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3 + X”模式建设探析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y Memb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3 + X” Mode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摘要: 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目标的必要途径,也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本文旨在搭建“塔式”平台,将学生群体分为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从强基础、重实践、树榜样三方面,创新完善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的内容体系、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构建大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3 + X”模式,形成良好的高校党建育人氛围,以充分展现高校党建育人的价值。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y memb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not only a necessary wa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but also an effective mean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build a “tower” platform, divide the student group into Party activists, probationary Party members and formal Party members, innovate and improve the content system, organizational system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Party membe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 from thre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emphasizing practice and setting an example, build a “3 + X” mode of student Party membe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and form a good atmosphere of Party 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fully show the value of Party 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冀雅琴. 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3 + X”模式建设探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5): 1988-199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5273

1. 引言

《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指出:“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党组织应当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引导党员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党性,提高素质,认真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提高党员素质的根本措施,也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在“三全育人”大德育观的影响下,党建育人越来越重视,在思政教育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党员管理模式过于笼统与粗放、党员教育存在照本宣科针对性不强、党员教育模式创新性不足、党员教育实践活动不足等问题 [1]。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许多线下党员教育模式都不适合现在的新形势,因此,构建符合新形势下的党员发展与教育的创新型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2. “3 + X”教育管理模式的含义

高校大学生党员“3 + X”教育管理模式紧密结合大学生党员身份特点,将学生入党的不同阶段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案,以达到坚定信仰、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目的。“3”代表的是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这三类群体。“X”代表大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体系,包括学校党委、学院党总支以及基层党支部给予不同身份党员搭建的塔式平台,如理论知识学习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志愿服务平台等。针对不同群体,制定相应教育方案。对于入党积极分子,侧重点在于掌握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接受党组织的考察;预备党员的教育重点在于在社会实践中悟党性,从实践教育中悟真知;正式党员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

3. 构建“3 + X”教育管理模式的意义

高校在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探索建立一系列实践教育教学手段,多路径育人载体,为培养合格的共产党员提供物质结构和概念支撑,实现党建育人的价值目标。

3.1. 有助于扩充党员教育内容,提升内涵品质

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3 + X”模式可以有效按照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不同分类,分别制定专题性的党课教育体系。常规性的党课基础知识学习和相关主题教育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容易出现“开头重、后续轻”的现象,教育内容与日常学习生活的融合性不够,使得教育过于形式化而缺乏生动性。因人而异的教育模式,让教育内容变得“活起来”,也让教育成效有明显提升。“十九大”以来党建工作的“深”度,让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学习的内容在数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3 + X”模式的构建能够在内容品质的提升上下功夫,从而提升教育实效。

3.2. 有助于拓展党员教育形式,创新培养路径

传统的党员教育形式一般都拘泥于说教式课堂、主题教育活动、报告或者讲座、专题实践活动等等。随着互联网、数字化等环境条件的变化,线下教育已经明显跟不上党员教育发展的需要。且传统的党员教育形式往往给学生的印象是“任务式”的学习,一种“说教式”的体验 [2]。“3 + X”模式的构建,能够搭建一套“塔式平台”,在保证常规性的党校培训以外,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以及正式党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接受教育的方式,创新贴近学生多样需求的教育载体,如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下功夫,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领悟党性。

3.3. 有助于夯实党员教育制度,调整机制矛盾

高校的党建发展离不开制度考核,而党建考核对于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管理方面也存在着短板。一是党员教育在没有清晰规则的约束下,受教育主体往往出现积极性降低的现象,从而增加了组织考核的难度和降低了教学的成效。二是激励机制的缺位。日常的考评机制与年底的党内评优并没有把优质教育作品与资源配置挂钩,导致高质量发展与机制缺失的矛盾问题。“3 + X”模式的构建,在制定方案、完善制度方面起到促进作用,让高品质教育内容和高水平实践活动培育出高成效的教育成果,是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的有效方式。

4. “3 + X”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高校党建发展,是新时代高校发展链中的重要一环,而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也是高校党建发展的重要部分。基于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存在的一些短板,构建“3 + X”教育管理模式,可以从强基础、重实践、树榜样三方面形成一套内容丰富、组织得力、制度完备的党员发展与教育机制。具体路径如图1所示:

Figure 1. Logic diagram of “3 + X” mode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

图1. 大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3 + X”模式构建逻辑图

4.1. 强基础:扎实理论素养传授,保证党员质量

在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梳理现有党员培训的教育内容,针对三类不同群体的特征,创新优化教育内容的结构体系。例如,对于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的入党积极分子,首先需要向其传授党的理论知识,内容包括党的理论知识、党的历史、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讲授的教师阵容也需要多元化,为了丰富课堂形式、增添党内教育的生动性和活泼性,不光是党支部书记讲党课,还可以大学思政课部老师讲故事、党务工作者讲实事等,这样不仅拓展了党员教育阵地,也形成了一支多元化的党员教育队伍,形成了多元化的党员教育内容体系。同时,还需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使得教师授课有回报、党课评价有体系、教育质量有保证 [3]。

4.2. 重实践:创新实践活动形式,明确党员责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党员的教育学习不光是书本内容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出真知 [4]。对于已经通过了党组织的考察、被发展为预备党员的群体,更注重提升责任意识、增强党性教育,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感悟党员身份的重量,同时通过座谈、走访、讲座学习等形式,学习广大共产党员的先进典范,思索自己在入党道路上的成长过程和感悟。例如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通过自主阅读典籍、网上答题积分、参与竞答比赛等方式学习“四史”,达到了学得深、悟得透的效果;开展“我来讲党课”活动,再次巩固党的理论知识以及党的历史,结合时事热点,推崇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明确党员责任。通过开展一系列推广快、叫得响、影响深的品牌党建活动,不仅丰富党员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也形成了多维度的党员教育组织体系。

4.3. 树榜样:深植高尚爱民情怀,无悔党员担当

对于入党一年多的正式党员,更加注重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专题调查研究、志愿服务实践、建立党员品牌,来升华党性认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是一面旗帜,需要在志愿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5]。高校中的志愿服务活动多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相关。努力做好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搭建党员志愿服务平台,如每年9月迎新活动中的党员先锋队、学习“一帮一”活动中的党员讲师团、疫情大考中的党员志愿者等。要实现高校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长效发展,调动学生党员积极性是关键,制度是保障。高校可以引入党员教育学分制,调动党员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多层次的制度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春霞. 新形势下运用“智慧党建”创新高校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3): 75-78.
[2] 谢冰蕾, 朱婉璐, 丁巧丹.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治理: 现状、特征和路径[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0(1): 59-63.
[3] 倪婷, 范晓. 新时代下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方法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2018(8): 72-73.
[4] 顾竹君. 智慧党建模式下构建高校“两学一做”长效机制的路径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2): 220-221.
[5] 李萌, 张一斐, 贾华.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J]. 人才资源开发, 2021(7): 26-27.