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与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理想信念、担当责任使命,心怀伟大人民、敢于斗争牺牲,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的需要。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整体性与关联性、主导性与主体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原则。在融入路径方面,以课程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新媒介育人为抓手,有效加以推进,培养真正具有建党精神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practice, and is necessary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 education, building up ideals and beliefs, assuming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bearing in mind the great people and daring to struggle and sacrifice, cultivating patriotic sentiments and strengthening aspirations, backbone and bottom spiri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unity of wholeness and relevance, dominance and subjectivity, constructiveness and criticality. In terms of the path of integration, the curriculum, environment, practice and new media should be used as a grip to effectively promote it, so as to cultivate a new generation who can take up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with the true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1]。时代是精神的母本,伟大的建党精神虽然孕育于建党的艰苦岁月,但穿越百年,真理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伟大建党精神,依旧熠熠生辉。在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征程上,如何将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引领作为现代化建设生力军的青年大学生赓续伟大建党精神,让青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绽放光芒,夺取新的伟大胜利,迫切需要从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原则及路径进行探析。
2. 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在谋求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道路上,铸就了永恒不朽的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由四个层面32个字高度的凝练、概括,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又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指南与崇高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与价值追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充分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和气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充分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特质和立场。四个层面的内容有其内在逻辑,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真理旗帜的指导下,明确了自己的理想所指,才能站稳人民立场,矢志不渝的践行初心使命,不怕困难、牺牲,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穿越百年风采依旧,在十四五建设新征程上,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建党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蕴含筑牢理想信念、担当责任使命,心怀伟大人民、敢于斗争牺牲,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志气、骨气、底气。
2.1. 筑牢理想信念、担当责任使命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建党精神的基石与根本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对外是帝国主义妄图侵占中国这个巨大的廉价原料市场和广阔的商品消费市场,对内是各个封建势力之间割据混战,受苦受难的莫过于手无寸铁的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各种各样的旧式政党宣扬他们各式的救国主张与道路,但是都纷纷在近代的大浪中被吞噬,究其缘由,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各旧式政党的指导理论不科学,理想信念不坚定。与旧式政党相反的是,中国共产党是由几个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年轻人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下指导建立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源于它不是某个天才人物的空想,而是马克思、恩格斯辩证的借鉴前人的理论,同时又立足实践的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科学理论。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实践中赓续真理与理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的征程,将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必然性,是筑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责任担当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3] 理想信念之于大学生而言,就像他们身体茁壮成长所需要的钙一般,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身体就容易缺钙,精神就容易空虚,更谈不上责任与使命的践行。因此,将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在赓续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理想所在,将小我的理想与祖国的理想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担当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作为新征程建设的生力军,一定要从建党精神中坚定理想信念,做有责、有为青年。
2.2. 心怀伟大人民、敢于斗争牺牲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始终站稳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尊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把人民放在最高处,敢于与损害人民利益的反动势力做斗争的奋斗史。建党精神所内涵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 [4]。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价值动力 [4]。从石窟门到天安门、从望志路到兴业路,从起初只有几十个党员发展到九千多万的大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建党精神昭示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这一条始终贯穿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始终想人民所想、盼人民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外带领人民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取得民族独立;对内打土豪、分田地,解决百姓生存发展最为迫切的土地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进行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切实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践行初心与使命的百年与斗争、牺牲精神密不可分。实现与维护人民的利益从来不是轻轻松松的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敢于斗争与牺牲。和平与发展虽然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是,国际、国内依旧存在损害人民利益的敌对势力。国外的黑恶势力虎视眈眈人民奋斗积累的物质财富,国内的各种台独势力、疆独势力依旧存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也必不可少的面临众多挑战。将建党精神内蕴的斗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必要性,是让大学生时刻胸怀人民、敢于斗争。同时也要敢于与自己做斗争,克服自己消极懒惰的思想与作风,扎扎实实的推进自己的学业、积蓄力量,将来到祖国与人民需要的领域去绽放青春。
2.3. 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志气、骨气、底气
爱国作为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核,是人民对于祖国最真挚、深沉的感情。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的。伟大建党精神孕育的精神特质十分多维,爱国是其中的应有之意,回顾近代国家蒙难、文明蒙尘、人民蒙苦的屈辱历史。各旧式的阶级利益代表者,虽然他们囤于站来在自己阶级利益的茧房里主张各式不切中国实际的救国方案,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本质上他们都是爱这个国家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正是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华民族始终胸怀伟大祖国,才矢志不渝的进行救国探索,中国共产党则站在人民利益的高度厚植爱国情,试想如果不是爱国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广大人民,早期的共产党人绝大多数家庭条件优越,他们本身处于社会的中上层,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如:毛泽东、陈独秀等人,他们正是出于对这个国家的爱,不仅仅革自己阶级的命,同时他们的至亲也在救国图存的道路上英勇牺牲。在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上,一批又一批的伟大人民在伟大建党精神支撑下,为国奉献。爱国主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必然性。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大潮下,多元的价值观在一定的意义上削弱了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他们一味的崇拜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似乎月亮也是西方的更加圆。因此,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汲取力量,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向,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创一流、为国争光的气概 [5]。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是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精神品格的基础上,将人格修养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与养成民族气节结合起来,不怕困难挑战,不畏强权威胁,不惧前路风险,立足新时代体现新气节,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中挺起中国人的脊梁 [5]。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就是坚信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实践中锻炼有为,努力成为担当时代重任的时代新人。
3. 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原则
3.1. 整体性与关联性
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层面内涵丰富又紧密联系,构成一个严整的逻辑体系,具有其内部的逻辑性与整体性。它不是简单的文字排列组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即求真精神,强调我们党重视理论、胸怀理想,这是认知层面;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即践行精神,强调我们党重视实践、不尚空谈,这是目标层面;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即斗争精神,强调我们党有坚强意志、不可阻挡,这是意志层面;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即奉献精神,强调我们党有崇高价值、心系人民,这是道德情怀层面。这四个方面构成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创立发展的四大动力,即伟大的精神动力、实践动力、意志动力和价值动力。这四个方面虽各有侧重,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水乳交融、相互渗透的。因此,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意到它的整体性与完整性。但是,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它处于“塔基”的地位,是精神之根,它与红船精神、红楼精神等伟大精神有着必然的关联性,因此将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确的处理建党精神的整体性与关联性。
3.2. 建设性与批判性
从建设性的角度来看,将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坚持建党精神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相结合,在全面的推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的过程中坚持政治性与学理相统一的原则,有序、有目的进行建党精神的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建党精神铸魂育人。其次,坚持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建党精神跨越百年,其真理性与价值性未减分毫,但任何精神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在新的发展阶段将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守正的是建党精神的真理性与价值性,要创新的是它的呈现方式与手段。建党精神的本质内容是不变的,但是呈现形式需要随时代与实践的发展而创新。最后,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在将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正面的教育为主,做好正面的阐释与引导,也要旗帜鲜明地对错误观点和思潮进行批判。目前,人类共处一个地球村。随着现代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与发达,现代的信息技术的快捷化,西方的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造成一定的干扰,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将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批判错误的社会思潮与价值观,用建党精神的真理性与感召力去感化学生,引导学生。
3.3. 主导性与主体性
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学内容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尽管在信息化的时代,大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更为多样,他们的知识面未必比教狭窄。但相对学生而言,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主导性主要是要坚持建党精神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做好引导工作,从政治的高度,讲好建党精神内蕴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以及共产党人的精神与价值追求。这个主导更为重要的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在坚持教师主导的同时,也要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晴雨表,他们作为一个群体有着群体的特点与规律,但同时由于各自成长的环境等存在差异,他们又是十分追求自我价值与个性特征的,他们喜欢个性化的教学。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主导时,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个性特征构起建党精神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课程内容立体化、情境化、鲜活化,坚持“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从真实的生活中感悟建党精神的价值,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伟大的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协调统一。
4. 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价值与原则要求,为充分地发挥建党精神内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将建党精神融入到课程育人体系、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实践育人体系、网络新兴媒介育人体系,统筹推进建党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4.1. 课程育人
大学生处于储备大量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稳定的阶段。高校的各门课程都内蕴育人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主渠道的事,同时也要充分地发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育人价值,由它们共同组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系统。首先,要充分地发挥思政课的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将建党精神融入各门思政课中,将建党精神内蕴的内容与价值有机的融合到思政课的教学重点选择、教学设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方面,积极主动地弘扬建党精神。其次,各类课程思政也要与思政课程打好组合拳,如自然科学中内蕴的对真理的追求,探索自然的艰苦奋斗精神等与社会科学内蕴的对人的重视等与建党精神有高度的锲合点,因此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实际需求,深挖各门课程资源与建党精神内在的精神特质锲合点,创新课堂教育的形式,在课程教育中有意识地融入建党精神,形成一套能产生实际育人合力的课程体系,增强建党精神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
4.2. 校园文化育人
高校应该践行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的,充分使学校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得到无声的教育。将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这类显性教育途径的作用外,将建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利用隐形教育的途径,也是实现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发挥全程、全员、全方位的协同育人合力。校园作为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的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找到校园文化中与建党精神内蕴的精神、价值的耦合点是实现校园文化体系育人的重要抓手。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往往都有校史馆、校训、校碑、校园杰出校友名言、雕塑等,这些物质的载体背后往往承载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如:杰出校友所展现的爱国、爱校情怀,校训内蕴的艰苦奋斗、敢于斗争、追求真理等精神价值与建党精神有耦合点。因此,充分建好校园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挖掘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实现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合力化最大化。
4.3. 实践育人
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育人主要是在理论层面讲述。要真正地让建党精神植入大学生的认知、价值追求,又在实践中自觉、自愿地用建党精神指导实践。更为根本地需要将建党精神融入实践育人中。首先,鼓励大学生积极地对建党精神的产生背景、逻辑机理、时代价值等进行科研活动。科研是大学生进行建党精神探索、领悟建党精神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活动,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广大的学生进行调研走访,真正地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科学研究实践中去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其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进行建党精神的宣讲活动,一些大学都有学生宣讲团,利用宣讲团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接受建党精神的洗礼,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发挥建党精神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最后,开展各类建党精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讲课比赛,充分地利用好大学生的自身优势与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平台,让大学生采取自己爱好的实践形式领悟思想的伟力,同时引领自身的成长、成才。
4.4. 媒介育人
当代大学生是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思潮多元化时代原住民,故而视野开阔思维跳脱,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强 [6]。如果只是简单的把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渠道,而不关注大学生现实的个性特征与生活方式的转化,这是很难实现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当今的大学生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娱乐方式,他们业余时间里主要通过微博、哔哩哔哩、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获得资讯,因此,一方面,要善于研究此类新媒体的传播机理,将建党精神融入音频、视频等类型丰富的制作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课堂应该借用多样媒体,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建党精神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随着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数据化的趋势越发明显 [7]。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孕育新机。大数据可以精准的识别大学生的浏览爱好,如有的大学生喜欢浏览理论文章,有的喜欢短视频。人工智能可以差异化的个性服务,在相关的新媒介上推送各类建党精神相关的微故事、微视频等使大学生在移动终端轻松接触建党精神,让建党精神及内容在日常中随处可见,随处可学。借助大数据的数据优势与人工智能的算法优势,发挥新媒体的正面影响力,可以提高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征途漫漫,需要伟大精神提供精神价值动力。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是时代所指、实践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