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取得了一定成就。通过组织高校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挥苏联专家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坚持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高校教师队伍得到壮大,教师理论水平得到提高。总结这一时期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历史经验,为做好当前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提供了经验借鉴,即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深化知识修养、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与国情相结合、丰富和拓展政治理论学习的形式。
Abstract:
In the early stage of new China, the political theory study of college teachers in China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y organizing college teachers to study Marxist theor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Soviet experts in teachers’ political theory learning, and adher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collective learning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the team of college teachers has been expanded and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teachers has been improved. Summing up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ollege teachers’ political theory learning in this period provides experience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college teachers’ political theory learning, that i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Marxist theory, deepen knowledge cultivation,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political theory learning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enrich and expand the forms of political theory learning.
1. 引言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这段时期中,中国共产党对高校教师开展了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这是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从高校教师自身思想情况出发作出的慎重考量。高校教师作为新中国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引领性作用,肩负着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对高校教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理论学习培训既提升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也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回顾这一历史时期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情况,总结这一时期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所取得的经验,对于我们更好地做好当前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提供了经验借鉴。
2.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是改造高校教师旧思想,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要求,在国家高度的重视和支持下,高校政治理论学习工作得到有序开展。
2.1.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
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高校教师是知识分子精英阶层,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和教育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1951年,教育部专门成立了“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委员会”,随后多所高校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学习委员会分会来组织各自学校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学习,由此掀开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教师思想改造运动的序幕。1953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指示》标志着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的形成。该《指示》指出:“高等学校教师可依自愿学习《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4门课。” [1] 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得到明确规定,学习课程逐渐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党在教育领域结合高校教师的思想实际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方针和政策,给高校教师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也为推进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2. 改造高校教师旧思想的迫切需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教师教育背景比较复杂,当时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存在着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有害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不适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延续在新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因此,统一社会各界思想,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领域复杂的社会思潮,去除高校教师旧思想、旧观念,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1951年周恩来在北京、天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讲话指出:“只要各个阶级存在,他们的不同立场就会存在。” [2] 为此,要使高校教师适应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需要,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改造旧的思想观念,培养全心全意忠实于祖国和人民事业,成为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
3.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历史经验
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情况,总结这一时期所取得的经验,对于我们更好地做好当前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提供了理论遵循,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升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3.1.1. 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知识分子存在着脱离政治的倾向,高校教师队伍无论在质量方面还是数量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组织高校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显得尤为紧迫。高校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清除他们各种旧思想,旧习惯的重要方法,也是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培养又红又专优秀人才的必然选择。《实践论》《矛盾论》内含着唯物史观、辩证法等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它是新中国初期高校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过去,很多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认识是极为模糊的,以为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一门“学问”,而在学习后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斗争的指南,是提高思想指导实际工作的有力武器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宣传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其中《新建设》杂志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载体,主要是宣传《实践论》中的唯物论思想和《矛盾论》中的辩证法思想,这种方式能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和民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实践论》《矛盾论》的学习和宣传,促进了人民群众思想认识的统一,提升了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为新中国初期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1.2. 成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培养教师队伍
鉴于中国人民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具有深厚历史优势,1952年,教育部决定在中国人民大学创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以此为阵地来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人才,以解决一部分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资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快速弥补师资缺口问题,它也是特定时期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重要方法。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的影响下,全国部分高校根据自身情况相继举办马克思主义研究班,来培养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高校教师队伍。马列主义研究班的成立为高校教师队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1949年到1957年,马列主义研究班共培养师资2000多人,并在多所高校担任工作,为高校教师人才的培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除此之外,担任政治理论课程讲解的教员队伍数量也得到壮大。马克思主义研究班的成立,培养了大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门人才,扩充了高校师资力量,高校教师的数量得到提升,理论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3.2. 发挥苏联专家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方面经验不足,改造旧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教育成为摆在教育领域的全新课题。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已有30多年历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制度。借鉴苏联经验是当时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国家明确提出要借助苏联经验来建设新中国的教育,其中特别指出:“创办人民大学的任务,是接受苏联的先进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中国的各种建设干部”,“这将是新中国的完全新式的高等教育的起点” [4]。中国人民大学聘请了多名苏联专家来校指导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被聘请的苏联专家既担任教学任务,又帮助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工作。通常情况下,苏联专家每周为教师授课一到两次,授课的内容为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为了有利于教师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苏联专家在授课时,将抽象的理论和中国社会实际结合来讲解。如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经济法则是如何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发挥作用。与此同时,教师也通过课后查阅相关原著,结合课上专家的讲授,再联系中国实际情况对课上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3.3. 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针对性
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是结合高校教师实际情况的体现,对于调动教师自主性和能动性具有重要价值。集体学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学习时间上做出了详细安排,每周两次,每次三小时(时事学习包括在内),其中一次须规定在星期六下午。其次,在学习方式上,采取讲座和报告的方法来指导教师学习。艾思奇多次走进高校,开展理论宣传活动,结合当时高校教师思想实际,采取讲述、答疑等多种教学方式宣传党的理论。《实践论》和《矛盾论》成为当时主要的报告内容,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利于教师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继而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规律,认识到客观事物普遍存在着矛盾的法制。这种集体学习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根据党和国家的需要统一高校教师的思想,进而培养一批满足国家需要的人才,并将其凝聚到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共同目标中。另一方面还注重加强对教师自主学习的支持和指导。1953年学期开始,高校在组织教师学习方面就贯彻了自愿原则,教师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参加集体性学习或者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教师的自学不是简单机械的搬进大脑,而是在专业教员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计划的自学,从而展开自我思想斗争,促进理论的学习。这种在学习方法上坚持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考虑了教师的具体实际,也使得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与此同时,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
4.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取得了一定成就,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与国情相结合,丰富和拓展政治理论学习的形式,打造一支思想政治过硬,素质能力精湛的高校教师队伍。
4.1. 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深化知识修养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活动,高校教师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得到提升,也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建设人才,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打造一支明道信道的高校教师队伍,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5] 作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一方面,我们要加强高校教师的理论学习的指导工作,组织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度解读。其次,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党课等形式为高校教师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积极组织高校教师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而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4.2. 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与国情相结合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式是当时具体历史时期的产物。新时代有新要求,新时代呼唤新作为,高校教师学习内容要注意与时代特征、我国国情、社会变化实际相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6] 高校教师承担着为国家输送人才的社会使命,要求高校教师树立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准确理解与把握进入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新变化,将自身的学习发展与国家发展相联系。首先,高校教师要及时跟进、系统全面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握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其次,在具体内容上,要做到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和把握。如高校教师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正确的政治观念、良好的政治觉悟、恰当的政治言行,为学生做示范,进而培养一支思想政治过硬,素质能力精湛的高校教师队伍。
4.3. 丰富和拓展政治理论学习的形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是根据当时具体实际情况采取的正确举措,这种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价值。新时期,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形式提出新的要求,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也应采取新方法、探索新途径。首先,应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创新学习载体。如,开发“网上推、线下学习”“线上交流平台”“朋辈交流平台”以及“口袋学习”等理论学习应用程序App,定期分层向教师推送学习内容 [7]。此外,积极利用网络化浪潮,探索如何充分运用微信群、微博、QQ等新兴媒体开展高校教师理论宣传工作,开通教师理论学习在线网站等移动学习终端,让理论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化。这种运用网络来丰富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方式,不仅是面对新情况做出的及时调整,而且创新了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方法,对于增强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价值。
5. 结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大大推动了教师的思想进步,高等教育事业也获得了蓬勃发展。在新时代,面对新任务、新形势和新挑战,高校教师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的高低时刻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历史经验,我们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与国情相结合,紧跟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定期加强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培训,确保在大势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