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面貌、社会地位与宗教信仰:城乡居民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7数据实证分析
Political Outlook, Social Status and Religious Belief: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Based on CGSS2017 Data
摘要: 居民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也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哪些因素可以对居民的政治参与行为产生影响呢?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 2017年度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居民的政治面貌会影响其政治参与行为,个人的社会地位也会对政治参与有影响,有宗教信仰的个体,也会推动其进行政治参与。基于此,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引导公民实现有序、有效的政治参与。
Abstract: Reside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modern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also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formulation of public policies. What factors can influence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ehavior of residents?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is issue using China’s comprehensive social survey data (CGSS) in 2017, and concludes that residents’ political outlook will influence thei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ehavior. The social status of individuals also has an impact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individuals with religious beliefs also promote thei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ased on this, the study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guide citizens to achieve orderly and effectiv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文章引用:安心怡. 政治面貌、社会地位与宗教信仰:城乡居民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7数据实证分析[J]. 应用数学进展, 2022, 11(4): 1822-1827. https://doi.org/10.12677/AAM.2022.114199

1. 问题提出

公民参与是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我国的政府职能改革始终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要推动吸纳社会组织等主体积极参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扩大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1]。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公民的政治参与可从制度内与制度外两个层次展开研究,制度内强调通过正规的程序和途径参与政治活动,制度外则是指公民通过一些激进的方式组织的社会抗争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为其实现有序的制度内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有效途径,城乡居民也可通过居委会和村委会参与到基层自治组织的选举,实现政治参与,表达利益诉求,但是在实践中经常可以发现居民的参与意愿较低,因此挖掘居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至关重要,倘若政治参与存在明显的阶级差异,那么政策制定的过程就必须有所针对,推进多元群体参与 [2]。本文运用中国综合社会数据调查CGSS2017中相关数据,将是否参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的选举作为居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指标,建立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城市居民选举的多种因素,通过对结果的分析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2. 文献概述与研究的假设

2.1. 文献概述

当前,政治参与已成为多个学科的关注对象,诸多学者基于理性选择、民主参与、民主精英等理论对其进行探究,论述民主参与的重要性所在 [3]。有研究讲政治参与视为民主治理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将公民聚集在一起 [4],推进公民社会的形成,强调公民社会全员的参与,促进民主原则逐步嵌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同时也有研究将政治参与视为实现政治稳定目标的途径,强调政治权威的绝对地位,而民主则是处于次位。而政治参与在我国的体现,类似基于多种理论的结合,既重视政府管理层面精英的负责,也强调基层,群众的基本自治、参与权利的保障,通过参与选举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进而实现基层自治 [5]。

广义的政治参与指,公民个人进行的旨在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狭义的政治参与则是指公民进行的目的为影响政府人员选择、行为的合法活动,目前我国学者关于政治参与的研究大多与社会资本相关,将政治参与作为社会资本积累的重要体现 [6],对参与人群的特征进行微观分析仍是相对较少。本文对政治参与的概念强调的广义层面的概念,对人群的围观特征进行讨论,由于不同学者对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类别划分、数据来源的选取上都有差别 [7],不同学者对影响因素的判定也并不一致,分析视角的差别也有所显现。也有学者将分析的对象局限在某一群体,这都是影响不同的分析结果得出的原因 [8]。有学者研究得出教育、收入、职业与公民参与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也有人表示这种正相关是有条件限制的,只有在城市正相关关系才存在。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表示,受教育程度并不能直接的影响中国居民的政治参与,有研究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参与投票的态度反而越消极 [9]。对于居民的职业分类研究,有学者通过分析得出,在体制内工作的群体会更有政治效能感,更积极的参与到社区居委会的选举中 [10]。

2.2. 研究假设

基于上述的理论基础,本文对影响居民的政治参与因素提出如下的假设:

假设1:社会地位的差异会对居民的政治参与产生影响。

假设2:政治面貌的差异会对居民的政治参与产生影响。

假设3:是否信仰宗教会对居民的政治参与产生影响。

3. 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与研究变量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删除问卷中“拒绝回答”“不适用”“不知道”等样本,共有11,783个合格的样本数。

因变量:政治参与:问卷中的A44题——居民是否参与民主选举,“上次居委会/村委会选举,您是否参加了投票”。赋值居民的参与行为是 = 1,否 = 0,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参与投票选举的有5868人,占比49.80%,没有参与选举的有5915人,占比50.20%,基于此,我们可以发现没有通过投票选举加入政治生活的人占多数。

自变量:1) 社会地位:问卷中的A43题,在我们的社会里,有些人处在社会的上层,有些人处在社会的下层,您认为您自己目前在哪个等级上?对问卷设置的答案重新赋值,下级阶层 = 1,中下阶层 = 2,中间阶级 = 3,中上阶层 = 4,上层阶级 = 5。社会地位是个体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的体现,常常表现为居民个体个人的财富、权力、声望的持有状态,往往会影响居民的个体行为,进而揭示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整体互动关系中的社会身份。一般来说,社会地位高的个体,更倾向、擅长通过政治参与捍卫自己的权益,具有更好的政治参与热情。

2) 政治面貌:问卷中的A10题,您目前的政治面貌是?将基层群众作为参照组,其他的政治面貌状态作为对比组。对问卷的答案进行重新赋值,群众 = 1,共青团员 = 2,共产党员 = 3。在有效样本中,群众9814人,占比84.05%,共青团员550人,占比4.71%,共产党员1313人,占比11.24%。政治面貌代表的是居民的个人政治身份,可确定其加入的政治团体和政治归属。

3) 宗教信仰:问卷中的A5问题,您的宗教信仰是?将不信仰宗教赋值为0,信仰宗教 = 1,宗教信仰代表了个人的信念坚持,可规范个人行为。

控制变量:为了避免出现较大偏差,选取年龄和性别作为控制变量,主要变量及描述性统计见表1

3.2. 建立模型

本研究中的因变量政治参与“是否参加基层自治选举”为典型的二分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二分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该模型的基本表达式为: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表1. 描述性统计

ln ( P 1 p ) = α i + β i x i

其中P表示居民参与基层自治组织选举的概率,xi表示各类影响因素,β为偏回归系数,通过公式运算可得到参与基层自治组织选举相对于未参加选举的发生比率。

3.3. 统计分析

回归模型结果可见表2

Table 2. Regression model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表2. 城乡居民政治参与影响因素回归模型

(a)

(b)

***p < 0.01,**p < 0.05,*p < 0.1。

表2的分析结果数据,经过二元Logistics回归,可以发现,社会地位的不同的居民的政治参与行为会存在差异,社会地位低的居民对居委会的选举积极性较低,较少的政治参与也使得其无法真正获得参与实际感,而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往往掌控着更多的政治资源,也促进其更多的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居民的政治面貌也会影响居民的政治参与,共青团员及中共党员身份并增强居民参与居委会选举的积极性,宗教信仰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也通过检验。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社会地位对居民政治参与有轻微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居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较高社会地位的居民掌握着更多的权利、资源、财富,也使得其表达政治诉求的欲望更迫切,处于较低社会阶层人群的居民,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政治权利。而居民的政治身份,会影响到其自身的政治认同感,进而影响其政治参与行为,共产党员会更加倾向通过政治参与的行为表达自身的政治诉求。宗教信仰方面,信仰宗教的人更具使命感,因此更易于加入到政治参与。

4.2. 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结果,笔者认为推动居民的政治参与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建设。

1) 加强制度层面建设

制度是政治参与的基础与保障,居民政治参与的水平可以从参与渠道、参与程度、参与效果几个层面衡量,而目前我国居民公众参与的渠道比较受限,因此在制度层面,要完善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配套的制度,吸纳更多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应更加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推动居民的政治参与,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一方面保障居民充分了解到政治信息,一方面确保公民科学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在制度层面应更加完善政治参与的各个环节的规定,使得参与流程科学化、规范化,确保政治参与的程度更深,效果更好。

2) 建立均衡的社会地位结构

从研究的结论中可以发现社会阶层、社会地位对居民政治参与是有影响的,因此,需要建立相对均衡的社会地位结构,使得人与人之间平等,并形成相互关联的社会关系网络,降低资源的不平等累积,同时推动基层群众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加强其政治参与能力,对于有序政治参与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3) 培养公民意识,强化政治参与素养

基层群众自治的推进需要居民参与的自主性支撑,因此社会层面要推动政治参与氛围的建设,发动党员的带领作用,培育居民的民主、责任、法治意识,更要善于发掘群众的政治诉求,引导其参与政治活动,使得基层群众也可掌握公共资源,获取更多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同时让社会、国家听到他们的声音,且作出回应,强化政治参与素养。

参考文献

[1] 姚远琪. 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公平感:主观感知下的政治参与——基于CGSS2015的实证分析[J]. 秘书, 2020(6): 37-47.
[2] 王炫文. 互联网使用对个体政治参与的影响——基于CGSS2010的1354个大样本分析[J]. 法制与社会, 2020(20): 123-125.
[3] 陈彬, 张仁鹏, 陈济生. 社会参与、自评健康评价与社会心态关系研究——基于CGSS2015数据[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0(5): 78-84.
[4] 孟俊山. 社会资本与政治信任——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J]. 宁夏党校学报, 2018, 20(6): 116-124.
[5] 孙敬良. 政治效能感与基层政治选举的耦合性实证研究——基于CGSS2014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J]. 许昌学院学报, 2018, 37(5): 63-67.
[6] 周凡. 社会资本对居民政治参与影响的城乡差异研究——基于CGSS2015的实证分析[J]. 萍乡学院学报, 2018, 35(2): 26-31.
[7] 刘广之, 李福泉. 政治面貌、个体收入与教育程度: 城乡居民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3数据的实证分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15(4): 13-16.
[8] 魏以宁. “倒挂”: 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0的实证研究[J]. 改革与开放, 2017(17): 85-88.
[9] 尤伟, 郑逸芳, 许佳贤, 程璆. 社会资本、内在政治效能感与农村女性基层选举参与——基于CGSS2012数据的回归分析[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7(3): 66-74.
[10] 胡安宁. 社会参与、信任类型与精神健康: 基于CGSS2005的考察[J]. 社会科学, 2014(4): 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