校中的知识分子进行革命和反革命的分类。重点开展对回归新中国立场的知识分子的旧思想旧习气的改造。从革命立场、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造和教育,强调对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解和把握,防止高校教师用旧的思想灌输不正确观点,影响学生的成长,以适应新中国政权稳定和建设的需要。1949年的《共同纲领》和1949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点讨论的就是如何建设好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将破除就教育、建立新教育;改造旧学校、建设新学校;改造既有队伍,建设新师资队伍作为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关键性任务。直到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认同,以动员为主的政治性学习运动和以各种方式开展的思想改造成为师德建设的单一内容和渠道。

20世纪80年代教育成为我国战略重点以后,师德建设进入了新的局面。高校师德建设开始迎合改革开放的需要而进入了新的篇章。1984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总工会下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1997年,在既有基础上教育部和全国教育总工会重新修订了并颁布《全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尽管是针对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但却在师德建设的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2011年12月30日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一部专门针对高校师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规范》共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6个部分。“爱国守法”是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体现了高校教师行业特征,“服务社会”侧重于教师的社会责任,不可谓不鲜明、不全面。

截止到目前,高校师德规范已经形成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探索,就宏观而言表现为制定了《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规定;中观上表现为《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纲领》、《教育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相关的规定;微观上表现为各高校自身制定的各种规定办法等。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方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的高校也在组织机构建立、制度规范和具体行动中加以落实。

学术研究是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映,是衡量一个社会问题是否得到关注的重要指标。官方的倡导和推动亦推动了学术层面的努力。就改革开放30年来的关于师德建设的研究来看,关于师德研究和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师德研究由一般关注对象到升温时期(1982~1995)。该阶段,师德特别是职业道德一直受到关注,该阶段主要是颁布了《教师法》、《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法规和文件,但相关研究篇数在两位数以内;二是师德研究成为研究和关注热点(1996~2001)。该阶段师德研究特别是高校师德研究得到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论文的篇数由两位数上升到三位数。第三阶段是是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2002~今)。该阶段受中国高校扩招影响,师德现实问题不断显现,高校师德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每年在1000篇以上,其中2013年高达3202篇(具体变化如下图1所示)。综合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当下的师德研究主要围绕:师德失范危害与原因、师德建设主体与路径、中外师德建设比较研究等方面。

注:以“师德建设”为主题检索词在CNKI进行检索,共获取相关研究论文32,451篇,集中在1982~2014年间,检索时间:2015.1.12。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eacher morality construction” research change in CNKI (1982~2014)

图1. 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师德建设”研究变化示意图(1982~2014)

2.2. 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挑战与研究不足

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校不断扩招。不但基础设施等办学硬件接受了严峻考验,包括师德建设在内的软环境也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近年来,尽管高校师德建设的总体局面良好,但教师师德失范现象不断上演。在一些学者和专家看来高校“师德危机”正在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不断受到社会关注和批判。加之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内外部办学环境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滑,教师队伍思想日益多元,利益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等。

在检讨上述问题的同时,我们一方面需要接受社会的善意批评和关注公众的关注,更需要把目光聚焦于如何改进师德建设的方式方法。毕竟无论怎样检讨“师德失范”和“师德危机”的成因,一个无法绕过的因素就是师德建设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和思考。如果我们再对我们的政策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过于空泛和千人一面的教育形式可谓师德建设的“硬伤”。如《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也不乏一些略显具体的要求等,但总体而言,《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仍显空泛。反观国外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则显得相对专业、具体。再看1975年制定的《教育专业伦理守则》囊括了教育专业生活中最主要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10月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就提出了相关要求,具体包括:1) 教师不得以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或社会成分或经济状况为理由,以任何形式歧视学生;2) 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可能的、最充分的受教育机会,应适当注意对教育安排有特殊要求的儿童;3) 教师要尽一切可能与家长紧密合作,但也不能在教师专业职责等方面受到家长不公正和不应有的干涉等。这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往往更具体、更具可操作性。基于此,有必要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细化,通过师德具体化,形成更具专业性的师德规范,从而为深化高校师德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

高校师德建设在当下,在坚持精髓和根本指导思想的同时,开始了解除“千人一面”、内容单调和渠道单一的限制,正在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层化建设师德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和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3. 高校师德多层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1. 哲学基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间差异性。共性和个性完美统一于事物之中。该观点同样可以指导高校师德建设。作为师德建设主体的教师,既有普遍存在的共性,也有千差万别的个性。共性是全体高校教师需要遵守的基本规范,是师德行为的底线。而个性是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和同一教师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要求,是更为具体的行为规则。所谓的师德多层就是要打破师德规范过于理想划一、抽象空泛的窠臼,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对师德规范进行科学的具体化设计;制定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师德规范,为师德建设确定理想目标和行为规则;确定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对象的教育内容,突出针对性。总之,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师德多层化建设的哲学基础。

3.2. 伦理思想:多重作用于师德建设

我国的师德建设受伦理思想的制约和影响。其中,德性论、义务论、契约论和功利论四种伦理思想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且最不容忽视。德性论要求教师的道德应当完美无瑕,推崇至善完美,侧重于师德的敬重;义务论则把高校教师的师德看做对是对社会发展、国家繁荣和教育事业发展应尽的义务,侧重于师德的义务。这两种观点的一致性在于从动机、过程和评价三个环节倡导师德的高尚和无私地奉献;功利论则将利益的得失纳入衡量师德的标准,更加注重量化标准,侧重于利益的考量;契约论则强调师德的规范性内涵和合法性规制,将教师的利益关系和外在表现纳入自愿接受的规范之内,侧重于师德的合法合理性考量。无可置否,上述四种伦理思想在我国的师德建设的历程和现实中发挥了不可否定的影响。它们在师德义务、内涵和崇高理想及其相互间的融合方面作用明显,从而在秩序规范、过程督导和教师个人动机激发等方面影响深远,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上述思想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鉴于这种多种伦理思想并存的现实,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需要融合多种观点,作用于师德建设的实务操作,也说明师德多层化建设是我国当下和未来师德建设的一种必然选择。

3.3. 主体因素:高校“三支队伍”建设

广义的高校教师队伍可笼统的分为专业教师队伍(以下称“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教辅队伍。教师队伍主要指在教学科研一线从事教学、科研等专业工作的教师;管理队伍则是“多路军”,既包括学生工作队伍,也包括教学管理队伍、党群工作队伍、行政管理队伍等;教辅队伍一般是指后勤、产业服务、网络保障队伍等。“三支队伍”岗位不同,职责不同,“立德树人”任务不同,师德规范要求亦不同。按照“三育人”的要求,高校教师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现全员育人。事实上,教书育人是一个教书和育人内在统一的概念,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的,既不存在离开“教书”的育人,也没有不“育人”的“教书”。而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实际上也很难区分,因为管理就是服务,服务中也有管理,既要寓服务于管理之中,也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教书、管理、服务”三者互相联系,互有交叉,密不可分。但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在共同育人的这一大前提下,毕竟工作各有侧重,师德规范要求也不尽相同。忽视“教书、管理、服务”的差别,一概而论的师德规范,就难免流于形式和空泛。重视三支队伍的差异,科学实施师德建设,制定详细且更具操作性的师德规范,才能真正将高校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4. 高校师德建设纬度与实施路径

4.1. 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构建多层化规范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规范既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现实性。我国现行的师德教育普遍存在的缺陷是忽视了理想与现实的差异,片面强调教师爱心和奉献,要求教师成为全社会楷模,希望每一个教师都变得崇高伟大。这种过于理想化的规范,往往注重教师精神品质要求,缺乏清晰具体、可以操作的行为准则和细则,偏离了师德规范现实性。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制定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保证教师在职业道德习惯养成上和社会对教师道德行为评价上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以美国为例,美国师德规范主要分为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三个层面的内容。师德理想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这种师德理想体现了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即教师要“相信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力争卓越,培养民主信念”。师德原则是对教师的中级要求。师德原则受师德理想的制约,是指导教师的行为准则。最后是师德规则,它属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或者是教师个人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师德规范的核心部分,规定得更明确、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细致到包括教师不得无故压制学生求学中的独立活动,不得无故阻止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得故意隐瞒或歪曲与学生有关的材料,不得出具不符事实的专业资格证明等。通过与美国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高校师德规范理想性有余,现实性不足。为此,就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需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制定更为细致、更具操作性的高校教师师德行为细则,形成最高师德规范和基本行为细则两级师德规范体系,从而使高校教师师德规范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4.2. 针对高校教师不同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规范

要针对高校教师群体多样性的现实制定不同的规范。一是专业教师队伍师德规范。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专业教师直接面对学生,教书育人是其根本职责。专业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质量。为此,就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教师道德规范。专业教师道德规范要坚持底线伦理要求与最高伦理准则的统一,要凸显教师专业伦理的专业技术基础 [3]。要将教学能力和学科竞争力列为教师专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岗位要求,将尊师爱生作为教师专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同时要重视学术规范,打击学术剿窃行为。要厘清教师的道德行为细则和责任,包括教师的权力和自由,学生成绩的评定规则,师生的沟通等 [4]。二是管理队伍师德规范。管理队伍与专业教师队伍不同,管理队伍大多并不直接面对学生,更多的是从事党群、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管理队伍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资源和行政资源,容易滋生“四风”。为此,就要制定相应的师德规范,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师德规范要向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倾斜。三是服务队伍师德规范。服务队伍是高校的窗口,服务队伍的形象和水平间接地也会影响育人效果。因此,服务队伍师德规范更应侧重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树立服务影响,以良好的形象展示人,有优秀的服务影响人。要针对服务规范、服务流程、服务效果制定相应的师德规范,实现服务育人的目的。

4.3. 针对教师个体不同阶段,制定多层化规范

个体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出生、生长到逐渐衰老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样,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职业生涯的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个体都呈现不同的特点,都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教师在职业发展中会面临三个境界:职业生存之境、专业发展之境、事业追求之境 [5]。因此,师德建设有三个层次:道德规则——“责业”层次,约束教师不良的职业行为;道德原则——“敬业”层次,指导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道德理想——“乐业”层次,激励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亦有学者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分为进入期、发展期、重新评估期、稳定期和退出期 [6]。处于职业进入期的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重点在于使教师熟知职业道德规范,并逐步在实践中落实职业道德规范。处于职业发展期的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重点在于促进教师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认同,使教师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处于重新评估期的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重点在于要关注教师的怀疑、退缩心理与行为,通过教育管理者与教师的双向沟通与建构,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完善。处于职业稳定期的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重点在于引导教师保持职业道德稳定性,注重提高教师的道德机智。处于职业退出期的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重点在于调动教师保持职业积极性,促进与中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交流。每个阶段可以建立相应的师德教育目标,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即从基本的底线标准向师德的理想目标发展。高校师德建设如果忽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就很难取得显著成效。因此,必须从教师所面临的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出发,合理规划师德教育,构建立体多层的师德教育目标,给处于不同道德水平和不同追求阶段的教师制定相应的师德规范,有针对性地进行师德建设,才能促进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破解高校师德建设目前面临的难题,就必须勇于开拓,敢于创新,针对高校不同教师群体和教师个体不同发展阶段,构建立体多层的师德规范。充分发挥师德多层具体化建设的优势,就能有效深化高校师德建设,从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基金项目

山东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及策略研究(21XLJK07)。

参考文献

[1] 刘瑞平, 蒋传东, 叶绍灿. 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04(12): 24-27.
[2] 杜素华. 师德建设: 要从云端走向大地[J]. 新课程研究, 2012(3): 52-54.
[3] 徐廷福. 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及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 2005, 26(5): 71-75+83.
[4] 史秋衡. 加强专业道德规范深化高校师德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 2005, 26(15): 9-11.
[5] 王毓珣. 师德分层: 师德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J]. 中国教育学刊, 2004(12): 12-15.
[6] 杨启华. 教师职业发展阶段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 中国教师, 2007(2):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